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泥足巨人 豆瓣
Stumbling Colossus:The Red Army on thw Eve of World War
作者: [美] 戴维·格兰茨 译者: 孙渤 台海出版社 2018 - 7
通过介绍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联红军的建设情况,军事历史学家戴维·格兰茨在本书中有力地反驳了西方近年来出现的关于苏德战争爆发原因与责任的错误说法。
2025年7月27日 已读
本书是对德国发动“防御性战争”理论的有力回击,并且引用大量可靠史料充分证明了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混乱的战备状态。
历史
中国震撼世界 豆瓣
China Shakes the World
作者: <美>杰克.贝尔登 译者: 邱应觉 / 杨海平 北京出版社 1980 - 7
注:同书号的书籍1958年8月的《苏秦与张仪》
2025年7月24日 已读
本书的记述截止于渡江战役。我毫不怀疑作者的真诚和观察的真实性。只不过他看到了很多,而没看到的更多。而他在本书结尾对中共政权的负面预测几乎全部成真。所以如果不对新政权有深刻的预见,仅仅因为可以代替恶臭的旧秩序就热烈欢迎,通常会导致灾难。但我们无法苛责当时的人民。站在他们的立场,只要这个朽坏的旧政权立刻倒塌就好。继任者?whoever!
因此我的认识中毛是三功七过。其主要功绩也就在于终结了蒋的无序统治。书中谈到国府治下的台湾竟比日治时期倒退许多,也不怪乎绿营敢从根本上否定国民党的执政能力。
中国大陆 历史
聚焦 (2015) 豆瓣 TMDB I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Spotlight
8.8 (1155 个评分) 导演: 汤姆·麦卡锡 演员: 马克·鲁弗洛 / 迈克尔·基顿
其它标题: Spotlight / 焦点追击(港)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罗比·罗宾森(迈克尔·基顿饰)是"聚焦"栏目的编辑,栏目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组员包括萨夏·菲弗(瑞秋·麦克亚当斯饰),迈克尔(马克·鲁弗洛饰),马特·卡罗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当马蒂·巴伦(列维·施瑞博尔饰)接替了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他开始指派罗宾森和他的团队,紧跟一桩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虽然最开始他们以为这只是个小任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其背后还隐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会已经私下赔偿了受害者,并派人掩盖了这些罪行。随着调查的越发深入,他们发现这一阴谋的更多证据,不仅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着这种暴行。罗宾森和他的团队遭遇到了当地官员们的掣肘。教会内的,教会外的势力都在向他们施压,想让他们放弃这个案件。
总统班底 (1976) 豆瓣 TMDB Min reol IMDb 维基数据
All the President's Men
8.5 (102 个评分) 导演: 艾伦·J·帕库拉 演员: 达斯汀·霍夫曼 / 罗伯特·雷德福
其它标题: All the President's Men / 惊天大阴谋
根据水门事件揭发人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所写自传改编的电影。二人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在水门事件里,他们历尽艰辛揭开政治黑幕,人物和事件一同成为美国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由五名盗贼开始,他们潜入水门大度行窃。本来是一桩不甚重大的刑事案件,却在Bernstein(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饰)和Woodward(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 饰)的追查下,最终撕开了一条大裂缝,矛头直指总统尼克松。从1972年到1974年,从尼克松竞选总统到尼克松连任上台,华盛顿邮报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被威胁。主编本·布莱德利站在了新闻自由和相信自己记者的这边,Bernstein和Woodward得以继续追寻事件真相,得到了重要线人“深喉”的帮助,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曲折艰辛后,水门事件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
2025年1月29日 看过
人名实在太多,导致观感比《华盛顿邮报》差。但是精神内科是一致的。
剧情 历史 媒体 美国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豆瓣 Goodreads
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Stories from Rwanda
9.1 (44 个评分) 作者: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2025年1月21日 已读
对于屠杀本身,已经从很多渠道有所了解。但第一次了解到非洲国家对西方作为“正义之师”的失望和不信任。
历史
暴风雨的记忆 豆瓣
7.5 (18 个评分) 作者: 曹一凡 / 维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3
北京四中是名重全国的重点中学,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校史。这所学校的特殊不仅建立在其高超的教学质量上,通过本书还可以看到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半叶更为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四中以拥有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子弟而闻名,由于他们家庭地位的特殊和特定时期社会对“革命后代”的期许以及“ 阶级斗争”理论的盛行,四中的学校风气和环境气氛也就大不同于其他中学。本书就是当年那个特殊中学的学生对“文革”山雨欲来之际和暴风雨高潮时期的翔实记述:关于“血统论”、《出身论》的争议,曾经是当时的一个重要争论的中心,而一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如“家庭问题研究小组”和《中学文革报》的内幕——却是第一次向公众披露;关于“破四旧”和抄家,“黑五类”和“红五类”在这个时候相见,其中的微妙,只有当事人才说得清楚;关于大串联,的确让参与者“经风雨、见世面”,过程之混乱、“革命形势”之匪夷所思,读读起来就像编造的小说,但那都是真的……正如北岛在序中所说,记忆往往具有模糊性、选择性及排他性。但是,“历史的真实”就存在于不同的记忆的重合错位与对立中。这些曾经在“文革”暴风雨中心经过的人,用这种方式,将暴风雨中的记忆留下,或许这是对那个疯狂时代的细节的补充,从而为重新认识那个时代,提供线索和史料。通过这本书,可以对那个年代有更为切近和深入的认知及理解。那是整整一代人终生难忘而又不堪回首的青春年代,事实上也是对衍生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的那个“六十年代”的追溯。
2024年12月17日 已读
本来以为这个题材不会重印了,但从多抓鱼抢到一本居然是24年重印的,瞬间对内容的兴趣打了折扣。后续看下来,还是对当时的社会氛围和历史细节有比较深入的描写。虽然讲述的主体是绝对意义上的社会精英阶层,但作为微观史仍然十分有价值。文革从来不是历史书上的几行字,而是实实在在的抄家、殴打和精神摧残。
历史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豆瓣
Lineages of the Absolutist State
作者: 佩里·安德森 译者: 刘北成 / 龚晓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5
本书是安德森的《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的续作,是他宏大的四卷本欧洲史的第二卷。绝对主义国家是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来临而趋于消亡。作者关注于这段时期欧洲各绝对君主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以西班牙、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与普鲁士、波兰、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来说明绝对主义国家的不同形态。
2024年10月26日 已读
偏学术著作,导致翻译后语句拗口,可读性很低。但观点还是值得一看的。结尾的两篇笔记以现代马克思主义但非中共话语的视角总结了日本、中国和伊斯兰历史的发展脉络及近代落后的可能原因。
历史
同情者 (2024) 豆瓣 TMDB
The Sympathizer Season 1 所属 : 同情者
8.1 (28 个评分) 导演: 朴赞郁 /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演员: 侯宣德 / 小罗伯特·唐尼
改编自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同名小说,是一部间谍惊悚兼跨文化讽刺类型的剧集。讲述了一名法越混血的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他作为难民在洛杉矶的新生活,在那里他了解到自己的间谍生涯并没有结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豆瓣 Goodreads
9.3 (54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7
本书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治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钩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的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名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2024年8月10日 已读
确实感到很多对清代的认知导致的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刻板印象被打破了,秦制两千年毕竟不是清制两千年。但是钱老对大一统和士人集团还是有执念。完全无视了程朱理学对古代士人选拔制度的影响和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控制,并且认为“有规则”即有“法治”。这思想现在看来着实落后时代了。
历史 政治
旧闻记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5 (12 个评分) 作者: 钱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出自作者本人独具个性的创意——每一周同步阅读六十年前的旧报,并随时写下他的“非典型札记”。他在报章开辟的“旧闻记者”专栏,受到香港和内地读者的欢迎。本书是“旧闻记者”的第一个结集。内容生动有味。对传媒人士,它也是重要却不沉重的“另类新闻史”。
2024年8月10日 已读
听说是删减版,读来也确实没有什么可说道的敏感内容。也就是提到《新华日报》中的社论内容印证了经典禁书《历史的先声》。可能这就是现在它豆瓣条目消失的原因吧。十余年间舆论管制的收紧可见一斑。
历史
纳粹德国 豆瓣
作者: [美] 克劳斯·费舍尔 译者: 佘江涛 译林出版社 2012 - 9
《纳粹德国》讲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灾难性毁灭的历史,深入讨论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际运作方式,以及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这使得本书成为研究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著作。
2024年7月11日 已读
内容亮点在前半段,仔细剖析了纳粹上台的历史根源和上台过程中魏玛共和国各种势力的态度。在今日看,也颇有以史为鉴的意义。二战部分属于常识性描述。但是翻译就有很大问题了,现在来看也是不加润色的GPT水平。不仅语法拗口难懂,在军事部分更是错漏百出。什么“陆军元帅凯塞林”,“海军上将邓尼茨接任元首”,“莱赫尔装甲师”,真是令人挠头。
历史
没有太阳的日子 (1990) TMDB IMDb
没有太阳的日子
8.8 (16 个评分) 导演: Kei Shu 演员: Alfred Cheung / Hsiao-Hsien Hou
Director Shu Kei travelled to Venice, Canada, London and Hong Kong, collecting accounts of the Tiananmen impact. Among his interviewees are: award-winning Taiwanese filmmaker Hou Hsiao-hsien; Hong Kong director Alfred Cheung, a witness to the massacre; actress Deanne Ip, who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s fired by the event; as well as his own brothers, one who soon migrates from Hong Kong, and the other, already an Australian emigre. Their personal testimonies are pieced together into a mural of the Chinese people united in their horror and outrage.
—L.H. Wong <lhw@sfs.org.sg>
天安门 (1995) 维基数据 IMDb TMDB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9.4 (89 个评分) 导演: Richard Gordon / Carma Hinton
其它标题: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天安門 (映画)
《天安门》(英语: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美国制作的访问纪录片,通过访问及回顾,描述关于1989年发生在天安门等地的整个八九学运。该片曾于香港一间戏院上映了几个月,上映期间宣称是由法国拍摄[来源请求],但事实上,该电影是由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卡玛及其丈夫高富贵(英语:Richard Gordon)担任导演及制片,David Carnochan担任副导演及剪辑工作。该片是美国公共电视台(PBS)的Frontline系列历史纪录片的一集,但同时也作为单独的纪录片上映、发行和参展。该片于1995年10月在美国首映。本片由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及美国公共广播局资助拍摄。
按照该纪录片的说法,影片“通过采访当年经历过这场运动的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再现了这五十天内发生的争端、愤怒、无畏、亢奋、荒诞、以及种种悲剧,并对运动中人们所习惯的思维观念和话语体系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影片内容在探讨运动发生的原因,和部分运动领袖在抗议运动进行中的不适当行为。尤其是影片针对另外一位运动指挥柴玲,在她逃亡过程中对外界关于6月4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坦克把学生碾成肉饼”、广场死亡人数达200至4000多的描述,绝食运动发起人之一的台湾歌星侯德建强调,他“6点半还在广场上,一点也没有看见”,他接着表示这些描述是“以谎言打击敌人”。其他包括刘晓波、韩东方、吴国光、梁晓燕等人都在反思当时社会和自己的行为。
不过,影片还是纪录了部分发生在天安门周围,以及北京其他街区的解放军开枪及人民伤亡的情况,其中包括后来发起“天安门母亲”活动的丁子霖描述她儿子参加抗议活动被打死的经过。影片还纪录了在当时有人因为接受境外记者采访说政府有拿“坦克压学生”而被判刑10年。影片最后以画外音的方式,指出邓小平“面对改革带来的危机,他拿起来旧式武器”,他“想在历史上留下知民爱民的名声”“但是六四屠杀成为他无法抹去的一笔”。
2024年6月10日 看过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历史。
历史 纪录片
南汉山城 (2017)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IMDb
남한산성
7.9 (143 个评分) 导演: 黄东赫 演员: 李秉宪 / 金允石
其它标题: 남한산성 / 天命の城
1636年(朝鲜仁祖十四年),“丙子胡乱”爆发,后金(清)派出十万军队入侵朝鲜,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汉阳城下,朝鲜王室被迫出走南汉山城。仁宗国王(朴海日 饰)困守孤城,进退维谷。
南汉山城之内,以金尚宪(金允石 饰)为首的主战派坚决主张与后金军队对抗到底,以崔鸣吉(李秉宪 饰)为首的主和派主张议和以保百姓太平。两派针锋相对,势不两立,都竭尽全力说服国王,而仁祖则左右为难、举棋不定。此时,南汉山城翘首以盼的援军却畏敌如虎,不惜暗杀朝廷密使,同时,清军提出的条件也愈发无法接受…
2024年5月20日 看过
主旨讨论的可以说就是“汪精卫问题”。但创作者给出的答案未必能令人信服。一切美好的假设都在于清军能信守承诺,放过平民,但历史上受降后翻脸不认人者多如牛毛。
历史 韩国
希特勒的民族帝国 豆瓣
Hitlers Volksstaat: Raub, Rassenkrieg und nationaler Sozialismus
作者: [德] 格茨·阿利 译者: 刘青文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二战期间,希特勒政府将国家变成了史无前例的掠夺机器。大多数德国人因为享受到良好的社会福利、不间断的物质供给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而保持沉默。这种贿赂的代价由千百万欧洲人所承担,他们的财产甚至生命为了德意志民族的利益而被剥夺。本书揭示了全欧洲范围内的犹太人财产是怎样被征收、被变卖并进入纳粹德国国库以及普通士兵的腰包的。
2024年2月13日 已读
本书的主要论点:德国纳粹通过经济上对占领国及犹太人的剥削和劫杀,维持德国平民的战时福利进而保证了他们的表面忠诚。作为史料价值较高,但易读性不高,翻译腔很重。
历史
艨艟夜谭 豆瓣
作者: 章骞 青岛出版社 2012 - 7
在风帆时代,曾经有多少海上的冒险传奇,或是被游吟诗人口口传颂,或是被文人墨客谱写诗篇。比如脍炙人口的辛巴达航海传奇,便是《天方夜谭》中最为惊险刺激的故事。那位有名的航海家辛巴达扬帆远航的七大冒险,可以通过莎赫札德之口,在每晚娓娓道来,倒也能使暴君收起他滴血的屠刀。
而当进入了蒸汽时代后,海上白色的风帆被黑色的煤烟所取代,自此航海故事似乎少了一分浪漫的情感,似乎开始充斥了太多的数字,而少了一些人文的刻划。
然而,不管是揭扬起风帆还是操纵起轮机,依靠的还是一个一个智勇兼备的水手,需要的还是不变的钢铁意志。而且,由于工业时代的战船是凝聚着当时最为尖端的科技,因此,舰艇的设计制造环节本身也能成为一种传奇。
到了二十世纪,科学技术更是将航海与海军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与潜艇的出现,海军从一个二元的平面世界,迈入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与此同时,电子技术开始运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给航海与海军的世界点缀上了一丝异彩。在这段时期的海战中,作战艺术与科学技术交相辉映。更是由于在此期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也使得海洋变成了作战艺术与科学技术较量的舞台。本书说讲述的十二个舰船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前后。
在这些故事中,首先叙述的是二十世纪初叶,处于舰艇发展蓬勃发展时期的一个设计奇想开篇。因为任何在香槟酒的飞沫中滑入大海的舰船,都是从一个设想开始的,且不管这个设想是多么的奇异。
而此后所叙述的,则都是实在的舰艇或者有关话题。这其中有的故事描述了一些处于舰艇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舰艇,也有的故事叙述了处于独特环境下孕育而生的别具一格的舰艇。
其中先是有促使日本造船腾飞的“舰队决战型”装甲巡洋舰;又谈及一流装潢、二次易主、三命其名、四度开工的七个主炮塔战列舰;再揭开了中国最早尝试在船上搭载飞机并投入实战的“飞机搭载舰”之面纱;还接连谈了美国“标准战列舰”的开端和最终舰,即开新时代战列舰先河的内华达级与也有浴火重生的“西弗吉尼亚”号。
此后的两篇较长的文章,先探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英国主力舰是如何从优雅的“纯种猫”变成粗怪的“牛头犬”。再汇集大量的史料,较为完整地描绘了中国抗战期间海军主力“宁海”号与“平海”号巡洋舰短暂却英勇的历史。
在插入了素有多次国际舞台活剧的外交名舰“奥古斯塔”号故事之后,下一个故事的舞台,便是著名的莱特湾大海战中的萨马战场。这个战场上一支弱小的美国海军编队面对强大的日本舰队,一边迟滞敌手,一边却重创日寇而最终获得胜利。这个故事试图以风帆时代海洋冒险故事的笔调,刻画了一艘名叫“甘比尔湾”号的护航航空母舰被处于绝对优势的日军舰艇所击沉前最后两天,舰上的一个个水兵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叙述了这场惨烈的海战,给人们揭示了通常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战结束后,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海军舰艇也发生了巨变,最后的两个故事便是这个时代舰艇的写照。“诺福克”号是美国战后所建最早的主要舰艇,是一种带着承上启下色彩却不为人知的舰艇。此后,导弹开始成为军舰的主要武装,而其中登峰造极的,便是将战略核导弹搭载在一艘改装的意大利轻巡洋舰上,这艘跨越了两个时代的特殊舰艇,也成了本书最后一则故事的主人公。
这些文章多数曾在《军事历史》、《舰船知识》以及《战争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过,不过对于所有的文章,笔者这次都进行过或多或少的改写,内容与形式与原先相比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同时,就新近获得的资料、发现原文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此次也一并作了更新与修正。当然,笔者由于水平有限,能力不足,书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还望读者诸君多多指正。
(谢辞略)……
当年中国海军还在极其孱弱之时,已经不甘落后地改装一艘简陋的商船,搭上水上飞机投入实战。而现在早已经今非昔比,大连港内的艨艟巨舰正在吸引着全国热爱海洋以及海军的朋友的目光,在这十二篇海军舰艇的小故事中,应该也可以看出正在为中国海军迈向蓝海而努力的人们之身影,笔者也期待着中国海军谱写更多的传奇。
2023年10月3日 已读
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章先生对海军的热情。文笔细腻,集中刻画了海军史上鲜为人知,却又足够重要的12个故事片段。无论对于爱好者还是普通人,都是很好的海军读物。
军事 历史
图解二战全史 豆瓣
作者: 白虹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7
本书汇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按照不同的类型分为“二战战史”和“二战风云”上下两篇,不仅介绍战役经过、主要将领、武器装备等,还以更专业地眼光分析战争形势和战略技术,还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让读者赏心悦目。
2023年5月6日 已读
在书店瞄到过一眼。封面不是这个,但是作者和出版社都对。然后就翻到222页IS-2重坦的介绍旁边赫然印着IS-3的图。您说您要是IS-1和IS-2分不清我都不怪您。从豆瓣搜索结果看这书还再版过?!我的妈。
历史
太空先锋 (198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he Right Stuff
7.4 (21 个评分) 导演: 菲利普·考夫曼 演员: 丹尼斯·奎德 / 山姆·夏普德
其它标题: The Right Stuff / 征空先锋(港)
根据美国历史上首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他们是阿兰·舍帕德、戈斯·格瑞森、约翰·格婪尼、斯高特·卡本特、高登·库伯等,共七位英雄。影片详细地描绘了美国太空计划的诞生过程以及第一批航天员诞生的历史故事。
2023年4月22日 看过
本质上是美国梦的政宣片。剪辑很棒,几次发射的紧张感烘托得不错。
传记 历史 美国
夹边沟 (2011)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IMDb TMDB
夹边沟
7.5 (34 个评分) 导演: Wang Bing 演员: Zhengwu Cheng / Niansong Jing
其它标题: The Ditch / The Ditch
电影根据小说《告别夹边沟》改编,1957年10月到1960年底,在这个位于甘肃酒泉戈壁滩里的劳改农场里,三千多名甘肃省“右派分子”被遣送到此,接受“收容”和“管教”。严酷的阶级斗争和那场著名的大饥荒很快把这里变成人间炼狱,农场内一半以上的“右派”因饥饿而死。1960年12月,时任中央西北局书记的刘澜涛在兰州主持召开会议,“纠正极左路线”,开展“抢救人命”工作,幸存者才得以从61年一月后陆续遣返原籍[1] 。
小巷名流 (1985) 豆瓣 TMDB
小巷名流
8.8 (25 个评分) 导演: 从连文 演员: 葛建军 / 任伟民
其它标题: A Narrow Lane Celebrity
川西某县城的古井小巷里的三户人家——开工艺美术社卖花圈的司马寿仙,开旧衣铺的卓寡妇母女,以及杀狗为主的牛三,原来他们互相嗤之以鼻,老死不相往来,“十年浩劫”却把他们变得命运攸关、相濡以沫,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同恶势力进行生存的抗争。
2023年4月15日 看过
框架大纲非常好,突出一个站在后世的视角如何回望过去的主题。在当时,虚化文革,美化命运的现象可能还不是主流思潮,放在现在反而更具时代意义,也凸显了创作者的先见之明。技术层面有太多老电影的通病,各种情节发展铺垫不足,剧情推动各种硬来,作为故事片反而不算好看。
中国大陆 剧情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