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 sommersi e i salvati 所属 作品: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9.5 (58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3
本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人们一定记得,当时距离奥斯维辛解放仅仅过去了15年: 我这本书的读者正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的继承者。之前他们是压迫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们将是我的读者:我要将他们逼进困境,把他们绑在镜子前。算账的时刻到了,摊牌的时刻到了,而最重要的,对话的时刻到了。
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确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自觉的。而它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普里莫•莱维
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泰洛·卡尔维诺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莱维的最后一部宏伟巨著…是对他所有作品浓缩而优雅的总结。 ——《纽约客》
关于犹太人、德国人、大屠杀及其它相关主题的著作。它是一场令人沉思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理解,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极限,就像我们无法开启的古代文明的石头废墟。 ——《纽约书评》
在人生接近尾声之时,莱维越来越坚信人们会忘记大屠杀的教训,仿佛这场大屠杀只是人类历史中司空见惯的暴行之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是在四十年之后对纳粹种族灭绝意义的阴郁思索。 ——《纽约时报》
2015年9月7日 已读
2015年9月7日 评论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 看的过程断断续续,有时候看不太下去,就换着别的书看。总还是看完了。要说记得的句子,倒还真没有,但是打算以后再看第二遍。 但是转念一想,每章节说的大概是什么也都记得那么一些。对记忆的不可靠,为了生存下来有时候不得不跨入的灰色地带,因为比我们更应该活下来了的那些人却被淹没了的羞耻感,语言的无法沟通信息的匮乏导致整个人精神上的缺失,完全无用的暴力,文化在某些时刻能够给予你的东西比食物更重要,大家对于集中营现象的成见--为何不逃跑,为何不离开,一些德国人的看法。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要随意评价任何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好像最近对中国人这种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的问题有更深切的感受,身边就是有人觉得自己做到了,道德高尚了,就来指责你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做?(但说实话我自己偶尔也会说别人,仅限比较亲近的人)你有什么资格在道德制高点?这种人让人觉得好笑。就像前两天范玮琪晒娃的事情,被骂不爱国。真是好笑!看阅兵就爱国吗?大家集体这样不觉得可笑吗?道德绑架真的好吗。唉。。 集中营活下来的人真的会背负很多东西,在那样一个地方,想不到死是因为已经被看做是牲畜了,牲畜是不会自杀的,只有人才会。更多的人是出来以后选择自杀死亡而不是在里面受不了折磨而死,真的真的难以想象那时候他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说真的,也看了几部集中营的电影了,但是我更偏向于没有说出的电影更能直击内心。美丽心灵还好但并不是那么好,辛德勒我觉得一般,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更让人揪心。而这本书,更让我感到了集中营对人的摧残,他不带情感,冷漠,但是却足够真实,不直接写集中营生活多惨多可怕,要说的都在之外。 道长真心不错的,但愿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做到每天6小时阅读(其实只是自己意愿还不够强烈,事情多什么的都是借口!)。 我们习惯被鼓吹多艰难困苦的生活,描述那样的生活如何如何,但往内深究,那种纯描述如何苦难的语言真的很苍白。语言之外的东西是很重要的。感受相对真实的集中营,这本书值得一看。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