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 (增订版)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 (增订版)
作者: 杨天宏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学术界一直热衷于谈论中国的近代转型,既为转型,免不了除旧布新。是否“传统”即意味被摒弃的“旧”,“近代”则是解决之道的“新”,“近代”与“传统”一定截然对立?是否“近代的”一定等于“西方的”?作者通过十余篇论文,拨开历史的迷云,在史实的厘清中,也论述了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本书囊括从咸同时期到民国时期,涉及太平天国、科举制度、近代军阀、对外通商、义和团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梁启超、宋教仁、孙中山、胡适等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覆盖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内容广博,史料丰富。
各篇文章都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且论证清晰。例如,对于废除科举制度的意义,一向以被肯定为主,而作者却探讨了其与民初军阀混战、黩武主义盛行的深层关系,明确指出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作者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史学功底,还擅长跨学科的视角与方法,如利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租赋关系”与太平天国困境的关系,以及清季“自开商埠”等。
正如作者所说:“近代化对中国传统而言是一个价值再造的工程,经历一番再造功夫之后,承续有传统文化部分内核的新的中国文化将会更加光彩照人,成为工业化时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简介】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传统与近代的关系问题一直贯穿重大历史事件,也备受不同时期的学界关注。本书即为著名学者杨天宏教授以“中国的传统与近代”为主题的论集。全书分为“近代初期的补苴改良与传统制约”“政治思想的转型与制度变革的艰难实践”“限制通商与欲罢不能的开放政策”“中西文化冲突与反教政治运动”四部分,共收论文十九篇。通过客观而独到的论述,本书能带领读者重新认知历史转型的各个方面,从而更有助于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近代”与“传统”各自的使命、局限和相互的纠缠。
经学、制度与生活 豆瓣
作者: 陈壁生 2010 - 1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本书从经学、制度、生活三个层面对这则对话所体现的“父子相隐”这一观念进行分析。直躬证父的故事在诸子学说中经过数百年的嬗变,到了汉代,“父子相隐”思想进入《春秋公羊传》与《白虎通》之中,成为帝国政制的大经大法。同时,在制度儒学化过程中,“父子相隐”思想不断用于政治建构,到了唐代,这一思想制度化为刑律中的“同居相为容隐”,并延续至清末。在生活层面,制度化的“父子相隐”影响了传统华夏的社会生活,并塑造了人们的思想方式。总之,本书以“父子相隐”为例,描述了一个传统观念从生活世界中发生,走向制度化,最后随着制度的迁变而消失的过程。其视角独特,从文本出发,立论有据,是新时代对经学义理的重新阐释。
2022年7月15日 已读 逻辑、文笔俱佳,读来令人快乐。由论语一章贯穿先秦至现代中国,古典在不同时代究竟如何被应用?虽然看似只是很小的侧面,背后是无数变迁的合力。作者在后记中说本书是从博论扩展而来,我除了钦佩加赞叹,还有一丝感动。我愿意相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真的从古典内汲取了力量以面对当下和未来。古典从来就不是固化的、被摒弃的对象。我也想成为这样的写作者。
論文
生与死 豆瓣
所属 作品: 生与死
作者: 何冠彪 2022 - 7
【内容简介】
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优秀成果频出,何冠彪教授《生与死》一书则是较早涉及这一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明清易代,士大夫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生与死是他们首先必须面对的困境。书稿梳理了明季士大夫殉国的人数,阐释了其殉国的原因,并且从当时人的角度,探讨了士大夫对殉国的态度、评价等问题。大学问出品,杨念群、冯贤亮推荐。
【学者推荐】
中国历史凡遇鼎革,总有人以身殉国,其中尤以宋元之际、明末清初两个时段的士人行为最为引人注目。因为这两个历史时期恰逢非华夏族群入继大统,而不只是汉人王朝内部的改朝换代。由旧朝遗民被迫易服换装为异族新朝臣子,必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做出各类反抗举动。其中,明季殉国者尤为历朝之冠。明季何以出现如此奇观颇值得体味深研。此书对明季士大夫的诸多心理困境均有细致的辨析与解说,有助于理解传统士人精神在明清转型时期的嬗变历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何冠彪先生的这部专著,深刻揭示了明末士大夫面对明清王朝更替时所呈现的立场、心态,尤以殉国表现与生死观念为重。这是对那个时代士人生活的本色以及意义世界之追寻最重要、最精彩的研究。
——冯贤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编辑推荐】
明清易代,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道:“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陈寅恪先生晚年呕心沥血撰写《柳如是别传》,于“缘起”中言:“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呜呼,“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陈寅恪《赠蒋秉南序》)
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 豆瓣
作者: 陈少明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8 - 1
《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包括: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一种哲学性思考,什么是思想史事件,君子与政治,解惑,明耻,忍与不忍,说器,通往想象的世界,心安,还是理得?——对《论语•阳货》“问三年之丧”章的解读等文章。
儒学五论 豆瓣
作者: 蒙文通 2007 - 5
本书辟为两编,“本论”部分阐发儒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及墨学源流,脉络清晰,曲折有致,深切精纯;“广论”部分旁及周秦汉宋明诸代之商业、社会、经济,大开大阖,看似游离,实则大有深意,令人叹为观止!两编合璧,则为一精深宏美之作。
本书对儒学核心价值之体认与诠释,有别于现代中国哲学家熊十力、冯友兰纯粹思辨之路数,而重思想与制度、经学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其实是接续中国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本身的脉络,而又能应对现代的问题,弥足珍贵。
明清史讲义(全两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明清史讲义(全两册)
作者: 孟森 商务印书馆 2011 - 10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明清史讲义(套装共2册)》系作者根据其在北京大学授学讲义编纂而成,共作四编,前二编为明史,后二编为清史。明史始于开国,迄至南明,兼及李自成、张献忠和建州兵事。清史也始于开国,至咸同而止。《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明清史讲义(套装共2册)》于两代政事大端、人物活动皆多具灼见明识,超越前人,且澄清了明清史研究中的许多疑窦。本讲义至今被研究明清史者奉为圭臬。
史微 豆瓣
所属 作品: 史微
作者: 张尔田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 - 7
本书为考镜六艺及诸子学术流变而作,分八卷凡三十八篇,附篇四。首卷总论史为六艺、诸子之源,及古代史官沿革。其余各卷分论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学术及“五经”宗旨等,力求恢复其本来面目。其所引据,多先秦典籍,于清代学者之说则唯取章学诚、汗中、龚自珍等数家,论者以潜夫、论衡相媲,或推为与《史通》、《文史通义》并称三大史学著述。惟此书始刊光绪末季,经修订后,惟有民初刻本一种传世,现约请专家整理标点,繁体横排,以资学人阅读利用。
嘉定忠臣 豆瓣
The Chia-ting Loyalists: Confucian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所属 作品: 嘉定忠臣
作者: [美] 邓尔麟(Jerry Dennerline) 译者: 宋华丽 / 卜永坚 审校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9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许多史料记载的清军入关后的两大暴行,而产生这些暴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个历史之谜。本书作者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莫斯特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邓尔麟运用大量的原始文献、中外研究资料,从理性、客观的角度,以明末嘉定文人侯氏、黄氏家族的儒士为中心,全面解读明末清初文人儒士在清军入关后做出抵抗抉择的深层次原因,即他们的生平,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他们的科考和任官经历、思想和交际、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等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原因,为我们揭示了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另一个真相。
2021年12月19日 已读 以嘉定为中心,追溯了日常叙述“嘉定十日”背后种种。首先是明末一段时期的概述,再有地方人情往来对科举制度的作用,类似东林或复社党派内部的互助或联姻。接着以嘉定地方几大氏族为主,说明十日屠杀前后究竟如何展开,兼明末主流思想在一地如何起作用。最后几章叙述围绕几个主要人物,延续至清。最后部分是快速翻完的。“忠臣”的逐渐建构和“经世”、“致用”词语的追溯挺有意思。
論文
鼎革之际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鼎革之际
作者: 秦晖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7
本书辑录著名历史学者秦晖关于明清交替之际的一组研究文章,以纵向的时间轴论,集中于明末清初;以横向的领域而言,主要从“农民战争与土地制度史”的角度出发,考察几支政治力量的战时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角逐。
全书分为四辑。
第一辑“从‘联明抗清’到‘南明史’”,从细致入微的考证与逻辑严谨的思辨入手,分析了南明、农民军、清廷三家政权之间的鼎立态势、纠缠关系,及此消彼长的形势变化,也分析了包括缙绅阶层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
第二辑“西南‘国主’政权”,主要着眼于顺治四年占领云南的大西农民军的活动与制度,分析其经济与政治实践的特点与局限。
第三辑“李自成及其余部”,驳斥了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的传说,辨析了李自成余部所谓“后明韩主”及“定武政权”的子虚乌有。同时以精彩的考证分析,指出被误认为李自成的“奉天玉和尚”很有可能是明清之际川东的一个军阀——李占春。
第四辑探讨了李自成的归宿,追溯了一个被虚构的李自成谋士如何从小说进入史料的过程,评价了崇祯帝的作为,分析了明代中叶的“倭寇”问题。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增订版) 豆瓣
所属 作品: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所收的论文大抵集中在晚明到清初这一段,它们基本上与“明清思想的转型”这一个大论述息息相关,但是作者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问题,故书中所处理的人物、材料、主题,不一定都落在一般熟习的论述范围之内。由它们可以看出整个“明清思想转型”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成份非常多元的历史现象,由心学到考证学的转变只是其中一端而已。 本书所收文章大抵不只是就思想谈思想,而是尝试着将思想与其他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它们或为道德紧张感、或为知识社群的变动、或为时代心态、或为文人生活、或为地方社会、或为政治变动、或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等,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收在本书中的文章是一些新的尝试。
增订版新增新序和三篇长文,呈现了作者对于明清思想转型较为系统的思考。
2021年11月13日 已读 学习。资料翔实,论证也清晰。(我得克服自己对理论的不信任。)
論文
中国哲学史 豆瓣
锺泰 所属 作品: 中国哲学史(全二册)
作者: 锺泰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20世纪20年代,胡适以半部《中国哲学史》暴得大名。起而批评者有陆懋德与钟泰。陆著《周秦哲学史》,反对胡以西式知识论与逻辑法肢解先秦哲学;钟则著《中国哲学史》,反对胡以西方哲学术语“强为比附”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在近代已成为中国哲学之”镜”。有以此”镜”照出”中同于西”者,如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有以此“镜”照出”中异于西”者,如张东荪、张岱年;亦有根本不照此“镜”者,如陈黼宸、陈汉章、钟泰。
本书初版于1929年,系作者执教杭州之江大学时所作。以宋代为界,分上下两卷,整体讲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之历史,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之前最为全面详尽、体系庞大之、“中国哲学史”著述。
南明史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南明史
8.7 (26 个评分) 作者: 顾诚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 8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消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一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 、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晋、冀、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
2021年9月21日 已读 精简不够,立场先行。下本是快速翻完的。
中国 論文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作者: 赵园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本书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曾获“长江图书奖”,并已转让韩文版权。
2021年8月30日 已读 看得累死。感覺像一堆史料然後啥也沒說(可能說了也沒感覺出在說啥)。當然也可能只是我不喜歡這種敘述😢
論文
剑桥中国史(全十册)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作者: [美国] 费正清 译者: 杨品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 1
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一部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共15卷,分成17冊(第5卷及第9卷分上下冊),目前已经出版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了其中11卷。
《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也许有的问题,是我们早 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所有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
明代的漕运 豆瓣
The grand cana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所属 作品: 明代的漕运
作者: [美] 黄仁宇 译者: 张皓 / 张升 鹭江出版社 2015 - 10
许多学者认为,每个王朝崩溃时,政府机器毁坏的第一个迹象就是对水利问题的忽视。由于漕运不能再进行有系统的输送,大明帝国才失去了活力,直至最后崩溃。这是真的吗?
本书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全书以扎实的数据和考证为基础,还原明代的漕粮运输图景和漕运管理方式,并由此触及明代的政府模式、官场惯例、经济制度、地理环境、工艺技术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它揭开了明廷依靠漕运作为国库收入主要来源长达两个世纪这一现象背后的主导思想观念,更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为何一个政治、经济、环境都远优于西方的国度,却未能迎来现代文明的曙光。
编辑推荐:
1、本书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从经济角度而言,大运河对明朝发挥着命脉的作用;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审视,1368年至1644年间发生了许多事件,中国却错过了这段使人奋发的岁月。本研究能够发现一些线索,为人们的思考提供帮助。许多学者研究,大凡一个王朝的灭亡,其中一个迹象就是对水利的忽视,大运河后来无法进行有系统的输送,是否证明了大明帝国的崩溃?史家黄仁宇在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大运河(漕运)对明朝的国家财政发挥着命脉的作用,它是京城和江南之间唯一的交通运输线,所有的物资供应都要经过它,大运河有它绝对的历史意义。明代漕运问题涉及明史中的许多因素,如官场惯例、国民经济、地理环境和工艺技术等,都密切关联着漕运的运作。从明代帝王、大臣管理漕运的方法中,我们可以推断描绘明代的政治体制、政府模式、财政政策以及社会风俗和统治思想。
2021年8月8日 已读 看看人家的博士論文。可讀性一般,畢竟論文。史學層面論述,主要是漕運和商業,最後結論涉及一點思想。優點是資料翔實。地理歷史的層面稍有欠缺,根本性原因敘述稍弱。(但我也會想,所謂根本原因真的存在嗎?各因素交織造成的局面,事後梳理好像很無力或者也不一定能抓住,可是還是得做啊。不能給自己偷懶的藉口。如果看不見可能還是能力不足吧。
論文
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 豆瓣
所属 作品: 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
作者: 邓志峰 2004 - 1
该书以晚明统治学说涵泳的君道与师道的相关度为主线,博考历史文献,细考历史争议,从而论证了王学的萌生、遭禁、复苏、隆盛、分化、自残,以及走向衰落,资料丰富,引证可信,堪称视角独特,思路新颖。读者对象适用于中国学术史、哲学史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中国历史、哲学、文化专业师生。
明清社会史论 豆瓣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所属 作品: 明清社會史論
作者: 何炳棣 译者: 徐泓 译注 中华书局 2019 - 9
《明清社会史论》,550千字,是何炳棣著作集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何炳棣先生探索明清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结构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巨著。何先生运用明清两代近100种科举史料,以计量法统计附有三代履历的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等关键性史料,分析进士及举贡四万个案例,并运用社会分层化和社会流动理论,解释明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紧密联系。何炳棣先生善用律令、方志、传记、家谱、社会小说等史料,观察明清两代社会与家庭事务,探讨社会流动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会概念与困惑,深入地诠释了科举体制下的社会流动。本书对明清时期科举、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之研究影响深远,在历史学界的地位迄今屹立不倒。 本书资料详实,论证严密,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译者徐泓先生,历任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吴大学等教授,亦是治明史专家,翻译专业准确而顺达。尤其难得的是,徐泓先生翻译的同时添加了长达万言的译者注,详列并评介过去几十年间涉及明清时期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的各种文字的专著与论文,对于广大读者理解原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参考价值。
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 豆瓣
所属 作品: 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
作者: 邱澎生 / 陈熙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本书为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问题,提供了具体而有用的论证与观察。
经由奏折、题本、档案等官方史料,以及契约史书、讼师秘本等民间史料,考察了明清的诸多法律与社会世相,并将这些不同的法律现象放入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视野做更细致与宏观的考察。
本书有效说明了当时社会经济与司法体系的互动关系和支撑司法的核心价值观,阐释了明清有关法律的话语、修辞与形象等问题,为中国法史学作品如何与西方演变做更有效的比较与对话,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山外山 豆瓣
Distant Mountains: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1570-1644 所属 作品: 山外山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王嘉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晚明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改朝换代巨变。由于朝廷体制的松动,文人思潮活泼、多元而富批判性。艺术家与政治的关系诡谲而复杂,各种景况造成了画坛空前的大震荡。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画家及其令人震撼惊异的绘画图像,也可以了解到,中国绘画到了晚明时期,无论在形式的发展、内涵与意义的丰富性以及实践上,都已经发展到空前未有的复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