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受活 豆瓣
8.0 (16 个评分) 作者: 阎连科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 - 1
中国目前最具爆发力的作家阎连科继《日光流年》、《坚硬如水》之后精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力作,他以超凡奇诡的想象、无与伦比的冷峻与深刻,刻画了一个“政治人”痴情而迷乱的人生追求,剖示了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本源,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狂想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小说虚构了一个叫受活庄的地方,这是一个遗世独立、鲜为人知的村落,所有村民都天生残疾,视健全者为另类。主人公柳县长异想天开,想用重金购买列宁的遗体以发展旅游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受活庄被柳县长惊喜地发现了,于是,这个由残疾人组成的村庄开始了走向外部世界的不归路:村民们组建了绝术团,人人身怀绝技,尽情挥洒才艺,绝术团在柳县长的带领下红遍方圆百里。作者除了在描写绝术团的惊人表演时泼墨如涛之外,还着力塑造了柳县长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心思机敏,敢想敢干,他在考虑到生前荣誉之余,还把更大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身后。他要把自己埋在列宁纪念堂中,并在棺材上写上“永垂不朽”。
生存与命运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10.0 (6 个评分) 作者: [苏]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严永兴 / 郑海凌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10
逝去的人,活着的人,苦难并没有结束……
● 理解极权社会起源的必读之书!
● 一部应该被人类长久记忆的伟大著作!
● 欧美公认“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小说”。
● 《卫报》《世界报》《纽约客》《观察家》《纽约时报》等全球媒体一致赞誉。
● 梁文道极力推荐:“这是我做读书节目十几年来,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 豆瓣9.7超高分评价,我们将“看到活生生的人是如何建立起一个非人的社会实行对他人和自我的压迫;看到这样社会中的每个人如何需要在每日的生活中为捍卫自己剩余的良心而作的斗争”。
------------------------------------------------------
1961年2月14日,苏联当局派克格勃闯入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住宅,“逮捕”了一份小说书稿。主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判定它“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两百年后也不可能出版”。这就是《生存与命运》,后来的人们称它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这部以卫国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中,格罗斯曼用托尔斯泰式的宏大格局和契诃夫式的动人笔触,一方面叙述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另一方面讲述普通人尤其是沙波什尼科夫一家的遭遇,全景展现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生活。
这是一整个时代的写照,一本极权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部20世纪最黑暗年代的心灵史诗。从斯大林格勒到莫斯科,从前线的城市废墟到后方的科学实验室,从希特勒的集中营到斯大林的古拉格,关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存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格罗斯曼细腻而专注地书写无情战争的真实画面、错综复杂的人生百态、个人对暴力的艰难反抗,通过众多人物在战争和极权双重碾压之下的悲惨命运,揭示出那块土地满载的失落与悲怆,以及人民的恐惧与希望。
格罗斯曼是“苏联社会的第一个自由之声”,是极其罕见地兼具自由精神和道德勇气的作家。他直视苏联社会的灵魂深处,见证苦难,见证人性,见证希望,完成了很多苏联作家竭尽全力却没有取得的成就。他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对人的命运的探讨,对历史、道德和政治自由而深邃的思索,依然沉重地击打着我们的内心——面对毁灭社会、摧残和消灭许许多多社会其他成员的极端之恶,我们该如何捍卫人性中的善良和是非感?
这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最大的遗珠之憾,更是应该被人类长久记忆的伟大著作!思考是危险的,不思考往往更加危险。为了将20世纪人们已经遭受的苦难留在历史中、永远不要再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读读这本书。
------------------------------------------------------
名人推荐

一幅苏联社会整个时代的肖像。
——大卫·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纽约客》主编)

本世纪真正的《战争与和平》。
——罗伯特·钱德勒(Robert Chandler,英国诗人、翻译家)

《生存与命运》遮蔽了当今西方世界几乎所有能够被认真对待的小说。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文学评论大师)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存与命运》让人压抑沉重,它无所畏惧,真实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果,以及我们在厄难中所能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一部文学的杰作,一部只有俄罗斯人才能写出的著作!
——约瑟夫·爱泼斯坦(Joseph Epstein,美国作家、文化评论家,《美国学者》资深编辑)

瓦西里·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无论它是随性而为的,是平淡无奇的,还是英勇坚决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泯灭。
——琳达·格兰特(Linda Grant,英国作家)

对于不仅已从我们所经历的恐惧里走出,并且也已从我们关于那恐惧的记忆中走出的今天与明天的广大读者来说,《生存与命运》将会发生深远的影响。格罗斯曼留下了一部将为人类长久记忆的书。
——列夫·安宁斯基(Lev Anninsky,俄罗斯文学评论家)

瓦西里·格罗斯曼的小说将永久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并不只是因为它鸿篇巨制的体量,它对极权体制的深刻沉思,它对战争令人赞叹不已的叙述;更因为,这是一部让我哭泣的小说。在蒙彼利埃机场,我读它,不是只落下几滴眼泪,而是长久的失声痛哭……在集中营,格罗斯曼失去了他的母亲。在《生存与命运》中,他笔墨温存而痛楚,这是只有在极权体制下幸免于难的人才有的人生经历。确实是经典之作。
——吉莉安·斯洛沃(Gillian Slovo,英国作家、英国笔会主席)

我在文字和电子媒体介绍书介绍了二十多年,很少遇到像《生存与命运》这样的作品,觉得推荐它是自己不能回避的道德义务。七八年前读到英文本之后就四处向人宣说,想它有机会在中文世界现身。
——梁文道(知名作家、媒体人)
------------------------------------------------------
媒体评论

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杰作。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20世纪最优秀的俄语小说之一。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格罗斯曼对苏联生活的叙述是百科全书式的,洞若观火……令人赞叹不已。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一部杰作……他留下的只有悲悯的情怀、温和的幽默,以及对人性美好却不切实际的堂吉诃德式信念。他是一个失败者,却是所有作家里面最圣洁高尚的。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格罗斯曼是一致公认的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生存与命运》是历史长河为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
——《卫报》(Guardian)

阅读这本书,并为20世纪诞生了一位思想深邃高远的文学人文主义者而欣喜。在当代文学中,这些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的探寻,是对人类心灵最令人不安却又令人振奋不已的拷问与反思。
——《华盛顿邮报·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生存与命运》是一部兼具勇气和智慧的著作,笔墨有着契诃夫式的质朴精妙。
——《展望杂志》(Prospect Magazine)

《生存与命运》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罕有其匹……不得不承认,《生存与命运》中的格罗斯曼是苏联社会的第一个自由之声。
——《评论杂志》(Commentary)

人性,就像历史,是无法给出确切结论的。人既能作恶,亦能为善……格罗斯曼就是这样的作家,他试图探求苏联社会的历史结构和未来可能。
——《国家》(The Nation)

围绕斯大林格勒战役展开的鸿篇巨制,以托尔斯泰式的格局,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且深入到了人类社会“腹地中的腹地”——灭绝营和古拉格……正如格罗斯曼坚信的,只要善还存在,人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费加罗报》(Le Figaro)
独居的一年 豆瓣 Goodreads
A Widow for One Year
7.9 (8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欧文 译者: 孙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8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
◆ 怪不得是村上春树的偶像!当代文坛小说宗师、“狄更斯再世”约翰·欧文传世大作!
◆ 村上春树:“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表示,欧文是自己的文学偶像之一,他曾翻译欧文作品、采访欧文,还与欧文一同慢跑
◆ 《华盛顿邮报》:“至今尚在人世的作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比得上欧文。”
◆ 评论界认为欧文是罕见的承袭了现实主义文学精髓的作家,将他誉为“狄更斯再世”
◆ 欧文作品在赢得文坛推崇的同时深受大众喜爱,被翻译成35种文字,书迷已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从纽约到巴黎到东京,谁不爱约翰•欧文?
◆ 《独居的一年》是一个关于爱欲与成长的故事,让你大笑出声,也让你默默流泪。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
【内容简介】
-
这个故事里的每位成员都有些“反常”,他们一直在现有生活之外寻求另一种可能:
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
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
少年埃迪迷失在忘年恋的激情中,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
4 岁的小女儿露丝, 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
这年,露丝41岁,已是位单身母亲。在这独居的一年里,她第一次遇见真爱,也突然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
【名人及媒体推荐】
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村上春树
-
就我个人的领会,欧文本质上是位非常单纯的作家。但由于太过单纯,以致和这个不单纯的世界产生了冲突,反倒令人觉得他的现代性更加明显。这种独特感,真是了不起!如此独特与激进,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理解。——村上春树
-
我从翻开小说的那刻起,一口气读了1 8 3 页,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然后意识到我应该将这种感动带入大银幕。——托德·威廉姆斯(好莱坞知名导演)
-
令人惊异的丰富与原创性,《独居的一年》是当代小说中罕见的佳作,当读者离开这个深邃而精细的想象世界时,都会感到难舍难离。——斯蒂芬·金
-
一旦和纯粹而沉重的康拉德、浓烈而幽微的福克纳、锐利而絮叨的贝娄或佻达而炫奇的罗斯相较起来,欧文的小说总能在更多浪漫传奇式的悬疑和惊奇的交织之下让读者往复穿梭于倍胜于这些大师们所点染或镂刻的现实。——张大春(台湾作家)
-
很难看到一个人能够红如此长时间:他不断地创作一本又一本成功的小说,并且每一本都成为我们文化的遗产。正因此,他拥有越来越多的忠诚的粉丝。
——阿布芮汉·韦尔盖塞(美国小说家)
-
《独居的一年》位居欧文作品之巅……有令人狂喜的角色、令人着迷不已的故事。——《时代周刊》
-
《独居的一年》蕴含丰富的喜剧性,同时意味深刻,令人难忘。这是一个关于爱的多层次的故事,向我们展示情感力量是多么惊人。它玩世不恭,有些情色意味,是一部关于时光流逝与悲伤的残酷性的才华横溢的杰作。——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
-
欧文先生说故事的才情如此卓越不凡,以致他能以耸人听闻且没有结局的通俗情节剧,忠实完整地重建我们的时代。——《纽约时报》编辑推荐
-
《独居的一年》具有聪颖而细腻的写作技巧,散发出徘徊不散的悲伤,我们很容易将自我投射于主角的家庭故事。欧文是当今少数能用近乎反讽与幽默的手法写作忧伤的作家。——《今日美国》
-
一部异常丰富的、19世纪风格的巨作,充满各式怪诞的巧合、多重的情节支线、漫长的离题、故事中的故事……一个迷人且感人的传奇故事,既根植传统又深具现代性。——《纽约时报》
-
约翰·欧文是美国小说家中想象力与热情的顶峰……他拥有十倍于其他作家的想象力。——《丹佛邮报》
-
具有深层的魅力……《独居的一年》的丰富与美丽具有多样性,享受它是人生的乐趣之一。——《洛杉矶时报》
杀死一个程序员 豆瓣
作者: 一刀平五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6
这是一部难得的中国当下的推理故事,讲述了布局精妙的媲美东野圭吾笔下的高智商犯罪。
奥运前夕,D市郊区地下停车场,一枚自制炸弹引发连环爆炸,游戏公司两名员工双双遇难;嫌疑人尚未归案,亦死于另一起爆炸事件……
当线索一一浮现,本格派步步惊心;当真相终于大白,社会派一声长叹。
而第三起爆炸正在路上……
人间失格 豆瓣 Goodreads
人間失格
8.2 (151 个评分) 作者: [日] 太宰治 译者: 烨伊 武汉出版社 2011 - 12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由序、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记共五个部分构成,其中序和后记以作者口吻叙说,三个手札则以主人公叶藏的口吻叙述。主人公叶藏胆小懦弱,惧怕世间的情感,不了解人类复杂的思想,继而通过搞笑取乐别人,隐藏真实的自己。后来发现饮酒作乐似乎更能逃避这个世界,于是终日放浪形骸,通过酒精、药物、女人来麻痹自己,最终走向毁灭。他被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所折磨,终其一生都在自我厌倦下寻求爱,逃避爱,最后只能毁灭自己。
来自新世界 (上下) 豆瓣
新世界より
8.9 (14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贵志祐介 译者: 丁丁虫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离开小町回头去看,有一件事我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小町,很扭曲。
为了维持小町的安定和秩序,不断杀害孩子们的小町,还能称之为人类的社会吗?人类从涂满鲜血的历史中走过,才抵达如今的状态。然而即使是和过去最黑暗的时代相比,今天的小町也是并不值得自豪的替代品。
我们已经无法在神栖六十六町活下去了。小町不许我们活下去。只要被打上了失格的烙印,便无法再回到当初了。这不是对待人类的方式,而是和甄选不良品一样的做法,你不觉得吗?当烧瓷窖开启的时候,走型的、有裂纹的瓷器,等待它们的就是被敲碎的命运。”
小径分岔的花园 豆瓣
9.5 (48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 - 7
所收作品包括: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尔、作恶多端的蒙克·伊斯曼、无礼的掌礼官上野介、死亡与指南针、另一次死亡、阿莱夫等。
心灵的焦灼 豆瓣
8.8 (2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施与人者,天必与之,”格言集上的这句箴言,每个作家都可以心安理得地以下述的含义予以证实:“讲了很多故事的人,必有人讲故事给他听。”通常人们总以为,在诗人的头脑里,想像力运转奔驰,一刻不停,诗人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库存里不断地杜撰出形形色色的事件和故事。这种想法,其实是最错误不过的了。事实上,只要诗人观察和谛听的本领日益增长,接连不断地总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事件需要他去复述,那他根本不必杜撰,只消把这些向他涌来的人和事予以再现就行了。经常试图解释别人命运的人,定会有许多人向他叙述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里发生的事情也是从头到尾几乎原封不动由别人以书中复述的形式说给我听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最近到维也纳去,这一次因为事务庞杂,弄得我疲惫不堪。晚上我到市郊的一家饭馆去吃饭,满心以为,这家饭馆早已不是时髦酒家,问津者想必寥寥无几。可是我刚踏进门去,就懊恼地意识到我估计错误。在近门的第一张桌子旁边就有个熟人站起身来,用各种手势表现出他真诚的快乐。当然,我并没有报以同样的热忱。他邀请我在他身边坐下。如果说这位热心的先生是个令人不快或者招人讨厌的人物,那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只不过是死乞白赖硬要结交朋友的那种人。他们像孩子集邮那样孜孜不倦地积攒朋友,因而对他们收集的朋友当中的每一种样品都怀有特殊的骄傲。这个心地善良的怪人是个知识渊博、办事干练的档案管理员,这个职务反倒成了他操的副业。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则仅仅限于这样一种微小的满足:碰到报纸上偶尔出现的每一个人名,他都能怀着虚荣心,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口气补上一句:“他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或者“啊,昨天我还跟他见过面呢”,或者“我的朋友A君对我说,而我的朋友B君认为”,就这样一口气顺着字母表把他的朋友挨个介绍。在他朋友们发表的新戏初次公演的时候,他总是忠实可靠地鼓掌喝彩,第二天早上准给每一个女演员打电话表示祝贺。他绝不忘记每一个朋友的生日,报上发表的使人不悦的评论他总瞒着不让朋友知道,而赞扬的评论他便出于好心关注一一寄给朋友。所以,他不是一个令人不快的人物,他是真心诚意地对人热心。要是你偶尔求他帮个小忙,或者让他那把朋友熟人当作纪念物收藏起来的珍藏馆增添一件新的珍品,他就会感到无比幸福。
本书是茨威格于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
好人宋没用 豆瓣
作者: 任晓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8
《好人宋没用》是70后实力派作家任晓雯的最新力作。本书讲述了一位苏北女人宋没用在上海艰辛打拼、忍辱负重、立足生根的故事。宋没用生于1921年,因为是幺女,所以被母亲嫌弃,起名“没用”。可就是这样一个“没用”的女子,为父母养老送终,接济游手好闲的哥哥,拉扯大了五个儿女……她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熬过了战乱、饥饿,经受了种种政治风浪,顽强地生活着;也像很多中国人一样,在勤劳善良之中,不乏怯懦和精明,悲欢与坚忍,却始终恪守着对人“有用”的信条。
本书通过一个普通人的历史,折射了一座城市的历史,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在任晓雯的笔下,世界总是有那么多无法忽视的细节,集合,不露声色,在文字的弄堂中让你目不暇给,难以探出头来,向老上海光鲜的城市天际线远眺,以忘记纷繁细碎的烦恼。
贝伦与露西恩 豆瓣
Beren and Lúthien
9.2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编 译者: 石中歌 / 杜蕴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凡人贝伦与出身不朽的精灵一族的露西恩相爱,然而他们的爱情起初无法得到露西恩的父亲——精灵王辛葛的首肯。为使贝伦知难而退,辛葛提出了求娶露西恩的条件:贝伦必须完成一个看似没有希望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传奇的核心,它促使贝伦与露西恩一同立下了无上的英雄功绩:从初代黑暗魔君,比后世的索隆还要强大恐怖的魔苟斯那里,夺回一颗精灵宝钻。
贝伦与露西恩的传奇,是J.R.R. 托尔金教授创造的瑰丽世界——中洲里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它位列中洲远古时代的三大传说当中,既是《魔戒》那宏大背景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灵宝钻》必不可少的基石,同时在作者自己的人生中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去世的前一年,J.R.R. 托尔金曾在一封信中述及他对亡妻的怀念。他写道:“她就是后来成为《精灵宝钻》首要部分的那个故事的源头……但故事脱离了正轨,我被抛下了,而我无法去铁面无情的曼督斯面前恳求。”
在本书中,克里斯托弗·托尔金作出了全新的尝试:将故事从大背景中抽取出来,利用作者本人在不同创作阶段写出的一系列文稿,对人物与情节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对比,从而向读者展示贝伦与露西恩的故事在数十年的光阴中所经历的演变全貌。
芳华 豆瓣 豆瓣
你触摸了我
7.8 (1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从军经历伴随了严歌苓整个的青春年华。当她后来成为了一个作家,这段经历成了她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灰舞鞋》《白麻雀》《爱犬颗勒》,都以部队生活为题材,但多是以一个作家的客观视角来为那个时代的军人塑像。而她*创作的长篇小说《芳华》则具有浓厚的个人自传色彩,是以*人称描写她当年亲历的部队文工团生活:隐藏在西南部都城的一座旧红楼里、某部队文工团的内景中发生的军版“才子佳人”的故事。
《芳华》涵盖了严歌苓的青春与成长期,她在四十余年后回望这段经历,笔端蕴含了饱满的情感。青春荷尔蒙冲动下的少男少女的懵懂激情,由激情犯下的过错,由过错生出的懊悔,还有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种种,构成了《芳华》对一段历史、一群人以及潮流更替、境遇变迁的复杂感怀。今天的作者严歌苓与当时的小女兵萧穗子在作品里构成了理性与感性的对话关系,重新呈现了当时年代里青春的混沌、感性与蒙昧。生命的恣肆与人性的层次以及时代的的特征构成了《芳华》繁复的调性,它向读者打开了多层面的认识路径。
2017年12月23日 已读
比想象的要短。刘峰、何小嫚、郝、林丁丁以及第一人称萧穗子,横跨了一辈子的故事。很久没读这种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故事了,感觉就在身边,但又隐隐觉得遥远。(12.19-12.23)
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 豆瓣
Jean-Christophe
8.8 (39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译者: 傅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 1
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爱德蒙·高斯称此书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整个作品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
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他的感宫与感情的觉醒,在家庭与故乡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经过一个考验为止,在那个考验中他受了重大的创伤,可是对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启示,知道英勇的受难与战斗便是他的命运。
第二册(反抗,节场)所写的,是克利斯朵夫像年轻的齐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唐·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大,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这些都可以归在反抗这个总题目之下。
第三册(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册的热情与憎恨成为对比,是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氛,咏叹友谊与纯洁的爱情的悲歌。
第四册(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飙,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阿特拉斯耸耸肩(上下) 豆瓣
Atlas Shrugged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安·兰德 译者: 杨格 重庆出版社 2007 - 10
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首次由兰登书屋出版。据说,这部小说当时已被12家出版社退稿,出版以后,恶评如潮但畅销无比,对美国大众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也因该书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贬低她:“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醉心于她的学说。”咒骂她:“她患上癌症完全是她在哲学上和精神上犯错的结果。”在政治上,兰德是一个失败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保守派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双方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
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千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在她看来,财富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妨碍竞争、扼杀创意、执意维护既得垄断利益的资本家是可耻的;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赚取的金钱则值得尊重。
作为一部乌托邦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描绘了一个由自私而精明的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精英组成的世外桃源,有着田园诗般的诗意和现实社会中的欲望的满足。在这里,维系着一切的不是道德而是金钱,金钱被视作为崇拜的偶像,是自由交换和公平正义的象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和思考者。小说结尾,由于强者罢工、抛弃了弱者,世界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而乌托邦里则是一片和谐幸福。同时,兰德借书中主人公约翰·高尔特之口来说明了她的客观主义哲学:
财富观——财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当你判断某人德性的时候,请听他对金钱的理解:诅咒金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尊敬金钱的人则依自己的本事赚取金钱。金钱是社会美德的气压计,远离告诉你钱是万恶之源的人。
历史观——文明就是一个逐步将个人解放出来的过程。人天生便会思考,让那些叫嚣说人的思想自由在创建工业文明后便毫无用处的吃人者从大学的经济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他们拿起弓箭,穿起兽皮。每个独裁者都是神秘论者,每个神秘论者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道德观——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让自己得到快乐便是他的最高道德目标。“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人的生命是道德的标准,在生命里,快乐是成功的状态,痛苦则通向死亡。正如你不能对大自然进行伪装一样,你同样也不能对人的品格进行假造。武力与头脑是截然对立的;枪声一响,道德无存。
价值观——人类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人不应该为他人而活,也不应该要求他人为自己而活。思考是人的唯一最根本的美德,其它的一切皆因它而生。自豪就是承认你是自己的最高价值,这和一个人所有的价值一样,需要去赢得。
哲学观——A就是A,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存在是特性,意识是鉴明。存在是存在着的。每个问题都有两面,一面是正确,一面是错误,夹在对与错中间的则是邪恶。
2006年,好莱坞明星安吉妮亚·朱莉爆出希望出演即将拍摄的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并自称是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的粉丝,还希望男友布莱恩·匹特出演男主角,顿时吸引了不少眼球,也使得这部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小说又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2007年,这条消息已经得到证实,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最后确定的男、女主角为布莱恩·匹特、安吉妮亚·朱莉。
对于所有发现了《源泉》,并且就进一步扩展它的思想向我提出许多问题的读者们,我想说,我是在这部小说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源泉》只是《耸肩的阿特拉斯神》的序曲而已。
—— 安· 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