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憨豆的黄金周 (200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Mr. Bean's Holiday
7.9 (389 个评分) 导演: 史蒂夫·班德莱克 演员: 罗温·艾金森 / 马克思·鲍德里
其它标题: Mr. Bean's Holiday / 憨豆先生2法国假期
憨豆先生(罗温•艾金森 Rowan Atkinson 饰)总是傻人有傻福。他买彩票意外获得前往法国度假的机会。憨豆先生马上收拾好行囊,前往法国圆他的先锋派电影之梦!抵达巴黎后,憨豆先生遇到了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戛纳电影节评委。奇思妙想的憨豆希望能拍摄一部关于自己的先锋派电影,于是做事从来不顾后果的他带上了与那位俄罗斯评委走散的儿子,两人跳上了火车,路上扮演一对父子,却因语言不通大闹笑话,最后陷入了困境。
憨豆最后会被作为“绑架者”被捕还是凭借他的影片入围嘎纳,夺得大奖?
2023年2月20日 看过
昨晚看的,糖水片,巧合過多以及笑點不如短片自然和密集。配合另一位演戲好累😅
英国
看不见的女性 Goodreads 豆瓣
Invisible Women 所属 作品: Invisible Women
9.2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罗琳·克利亚多·佩雷斯 译者: 詹涓 新星出版社 2022 - 8
这本书没有咆哮,只有事实和数字。在告诉我父权制是我想象出来的之前,请你先读读这本书。《看不见的女性》充满启示,令人恐惧,又充满希望。堪称一部现世的《圣经》。
——珍妮特·温特森,英国知名作家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简直是掌握数据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莱昂内尔·巴伯,《金融时报》前主编
·
🚺 关于全世界一半人口被无视、被消声的故事,全方位揭露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
🚺 一本书彻底更新你的性别思维: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
🚺 从校园到职场,从孕育到患病,“掌握数据的波伏瓦”展现她被忽视、压榨和威胁的一生
🚺 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获《金融时报》&麦肯锡商业图书奖
🚺 当代女性生存指南:在专为男性设计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和改变?
🚺 横扫欧美市场,已译成30多种语言,简中版首次引进!
🚺 英国书店最受读者欢迎好书,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作品,牛津大学院长大力推荐:每一页都充满事实和数据
🚺 曼切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阿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推荐,《自然》《经济学人》等知名媒体联名推荐,入选《新政治家》《观察者报》《周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
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
——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远不如男性
——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和管理者的书架上。很少有书能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看不见的女性》正是这么一本罕见的作品。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提出了一个有力的例子,表明世界是为男人而设计的。
——《泰晤士报》
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的表面下,有一种即将喷涌而出的愤怒在文本间不时浮现。但这本书的力量并不来自修辞——而来自它平稳且连续不断的证据堆积,以及纯粹的观点的分量。阅读《看不见的女性》,读者可能会像我一样有眩晕的感觉,因为其中许多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或我朋友的故事。
——《新政治家》杂志
用这本书武装你自己,再把它塞到你认识的每个人手中。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绝妙之作!
——海伦娜·肯尼迪,英国议员,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院长
这本书对“性别数据缺口”的探索,是目前每一场女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前副总编辑
无懈可击的事实,强有力的故事,才是感动人心的东西。这本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的获奖者巧妙结合着两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带来曙光。
——凯文·斯尼德,高盛公司亚太地区联席总裁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从未发现,更不知道为何如此。这本书对性别政治的认知与无知进行了有力、重要和令人大开眼界的分析。从技术到自然灾害,它新颖而及时地提醒我们,为什么在那些塑造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中,我们急需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科迪莉亚·法恩,墨尔本大学历史及科学哲学教授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部相当有趣的作品,充满无数引人深思的迷人事实。将男性视为默认选项,或将女性视为矮小的男性(当女性被考虑之内时),其后果将对每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从铲雪到安全带再到许多医疗学科都是如此。以后当我心脏病发作、发生车祸或去剧院上厕所时,我一定会想起这本书。
——吉娜·里彭,阿斯顿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荣誉教授
2022年11月11日 已读 還不錯,一本實打實的數據告訴你,為什麼現在兩性不平等。
英国
唐顿庄园2 (202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ownton Abbey: A New Era
8.2 (112 个评分) 导演: 西蒙·柯蒂斯 演员: 米歇尔·道克瑞 / 休·博纳维尔
其它标题: Downton Abbey: A New Era / 唐顿庄园电影版2
影片为2019年《唐顿庄园》电影的续集,在这一部故事中,唐顿庄园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与此同时,老伯爵夫人(玛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 饰)的一段神秘过往也将被揭晓。
2022年7月13日 看过 上映没去,终于还是看了。太多pair过于美好,但也可以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老太太终于落幕了,真的好喜欢她,Mary接过担子继续吧,be the dragon!虽然片子对主仆制度有很多美化,但是抛去那些外在身份,主仆各自都能居其位做其事,也是因为彼此的理解和感情吧。别的不说,那个时代对同性恋污名化很严重,他们也能理解barrow并且帮他keep decent。电影本身情节其实没啥,但我太吃感情牌了哈哈,毕竟是看过两遍剧集的人!
英国
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 (2022)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Good Luck to You, Leo Grande
7.8 (417 个评分) 导演: 苏菲·海德 演员: 艾玛·汤普森 / 达里尔·麦柯马克
其它标题: Good Luck to You, Leo Grande / 高潮速成班
被描述为“一部关于爱、欲、和满足的喜剧片”,明年初在伦敦开拍。讲述汤普森饰演的55岁寡妇Nancy Stokes迫切渴望冒险、人类联结和性,渴望她人生中第一次很棒的性爱。丈夫Robert给了她住宅、家庭和看起来像样的生活,然而他已经走了,如今Nancy觉得“连有些修女都比我性生活更丰富”,她一向是行动派,且当过老师,相当有条理,于是她马上开始实施计划:做了一些研究之后,Nancy雇佣了一个20岁出头的男妓Leo Grande(或者如Leo自我介绍是“性心理治疗师”),准备享受一晚上的极乐。
2022年7月9日 看过 太好看了(想睡男主😭!感到美丽肉体的魅力!希望男性能努力成为一名sexy、gentle、kind的sex worker!!!!!解决光棍问题,也造福广大女性,毕竟女性做sex worker危险太多了。男同胞们支棱起来!!
英国
成为波伏瓦 豆瓣 Goodreads
Becoming Beauvoir:A Life 所属 作品: 成为波伏瓦
8.7 (131 个评分)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 刘海平 中信出版社 2021 - 3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她在自己的日記裡寫下:“只有通過自由選擇和隨機應變,真的自我才能顯現。”波伏瓦身邊的人都在談論著人生選擇,比如結婚,但是她們總認為做出這樣的選擇之後便可以一勞永逸。波伏瓦認為沒有什麼選擇是一勞永逸的,相反,她覺得每一個選擇“都處在變化之中,每次我意識到這個選擇的時候,我實際上重複了自己的選擇”。】以上是否可以作為“君子無逸”的註解?真是激盪的人生啊,擁有智識上compatible的朋友和愛人們,也在踐行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生活——以往的生活中幾乎沒有女性的位置。波伏瓦想要的能夠身體力行的哲學,也是中國的返身之學。不停地工作和生活,要再加油,為了自己,也為了女性。
英国
人的疆域 豆瓣
Die Provinz des Menschen: Aufzeichnungen 所属 作品: 人的疆域
8.0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李佳川 / 季冲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众与权力》作者卡内蒂人道主义思想地图
一个对不死的承诺,足以撑起一个宗教。一句简单的命令,足以消灭四分之三的人口。人究竟想要什么,生还是死?
本书为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四部笔记合集,包括《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创作时间跨度从1942年直至1985年,是卡内蒂小说、政论、回忆录和戏剧作品的重要补充。
卡内蒂一生经历流亡与漂泊,是20世纪欧洲苦难的缩影,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将“笔记”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持续半个世纪的独立省思过程的结晶,堪称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地图,展示了他思想发轫、成型与转化的脉络,和对20世纪历史的见证。本书也包含大量关于文学作品与作家的评论,以及作者对衰老和死亡的沉思。卡内蒂善于将个人体验及其所在世界的一切融入格言警语之中,“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众与权力》作者埃利亚斯•卡内蒂人道主义思想地图——“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1981年,卡内蒂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青年时代起,卡内蒂就将“笔记”作为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持续数十年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卡内蒂对他所生活的动荡世界的见证,是理解其小说、戏剧与政论的重要补充,全面阐述了他一生思索的重要主题:死亡与生存。
★格言之为文体,沉思之为行动,文学之为政治,在人的疆域中交相辉映——全书大量格言警语,当下阅读仍能感受到震撼力量。
 -旧时的残忍刑罚。如今的大屠杀。那极富魅力的大众的‘大’就是大屠杀的‘大’。
 -战争已经扩大至全宇宙了,地球终于松了一口气。
 -旧的废墟被我们保留下,为了能将它们与刚被炸毁的新废墟做比较。
 -为什么世界上连假装的好人都没了?
★ 卡内蒂1942—1985年间写作的四本笔记合集,德语直译,中文首次翻译出版。
卡内蒂以《群众与权力》《迷惘》与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闻名,然而在其创作生涯中具有同等重要位置的笔记一直没有完整出版。《人的疆域》全书含四部笔记:《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由Carl Hanser Verlag授权,三位青年德语译者从原文全文翻译,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如果必须要我说一个历史里最恐怖的东西,我会说,榜样:恺撒临死前的波斯计划源于亚历山大。希特勒进军俄国,源于拿破仑。这种在大事上的模仿看上去像儿戏,可这种模仿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历史记载是不会消失的。能一直重复的,总是最荒谬的事。那么谁会效仿希特勒呢,谁是我们的新元首?谁的子孙会被这些效仿者杀害?——《人的疆域》
旧时的残忍刑罚。如今的大屠杀。
那极富魅力的“大众”的“大”就是“大屠杀”的“大”。——《钟表的秘密心脏》
我所知道的最卑劣的感受,是对被压迫者的厌恶,仿佛是在用被压迫者们的特性来为他们受到的蹂躏正名。即使是极为高尚且公正的哲学家也不能免于这种感受。——《苍蝇的痛苦》
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倒退着走,为了永远能够看到自己。
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互相背过身去:因为惧怕目光。——《汉普斯特德补遗》
完整收录四部笔记
《人的疆域》Die Provinz des Menschen
《钟表的秘密心脏》Das Geheimherz der Uhr
《苍蝇的痛苦》Die Fliegenpein
《汉普斯特德补遗》Nachträge aus Hampstead
Make You Feel My Love 豆瓣
9.4 (39 个评分) Adele 类型: 放克/灵歌/R&B
发布日期 2008年11月4日 出版发行: Rough Trade
UK two-track single is b/w a non-album track, 'Painting Pictures'. Beggars Banquet. 2008.
2021年12月5日 听过 突然再切到这首歌,就觉得,深沉的温柔令我疯狂动心。
英国
回归家庭? 豆瓣
Heading Home: Motherhood, Work, and the Failed Promise of Equality 所属 作品: Heading Home
8.3 (18 个评分) 作者: [英]沙尼·奥加德 译者: 刘昱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她们曾经是律师、会计师、教师、设计师、记者、医生、出版商、学者……有着高额的薪水和远大的职业前景,最终却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宿:全职家庭主妇。
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女性及其伴侣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而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媒体和政策鼓励职业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构建伙伴式的平等夫妻关系。而女性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不友好的职场文化、对家庭妇女的污名化和对育儿事务的贬低……她们牺牲了事业,结果发现家庭也不是真正的避风港。
沙尼向我们揭示了性别平等口号和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间的巨大落差:自主选择的背后是结构性的不平等,幸福的表象之下则是深深的愤怒和失望。《回归家庭》希望能够倾听这些女性的心声,并以此为起点,帮助她们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获得迟来的、真正的平等。
【编辑推荐】
★她们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本该在职场上大展身手,但是——
性别歧视与职场天花板阻断了 女性的上升空间,高强度和高要求的职场文化吞噬了个人生活。主妇生活进一步削弱她们的职业竞争力,重返职场变得困难重重。她们最终回归家庭,看似出于自愿,实则没有选择。
★ 她们是高喊Girl Power的一代,不做贤妻良母,追求事业家庭双丰收,但是——
一面是《欲望都市》《傲骨贤妻》,以及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等注重自我选择和奋斗、达成事业家庭平衡的女性形象,一面是毫无育儿支持、对家务劳动无限贬低的社会文化。她们抱持着双赢的幻想,陷入两难的窘境,抛弃了事业,却发现家庭也不是避风港。
★她们是新时代全职妈妈,本应在家庭内部和伴侣平等以待,但是——
她们支持着伴侣的高强度工作,独力承担育儿和家庭事务,却成为外人眼中游手好闲的阔太太,家人眼中的寄生虫和仆役。她们努力展现自信与平衡,但压抑和愤怒从未消失。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曹晋作序盛情推荐,直面妇女在家庭、职场的不平等处境和真实心声。
2021年11月11日 已读
2021年11月11日 评论 为何只有女性需要面对诘问“你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 为何受过高等教育且职业有所成就的女性最后还是回归家庭?虽然社会一直塑造出这是“女性自己的选择”,受访女性也大多如此自述,其实并不。 所谓“自主选择”背后是结构的不平等:1、丈夫工作时间过长,不参与家务劳动,女性自我催眠“让他实现自我”而回归家庭,但丈夫一般不承认全职主妇的价值,忽略丈夫的自我实现是建立在妻子承担主要家务与育儿的基础之上;2、社会环境对母职的神圣化,强调家务和育儿是母亲的责任更为重大,忽略父亲的责任;3、过分强调家庭与职场的平衡核心在女性自身,少在意或多努力其实都是将“家庭与职场”的真正问题转移到女性个体身上;4、女性在重重审视下无法和公司/丈夫沟通所面对的家务和育儿困难,托儿所和产假的缺失也将压力转嫁给女性。 最后很多受访女性虽然展望回归职场,但谈到细节她们也没想过(不敢细想/心底认为不可能),对下一代将面对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可是回顾她们的经历(并不是blame),很难说未来一定对女性更友好。直面问题才有可能被看见和改变。 至少可以从自己开始,偶尔对男性提问: “你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并微笑等待回答。:)
英国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 (2018) TMDB 豆瓣
Snatches: Moments from Women's Lives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
9.3 (138 个评分) 导演: 凡妮莎·卡斯威尔 / 拉彻娜·萨里 演员: 萝玛拉·嘉瑞 / 朱迪·科默
BBC全女性阵容(演员+编剧)、8集15分钟独白剧《点滴:女性人生百年瞬间》(暂译),将于英国时间6月18日到21日间播出,每日两集。本剧作为BBC今夏“Hear Her/听见她”专题的核心部分,将标志着妇女获得选举权的周年纪念。独白灵感来自于那些往往以极大的个人成本公 开发表意见、挑战现状或做出反抗的女性。
以下是每集简介。
①Compliance 顺从[暂译]
编剧: Abi Morgan
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BAFTA获奖编剧,代表作《演播时刻》、《妇女参政论者》、《家变》。
主演:Romola Garai
金球奖、BAFTA提名演员,代表作《演播时刻》、《赎罪》。
剧情:一个女演员,在酒店里会见制片人的经历。
②Outside
编剧:Theresa Ikoko
主演:Corinne Skinner-Carter
代表作《EastEnders》。
剧情:一位100岁的妇女回顾了她多灾多难的生活。
③Bovril Pam
编剧:Vicky Jones
代表作《The One,》、《Touch》。
主演:Jodie Comer
代表作《福斯特医生》、《杀死伊芙》、《白公主》。
剧情:20世纪60年代,一位女秘书开始探索她的性取向。
④Pig Life 贱命[暂译]
编剧:EV Crowe
主演:Shirley Henderson
代表作《单身日记》、《哈利·波特》。
剧情:在婚内强奸仍被认为是合法的1991年,一位女子诉说自己的经历以期改变法律。
⑤Reclaim The Night
编剧:Charlene James
主演:Liv Hil
《三个女孩》,获得BAFTA最佳女配角提名。
剧情:1977年利兹,第一次恢复夜间游行,作为对妇女实施宵禁的回应。
⑥Pritilata 普里蒂拉塔
编剧:Tanika Gupta
代表作《候车厅》、《玩偶之家》。
主演:Kiran Sonia Sawar
代表作《黑镜》、《被父谋杀》。
剧情:灵感来自于Pritillata Waddedar的故事,1932年她为孟加拉国妇女争取投票权。
⑦Multiples 倍数[暂译]
编剧:Zinnie Harris
主演:Siobhan Finneran
代表作《唐顿庄园》、《幸福谷》。
剧情:一个被指控杀害自己孩子,证词不被他人相信的女人的经历。
⑧Tipping Point 临界点[暂译]
编剧:Rachel De-Lahay
主演:Antonia Thomas
代表作《良医》、《超能少年》、《性爱后遗症》。
剧情:21世纪中期的英国,被白人至上主义者围困的孕妇正在思考她未出生的孩子将会如何?
2021年10月9日 看过 这几十年的缩影吧。继续斗争。
英国
到灯塔去 豆瓣 谷歌图书
To the Lighthouse 所属 作品: 到灯塔去/伍尔夫作品集
9.0 (190 个评分)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瞿世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2021年8月4日 已读 看起來像喃喃自語,可是那些說不清楚的好像都清晰了起來。拉姆齊先生在家庭和事業中的自我認知,孩子角度所見父母博弈的暗流,未婚女性莉麗觀察愛情、婚姻和她與男性的關係,這些描述精準無比,就是我的生活沒錯。不僅是一種女性視角,更是黛玉那句「不是西風壓到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張力永遠存在,動力亦在其中。
英国
闪光的氰化物 豆瓣
Sparkling Cyanide 所属 作品: 闪光的氰化物
6.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张建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六个人围坐在一张放着七把椅子的桌子前。那个空位子前面,摆着一枝迷迭香—“象征怀念的迷迭香”。现场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情绪:没有一个人会忘记整整一年前的那个晚上,那个罗斯玛丽·巴顿—她那美丽的脸庞痛苦、可怕地抽搐着,让人难以辨认—就在这张桌子上,她死了。但是罗斯玛丽始终令人难忘—她能激起她认识的大多数人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甚至强烈到能够杀人。
2021年7月28日 已读 才知道sparkling的翻譯是錯的-.-阿婆真的很適合休閒!
英国
虚无时代 豆瓣
The Age of Nothing:How We Have Sought to Live Since the Death of God 所属 作品: 虚无时代
8.2 (9 个评分) 作者: [英]彼得·沃森(Peter Watson) 译者: 高礼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4
★ 尼采“上帝之死”的宣言,如何催生出后现代的碎片化社会?
★ 世界“祛魅”之后,是历史终结,抑或走向新生?
★ 一部打破专业壁垒的智识全书,一场拒绝简化的思想盛宴
★ 从古典崩溃到21世纪,一百三十年间人类思想冒险家的探索之旅
★ 是灵性倒退,抑或重陷狂热,站在历史分歧点上的人类,何去何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邓晓芒 / 刘擎 / 罗新 /周濂 推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
既迫在眉睫,又令人欣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在孤立无援的世界中探索与创造、失败和成功的迷人故事。
1882年,尼采宣布 "上帝已死",以此为标志,西方世界进入无神论时代,宗教信仰坍塌带来的震荡催生了从思想界到艺术文化各个领域的百花齐放。哲学家、诗人、剧作家、画家、心理学家、科学家……数以万计杰出的个体将他们的创造性精力投入到设计没有上帝的生活方式中,在终极价值坍塌的废墟上独自面对希望与失望,拒绝妥协,展现出人类的尊严和勇气。今天,他们的事迹第一次被完整讲述了出来。
作为当代最杰出的思想史学家之一,彼得•沃森以尼采在世纪之交引发的思想震荡为起爆点,考察这一震荡如何侵入精神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荣格、胡塞尔、易卜生到毕加索、鲍勃•迪伦,从心理学、现象学、神智学到印象派、波普艺术、爵士乐,从奥斯威辛、广岛、大清洗到伍德斯托克、“9•11”的点点滴滴连接起来,以优雅、精准的笔触挖掘出看似彼此无关的现象背后有章可循的脉络,绘制出一张从古典崩溃时代到光怪陆离的后现代的思想地图。
尽管无神论导向的绝非完满生活,但人类的灵魂却始终拒绝沉沦于黑暗之地。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最优秀的头脑对生存意义的追寻和富有启示的回答,汇成一个宏大的人生主题。无论对于想知道生命意义,抑或想要理解我们生存于其中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发现“虚无时代”都将是一次令人惊喜的心灵体验。
-------------------------------------------------------------------------------------
名家推荐
没想到基督教世界也会有这种非基督教的信仰探索。作者讲的是虚无时代中的理想追寻,其实颇有点存在主义的味道,不太像是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我遇到过一位东正教的牧师,他公开声称只有唯物主义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当时以为是过激之言。现在看来并非空穴来风。该书的读者应该是那些既拒绝当下、又不信上帝,却仍然追求永恒的理想主义者,很适合中国目前有志于开拓精神世界的思想者阅读。
——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邓晓芒
当诸神隐退,虚无主义这个最阴森可怖的客人终于按响门铃,普通人会从狂欢中惊醒,因为过度惊吓而四肢瘫软,而真正的勇士则会挺身而出,穿越贫瘠的大地,探访精神生活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寻找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意义。彼得•沃森就是这样的勇士,即使不接受他的结论,你也会着迷于这场由他引领的“虚无时代”的观念冒险。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周濂
-------------------------------------------------------------------------------------
国外媒体推荐
彼得•沃森对无神论者在创造我们的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后知后觉、预见性和洞察力,使《虚无时代》成为一本必读之作。读者将对我们生活的丰富世界有更深的体会。
——查尔斯•德-格鲁特(德-格鲁特基金会联合主席)
彼得•沃森的这本书实现了非凡的飞跃,评估了20世纪每一个重要的世俗哲学传统。一路走来,作为终极参考,他还为我们提供了那个世纪主要诗人、画家、音乐家和舞蹈家的直观方法和见解。也许此刻没有人有这样的冒险背景。无论是作为上个世纪思想家的指南,还是作为参考其艺术家的见解,《虚无时代》都是定位我们当下不可或缺的地图。"
——威廉-基斯特勒(诗人、散文家)
沃森对一个困难的主题进行了包罗万象的处理,在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里,他的工作令人印象深刻,并且,最终证明是令人放心的。
——《书单》
本书的妙处在于沃森将秩序强加于思想的骚动中……即使是普通的读者也会发现很多让人欣喜和启迪的东西,因为他优雅地将从尼采、威廉•詹姆斯到鲍勃•迪伦、爵士乐的点点滴滴连接起来。
——《出版者周刊》
本书可读性很强,范围极广……彼得•沃森写出了一本从各方面看都堪称鸿篇巨制的书,一本值得拿着铅笔仔细阅读的书。对于任何想知道生命意义的人——这几乎涵盖了12岁以后的所有人——来说,发现“虚无时代”都将是一次令人着迷的、拓展心灵的体验。
——《华盛顿邮报》
《虚无时代》是对上个世纪形成性思想的一个生动的引人入胜的合集,它显示了尼采的诊断是如何在文化生活的许多领域,包括政治光谱的一些令人惊讶的部分中引起反应的。
——《新政治家》
不可错过彼得•沃森所著的《虚无时代》,这本大书明快地讲述了上帝从西方文化中发生的位置变转与替代。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年度图书)
一个令人振奋的旅程,穿越了不同人的大脑……人类试图塑造一个无神但有序和可持续的世界。可以肯定,这是一本切中当下焦点的书,也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
——《波士顿环球报》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2020)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The Father
8.6 (956 个评分) 导演: 弗洛里安·泽勒 演员: 安东尼·霍普金斯 / 奥利维娅·科尔曼
其它标题: 더 파더 / ファーザー
安东尼是一个身患疾病的年迈父亲,他淘气而又高度独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拒绝了女儿安妮的一切帮助。然而,在女儿安妮决定和她的伴侣搬去巴黎后,这种帮助变得至关重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时,安东尼开始怀疑他所爱的人、他自己的思想、甚至他的现实结构。
2021年6月21日 看过 女王出場就覺得,肯定不差!回想之前隨機波動聊養老,一個人年老之時,曾經設想的一切都會被打破吧。我還想過自己的骨灰散入海洋,問題就是:有人幫你做這些嗎?假如決定生育,孩子也不一定會願意做。而且作為個人也不希望自己成為孩子的負擔。但真的患病了(比如奧茲海默),這還能是你選擇的嗎?也許那時候自己還是會變成一個拒絕護工和養老院的人。
英国
云中命案 豆瓣
Death in the Clouds 所属 作品: 云中命案
6.2 (3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史晓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0
普罗米修斯号航班从巴黎飞往伦敦……
坐在9号座位上,赫尔克里·波洛能够方便地观察到机舱里的乘客们。在他右手前方的一个位置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孩,显然正迷恋着对面的男子。在他的前方,13号座位上,坐着一位伯爵夫人,此人不太会掩饰自己使用可卡因的习惯。在走道另一面的8号座位上,一名侦探小说家正在为一只招惹他的黄蜂而烦恼。
波洛没有料到的是,坐在他后面的2号座位上的女人蜷成一团——她已经死了。
2021年6月4日 已读 勉強算猜對了兇手吧_(:_」∠)_
英国
女性的屈从地位 豆瓣
所属 作品: 妇女的屈从地位
9.6 (5 个评分) 作者: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译者: 孙洪丽 / 杨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在《妇女的屈从地位》中,作者对女权问题的深切关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确认规范两性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原则——一个性别法定地从属于另一性别——其本身是错误的,而且现在成了人类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作者认为这个原则应代之以完全平等的原则,不承认一方享有权力或特权,也不承认另一方无资格。
In seeking to explain his opinions on a timeless subject;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xes;John Stuart Mill admits that he has undertaken an arduous task. For "there are so many causes tending to make the feelings connected with this subject the most intense and most deeply-rooted of all those which gather round and protect old institutions and customs, that we need not wonder to find them as yet less undermined and loosened than any of the rest by the progress of the great modern spiritual and social transition."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豆瓣 豆瓣
A Room of One's Own 所属 作品: 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文集)
9.3 (175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周颖琪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
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
“女性身上有一种高度发达的创造力,生来复杂且强大……她们的创造力和男性的极为不同。这种力量是几个世纪的严厉约束换来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费,那绝对是一万个可惜。”
2021年4月20日 已读 我希望,大家無論通過什麼方法,都能掙到足夠的錢,去旅行,去閒著,去思考世界的過去和未來,去看書做夢,去街角閒逛,讓思緒的釣線深深沉入街流之中。
英国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豆瓣
The Nearest Thing to Life 所属 作品: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8.6 (3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蒋怡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文学跟艺术一样,能抵制住傲慢的时间——让我们成为习惯长廊里的失眠症患者,并主动从死亡那里挽救事物的生命。
—— 詹姆斯·伍德
在这部融合了回忆录与评论集的优秀著作中,詹姆斯·伍德就小说与生活的关联书写了一堂大师课。他论证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小说在描述我们的生活形态、 从死亡与历史遗忘中拯救那些生活的肌质方面有着独到的能力。在这里,阅读的行为被理解为最神圣和最个人化的行为,书里对几部个别的作品有精彩的讨论——包括契诃夫的短篇故事《吻》、W.G.泽巴尔德的《异乡人》和菲兹杰拉德的《蓝花》。伍德透露了他本人与书写文字的亲密关系:我们看到一个来自乡间的男孩的成长历程,他在浓厚的基督教背景中长大,童年时代的阅读带给他隐秘的喜悦,他在阅读与亵渎宗教、文学与音乐之间建立起联系。本书最后一部分在放逐与无家可归的语境下讨论小说。《最接近生活的事物》不是简单的一本由我们公认的最优秀的在世批评家所著的简短、论证严密的书——它还是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个人叙述,反思并体现了读者与作者(还有批评家)之间富有成效的共谋,并邀请我们重新思考对我们阅读与创作小说而言至关重要的一切事物。
2015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2021年4月14日 已读 還不錯!但是我能不能說現在已經腦子空空⋯就記得writing through我很喜歡!
英国
ABC谋杀案 豆瓣
The ABC Murders 所属 作品: The A.B.C. Murders
8.1 (97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陈晓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8
一个逍遥法外的连环杀手通过字母表一步一步实施犯罪。作为死亡标记,杀手在每个被害人的尸体旁留下一本ABC铁路旅行指南,翻开的那页就是杀人之地。
先是在安多弗,接着是贝克斯希尔海滩,然后是克拉克爵士被发现谋杀于彻斯顿的海边小径。看起来继续作恶的凶手毫无被擒的希望,直到凶手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向波洛挑战杀人计划……
当第四封信到来,并宣布下一次作案地点是唐克斯特时,不仅媒体给予了铺天盖地的报道,苏格兰场也部署了大量警力来防范。
藏书室女尸之谜 豆瓣 Goodreads
The body in the library 所属 作品: The Body in the Library
7.1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任林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4
即使你够聪明在全书末章猜到凶手,却死都猜不出那种巧妙凶残而又古怪的作案方式。
在一个平常的清晨,7点钟,戈辛顿宅邸传来一声骇人尖叫,惊醒了女主人的美梦。弥漫着书香的房间里躺着一具冷冰冰的女尸——一位浓妆华饰的漂亮金发女郎。她是谁?
为了丈夫的名誉,惊呆了的班特里太太要求马普尔和自己一起去死者生前的住处尊皇饭店展开调查。在那里,她们发现了重要线索——死者差点可以得到大笔遗产,与此同时,又传来另一个女孩死亡的消息……
送奶工 豆瓣
Milkman 所属 作品: 送奶工
8.1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娜·伯恩斯 译者: 吴洁静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8
2018 布克奖
2018 全美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2019 奥威尔奖
2020 都柏林国际文学奖
·
别再窥探我的生活。没有肢体接触,就不构成侵犯了吗?
18岁那年,我被一个代号为“送奶工”的人跟踪窥探。人言可畏,这段遭遇却被邻里谣传为不堪入目的私情。他们不想要真相,他们只想要谣言。我就在这样冷漠 、封闭、对立的小地方长大成人。我,要么放任自己被同化;要么看清一切,笑着往前。18岁的我,要求自己想得更多。
·
总有一小部分人,在荒诞的集体谣言中,保持理智和真情实感。
——————
♦以前我害怕别人的流言和恶意,现在我笑看别人的流言和恶意。
♦就是这本书!道破女性承受的语言暴力。
♦没有身体接触,就不构成侵犯了吗?
♦仅在英国,一年畅销50万册以上!拿遍大西洋两岸大奖!
♦布克奖、奥威尔奖、全美国家书评人协会大奖
♦《卫报》《经济学人》《爱尔兰时报》NPR年度图书
♦百利女性小说奖决选、Folio文学小说决选作品
—————
★第50届布克奖授奖词&评委主席赞誉★
天才般的实验文学,它有强大的能力从公共生活切入到个体内心的思想世界。有时一个句子,就令人叹为观止。
·
它极为独特的叙述声音挑战了传统的思考方式,汇成了令人惊喜、令人身临其境的语言。这是一个关于野蛮、性骚扰和反抗的故事,尖锐、辛辣的语言则在其中穿针引线。
·
我认为这部备受赞扬的作品能帮助人们思考MeToo,它让我们看到了对MeToo深刻、敏锐的分析,也对其从道德上和理智上进行描摹……女主人公自有一套感性的想法,有她的幽默,有她的阅读方式。她是一个反智的社会里会思考的人。
——布克奖评委主席、哲学家 安东尼·阿皮亚
————
★名家推荐★
《送奶工》涌动着黑色幽默,以及少年对承认世界之残忍荒谬的愤怒。——《纽约客》
·
这本小说的方方面面都是真实的。——《卫报》
·
《送奶工》的叙述声音,是一种奇迹。——奥威尔奖评委主席 汤姆·萨克利夫
·
《送奶工》坦率得令人震惊,它绝对值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北爱尔兰艺术委员会主席 达米安·史密斯
·
她的小说,在很多方面,尝试展现出一个非正常的社会的规则是什么,没人有名字,这几乎是反乌托邦的、未来的特质。很多读者,尤其是不熟悉爱尔兰晚近历史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是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的平行世界。——《卫报》书评
·
她的主题,她曾说,是“绝对的,本质上”关于“权力如何被使用,不仅是个人意义上,而且是社会层面上”。它处理了对立、野蛮、身份认同、监视和抵抗,《送奶工》尽管把故事设定在40年前,但是很多层面上,它就是关于当下的——它非同寻常地预兆了#metoo运动——《卫报》书评
·
《送奶工》是一头奇怪的野兽;它苛求太多,但是也回馈了很多:它的叙述语言,仿佛通体带电,让人觉耳目一新。―Entertainment Weekly
·
伯恩斯充满力量的叙述,调动了叙述者感性的声音……《送奶工》在一个只有单一的声音、一个分为我们和他们的社会里,提出了一次激昂的、自由的思考。―USA Today
·
《送奶工》是精巧的凯旋之歌,歌唱理解力和重要之事……它是一部深刻的女性主义作品,聚焦一个年轻女孩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私下里或是公共地榨取,意义非凡、令人信服……中间姐姐是一股力量。她是现代的女英雄。―Los Angeles Times
·
很少有小说能像这本书一样,看透暴力如何瓦解了社会网络,反倒强化了人性之恶。这本书也充满能量,在一些孔隙中透出善良之光,还有年轻人特有的快乐……一头扎入这本书的叙述语言,就好像提醒我们,在这本有些黑暗的小说里,辨析最复杂最困难的情感,是一种快乐。关于这一点,或者说,正因如此,《送奶工》反抗成功了。―The Boston Globe
·
《送奶工》是一本能引爆人群的小说,有不少历史的成分,但名字、日期、地点并不构成妨碍。它讲述的不仅是特定的个人故事,而是对一个无名女孩内心正在形成的准则的致敬。―The New Republic
·
《送奶工》喷涌出扣人心弦、紧凑的妙语连珠……它对北爱尔兰的社会洞察敏锐、描述精准。……极具说服力且关照当下的书。―Irish Independent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翻譯有一點嗝應。但是對於這種腦海裡停不下來的紛亂思索,能切身理解。對stalking又有新的感受,在small town真的可以無聲無息毀掉一個人。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