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Erika Lee Simon & Schuster 2015 - 9 其它标题: 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A History
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 by one of the nation’s preeminent scholars on the subject.
In the past fifty years, Asian Americans have helped change the face of America and are now the fastest growing group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as award-winning historian Erika Lee reminds us, Asian Americans also have deep roots in the country. 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tells the little-known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 and their role in American life, from the arrival of the first Asians in the Americas to the present-day.
An epic history of global journeys and new beginnings, this book shows how generations of Asian immigrants and their American-born descendants have made and remade Asian American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sailors who came on the first trans-Pacific ships in the 1500s; indentured “coolies” who worked alongside African slaves in the Caribbean; and Chinese, Japanese, Filipino, Korean, and South Asian immigrants who were recruited to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only to face massive racial discrimination, Asian exclusion laws, and for Japanese Americans, incarcer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Over the past fifty years, a new Asian America has emerged out of community activism and the arrival of new immigrants and refugees. No longer a “despised minority,” Asian Americans are now held up as America’s “model minorities” in ways that reveal the complicated role that race still plays in the United States.
Published to commemorate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pass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 that has remade our “nation of immigrants,” this is a new and definitive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 But more than that, it is a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 America itself, its complicated histories of race and immigration, and its place in the world today.
2020年9月3日 已读
也是匆匆听过。作者很努力地尝试囊括各种亚裔,除了东亚三国也包括了越南、印度、Hmong等,对我来说最“新鲜”的部分还是开头的在南美(尤其是古巴和秘鲁)的亚裔劳工/苦力史实,串联起了美洲大陆的故事。
亚裔 历史 移民史 美国亚裔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Sapiens: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5 (88 个评分) 作者: [以]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2
【内容简介】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是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8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到18世纪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代表作品,书写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将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从全新的角度阐述地球上智人的发展历史。
全书从三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认知革命使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使人类陷入奢侈生活的陷阱,科技革命终将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将彼此连接、有效合作,国家、宗教、企业都是想象和虚构的现实,人类依靠这种想象来寻找认同、开展合作,由此一步步登上食物链的顶端,抵达其他生物无法企及的地位。
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在大历史中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见识丛书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见识丛书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见识丛书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见识丛书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见识丛书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见识丛书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见识丛书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见识丛书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见识丛书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见识丛书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见识丛书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见识丛书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见识丛书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见识丛书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见识丛书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见识丛书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见识丛书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见识丛书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见识丛书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见识丛书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见识丛书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美]欧阳泰
《见识丛书30:当代欧洲史》[美]斯图尔特·休斯
《见识丛书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日]宫崎正胜
《见识丛书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美]查尔斯·曼恩
《见识丛书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美]查尔斯·曼恩
《见识丛书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见识丛书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第十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第三届“水木书榜·清华学生喜爱的十本好书”之一
奥巴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贾雷德·戴蒙德、罗振宇、陈嘉映等高度赞扬
一、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代表作
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作为一名学者尤瓦尔精通世界史、中世纪史与军事史,不过现在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历史问题上。随着关注点的扩大,他的学识也更加广博,除了历史,哲学、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各种学科的理念他也能信手拈来。尤瓦尔颇具新意而又耐人寻味的研究使其成为令人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影响力惊人的历史作家。
二、一部宏大的、突破性的人类简史,讲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三大基本问题,理清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三大基本问题,如今,面对基因科技和人工智能两大科技进展带来的挑战,我们到了需要重新讨论和定义“人类”这个物种的时候了。我们人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是无以伦比的智慧动物吗?时代要进入后人类时代了吗?如果这个后人类时代必然来临,我们人类怎么办?《人类简史》带着新的问题,用新的思维,打破学科界限和过去的思维局限,重新梳理人类历史,提出新的解释,理清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
三、 摒弃“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民族国家中心论”等传统历史理论框架和写作思路,从全新的视角观察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以人为本的世界,一个以人类为中心和崇拜对象的世界。人成了万物的尺度,我们早已不把自己当成动物看待了,对其他物种而言,我们是神一样的存在。《人类简史》勇敢地抛开潜意识里的固有观念,将我们对自身的既有认识全部归零,将人类彻底还原成动物的一种,然后在“太空间谍卫星的高度”上还原人类一路走来的真实状况,看到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地球变迁和人类历史发展新图景。
四、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在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为读者提供统合性知识,讲清楚地球和人类自己的完整故事
本书融合了考古学、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前沿知识,将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综合各领域知识全面阐述地球上智人的发展历程,为我们讲述地球和人类自己的完整故事。
五、打通时间线,重新定义时间和历史,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里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历史学本身就是关于时间的学问,时间尺度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宽度,用什么样的时间尺度,就决定我们可能看得多远。以往历史研究一般以500年、1000年或5000年为时间尺度,易落入西方中心论、民族国家中心论的窠臼,尤瓦尔·赫拉利大胆地将时间推回到大约135亿年前宇宙大爆炸那一刻,从全部时间的起点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今天,再讲到未来,这就是《人类简史》使用的时间尺度,彻底打通了时间线,重新定义了时间和历史,让我们得以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里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六、兼具思想性和易读性,引发广泛热议的经典历史通俗读物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本人博学多识,他不仅会写些学术性较强的著作,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讲述他眼中的世界史。《人类简史》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新颖的思想和通俗的语言冲击着当代历史界,引发多国版权大战,获得奥巴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贾雷德·戴蒙德、罗振宇、陈嘉映、姬十三等高度赞扬,吸引着越来越多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读者,从学生、学者到科技达人、政商精英,越来越多的人翻阅此书。
--------------------------
【精彩评论】
这本书十分有趣并令人兴奋…作者告诉我们人类是怎样在地球上生存的,农业以及科学存在的时间是如此之短以至于我们不应该将之视为理所当然。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第44任美国总统)
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你会发现这本书令你难以撒手。
——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
本书是一部有关人类文明的宏大历史叙述——人类如何从早期的狩猎-采集者起步,直到当代社会和经济如何组织。上次我们读了伊本•赫勒敦的《历史绪论》,那是14世纪知识分子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现在我们要读的这本《人类简史》则是对很多相似问题的当代阐释。我非常期待了解这些别开生面的见解。
——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2015年如果要推荐一本书,我就推荐这本。《人类简史》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圈子,从更广的视野阐述了人类从一个普通物种的智人,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一步步走到今天无以伦比的统治地位。它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我们人类自己,审视我们地球。
——林建华(北京大学校长)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在节目里多次推荐过《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它对我启发最大的地方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它说人类最根本的能力是想象和虚构的能力,然后人们在这个不靠谱的基础上展开了合作,这才是我们这个物种真正有力量的地方。
——罗振宇(罗辑思维、得到APP创始人)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这部人类史不强调历史细节,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类如何到今天进行了深入思考,引入了许多基因历史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理解和分析,对人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的理解都有独到角度。对于我们不简单化地理解和思考人性大有裨益。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从7万年前智人的出现写起,写道我们这个世纪,还写了几行对未来的预想,中文不过400页,利用了生物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好多领域的知识,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的视角和结论,非常有趣。不像我们所熟知的国家史、年代史或人物史。有点偏哲学和思想层面。
——傅盛(猎豹移动CEO、紫牛基金创始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贾雷德·戴蒙德(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很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斯蒂文·刚尼(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2017年9月25日 已读
听的有声书。跨学科视角来科普人类作为一个生物族群的简史还蛮有趣,很多因果和史实罗列略显随意,但大方向还是比较认同的。十万年来,人类依赖着建构和想象统一了国家,熟练运用金钱、宗教、文化、政治等等主导着生存的意义,幸福感倒是变得无足轻重。怎么样才是“进步“?要不要“进步”呢?
YuvalHarari 历史 社会 科普
隐藏人物 (2016) 维基数据 IMDb TMDB 豆瓣
Hidden Figures
8.3 (617 个评分) 导演: 西奥多·梅尔菲 演员: 塔拉吉·P·汉森 / 奥克塔维亚·斯宾瑟
其它标题: Hidden Figures / NASA无名英雌(港)
影片讲述1962年,汉森饰演的非裔美国数学家与斯宾瑟和梦奈两位“同事”组成智囊团,为宇航员约翰·格伦成功绕地球轨道飞行做出贡献。
2017年9月18日 看过
斗胆打三星。当然是个很好很励志的故事,作为一个完全支持种族平权的人,觉得导演的故事讲得太simplistic了,简直二分了黑白族裔,完全迪士尼化了这个(宝贵的)故事。
2016 历史 女性 种族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豆瓣
知识分子论丛
作者: 许纪霖、刘擎主编 / 王汎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9
本书为许纪霖、刘擎主编“知识分子论丛”第12辑。本辑关注的话题是重构现代中国想象,内容包括王汎森谈中国思想史研究经验、许章润谈革命、金观涛谈契约论的起源、崇明谈承认政治等。
【在今天这个时代,“什么是现代中国”,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而是有待建构的一套想象。 】
何谓现 代,谁之中国?对现代中国的再阐释并不是一个事实性的揭秘,而是一个知识性的解读,它包含各种各样竞争性的话语,也包含各种不同的知识类型。主观和客观相互交错在一起,在当今新的历史语境里, 我们该如何来生产关于现代中国的知识?
------------------------
我们无法依托一个清晰、可靠、稳定的中国元素来奠定对中国的认同。在这样一个时代,你必须要有一种大无畏的成熟:与流动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共存。康德曾说,启蒙是一种成熟,就是勇敢地公开运用你的理性。而我觉得,现代人要有另外一种成熟,就是与这个时代的很多不能化解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暧昧性共存。
——刘 擎
当下中国亟需政治决断以展现政治成熟。值此情形下,如何提炼中国民族的政治气质和政治智慧,使中国走向政治成熟,蔚为一个政治的国族,是一切追究政治立宪和国家理性的理论体系之衷心寄托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得为亿万国民分享文化、政治家园的历史和政治前提。
——许章润
自由民主之所以能够运转,其前提是存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如果共同体走向分裂和对抗,自由民主也必然失败。自由民主能够有效运转,不仅仅是因为其保护了个体或群体的权利,更是因为其锻造了公民,创造了促进共通善的政治生活。
——崇 明
2017年6月30日 已读
随手翻完,对中国现代史研究小白来说演讲稿+对谈的形式可读性很强,喜欢许章润对于托克维尔反思部分的探讨,觉得七个革命中国家政治社会“新旧”的定义很有趣,可以再琢磨琢磨。
刘擎 历史 政治哲学 现代中国 许纪霖
Racism 豆瓣
作者: George M. Fredricks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 7
Are antisemitism and white supremacy manifestations of a general phenomenon? Why didn't racism appear in Europe before the fourteenth century, and why did it flourish as never before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Why did the twentieth century see institutionalized racism in its most extreme forms? Why are egalitarian societies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virulent racism? What do apartheid South Africa, Nazi Germany, and the American South under Jim Crow have in common? How did the Holocaust advance civil ri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 rare blend of learning, economy, and cutting insight, George Fredrickson surveys the history of Western racism from its emergence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Beginning with the medieval antisemitism that put Jews beyond the pale of humanity, he traces the spread of racist thinking in the wake of European expansionism and the beginnings of the African slave trade. And he examines how the Enlightenment and nineteenth-century romantic nationalism created a new intellectual context for debates over slavery and Jewish emancipation. Fredrickson then makes the first sustaine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lor-coded racism of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and the antisemitic racism that appeared in Germany around the same time. He finds similarity enough to justify the common label but also major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stereotypes invoked. The book concludes with a provocative account of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overtly racist regimes - the Jim Crow South, Nazi Germany, and apartheid South Africa - in the context of world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This illuminating work is the first to treat racism across such a sweep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It is distinguished not only by its original comparison of modern racism's two most significant varieties - white supremacy and antisemitism - but also by its eminent readability.
2017年5月3日 已读
"Racism exists when one ethnic group or historical collectivity dominates, excludes, or seeks to eliminate another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ces that it believes are hereditable and unalterable.“从十四世纪宗教主导的种族歧视到二十(以及二十一世纪)以肤色主导歧视,说到底自然还是power dynamics啦
ComparativeHistory Race Racism 历史 社会学
我不是你的黑鬼 (201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I Am Not Your Negro
7.9 (45 个评分) 导演: 哈乌·佩克 演员: 塞缪尔·杰克逊 / 詹姆斯·鲍德温
其它标题: I Am Not Your Negro / No soy un negrata
影片以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未完成的小说《记住这个房子》为切入点,片中还涉及马丁·路德·金、马尔克姆·X、梅加·埃弗斯的故事。
2017年3月6日 看过
看完和朋友大概都是又生气又失望的状态,几十年后James Baldwin的话还是那么应景真是无奈,光民权运动和BLM各种无缝衔接的镜头就很让人唏嘘。
历史 电影 种族 纪录片 美国
The Other Paris 豆瓣
作者: Luc Sante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5 - 10
Paris, the City of Light, the city of fine dining and seductive couture and intellectual hauteur, was until fairly recently always accompanied by its shadow: the city of the poor, the outcast, the criminal, the eccentric, the willfully nonconforming. In The Other Paris, Luc Sante gives us a panoramic view of that second metropolis, which has nearly vanished but whose traces are in the bricks and stones of the contemporary city, in the culture of France itself, and, by extension, throughout the world.Drawing on testimony from a great range of witnesses-from Balzac and Hugo to assorted boulevardiers, rabble-rousers, and tramps-Sante, whose thorough research is matched only by the vividness of his narration, takes the reader on a whirlwind tour. Richly illustrated with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images, The Other Paris scuttles through the knotted streets of pre-Haussmann Paris, through the improvised accommodations of the original bohemians, through the whorehouses and dance halls and hobo shelters of the old city.
A lively survey of labor conditions, prostitution, drinking, crime, 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 and of the reporters, réaliste singers, pamphleteers, and poets who chronicled their evolution, The Other Paris is a book meant to upend the story of the French capital, to reclaim the city from the bons vivants and the speculators, and to hold a light to the works and lives of those expunged from its center by the forces of profit.
2017年1月5日 已读 匆匆翻过,不熟知的平民巴黎,才是19世纪艺术家的灵感源泉;flâneur大概才是城市之魂。
2015 历史 城市 巴黎
带一本书去巴黎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3 (127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5
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2016年1月4日 已读
我真的带了这本书(在Kindle里)去巴黎,自然也带了心头好David Harvey...非常佩服林达,深入浅出地重述历史,陪伴我度过了等待各个场馆进场的时间,边玩边翻这个让我串联起了很多很久以前读过的东西和知晓的历史事件,觉得很神奇。
历史 文化 旅行 林达 法国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豆瓣 谷歌图书
6.8 (5 个评分) 作者: 韩起澜 译者: 卢明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8 其它标题: 苏北人在上海, 1850-1980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以苏北人作为个案研究,探讨了原籍是如何逐渐成为汉族中界定族群身份的依据的,解释了籍贯怎样构筑社会等级和社会对立,揭示了中国城市居民面临的这一方面的问题。
The 18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豆瓣
作者: Karl Marx Wildside Press 2008 - 3
This collection chronicles the fiction and non fiction classics by the greatest writers the world has ever known. The inclusion of both popular as well as overlooked pieces is pivotal to providing a broad and representative collection of classic works.
2012年9月21日 已读
整个阅读过程中最痛苦的是把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文版的法国历史)和书中连接起来,最最坑爹的是这本书用的大部分专有名词还和现行的wiki之类的不一样。。。Context is everything here>.< 以及读了两个礼拜的马克思和之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真是完全没有关系。。。
Marx 历史 社会学
世界文明史讲稿 豆瓣
作者: 赵立行 2007 - 9
《世界文明史讲稿》所述之内容上溯人类的史前文化,下迄现当代文明,将漫长时代里纷繁复杂的文明内容浓缩在一个有机框架中,表现了历史的纵深感及其丰富的内涵。
《世界文明史讲稿》以富有特色的编、讲和目的形式展开,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韵律和节奏。书中的“编”从纵向的角度展示了文明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进程;“讲”和“目”则从横向的角度提炼出最能代表时代特征的.文明要素,纵横交错和协调,勾勒出人类文明机体的立体形象。
《世界文明史讲稿》的撰写基于作者积年讲授“世界文明史”课程的体验,充分考虑了课程讲授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将芜杂的头绪和线索删繁就简,对主要的文明内容娓娓道来,既描、绘了清晰的文明脉络,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世界文明史讲稿》适合作为大学文科基础课及通识教育课程教材,亦可作为历史专业学生的阅读书籍。同时,对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来说,也是很好的入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