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推荐于是好奇
占有还是存在 豆瓣
To Have or To Be
8.8 (10 个评分) 作者: 埃里希·弗洛姆 译者: 李穆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4 - 11
本书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本书中,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潜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逃避自由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1 (9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高兴死了!!! 豆瓣
Furiously Happy: A Funny Book About Horrible Things
5.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珍妮·罗森 译者: 吴洁静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4
我正在人生低谷,我现在高兴死了!

《高兴死了!!!》作者珍妮•罗森,全世界最快乐的抑郁症患者,同时患有焦虑症、躁狂症、回避型人格障碍等十几种障碍症,还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自身免疫方面也有一些问题。
书中,珍妮为了夺回生活主动权,决定——
我疯狂收集每一个快乐的瞬间,
用它们回击每一个糟糕的日子。
·
《高兴死了!!!》在美国鼓励了数百万人。处 于人生低谷时,记得提醒自己:我们每赢得一场战斗,就会变得更强壮一点。我们的挣扎不会白费,我们会胜利,我们会活着。
——————————
我提醒自己:一旦我有力气起床,我会让自己疯狂地高兴起来,不仅为了拯救我的人生,更为了构筑我的人生。
·
致所有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和
那些在阳光下行走却把一只手伸进黑暗里
陪我们一起前行的人:
更光明的日子正要到来。
更清晰的未来正要出现。
而你也会在那里。
——————————
一位抑郁症患者,用快乐席卷美国年度榜单!
★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
★美国巴诺书店年度图书
★美国有声书协会年度图书
★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近半年
★美国Goodreads年度幽默作品得主感人新作
★席卷《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出版人周刊》《图书馆周刊》畅销榜
★风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等欧美多国
——————————
✦媒体评价✦
这本书给予人们希望。这位屡次从黑暗中走出来的人,极有洞见地向我们诉说,黑暗如何让她更珍惜每一个光明的日子。——《出版人周刊》
·
珍妮将人生视为奇妙的、荒唐的、有趣的冒险,她抓住每一个闪烁着奇异光芒的时刻,并让那些光芒照进黑暗的日子,她很勇敢。——美国独立书商选书
·
读到某一段的时候,我笑着笑着就哭了,珍妮是如此真诚、大胆又幽默地讲述自己的挣扎。——《科克斯书评》
·
这本书玩世不恭又非常真诚,令人狂喜也感人肺腑,充满洞见与本质的看法。推荐给所有的公共图书馆。——美国图书馆协会
·
珍妮的故事会让你爆笑,但其实你知道你不应该笑得那么放肆,不然可能会一路笑去地狱,所以,或许你不应该读这本书。你得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想想,这样会比较明智。——尼尔•盖曼,《美国众神》作者
·
尽管她经历过很多黑暗的时光,珍妮看上去比普通人有趣多了。我觉得珍妮给了我们希望——我们一样可以生活在笑声中,惊喜中,愉悦中,尽管困难重重。——美国读者评论
·
嘿,珍妮,我为你的书准备了广告语:这本书让我在餐厅里大笑,让我在飞机上大哭。让我觉得我没有在拖人类的后腿。让我变得超级超级超级开心。——美国读者评论
·
珍妮·罗森是世界上的真善美。——美国读者评论
小小小小的火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ittle Fires Everywhere
8.1 (73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绮诗 译者: 孙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4
☆ 《无声告白》作者新作:《小小小小的火》
☆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 那年夏天,一把小小小小的火,烧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所有人都觉得是他家的小女儿伊奇干的“好事”,而她却不见了踪影……
与伊奇一起消失的,还有理查德森家的房客 :流 浪艺 术家米娅与她的女儿。她们曾无声地挑战了这 个家庭笃信的真理:安稳、美好的人生必须经过一场严密的规划。她们的出现更是打破了伊奇身上的种种束缚,伊奇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的生活了。
-
【编辑推荐】
◆又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继《无声告白》后,伍绮诗再凭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夺得2017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绮诗的全新作品,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
◆伍绮诗:“许多读者告诉我,《无声告白》深深打动了他们,帮助他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为此,我深感荣幸。希望这本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样能够让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7项年度图书大奖、104家媒体的重磅推荐及10万多条Goodreads好评
◆400万美国读者评选为Goodreads年度桂冠图书
◆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横扫欧美27项年度图书大奖:美国图书电商年度小说、Goodreads年度图书、Libraryreads年度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巴诺书店年度畅销书、《今日美国》年度畅销书、《圣路易邮报》年度图书、《人物周刊》年度图书、《赫芬顿邮报》年度图书、《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图书、Elle年度图书等
-
【媒体推荐】

这次,伍绮诗用她细致入微的笔触来讲述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生故事,深刻地探讨了身份认同和人生选择,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
——《纽约时报》书评

伍绮诗有能力塑造出复杂的人物,并表现出他们深刻的情感,让读者在书本之外依然深受感动。
——《卡蒂卡评论》

许多读者告诉我,《无声告白》深深打动了他们,帮助他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为此,我深感荣幸。希望这部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样能够让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伍绮诗

从《无声告白》到《小小小小的火》,伍绮诗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天才作家。
——美国图书电商书评

我一口气读完了《小小小小的火》。伍绮诗用她才华横溢、细腻动人的文笔剖析了美国社会的缩影,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我们过去所犯的错,是否决定了我们将来一定会受到惩罚?
——朱迪•皮考特

聪慧、睿智、温柔,一部奇迹之作。
——宝拉•霍金斯 《火车上的女孩》作者

伍绮诗因其人类学家的背景构思出这本书的设定。她的构思无疑是精巧的,让故事有了一种超凡的阅读快感。
——《华尔街时报》

伍绮诗对真实的人物(特别是青少年),有着敏锐的思考力、感知力和沟通力,是一个天才的、鼓舞人心的小说家。
——《娱乐周刊》

妙不可言、引人入胜……《小小小小的火》是一个复杂且冲动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对社会的尖锐批判和对特权与剥削阶层的挑战。渗透其中的还有一种令人振奋的乐观情绪,它相信艺术的变革性力量及人心的力量,即使遭到破坏、变成灰烬,这股力量也会欣欣向荣。
——《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完美的秋季选书,同时也是一本探讨了人性的悬疑小说。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完全被吸引住了,每一个人都刻画得很好,以至于你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边。
——《美丽佳人》

《小小小小的火》里面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有时候,做对的事,意味着要打破规则。
——《大众文化杂志》

这本书是关于母女是如何被彼此吸引,又如何反抗对方的。
——《西雅图时报》

复杂、迷人,描写了一个完美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郊区小镇,《小小小小的火》是一本探讨母性、富有悬念的小说。
——《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伍绮诗有着能让一百个人物变得鲜活的智慧。她创作出的复杂的人物,大多富有同情心,偶尔令人烦恼,却总是出人意料。
——《哈泼时尚》

《小小小小的火》中的家庭闹剧会深深地吸引你。
——The Skimm

她笔下的人物有种很强大的同情心,栩栩如生就像我们身边的人。《小小小小的火》是对母性、身份、家庭、特权、完美主义的深入探讨,讲述了那些我不曾告诉你的秘密。
——Buzzfeed

伍绮诗天赋异禀,擅长多线叙述。她的故事总是非常很有力量,让人很受启发。
——BBC秋季选书

没有人会拒绝的一本书。
——PopSugar

聪明、自信、惊奇、不安。伍绮诗探讨了复杂的母女关系,从她们平静的相处,到她们的关系一步步破裂。这种至深的情感让人眼前一亮。
——PureWow

《小小小小的火》相当耀眼!情节非常严密,充满着伏笔,又能一气呵成。观点来回切换,而人物却像是被一根紧密、厚实、重叠的绳子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伍绮诗是一位自信、有才华的作家,很高兴看到她通过自己干净、敏锐的文笔,赋予西克尔高地的人物以生命。
——《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伍绮诗发掘了种族、阶级、母性和归属感对人物的塑造……伍绮诗感人至深之处也许就在于让读者原谅了理查德森太太——一个以完美为自我使命的女人,严格遵守规则,结果却成了各种矛盾及问题的催化剂。
——《芝加哥论坛报》

伍绮诗塑造出来的故事结构,会带着木匠般的真实质感。当代小说家中很少有人能像伍绮诗这样聪明、饱含爱心和同情心。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我们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金融时报》

伍绮诗拥有把一百个人写活的才能。
——《时尚芭莎》

特别吸引人,《小小小小的火》是这个秋天我超喜欢的小说。
——美国读者

就像伍绮诗的天才处女作《无声告白》,这本书用一种聪明、易懂的对话探讨了种族和阶级问题。
——《绅士季刊》

伍绮诗的描述是极致的,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与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一起骑行在西克尔高地的天空下。
——《魅力杂志》

我是特别喜欢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在这本《小小小小的火》,故事线在人物之间毫不费力地漂移切换,同时保证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的、难忘的,他们一起促成了小说精彩火热的高潮。一路阅读,结局不可逆转地铺成开来。
——Bust杂志

特别吸引人!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小的社区,但却探讨了母亲与孩子关系之间几乎可能出现的所有情感。
——Vox杂志

引人入胜,伍绮诗的人物都是鲜活的、复杂的,但是她自信的叙述,使得读者被带进这个故事里,她是一个知道怎么感染读者的人。随着每一层线索的揭开,故事就愈发深刻、动人。
——Dallas Morning News

伍绮诗的后续作品十分强盛,探讨了母性的本质、特权的危机,以及一些小小的秘密是如何分裂我们的家庭的。伍绮诗是一位大师,促使我们用一种新的观点正视我们自己的缺点和社会的缺点。如果你觉得《小小小小的火》没有赋予你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人性和社会事件,你可能需要重头好好读读这本书。
——《旧金山新闻》

对《小小小小的火》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真相都是混乱的。伍绮诗处理的和《无声告白》一样好。伍绮诗的故事背景极富同情心,使得他们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能让人理解。她创造的人物都是立体的,特别是女孩和妇女,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应该给予孩子什么?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圣路易邮报》

引人入胜,也引人深思。当你遇见西克尔高地的这两个家庭时,你会被他们吸引。
——The Missourian

《小小小小的火》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喜剧,但兼具社会小说的价值,阅读时的感觉又像悬疑小说。情节时而黑色幽默、时而感人揪心、时而洞察敏锐,再次惊叹伍绮诗的文学创作的天赋。
——彼•戴维斯

阅读伍绮诗的第二本小说时,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想:她怎么会这么了解我们所有人?她怎么能以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写作?她的作品怎么会具备如此惊奇的优雅,如此大胆,又如此包容?《小小小小的火》具备悬疑小说精心布局的步调,以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杰出观察力。伍绮诗绝对是一流的作家,足以媲美同时期极出色的作家。我狂爱这本书。
——乔•希尔
虐恋亚文化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虐恋亚文化》内容简介:虐恋不仅仅是少数人追求快感的活动,它揭示了人性中非理性的方面,又是一种成年人的游戏,一种平常人的戏剧活动。虐恋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完全像外星球的事一样遥远,“但是我在此斗胆提出一个假设:假设中国文化的包袱对于我们不再是那么沉重;假设中国人除了吃饱穿暖传宗接代之外也有了一点对性快乐的要求;假设中国人也愿意有选择性活动方式的自由;假设中国人也喜欢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趣、更快乐一些。”
鳄鱼手记 豆瓣 Goodreads
8.1 (133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邱妙津长篇小说处女作
震动整个台湾的同性爱情物语
开启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生命地带的边缘,同性情欲的纠结,在冷冷而又无助的人生旷野,倾听邱妙津——一只寂寞鳄鱼的真挚告白,一曲狂暴热烈的绝望恋歌……
对于这仿佛与生俱来、无法选择更无以更改的同性恋身份,是勇敢面对,还是纠结抗争?直面内心深处的爱和无处放置、无人理解的悲哀到底有多艰难,而再绝望创痛的故事,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刻,都会绽放出令人讶异的温情与美……
“尽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与折磨,我还是要述说爱是不灭的。”
《鳄鱼手记》是邱妙津完成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台湾20世纪末大学生迷惘与困顿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其中大部分章节以大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七个男女主人公的同性、双性恋的情感生活和心路历程,通过解放的性及性别观点,描绘了当时大学生全新的精神世界和得不到认同的感情经历给彼此的成长过程带来的痛苦和收获。其他章节则以一只拟人化鳄鱼的独白,另组合成独立于主要情节之外的寓言,讽刺、影射“鳄鱼╱性异常者”在人类社会孤独、受压迫的命运。这些彼此穿插的叙事线索以复调双声的结构牵动出同一主题的心理及政治层面。
如今我已四十五岁,距我和邱妙津相识,或我们那么年轻(而两眼发光、头顶长角),几次争辩但又同侪友好,脚朝上踮想象可以、“应该”写出怎样怎样的小说,已经二十年了。我仍在不同时期,遇见那些小我五岁、十岁、十五岁、二十岁的拉子,仍和我虔诚地谈论邱妙津……我感觉她已成为台湾女同志“拉子共和国”、某张隐秘时光货币上的一幅肖像。 ——骆以军
她的作品被大家传颂、引用、讨论、研究,她的生平、事迹甚至她阅读欣赏的小说、作家、电影导演,所有一切都成为女同志世界里一座无论在何处都可以眺望的高山,成为那一代文艺青年效仿参照的对象,甚至有人直接就说,“邱妙津是我的神。”
——陈雪
我的米海尔 豆瓣
My Michael
7.0 (6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我的米海尔》是令奥兹蜚声文坛的成名作,也是以色列最畅销的当代文学作品,被贝塔斯曼书友会评选为二十世纪的一百部杰作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在神秘而富有历史感的古城耶路撒冷,文学系女大学生汉娜与地质系的米海尔一见钟情并结成眷属。十年岁月悠悠而逝,往昔的这对恋人在情感上悄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天生丽质而多愁善感的汉娜失望痛苦,慢慢退入自己的内心深处,在遐想的孤独世界里,尽情宣泄着被压抑的期待和欲望。
2018年7月25日 想读 还是蒋方舟,「以女性视角写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后面的几个长篇有写家庭冲突的,有写宗教矛盾的。我惊讶于他题材的丰富性」
有人推荐于是好奇
自由 豆瓣
Freedom
8.2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缪梅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多年来,我们以为再也不会读到这样的作品
——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卫报》公推为“世纪之书”
★十年来唯一登上《时代》封面的作家,被加冕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真正伟大的当代文学,正如人们借由狄更斯来了解十九世纪的英国,后人也可以通过《自由》来了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美国。
★《自由》出版前,奥巴马总统急不可待抢先阅读,赞叹“太惊人了”!
★美国传媒女王奥普拉:“一部惊人的大师级杰作!”
★顶级媒体“年度选书”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第1名
《时代周刊》“年度小说”第1名
史蒂芬·金“年度十大选书”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
《大西洋月刊》“年度图书”
《经济学人》选书
英国《卫报》“年度十大好书”
英国《电讯报》年度小说
英国《泰晤士报》选书
《 自由 》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2018年7月25日 想读 蒋方舟在访谈提到,「这两年最惊喜的小说,厚得要命,也是没有用任何叙述技巧,只琐碎地讲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这部小说只讨论一个问题:自由给人带来的困境。看得我胆战心惊,羡慕嫉妒:我们还在垂涎自由,人家已经在探讨自由的伤害。 」
小说 有人推荐于是好奇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豆瓣
佛,到底讲了些什么?
作者: 林欣浩 长江出版社 2020 - 8
——和尚能算命吗?如何用佛教理论将一位正在向你推销开过光据说能转运的佛像、法器的“高僧”怼到无言以对?——放生就一定能得到福报吗?当一群大妈手提各类生猛海鲜准备在公园绿地里开一场“水陆大会”的时候,你如何有底气地向她们侃侃而谈:“大妈,其实你们的行为并不符合佛教的某某说法……”——禅宗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的理论从哪里来,它的宗旨又指向何方?当你的朋友向你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禅宗小感悟”牌鸡汤时,你如何给它撒上一把名为“理性”的胡椒面?
作者相信,一切看似高深莫测的学问,都能通过逻辑和理性来一一厘清其脉络。佛学这门深深写入中国文化基因的学问,它的发展与流变是怎样的?当我们说出“有缘”“报应”这些来源于佛教的词汇时,它们本来的意义是什么?从白马驮经的竺法兰到为求真经不惜“偷渡”的唐三藏,驱使他们的动力究竟是对宗教的虔诚,还是对知识的渴望?佛祖当初究竟说了些什么,让一代代高僧和佛学家从中推出了一个逻辑严谨却又光怪陆离的佛学世界——想成佛就不要做善事?因为“一念三千,十界互具”,所以导人向善的佛陀本身却“性具善恶”?不守戒律,不念佛经,呵佛骂祖,反而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我们本着“严守逻辑,科学抬杠”的务实精神,对一切有关佛学的问题,都一一追问到底。
在初版后的几年中,作者林欣浩老师对本书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大量删改了第一版中趣味性不强、自己不满意的段落,并融入了近年来对哲学、佛学的最新思考成果。修改幅度较大,无论对上十万老读者,还是对初次接触本书的新读者,本书都是值得珍藏的经典读物。
扫地出门 豆瓣 Goodreads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8.9 (9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德斯蒙德 译者: 胡䜣谆 / 郑焕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权力与荣耀 豆瓣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9.3 (9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权力与荣耀(格雷厄姆.格林文集)》主要内容:一场反教会的革命席卷了墨西哥,波及到了偏远的南方小州。当地教区的神父们被迫害致死,只剩下了最后一名神父过着逃亡的生活。在逃亡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不同的事物和人,心灵上受到强烈的冲击。最后,他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但此时,另一名神父又踏上了这片土地。
《权力与荣耀(格雷厄姆.格林文集)》作者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权力与荣耀(格雷厄姆.格林文集)》一般公认为洛雷厄姆•格林的杰作,是他最受专家推崇也最受读者赞誉的“严肃小说”之一。作品写出了神圣的爱与卑劣的爱、美与极度的丑的复杂交织,具有深刻的人性内涵。
2018年7月6日 想读 蒋方舟在《东京一年》提到阎连科老师推荐她读的震撼的书
有人推荐于是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