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豆瓣
7.7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斯玛丽·兰伯特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8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将会带领艺术爱好者们穿越迷雾。她用非技术性的语言解说了本世纪的重要潮流、艺术家和作品;从立体主义、野兽派到波普艺术和摄影现实主义,从毕加索、勃拉克到包豪斯及之后,在薄薄的一册书中尽显精髓。20世纪见证了艺术与社会的巨大变革,艺术家们向观看与描绘世界的传统方式发起了挑战,他们或是集结在层出不穷、令轰甚眩的艺术运动中,或是致力于个人独特的、有时近乎不可理喻的探索。
2024年4月29日 已读
学院派与先锋派相互呼应,形成各种艺术运动,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彼此重叠。在这些派别中,艺术与艺术的观众的关系更加紧密。观众常常不能一眼就能看出创作者的表达,而是需要自己把看到的元素自行在头脑中“组装”之后才能理解。

整套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让我看得最为开心。20世纪先锋艺术,让我意识到,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在表达。

20世纪艺术发展,更加拥抱自由。艺术家可以自行选择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艺术的主题甚至超越了现实与虚构,人物与风景,情感与意象的限制。美好与丑恶,均可入画。他们自行寻找受众,与时代精神契合或反动。

同时,艺术欣赏者也不在有包袱,可以自由的解释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品的完成不在于创作者,而在于欣赏者。

艺术,甚至不必亲手创作。艺术家只需做拣选,这可以说是砸烂的艺术的大门,人人可以自由进入。而那个大门,原本也不存在,只是人的幻想。

达达主义深得我心。我是艺术家,你也是。
艺术史
剑桥艺术史:19世纪艺术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唐纳德·雷诺兹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8
19世纪的欧洲和“新世界”经历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艺术亦深受影响,繁多的潮流与运动,殊难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描绘。唐纳德·雷诺兹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派入手,借助考察大卫、安格尔、戈雅和罗丹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辨析出本世纪绘画和雕塑的重要主题、概念与风格特征。
藉着作者广博的学识和专精的研究,本书进而也涉及了19世纪艺术的诸多其他方面,比如历史绘画、浪漫派情感对风景画的影响、法国现实主义、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拉斐尔前派、惠斯勒以及“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等。
2024年4月27日 已读
19世纪艺术的介绍,可以说开始于法国大革命,终于梵高兄弟的死。然而19世纪与18世纪或20世纪艺术并非泾渭分明。19世纪给我的显著印象有二。一是随着宗教权力与世俗王权崩塌,艺术家脱离了为政治或宗教权力服务的枷锁,而获得更为自由的表达。虽然尚未摆脱金钱、名声和艺术权威组织的束缚,但艺术家已经开始获得一定的自由。二是这套书写到19世纪才有了欧洲之外的内容,介绍了澳洲和北美洲的一些艺术家。

拥有了创作自由的艺术家,开始根据创作理念形成艺术派别或艺术团体,引领艺术运动。艺术家在各个不同的方向探索艺术的方向。19世纪上半期是延续自18世纪末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辅相成,这两个派别对艺术题材,表现手法,绘画技术等等都有区别之处。就连是注重线条还是色彩,都各自区分。学院派以外,有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强调只应画自己感官能接触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印象派认为自己能接触到的只能是印象。更有抽象派画家准备好了抛弃感官,去寻找永恒的意向。

画家们更是在表现手法上做各种实验,推陈出新,仿佛不是新的,就不值得。也有艺术家开始为大生产创作,为人民创作,从而形成为工业生产助力的美术设计。工艺美术,装饰艺术,书籍装帧成了吸纳艺术家的新园地。
艺术史
剑桥艺术史:18世纪艺术 豆瓣
7.2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斯蒂芬·琼斯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8
对于所有初次接触艺术史的学生和爱好者来说,《剑桥艺术史》提供了一个生动平易的入门。每本书都勾绘出一个时代之艺术的主要特征,揭示出它们与当时历史的关联。全书配有大量彩色和黑白插图,并附有杰出艺术家小传和艺术小词典。清新的页面,丰富的色彩,使得阅读这套书成为一件赏心乐事!本套艺术史自问世以来,持续畅销,是普通读者深入全面了解人类绘画艺术发展的必备书目。
2024年4月26日 已读
18世纪,欧洲王权在法国盛极,对艺术产生极大影响,之后又在大革命下终结。

王室支持的艺术,忠于罗可可风格,而罗可可艺术的“唯一目的,就是使那些悠闲的、实际上懒散的上流社会高兴”。贵族子弟流行在欧洲各国“大旅行”,学习语言,鉴赏艺术,或者说,对抗无聊。罗可可的轻松格调,反应的正式他们的这种悠闲。此种悠闲,就如同某些现代人的朋友圈,常常不反映真实生活,而是有些矫揉造作的成分,繁复而失真。

艺术“大旅行”本身或者是对古代遗址的考古热,却使得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和鉴赏家们,重现发现古希腊艺术的理想与古罗马艺术的宏伟。一批艺术家投身于新古典主义,用古典艺术的美学为楷模来描述进行艺术创作,追求理想的真与美。

欣赏艺术,支持艺术,被视为优雅的事,被趋之若鹜。王室与新富阶层各有所追捧的艺术家。

建筑艺术从对建筑本身的关注扩展到到了花园和景观。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还加上了风景如画。东方风情也开始进入欧洲视野,然而对东方建筑的建造可以说是轮廓上的模仿而非照搬,细节的处理更是西方化的。

18世纪的艺术风格上,可以说罗可可是创新。其他的一定程度上,不是对东方异域风情的模仿,就是对古希腊罗马的回归。当然,回归模仿也不是百分百的还原,而是有艺术家的想象与创新在其中。
艺术史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梅因斯通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讲述了对一切爱好美术的人来说,17世纪艺术大有看头。不同艺术家表达同一故事时可以有不同方法,对所画人物和所熟悉风景的观察也不同,但他们都非常直接地对观众说话,看起他们的作品来,常常就好像在读书。《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就是为帮助大家掌握这门艺术所编写的,书中将记载艺术家创作的背景,人们要他们做什么,他们自己想做什么;我们还要讲艺术家是怎样取得某些效果的,并学会辨认不同作品的特色。 书中每一章都讨论17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侧面,比如它怎样从上个世纪的艺术中发展出来;它如何追求印象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它的色彩和动作;其他艺术家所提倡的比较拘谨的创作手法等等。假如读者愿意,各位可以在看完插图后立即阅读大家最感兴趣的章节,甚至直接讨论单个的艺术作品也行,而不必先看全书,对本世纪的成就取得较全面的了解。
2024年4月20日 已读
剑桥艺术史的前三册都是大体按照艺术风格的发展时间或发源地来安排行文,而这本17世纪艺术史则是按照艺术形式分章节。且大量篇幅集中在绘画上,雕塑和建筑则各自只用一章就介绍完了。

经过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权力在17世纪似乎重回罗马教廷,法国宫廷,荷兰商人。这些权力与财富的拥有者,影响着艺术品的产生。巴罗克艺术在为教会和宗教贵族服务中产生。优秀的雕塑作品为主教的别墅而作——看样子天主教的人们丝毫不理会圣经中对不准造偶像戒律;豪华富丽的宫殿与教堂成就建筑艺术。

巴罗克时期的绘画风格其实并不统一。绘画中有善用光线来突出人物,强化故事的;也有善用色彩引发情绪,善用笔触描绘精神的。教堂的天顶画,试图让人们仰头窥见天堂,从而也去提升自己的灵魂。宫廷画则在情感上克制,而注重传达平衡,宁静与永恒之感。人物肖像画在形似的基础上发掘人物内心与灵魂。风景画从此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为画家们所青睐,去展现自然的美丽。

终于得知伦勃朗是17世纪的艺术家,他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洞穿人类灵魂。喜欢他的画作《冥想中的哲学家》。然而此画并没有收入书中。
绘画 艺术史 雕塑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 豆瓣
7.4 (20 个评分) 作者: [英]罗萨·玛利亚·莱茨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中,罗萨·玛利亚·莱茨以生动而富于灼见的叙述,娓娓道出这个艺术史上的众神时代:从美第奇家族统治下佛罗伦萨的艺术实验与竞争对手,到乌尔宾诺宫廷中艺术和生活所达到的平衡;从威尼斯画派的集大成者提香和乔尔乔内,到教皇统治下罗马的辉煌,以及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
15和16世纪,意大利和北欧经历了宗教、政治和社会的重大变迁。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新生兴趣,以及整个人文主义运动,在绘画、雕塑和建筑方面结出的成果尤为丰硕。这一时期所创造的风格影响了迄今为止的西方艺术。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视觉艺术的最佳法门,乃是去理解艺术家地位的变化,以及他们对于赞助人和公众的态度的变化。
2024年4月18日 已读
文艺复兴大略是指15到16世纪。艺术逐渐从中世纪的对上帝的专注,开始转向对真实的自然和人物产生兴趣,从而恢复古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的重视。

伴随人文主义思想运动的出现,时代精神开始中心强调人而不是神的能力。宗教内容仍然是创作的主题,但其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人的因素,比如艺术的捐助人常常入画。把希腊人的完美和罗马人的宏伟结合在现实主义手法上的成为佛罗伦萨艺术家的创新源泉。

艺术对宗教的摆脱是这一时期的明显特特点,但其附庸于当政者与富有者的特者也非常明晰。让我不禁联想:时代的权力导向哪里,艺术就往哪里倾倒。商而优则仕的美第奇家族用自己的财富和品味对艺术产生影响。

文艺复兴另一让我注意到的是,艺术家不再无名。勃鲁奈勒斯契,米凯洛佐,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巨匠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同样耀眼辉煌。
艺术史
剑桥艺术史:中世纪艺术 豆瓣
6.9 (20 个评分) 作者: 谢弗—克兰德尔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中世纪欧洲的艺术家和匠师们留下了迄今尚无以超越的宏伟建筑和艺术珍宝。本书展现了他们的非凡杰作:从恢宏壮丽的众多教堂,到华彩缤纷的各色挂毯,还有珍贵手稿和彩色玻璃。 罗马天主教会是最大的艺术赞助人。罗马式和哥特式作为此一时期两种主要风格,在教堂建筑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随着人们信仰和崇拜方式的变化,建筑的形式也发生着有趣的演变,法国和西班牙那些朝圣之路上的教堂,足以为此提供生动的例证。以物质的恢宏来服务于精神目标的新思想,催生了众多哥特风格的教堂,如法国的圣德尼、沙特尔和圣母大教堂,英国的坎特伯雷和索尔兹伯里。安妮·谢弗-克兰德尔用一些重要的实例,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罗马式和哥特式艺术铺就了道路。
2024年4月13日 已读
一般认为的中世纪是五世纪罗马帝国崩溃到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的时间。本书讨论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是中世纪的后半期也就是10世纪到文艺复兴。

12世纪之前的中世纪西方主要艺术风格被称为罗马式。艺术风格保留在与宗教相关的建筑,浮雕,壁画中,也有一些在住宅中留存。与书艺术品的主题大部分是基督教相关的内容。

12世纪之后出现哥特风格。“哥特式”是文艺复兴时厚古薄今的艺术家们对这时期源于法国的艺术风格表示蔑视的说法,但现今已无贬义。作者将哥特时期分为早期,盛期合后期对其建筑和艺术进行介绍和总结。此时艺术的载体在建筑,雕塑,壁画,马赛克彩绘玻璃的基础上,又有挂毯和书籍手抄本插图。

建筑从圆拱过渡到肋架拱顶和尖拱门,从厚重过渡到线条感,从沉稳过度到高大,开始追求自然与理想的平衡,到后期开始出现地区和民族特色。雕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不再附着于建筑而独立。随着个人开始拥有书籍,对书籍的装饰也开始流行。艺术主题从宗教转向世俗,从集体转向个体。一种从厚重到流动的风格转换,伴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得以缓成型,并固化在艺术品与建筑之中。

艺术与宗教,在这个时期难以分开。结合基督教来看,早期基督教不造像。偶像崇拜有违神的教义。但基督教出现,神道成肉身,有了形象。耶稣,圣母,使徒等等人物,马槽、十字架等物品,以及各种福音故事,都给宗教在诫命、律例、典章之外又赋予了形象与符号。口耳相传相传的“道”被艺术家传做成可以反复观看的“道”。耶稣升天几百年后,宗教造像画像已经成了许多教会和掌权者眼中的大事。

原本简简单单的“信神爱人”,被显化为中世纪的大量的宗教相关的艺术品。这大概是向不识字的人群传教的需要。
艺术史
剑桥艺术史:古希腊罗马艺术 豆瓣
9.1 (30 个评分) 作者: [英] 苏珊·伍德福德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剑桥艺术史:古希腊罗马艺术,ISBN:9787544707299,作者:(英)伍德福德 著,钱乘旦 译
2024年4月5日 已读
本书讲述上古和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陶瓷、马赛克等艺术。

古希腊的绘画雕塑极少留存,多数都是透过罗马时期的复制品窥探其风格,有其写实、自然、理性的特点。建筑的布局也比较随意,剧场随坡而建。陶器上的绘画水平很高,有黑像和赤像画法,懂得利用二维显示三维关系。艺术题材多是神话与英雄。

希腊化时期艺术题材转向个人化,物品,风景,肖像均是绘画雕塑的创作对象。建筑群也逐渐转向具有中轴线的秩序感。并且有希腊与罗马文化的过渡与融合。

罗马帝国时期,艺术上对希腊非常推崇,可以说是完全接受的基础上来发展自己的艺术特色。建筑上最大的创新是对圆拱的利用,体现在万神殿的圆顶,罗马的圆型斗兽场,半圆形剧场。懂得享受的罗马人也有宏伟的浴池建筑。

罗马帝国统一了多民族,在文化上保持了一定的宽容,使得一些民族自己的艺术得以保留,比如埃及的木乃伊肖像和基督教的祭台装饰。

艺术与历史,考古,文献学有紧密的联系。哪件艺术品属于哪个时期作者为谁,很多时候要靠旁证才能确定。历经时间、战争和蓄意的破坏摧毁仍然保留下来的艺术品,向后代们展示人类祖先的艺术水准,叹为观止了。
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