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一九八四 豆瓣 Goodreads
Nineteen Eighty-Four
9.5 (223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动物农场 谷歌图书 豆瓣
Animal Farm
9.4 (607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动物农场》是奥威尔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一则入木三分的反乌托的政治讽喻寓言。
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2012年7月9日 已读
有点像流水账其实……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的了解比现在的很多中国人自己要多得多,写出了与电视上展现的那个繁荣的中国的另一面。贫富差距之大、“农村”的逐渐消逝、这些年人们心态上的变化等,都蛮让人深思的。
政治
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1 (267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2012年8月30日 已读
好像没有想象中的好……
政治
家国天下 豆瓣
作者: 杨恒均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
如果在政人员看了,可能有帮助,对人民有好处……
著名独立学者、网络评论家、作家杨恒均博士汇集多年博文精华,首度出版简体字本!
才学兼备,媲美龙应台、林达的力作!
杨恒均潇洒、睿智、俏皮、机锋的笔锋,尤其是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出人意外的结论,都让读者有极大的惊喜。
本书情文并茂、庄谐并重,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以小见大,丝丝扣紧安邦治国之道。细读这些文字,可以感染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可以感触与世界共振的中国新时代脉搏,可以感受求道、闻道、行道的刚毅与睿智。
●封面创意:
本书封面创意来自唐德刚先生“历史三峡论”。唐教授把人类历史发展比作水过三峡,在历史的潮流中,必然有其转型期,此转型期就是瓶颈,是为“三峡”。“三峡”从不是顺流直下的,但“三峡”过后,百川归海,大势却是任谁也无法扭转的。
●推荐语:
我是杨恒均的粉丝。他见多识广,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揭示怎样的制度先进,怎样的制度腐朽;读着,读着,就让你点头信服了。现在初露锋芒,了得!要得!
——中山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知名近代史专家 袁伟时
杨恒均先生的文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立下了一个标杆。常识、优美、智慧和担当是这些文字给我的最为基本的感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法学博士 于建嵘
杨恒均穿行体制内外的经历,游走世界各国的阅历,是大多数写作者不可能具
备的,但成就他最根本的,除了天赋的悟性,我以为是两点:一是坚守真诚善良正直的良知。二是勤勉。
——知名公共知识分子,著名杂文家、时评家 鄢烈山
2012年7月9日 已读
首先书名就起得很不错:家、国、天下。大多数的我们可能也就最多关心到“国”这个层面吧。以前没怎么系统的读过杨老师的书,如今看来,语言的风格我还蛮喜欢的,而且书里有好几个看法确实有点颠覆我以前的认知。总之值得一读!
政治
往事并不如烟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73 个评分) 作者: 章诒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回首往事,并以此书献给已在天国的父母。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
此书亦是一群经历旧社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2012年8月30日 已读
初看书名,还以为是本小言呢,没想到那么沉重,自古文人似乎都太天真了点,于是悲剧总是层出不穷……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开篇讲储安平的那段,理想总是敌不过现实啊!联想到现在国内媒体的环境,其实还是有蛮多感慨的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