经济史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豆瓣 Goodreads
8.1 (57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鹭江出版社 2017 - 4
“国富”一定“民强”?帝国“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逻辑到底是什么?
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2023年1月24日 已读
本书从秦开始,总结中国的帝王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儿采用的财政政策和其重要作用。中国从秦开始建立大一统帝国,而这一切都需要用钱。民间管生产,官府分配。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是收税,但收税需要对耕地和人口有明晰的统计,秦汉之前常常做不到这些。于是,政府常常通过铸币来收割民间财富。后来发行纸币,收割民间就更容易了。但也直接造成民间对货币的不信任。到了明朝,政府竟然发行没有准备金的货币,使得民间而转向了使用白银做结算,一直到了清朝。再者,就是官府专营某些项目,比如盐铁,赚取利润以养财政。不过,到了明清,政府的官僚组织已经能非常高效的对民间征税,到清朝,税种上也逐渐从依赖土地专项了有商业税种。清代也用用上了借贷和对外贸易的关税税收,从而降低了对土地税的依赖。王朝更替,往往是民间经济崩溃,产生流民和外敌
历史 经济 经济史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