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lly - 标记
玫瑰的名字 豆瓣 谷歌图书
Il Nome Della Rosa
8.4 (19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翁贝托•埃科代表作,密码型推理小说的始祖
日本“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20年总评榜第一名
日剧《轮到你了》,《唐人街探案》剧集助攻
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和电视剧,全明星阵容
作者修订版,提升阅读体验
内容升级,收入《玫瑰的名字注》
《玫瑰的名字》是翁贝托•埃科的代表作,被誉为“密码型推理小说”的始祖,在推理文学大国日本甚至被选为“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奖创设20年以来总评榜第一名。在出版三十年后,作者针对读者关于拉丁语引文、知识背景过于广博等反馈意见,做了些许修订和删改。为了丰富阅读体验,全新修订版亦将收入《玫瑰的名字注》一文。
《玫瑰的名字》发生在中世纪的一座修道院,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来到修道院,为皇帝与教皇的调解做准备。二人刚一到达,修道院就发生了命案。精于推理的威廉受院长委托着手调查,但命案并没有停止,每天都有一个人死于非命。修道院里那座迷宫一样的藏书馆蕴含着诸多秘密。当秘密被揭穿之际,命案也真相大白。最后,修道院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2024年2月21日 想读
技术的本质(经典版) 豆瓣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
作者: [美]布莱恩·阿瑟(W.Brian Arthur) 译者: 曹东溟 / 王健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6
[内容简介]
●《技术的本质》(经典版)是布莱恩•阿瑟所创建的一套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
●本书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技术本质的思想娓娓道来。
●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
●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
[编辑推荐]
●湛庐文化圣塔菲书系著作!
●复杂性科学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熊彼特奖”得主布莱恩•阿瑟作品!
●谷歌Java程序开发的灵感源泉!
●技术理论体系的先河之作,前所未有的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
●一次打开“技术黑箱”的尝试性创新探索!
●技术思想大师用平实的语言向大众讲述技术前沿思想
2024年2月21日 想读
潮汕食话 豆瓣
作者: 陈益群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2 - 11
潮汕是地方传统文化和民俗保留较好的地区之一,一千多年来的美食积淀在古韵遗产和新流交汇下日益生辉。素有“中国高端菜系”之称的粤菜代表潮汕菜,究竟“贵”在何处?看似简单、原生的菜肴,其实背后从选料、刀工、烹调、配料、摆盘方式上都有一系列的讲究,所以才能做到鲜而不腥、清而不淡。拿海货鱼类来说,什么季节吃什么鱼、选什么部位最佳、筵席什么时候上、鱼头方向朝哪里都有考究,真正地将食味与岭南的乡土文化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本书分为海产卷、肉食卷、粿品卷、主食卷、小食卷、蔬菜卷、水果卷和调味卷八卷,详细介绍了每一种物产背后的民俗掌故、历史发展、味型设计、烹制手法和保健功效,可谓潮汕美食知识大全。以100多道典型潮菜为切入点,探究美食与民俗、民智、情怀、情趣之间的关系,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描绘被时代浪潮所掩埋的潮汕饮食文化脉络,教读者品味潮菜的同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对于想研究潮菜的厨者、甄别真假潮菜的食客和美食文化广泛爱好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之作。
2024年2月18日 想读
齐泽克的笑话 豆瓣
Žižek‘s Jokes: Did You Hear the One About Hegel and Negation?
7.7 (4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于东兴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好的笑话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在这本结构紧凑的笑话集中,齐泽克拿出他最擅长的语言装配形式,举重若轻地将读者引入他的哲学空间:他反复玩味着那些又猥琐又好笑的段子,分析它们背后的逻辑,用笑话的荒谬去对冲某些常识结构或理性情境。通过笑话,人们将了解到这些情境的可笑,它们不再必然合理,甚至是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笑声,在这种意义上,就是革命。”
2024年2月16日 想读
多谢不阅 豆瓣 Goodreads
Thank You for Not Reading
8.4 (38 个评分) 作者: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何静芝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3 - 9
图书市场越发繁荣,装帧越发精致,书店越发引人驻足,作家也从未像现在这样红遍全球,但真正的文学却近乎绝迹。杜布拉夫卡假借一个被英美文学市场冷落的东欧人之口,一一吐槽当今文学世界的诸多乱象:

隔三差五就会横空出世的文学新星;被反反复复“重新定义”的文学;各显神通的身份政治书 写;本末倒置的版权运营模式;宛如超市与咖啡馆结合体的书店;本质上与图书无关的书展;做派与作家无二的网红编辑;认为伊万娜·特朗普比布罗茨基更能“对祖国的政治形势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的媒体书评……文学失去了它的准入机制与评判标准,任何明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宣传他们的新书,任何一种负面评价都能被狡黠的市场拿来营利。

然而,最诡异的一点还是:在这个无比“民主”的全球化大市场上,其文化“商品”及创作要求,却总能让人想起我们的老朋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024年2月14日 想读
只是为了好玩 豆瓣 Goodreads
Just for Fun: The Story of an Accidental Revolutionary
7.9 (26 个评分) 作者: Linus Torvalds / David Diamond 译者: 陈少芸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7
本书是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的自传。
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的自传,也是Linus唯一一本书。Linus以调侃的语气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在他看来,一切都是为了好玩儿,兴趣引发革命。书中内容共分为五章,一部分是Linus自己写的,一部分是合著者David Diamond的评论。
林纳斯•托瓦兹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程序员、黑客,开源操作系统Linux之父。生于芬兰,毕业于赫尔辛基大学,1997年~2003年任职于美国加州硅谷的全美达公司,现受聘于开放源代码开发实验室,全力开发Linux内核。2004年,他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大卫•戴蒙 职业撰稿人,曾为《纽约时报》《连线》《美国周末》及许多刊物供稿。
2024年2月10日 想读
第3选择 豆瓣
The 3rd Alternative
作者: [美国] 史蒂芬·柯维 译者: 李莉 / 石继志 中信出版社 2013 - 6
每件事都存在第3选择,每个人都有第3选择的能力;
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
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
我们的面前总是充满难解、看似无解的问题。于是我们失望、决定放弃,或勉强接受一些最终还是会让自己觉得很糟的妥协。
面对任何问题,大家惯用的第1选择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2选择就是按照“你”的方式来进行。冲突点往往就在于,到底是你的选项比较好,还是我的。因此,不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受伤或牺牲。史蒂芬•柯维指出,这时不妨考虑第3选择: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设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让双方都能从冲突中找到一条出路,称之为“第3选择”(The 3rd Alternative)。
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生命不是网球赛,只能有一方赢球。当双方共赢、能够共同创造出一种新局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本书中柯维将“第3选择”进行了多领域的解读,无论是政治家、企业家、各级学校和医院组织的管理者、职场人士、所有步入婚姻的人以及青少年,都能从本书中获益。无论在职场、战场、会议室还是厨房,都同样适用。
你可以将“第3选择”这一原则用于:
•做出工作中的关键决策。
• 处理工作中与老板或同事之间的严重冲突。
• 帮助客户解决难题。
• 解决婚姻中“不可调和的分歧”。
• 应对财务困境。
• 解决工作中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 处理可能对簿公堂的争端。
• 处理与孩子学校之间的纠纷。
• 处理与邻里或社区对某些问题的争议。
• 解决家庭中的长期不和与交流问题。
• 处理体重问题。
• 应对不愿“试水”的孩子。
40 多年以来,柯维已经将本书中的基本原则教给过成千上万的人。如果你肯花心思真正理解这一原则,那么你的思维方式将被彻底颠覆。你会发现自己将以一种全新、高效的方式面对生命中最严峻的挑战。……
2024年2月10日 想读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豆瓣
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8.4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瑟·柯南·道尔 译者: 张雅琳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9
*果麦出品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阿瑟·柯南·道尔官方产权会独家认证的中文版本
*柯南·道尔侄孙,产权会主席理查德·道尔作序推荐
*权威底本Bantam Classics获得官方认可
*青年译者张雅琳历时五年研究翻译,300余条译注帮助读者理解创作时代背景
*66幅Easton Press授权经典插画,增添阅读的画面感和趣味性
*独家赠品:福尔摩斯探案笔记本(内附《血字的研究》手稿)
*囊括阿瑟·柯南·道尔爵士创作的4部长篇小说及56部短篇小说
完整收录《血字的研究·四签名》《福尔摩斯冒险史》《福尔摩斯回忆录》《福尔摩斯归来记》《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恐怖谷》《最后的致意》《福尔摩斯案件簿》
*装帧设计符合现代审美,兼具收藏价值
2024年1月30日 想读
地粮 豆瓣
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盛澄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10
《地粮》是纪德游历北非和意大利之后,以抒情方式,糅合传统的短诗、颂歌、旋曲等形式写成的一连串富有诗意的断想。他以炽热的灵魂感应生命的花果,并将这赤诚之爱整个地化作颂歌、凝成诗语。此书可谓纪德本人最激越的精神独白,被奉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 。
2024年1月30日 想读 by status 1740884532939903139 in x
窄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a Porte étroite
8.0 (13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究竟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爱情,即使毫无希望,一个人也可以将它长久地保持在心中;即使生活每天吹它,也始终无法把它吹灭……?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热罗姆与他的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爱情萌芽时,他和她各自偷偷地爱恋着彼此,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两人自觉地披上苦行僧的袈裟,分别以爱人为自己唯一引导,竭力攀爬着通往美德巅峰的崎岖窄道。
爱恋至深时,他们间的精神交融达到如此和谐、如此愉悦的地步,以至完全无法忍受现实生活中任何不完美产生的可能。两人选择书信交流的方式,心灵愈是相通,形骸愈是相隔。事实上,母亲的不忠、妹妹平凡的婚姻使阿莉莎对尘世的幸福和爱情中欲念的成分充满了疑虑和拒斥。她疯狂地追求灵的境界,迷醉于向幸福无限趋近的过程而逃避幸福切实的降临;惟其如此,爱情才永不会“被完成”,而只可能在一种难合难离的痛苦纠结中愈发转浓转烈。阿莉莎深信唯有在上帝那里方能寻得至福,亦满心企盼与爱人绕过尘世,在上帝身边团聚。在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下,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热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2024年1月30日 想读 by status 1740884532939903139 in x
沉思录 豆瓣
作者: 玛克斯·奥勒留 译者: 梁实秋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1
《沉思录(新版)》是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最后一部重要典籍。玛克斯并不曾努力建立哲学体系,所以在《沉思录(新版)》里我们也不必寻求一套完整的哲学。他不是在作哲学的探讨,他是在反省,他是在表现一种道德的热诚。我们借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悟。《沉思录(新版)》共计12卷,此版译文出自大师梁实秋先生之手,并配有译者的点评、批注,而其所选译文也是最接近原著意愿的Haines版。
2024年1月25日 想读
Ghettoside 豆瓣
作者: Jill Leovy Spiegel & Grau 2015 -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A masterly work of literary journalism about a senseless murder, a relentless detective, and the great plague of homicide in America
On a warm spring evening in South Los Angeles, a young man is shot and killed on a sidewalk minutes away from his home, one of the thousands of black Americans murdered that year. His assailant runs down the street, jumps into an SUV, and vanishes, hoping to join the scores of killers in American cities who are never arrested for their crimes.
But as soon as the case is assigned to Detective John Skaggs, the odds shift.
Here is the kaleidoscopic story of the quintessential, but mostly ignored, American murder—a “ghettoside” killing, one young black man slaying another—and a brilliant and driven cadre of detectives whose creed is to pursue justice for forgotten victims at all costs. Ghettoside is a fast-paced narrative of a devastating crime, an intimate portrait of detectives and a community bonded in tragedy, and a surprising new lens into the great subject of why murder happens in our cities—and how the epidemic of killings might yet be stopped.
Praise for Ghettoside
“[Jill Leovy writes] with grace and artistry, and controlled—but bone-deep—outrage in her new book. . . . Ghettoside, if there’s any justice,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book about urban violence in a generation.”—David M. Kennedy, The Washington Post
“Moving and engrossing.”—San Francisco Chronicle
“A serious and kaleidoscopic achievement . . . [Leovy is] a crisp writer with a crisp mind and the ability to boil entire skies of information into hard journalistic rain.”—Dwight Garner, The New York Times
“Leovy’s relentless reporting has produced a book packed with valuable, hard-won insights—and it serves as a crucial, 366-page reminder that ‘black lives matter.’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Masterful . . . gritty reporting that matches the police work behind it.”—Los Angeles Times
“Functions both as a snappy police procedural and—more significantly—as a searing indictment of legal neglect . . . Leovy’s powerful testimony demands respectful attention.”—The Boston Globe
“A compelling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behind the epidemic of black-on-black homicide, and the beginnings of a policy prescription for tackling it . . . an important book, which deserves a wide audience.”—Hari Kunzru, The Guardian
“Ghettoside has many successes: its complicated portrait of the LAPD, the humanity it lends to the families of murder victims, and its ability to engage readers from a historical and current-day context (the sundry facts Leovy provides throughout the book never overwhelm).”—Jason Parham, Gawker
“A brave book . . . It is not often that I pick up a work of non-fiction and picture the movie unfolding before my eyes. . . . [Ghettoside] offers a calm dissection of America’s oldest epidemic. . . . [Leovy’s] knowledge makes for lapidary prose that crackles with insight. It is also deeply humane.”—Financial Times
“Penetrating and heartbreaking . . . Ghettoside points out how relatively little America has cared even as recently as the last decade about the value of young black men’s lives.”—USA Today
2024年1月19日 想读 火线导读
顽疾 豆瓣
作者: 张宏杰 人民出版社 2015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的新著。公开出版之前,由罗辑思维发行3个月,销售达数万册。张宏杰以非常确切的历史史实和真实数据,对中国汉宋元明清等时期官员的工作生活状况、收入支出情况,以及国家制度设计等有关从政的方方面面作了全面的介绍,深刻剖析了中国官员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生存之道,是了解中国社会和官场生态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历史是连续的,今天的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上已经与传统社会面目全非,但是权力结构的基盘,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惯性。腐败,仅仅是投射这个权力结构的一个入口。逻辑思维罗振宇先生推介本书时说:《顽疾》这本书,点出了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分析自己身处的格局之网?二是如何自己建构一个良性之网?三是如何破出一个恶性网络?既享有其资源,又不同流合污。
2024年1月17日 想读
王小波全集(第二卷 杂文) 豆瓣
8.8 (27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 6
对于以思维为乐趣的人而言,王小波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在王小波去世后的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 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首次编辑出版了《王小波全集》十卷本,该套书收录了王小波生前的重要著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次整理出来的思想火花。全套书分为杂文、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书信集及未竟稿,约200万字。每部均配有王小波亲笔签名的精美藏书票。本书为全集之第二卷。
2024年1月17日 想读
寄生虫星球 豆瓣
Parasite Rex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卡尔·齐默 译者: 姚向辉 2022 - 1
想象一个世界,在那里寄生虫控制宿主的思想,万劫不复。
想象一个世界,寄生虫是化学战和伪装的大师,用宿主的身体伪装自己。
想象一个世界,在那里寄生虫引导进化,那里的大多数物种都是寄生虫。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
从哥斯达黎加潮湿的丛林到苏丹南部恶臭的寄生虫避风港,齐默生动地展现了寄生虫如何改变 DNA、重新连接大脑、让男人更加不信任、让女人更加外向,以及将宿主变成活死人。
这本详尽而优雅的书将寄生虫带入了公开的环境,并揭示了它们可以教给我们的关于宇宙中最基本的生存策略的知识。
翻开这本书,了解地球头号掠食者,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2024年1月16日 想读
欲望与尊严 豆瓣
8.0 (26 个评分) 作者: 肖索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基于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者细致描绘与分析了包养关系对于商人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不同轨迹和经历。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的讲述,本书将私人生活的选择和体验嵌入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2024年1月10日 想读
死于威尼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eath in Venice
8.1 (135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钱鸿嘉 / 刘德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死于威尼斯》采撷了作者两篇精彩的中篇小说,读者从中可领略到这位大文豪的创作特点。居首之篇《死于威尼斯》属“艺术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是作者本人的得意之作,也得到评论界的大力推崇,二十世纪初,德国文学界出现了一颗光灿夺目的巨星,它华光熠熠地照亮了欧洲整个文坛,赢得了世界各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1971年由英国和意大利合作搬上银幕,影响深远。

《特里斯坦》是作者的成熟之作,以一座疗养院为背景,通过对作家史平奈尔和一位温柔美丽的富商太太之间的暖昧关系的描写,反映德国当时上层社会的病态生活。
2024年1月10日 想读
李贺集 豆瓣
作者: 吴企明 (编者) 凤凰出版社 2014 - 10
《名家精注精评本:李贺集》笔者吴企明不同意长吉诗只有佳句,不理会章法的旧说,结合若干首长篇古诗的剖析,说明长吉诗很重视起、结、转、应诸方面艺术技巧的运用,诗人并非只有佳句,不重章法,他的结构艺术造诣很高。一般评注诗作的选本,很少谈及用韵问题。笔者注意到李贺善用古韵,喜用密韵、“柏梁体”用韵之法,尤其是换韵与章法的紧密关系,创造诗篇的音乐美。
2024年1月5日 想读
魔鬼辞典 豆瓣
作者: [美]安布罗斯·比尔斯 译者: 李静怡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5
本书为安布罗斯·比尔斯的讽喻文集。《魔鬼辞典》的问世,同时为他赢得盛名与骂名。但无论毁誉,这本书在西方成为最经典的讽喻作品。在《魔鬼辞典》中,比尔斯以辞典形式为世间万物正、定义,不仅讽喻人性中羞于暴露、难以正视的弱点与阴影,亦不乏深刻和机智的洞见,趣味十足,同时引人深思。
2024年1月5日 想读
利马之梦 豆瓣
7.5 (22 个评分) 作者: 吕晓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一个身陷志业危机的政治学学子,面对学术和生活的困惑,偶然得到机会前往秘鲁,进入一支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团队,亲身地实践何为“做政治”。在这个过程中,秘鲁乃至拉美的历史碎片不断闪现,作者的文本知识与现实经验不断碰撞,由此,他重新思考有关政治实践、学术意义和真实生活的问题。这本 书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一段实践记录、旅行笔记,也是一个青年人对自身与世界、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真诚反思。在一场恍然的利马之梦里,潜藏着更多思考和行动的可能。
推荐语
亲身参与秘鲁政治的个人经历已足够炫目,不过这本书更动人的是作者对世界与自我、学术与人生之间紧张关系的持续发问,这些发问不仅会蕴结沉郁的忧伤,还能激发平静面对一切不确定的时代勇气。——历史学家、作家 罗新
《利马之梦》以一段极为特殊的观察性参与经历,精彩再现了2016年秘鲁总统选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为透析拉美政治的现实与超现实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郭洁
晓宇是我心中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模样,视野开阔、生机勃勃,随时准备卷起袖子,进行一场智识与经验的双重冒险。这本《利马之梦》正是明证。——作家 单向空间创始人 许知远
文本的世界越来越恢宏,却永远无法取代经验的世界。选择了以学术为志业的晓宇意识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从英伦的象牙塔远赴南美的喧嚣街头,对秘鲁政治进行了一番沉浸式体验,体味到“进入现场”的伟大意义,无意中也重拾了中国士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宝贵传统。——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副教授、拉美文学研究者、译者 张伟劼
利马之名源自南美当地的克丘亚语,本意是“说话者”,而晓宇的《利马之梦》难得之处在于,其中展现的是当代青年学人将实践、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后的言说。全球化时代中国去往海外的参与者虽然日渐增多,却往往敏于行而讷于言,书斋中的研究者视野日渐广阔,但却难以落到实处。晓宇的经历也许很难复制,但国人需要这样一猛子扎进未知的勇气,也需要坚持思索的“知识分子的矫情”。——文学博士、译者 王渊
2023年12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