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
你为什么没朋友(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桥下彻 译者: 孙文静 新星出版社 2017
对于朋友间的关系,现在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理论,而是在了解现实的残酷后考虑对策。 ——桥下彻
无论长到多大,人际关系都是道越不过去的坎,十四岁的少年少女更是如此。
他们会在某一刻突然觉得,无法顺利结交朋友的自己是个失败者,或者整日苦恼于朋友太少,甚至形单影只。
但这种想法其实根本没必要。大部分成年人,会强调朋友与友情的重要,并对此大讲特讲。然而,正是这种对友情的理想描绘给了人压力。面对不能多交朋友的自己,朋友太少的自己,不会与朋友好好相处的自己,你苦恼起来。
《你为什么没朋友》是“14岁懂社会”系列的第七本。
本书中,桥下彻以自己的实际体验和生活经历为样本,慢慢刻画出“朋友”这一角色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与坐标。到底什么才是朋友,什么才算友情?
他苛刻地提出“朋友其实可有可无”这一观点,但也耐心地述在面对孤独与困境,以及变幻莫测地人际地图时该如何自处。
渴求与人的羁绊很正常,但软弱和逃避没什么用,要看清现实,理性分析。
这本书,可能会让人大受打击。因为关于朋友之间的关系,书里写了许多苛刻的话。但也只有接受现实,才能解决问题。
准备好了吗?下定决心了吗?希望读完本书,能让你窥见友情的真相。
2019年8月3日 已读
其实更适合会因为朋友关系而烦恼的人读,而享受可以没有什么朋友状态的我看到复杂的等级和状态解读会觉得头疼,特别是把在校时间和不喜欢的人相处时间当成是人际关系的练习,令我咂舌,这真的不是在折磨自己吗。最不喜欢的话,“全世界的人都在压制自己情感”。但如果真的困扰,或许会有帮助吧。
@实体书
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小山薰堂 译者: 杨珍珍 新星出版社 2017
希望诸位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让平淡的日常变得充满乐趣。为此,请先摘掉“常识”这副有色眼镜。 ——小山薰堂
世界苍白,日常无趣,一切都循规蹈矩、百无聊赖。但真是这样吗?不知不觉时间过去,自己在这无聊中成为一个无聊的大人?这一点儿也不美好。
走一条不常走的路,思考没细想过的事,感受没在意过的细小琐碎,来重新设定那些眼所见、手所触。
《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是“14岁懂社会”系列的第八本。
小山薰堂用他细腻而非凡的感受力,为日常添加了些新味道。理所当然的用手机,理所当然的认为男生不能穿裙子,理所当然的从超市买菜、理所当然的活着……但是否有重新审视这些理所当然真正的意义?
生活里的一切皆能成为素材与灵感,多微小的事,也值得细细揣摩,自成一派。而人生大事,更需要如此对待。没有无聊的生活,只有无聊的思维。
请尽情感受能够拥有生命的喜悦,充实地度过每一天,充满乐趣地度过仅有一次的人生。愿本书能为沉闷的日常鼓出氧气,成为一个让你神清气爽的小小节点。
2019年7月31日 已读
重置理所当然,倒空体内水桶。
@实体书
不要忽视你的心理世界(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世界一やさしい精神科の本
作者: [日] 斋藤环 / [日] 山登敬之 译者: 杨珍珍 新星出版社 2019 - 4
这是“14岁懂社会”系列的第十三本。
我们常听到抑郁症、厌食症、社交恐惧、多重人格……但它们到底是不是病,是怎样的病,以及人为何会得这些病?而这本小书,或许会给你答案。
●了解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成因和本质
抑郁症原来是完美主义的变种,厌食症背后是女性的生存境况,而家里蹲现象居然源自教育的进步。每一种心理和精神疾病都不单纯源自人的性格或基因,也有错综复杂的社会和伦理问题。毕竟人的病,也是社会的病。
●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的自查手册
两位资深的精神科医生,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入手,讲述了抑郁症、自闭症、社交障碍、多重人格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成因,以及相应的治疗和对策。你可以通过本书,看看自己到底为什么不快乐。
●精神医学的学习和从业指导
再也没有比精神医学更贴近“人类多样性”的学问了。目前面临的是“科学的极限”,不是“人的极限”。如何你想成为精神科的医生,这本小书也会给你非常务实的建议与帮助。今后,我们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只有人才能治愈人。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
7.2 (5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于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3
★ 就天赋与灵气而言,少有作家能与珍妮特•温特森相比
★ BBC100位杰出女性 / 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
★ 一部大胆的、光芒四射的小说
★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你的人生还有别的可能
★ 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首作大奖
★ 英国中小学教师推荐书目
★ 改编成BBC热门剧集,获戛纳最佳剧本等多项国际大奖
==========
生活,是悲喜交替。
茫然,让你错失良机、最终失意。
勇气,带你奋力前划、逆流而上。
每个人心中那个犟头倔脑的小孩,正是我们对抗不公、压制与威胁的力量源泉。
我们接受教导,接受知识,接受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围墙坍塌,原来外面还有别的世界,命运,还有别的可能。
而橘子,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水果。
时而有趣到让你发笑,时而悲伤到近乎残酷,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女孩面对种种质疑和打压时,如何探索人生道路,成为她自己的故事。
==========
★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会经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会经历多少归零式的起步?每个人自我逐渐成熟的过程,就是逐渐忍受分离、孤独、背叛、愤慨的过程。小说中离家独自生活、重新追寻爱的真理的主人公,就是我们自己。——译者 于是
★ 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温特森有着平衡的语调和真实的声音。这本书是温特森最精美的作品之一。——《观察者》
回答不了 豆瓣 Goodreads
8.2 (128 个评分) 作者: 匡扶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10
每个深夜,睡前你想到的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
在漫长的日复一日里,你是否觉得生活挺没劲的,但在某个瞬间又生机勃勃、斗志昂扬起来?
爱情、工作和生活日常,是在哪个瞬间让你觉得坚定无比的?
又是否有一个时刻让你觉得如此虚弱无力?
你对未来最美好的畅想是什么?
……
这本书试图描述这些问题,并给出一些解答。
但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
你呢?你有哪些问题?
把它们写下来,
十年后,二十年后,
看看时间会给你怎样的回答。
感动百万读者的11个小故事。
你有想过,当下你的生活里的难题,都应该如何解决吗?
对此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匡扶摇精准地捕捉到现代社会里人们最在意的问题:
爱情、亲情、事业、奋斗、房子、老年生活等等。
那些问答、对话和想法就出自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及我们自己。
故事里描述的是我们当下最真实的想法、最直观的感受,也碰触到我们心里最柔软的角落。
正是这些真实和感动,让每一个故事都成为刷屏的存在。
一如我们无法逃过这个时代。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豆瓣
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8.6 (105 个评分) 作者: [英]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冯倩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6
我在家里住了16年,父亲不在工厂轮班,就在教堂。母亲整夜醒着,终日抑郁。我上学,去教堂,跑进山间,秘密地读书。我自幼便学会隐蔽。藏匿我的心。掩饰我的想法。
我母亲不热爱生活。她不信有任何事会使生活变得更好。她曾对我说,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我想了一会儿之后,问她桶盖是 关着还是开着。
“关着的,”她说,“没人逃得了。”
-
我就是没法活在一个合上盖子的浩瀚的垃圾桶里。
===========
★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自传
★ 生命不只是一支从子宫飞往坟墓的时间之箭。照自己的意愿活得头破血流,也好过听从别人的安排,虚张声势地过浅薄生活
★ 《卫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 《纽约时报》年度重点推荐图书
★ 获兰姆达文学奖
===========
★ 像刀一样锋利,像孩子的眼睛一样纯粹。——《每日电讯报》
★ 也许她曾经有机会可以既快乐又正常,但那就不是珍妮特·温特森了。——《星期日泰晤士报》
★ 一本区别于传统自传的回忆之书,一本和《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样充满力量的成长之书。——《纽约时报书评》
张悦然、蒋方舟、任晓雯、刘瑜一致推荐的当代英国天才女作家。《纽约时报》《卫报》《环球邮报》推荐图书!
25岁时,珍妮特·温特森用《橘子》一鸣惊人;52岁时,她回访过往的伤痛,书写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橘子不是weiyi的水果》中不动声色的幽默,其实是作家真实伤痛的保护色,如果说温特森的小说中发生了什么挫折和不幸,相对应的现实只会更坏、更糟……温特森开放且坦诚地剖析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受伤的童年往事、压抑痛苦的少年生活,是之后的人生中走不出的阴影,也意味着磨砺和成就自我的可能。正如《泰晤士报》中所说:“也许她曾经有机会可以既快乐又正常,但那就不是珍妮特·温特森了。”温特森走出创伤的阴影,用勇气、爱与写作锻造并成就自我,正如温特森在书中所说:“无论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不是用自我为中心的方式,那将会与生活和爱背道而驰,而是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回忆录,一本充满勇气与力量的成长之书,更是一本充满启发性和智慧的人生之书。
2019年5月17日 已读
[2018豆瓣年度读书榜单]
唔,终于。到最后几章又是舍不得读完的状态,然后今晚终于看完了。“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末尾她这样写到。我只能说我太喜欢了,细腻碎片情绪化的表达,一点点撕扯回忆痛苦不安,很神奇的在这种直面感受的旅程了得到治愈,或许是负负得正吧。晚安。
@实体书 女性 心理学
孤独患者 豆瓣
La Différence invisible
8.6 (23 个评分) 作者: [法]朱莉·达什 著 / [法]卡罗琳小姐 绘 译者: 万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3
玛格丽特27岁,是个很普通的女孩。她喜欢动物,喜欢阳光灿烂的天气,也喜欢她的小猫发出的呼噜呼噜的声音。从外表上,你看不出她和其他女孩的区别,但玛格丽特的确与众不同。她不喜欢生活里的变动,上下班要走一样的路,甚至早餐都要吃一样的东西。她对人群和噪声格外敏感。她很难听懂同事开的玩笑,也不理解其他人委婉的表达。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和其他人不同,直到有一天,她知道了一个名词——孤独症。
2019年4月27日 已读
作为今晚最后读的一本书真的是太太太幸福了。特别好。“如果你以爬树能力来评判一条鱼,那么此生它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傻瓜”。开篇说这本书可以带来正能量所言不虚,看完就觉得像和她一样从黑白充满噪音的世界开始看到色彩斑斓。写到这里才意识到,一开始只有鞋是红色,是因为她低头走路,啊!
@实体书
“母亲这种病” 豆瓣
母という病
作者: [日] 冈田尊司 译者: 丁丁虫 2018 - 9
母子关系远远超越心理层面,它不仅塑造心灵,也塑造身体,一岁半以前的母子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影响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压力的敏感度、对异性和后代的爱,甚至还会影响到健康、衰老速度和寿命长短。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为母子关系苦恼,患上“母亲这种病”。有的人缺乏母爱,终其一生寻求代偿,有的人被母亲恣意控制,难以长大成人。书中分析了约翰·列侬、简·方达、赫尔曼·黑塞、冈本太郎、宫崎骏等人,如何深受其苦。
“母亲这种病”是依恋的疾病。出于各种原因,母子之间没有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母亲没能成为孩子可以全心依靠的“安全基地”。患者身上一开始没有自觉症状,但大量问题在青春期爆发,原本的“乖孩子”会突然出现多种行为偏差。自我否定、ADHD、边缘性人格障碍、进食障碍、抑郁、焦虑,以及被各种成瘾症折磨,这些症状的根源处,常常可以发现当事人对母亲的不稳定依恋。
但是,“母亲这种病”更应归咎于不能保护母亲和孩子的社会,正因为世界太过忙乱,母亲不得不承担许多其他职责,失去陪伴孩子的时间,或者代替父亲严格对待孩子。本应丰饶舒适的社会,却将母亲从孩子身边夺走,那些依恋不稳定的、没有坚强心智的孩子就渐渐丧失了容身之地。
作者站在回顾人生的角度发现:问题越深,与母子关系越有牵连,但反过来说,即便是棘手的案例,如果能改善母子关系,通常也会发生戏剧性的好转。他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了治疗“母亲这种病”的方法。孩子需要的只是开朗、温柔、遇到困难时默默陪在身边的母亲,他们不想怨恨母亲,只想要一个原谅的理由。只要有愿望,就有治愈的可能。
你没那么笨(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自分はバカかもしれないと思ったときに読む本
作者: [日]竹内薰 译者: 杨珍珍 新星出版社 2016 - 6
十四岁,是青春期的高潮,是了解万物的新起点,是对世间似懂非懂、游移不定,却又无比关键的人生时刻。懵懂地处在“中二病”的风口浪尖,不是想拯救世界就是想毁灭世界,但就是这样一个节点,奠定了日后成长的轨迹。
这次读库引进日本河出书房新社的“14岁懂社会”系列,并以小型丛书“新书”的体量承载,比文库本高点儿。
《你没那么笨》是我们推出的此系列的第二本(首本《以书为友》)。
成绩差就是笨蛋?不会说英语就是笨蛋?竹内薰小学时也是笨蛋三人组的一员,但长大后,他渐渐意识到“笨蛋孩子并非天生就有,而是被制造出来的”,周围人的目光、教育者的引导,甚至对自己的错误认知都是原因。
他从脑科学、心理学等方面深入分析,说明了人的多样与思维方式的多样。书中还介绍了“智商”的来历、估算星星数量的方法,看四维空间的诀窍、学习数学的意义,以及目标和坚持的重要性。跨越成见的壁垒,那些被称为“笨蛋”的孩子,也许一点也不笨。
“14岁懂社会”系列不只针对当龄的少年少女,也适合十四岁时未想过这些问题,或至今还在为此所困的人们品读。
2018年8月30日 已读 啊。跳过了很多“头脑体操”的部分。但“努力和结果不成正比”的想法,真的很重要。
@实体书 读库
关于“工作的幸福”这件事儿(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真夜中のディズニーで考えた働く幸せ
作者: [日] 镰田洋 译者: 丁丁虫 新星出版社 2017 - 9
无论去没去过迪士尼乐园,或许都对它的梦幻程度有所耳闻。这个梦之国度,吸引着许多游客来访,也让许多人投身其中,成为乐园的构建者。无论是穿起布偶装,卖起冰淇淋,广播迷路小朋友的信息,还是维修游乐设施,照看植物,或者清理厕所。
《关于“工作的幸福”这件事儿》是“14岁懂社会”系列的第六本(前五本为《以书为友》,《你没那么笨》,《动物园的生死告白》,《女生的世界里总是硝烟弥漫》,《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本书的作者镰田洋,正是把热情和青春浇筑在迪士尼乐园的人之一。
三年中,历经五次招聘考试,终于进入了东京迪士尼乐园。虽是进入了,却被分配去做清扫工作,而且还是夜班,日落而作日出而息。
在一系列的打击和挫败下,他走得步履维艰,但是从没想过放弃。
应聘前学英语,给美国总部写信,三年五次的招聘考试间隙,找过其他工作,但还是经常跑去海岸,观望正在建设中的乐园基地。得知被分为夜班保洁,失意过后也依旧坚守自己的岗位,在深夜的迪士尼乐园,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以及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你可以从两个角度看这本书。
可以认为它是一本工作指导手册,告诉你面试前该做的准备,入职后该下的决心,与上司及下属的相处,与同僚信任的维系,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继续向前,把人生交给时间去评判。
也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满怀理想的平凡青年如何成长的故事。
2018年8月6日 已读 特别喜欢这种娓娓道来人生记录,像是听一个朋友在讲自己挫折生活的英雄梦想。
@实体书 读库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がんばらない」人生相談 南無そのまんま・そのまんま
7.6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寻幸哉 译者: 杨珍珍 新星出版社 2017 - 9
孩子会考虑什么问题?除了学校里的人际,身体上的变化,老师留的作业外,他们也会思考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又该怎样度过一生。
但巧的是,这类“人生烦恼”是许多成年人避免谈论的,他们更关心“生活烦恼”,比如“怎么赚更多钱”、“怎么活得更惬意”、“怎么变得了不起”。就像只顾着加油,却不知道要驶向何方的汽车。
《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是“14岁懂社会”系列的第五本(前四本为《以书为友》,《你没那么笨》,《动物园的生死告白》,《女生的世界里总是硝烟弥漫》)。
本书的作者寻幸哉,1936年生于日本大阪府,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印度哲学专业,是一位佛教思想家,能用幽默的方式讲述诸多晦涩难懂的哲学思想。
在本书中,他和面临着“人生最大危机”的十四岁少年一起,探讨“人为什么而活”、“为何而工作”、“到底什么是于社会有用的人”。
对于竞争的机制,孤独的本质,缺点和个性,勤勉与懒惰,工作和金钱的关系等,他也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在不知“为何而活”的少年时代,和只顾“生存”迷失方向的成年时期,都可以读一读。
2018年7月20日 已读 口吻特别棒,对象是“有可能为了一个世俗标准下的优秀目标而拼命努力的人”,作者说服他们要悠闲地以有人情味为目标而活这一生。很安然。
@实体书
以书为友(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本を味方につけるほ本:自分が変わる読書術
7.7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永江朗 译者: 烨伊 新星出版社 2016 - 4
十四岁,是青春期的高潮,是了解万物的新起点,是对世间似懂非懂、游移不定,却又无比关键的人生时刻。懵懂地处在“中二病”的风口浪尖,不是想拯救世界就是想毁灭世界,但就是这样一个节点,奠定了日后成长的轨迹。
这次读库引进日本河出书房新社的“14岁懂社会”系列,并以小型丛书“新书”的体量承载,比文库本高点儿。
《以书为友》是我们推出的此系列的第一本。永江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聊到他十四岁时关于读书的困惑与豁然开朗的瞬间。当我们独自思考的时候,书总能带来帮助,那怎样才能和书成为朋友呢?他详尽介绍了书籍的装帧、书店的种类、书本存在的意义、阅读的好处与坏处,从正反两面论述了与书有关的一切,其间不乏真知灼见与幽默趣味。
“14岁懂社会”系列不只针对当龄的少年少女,也适合十四岁时未想过这些问题,或至今还在为此所困的人们品读。
2017年2月22日 已读
如果我也曾在14岁读过这本书……
@实体书 读库
茶馆之殇 豆瓣 Goodreads
8.8 (20 个评分) 作者: 秋原 新星出版社 2016 - 5
说的既是茶馆,更是茶馆里的人爱说的那些事儿。
《清代旅蒙商述略》作者秋原,讲述真实的老北京茶馆中的世态百相,曲艺行当的创生发展,折射清代到建国前三百年社会变迁。
2017年2月22日 已读 一口气读了一大半就写东西的书。
@实体书 读库
吉米·科瑞根 豆瓣
JIMMY CORRIGAN: 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
8.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韦尔 译者: 陈鼐安 新星出版社 2015 - 11
“你看完这本书大致需要五小时,约莫等于我和我的父亲曾经相处时间的总和。”——克里斯·韦尔
这是一本经典的成人绘本,也可称为“图像小说”。英国《卫报》“第一本书奖”自设立起,该书是迄今唯一获奖的绘本作品。 女作家莎娣·史密斯在获奖结果公布前就认定《吉米·科瑞根》为其心目中的不二之选:“克里斯·韦尔应该马上当选——我根本不在乎名单上还有哪些人入围。
作者克里斯·韦尔的父亲在失踪三十年后,忽然以几通电话和一顿令人坐立 难安的晚餐出现在他面前。但当两人还没机会再见面之前,他父亲便死于心脏病发。这段充满失落寂寞、难堪痛苦,以及措手不及的经历,累积沉淀在克里斯·韦尔的心中,于是他以极端自制、干净且缜密的手法绘图,将小小的人物埋在小小的画格中。
《吉米·科瑞根》的故事分成两条主线,其一的主角是由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的吉米·科瑞根,三十六岁,生活在1980年代,不擅交际、个性畏缩;某天他收到一封短信,寄件人自称是他未曾谋面的父亲,以一种故作轻松的语调邀他一起过感恩节假期,随信还附上一张机票——去,还是不去?吉米开始左思右想,还生出许多天马行空的幻象。另一条主线则发生在1890年代,当时吉米的祖父詹姆斯还是个九岁的孩子,住在正要举办世界博览会的芝加哥,母亲已经在生产的时候过世,而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则似乎正要发生变化。
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缜密绘图让你每次从头读起,仍能发现很多震撼人心的细节。从1993年开始,《吉米·科瑞根》在韦尔自创的美国地下漫画刊物The ACME Novelty Library上连载五年,2000年在美国出版后可谓佳评如潮,让各界人士眼睛一亮、赞不绝口。女作家莎娣·史密斯在获奖结果公布前就认定《吉米·科瑞根》为其心目中的不二之选:“克里斯·韦尔应该马上当选——我根本不在乎名单上还有哪些人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