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旅行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Travel
8.2 (75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 / 彭俊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
2019年1月3日 已读
09/2/18标了在读,印象中应该至少读了第一章和最后一章,19/1/2在从île de ré开回大巴黎地区的路上听完了英语版的全书,非常适合度假过后回味的心情。里面提到的大多是法国作家和场景,十年后去过了大多书里提到的地方,也对提到的人物和画都较为熟悉。听的时候也顺便回味了好几段旅行,觉得也算是习得了how to possess beauty and maintain a traveller’s mindset吧。
哲学 散文 文学 旅行 生活
門外漢的京都 豆瓣
作者: 舒国治 遠流出版 2006 - 2
「每次得知有朋友要出遠門,將去的城鎮倘我曾經玩過,我總是很多事的想寫下兩三頁紙,上面記著我覺得他應該去玩去看去吃的地點,讓他帶著上路。……


「我當然也一直想把京都的好玩地點寫在紙上給朋友。這個念頭已有很多年了。一開始我大約會寫下:◎石土屏小路◎宇治川兩岸。沿著川散步,最富閒情。川北岸的「宇治上神社」與南岸的「平等院」不妨只用來當作散步中某一轉折時的點景可也。◎「綿熊蒲鉾店」的甜不辣,如同在台灣所吃之口味,而更勝。◎「茂庵」。開在吉田山頂的木屋式咖啡館。幾次之後,愈寫愈多,如此愈發不易只是兩三張紙了。最後,索性寫成一本小書算了。


「但我仍然希望它像兩三頁紙那樣的隨便、那樣的輕巧、那樣的簡略,以及,那樣的像寫給熟朋友的、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的自在。不知道容不容易做到。」──〈何以寫此書〉



********************


一九八三年,二十啷噹的他,推開纔溫熱的copywriter文案,站起身來,舉步出發。

從此再也不曾停下。


幾十年了。

他,總是在晃蕩。

在台灣,在日本,在香港。

從理想的下午漫晃到小食的夜宵,

從西湖的曉風殘月浪蕩去紐約的街巷大道。


他,是六○年代波希米亞的孑遺,

是真正嬉皮精神的延續,

更是浸潤晚明風流的古人在今。


這次,他晃蕩到千年的京都。

他說他是門外漢,

略略一望,

卻盡是巷內人不見的風物景。
2017年1月9日 已读
从京都回来路上重读了下,书有点水,可对作者流露的情绪是赞同的,在京都老旅馆里住几天,睡醒了随便逛几个竹林深处曲径通幽的寺庙,在庭院一坐就一下午。然后安心地吃一顿,泡泡汤又可以美美睡去,开心得不得了。
京都 散文 旅行 日本 游记
原来你非不快乐 豆瓣
6.7 (89 个评分) 作者: 林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这本书是林夕在2007年至2008年间写作的关于人生与社会生活的作品专集,围绕“快乐/不快乐”的主题,内容涉及心境、工作、时事、社会民生、生命等等多个方面的思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直面“不快乐”,将苦痛解剖,从而找到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以安稳人生,改塑生活的面貌和品质。文字上承袭林夕词作一向的精致风格,蕴涵与晓畅兼备,殊值品味。
2014年2月8日 已读
肯定是看完了,但是好像除了标题什么也不记得了。。。散文散文就彻底随风飘散了,林夕还是默默写歌词吧- -
散文 林夕
午后四时的啤酒 豆瓣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大田
新井一二三在《午後四時的啤酒》主要要傳達一種生活的概念「緩慢生活」。新井努力去實踐這個理念而寫了這本書,讓你從緩慢生活中發現不一樣的生命動能,也可以發現原來這樣生活也很有意思。
緩慢生活六法則:
守則1:
幸福就是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慢慢品嚐美味,而彼此說多麼好吃。
守則2:
快要結婚的年輕人,非得買個鑽石戒指不可,非得去蜜月旅行不可。
法則3:
重視每天的三頓飯,因為食品就是愛情,飲食則是愛情行為
法則4:
遇到困難,都要想辦法自己解決。
法則5:
專注工作。享受個人生活。放鬆私人生活。
法則6:
新產品,高效率不一定帶來最多的幸福。溫故知新,繞道而走,有時是幸福的捷徑。
父后七日 豆瓣
7.4 (24 个评分) 作者: 刘梓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2006年,刘梓洁以短短四千字的〈父后七日〉,惊艳在座评审,夺下台湾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在那时,作家陈芳明早已赞道:它开辟了散文的全新版图!而今,我们终于盼得《父后七日》成集,甚至多了一部作者编导的同名电影。
长达七个年头的酝酿,刘梓洁将此自比为一段旅程,回首自己到都市求学、工作与生活的岁月。书中处处可见的,正是由中南部北上的城乡移民,对乡愁与生存的深刻感触,而她独特的叙述节奏与风格,更在此被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讲离去,能令悲伤轻盈;写思乡,却童趣横溢;独居独行在城市与爱情里时,竟又有如旅行异国般,无处不入地自适!如此寻常却饶富滋味,那便是她文字里感性真挚、最惹人凝睇的深情。
循着刘梓洁的笔下几度回望,我们不自觉地、俯伏成一名离乡的游子,在那一篇篇回忆絮语中,找到了属于你我乡愁的共同记载。
2012年7月17日 已读
单《父后七日》大概是五星的感觉,不过其他散文就相对一般了~三星半吧。
刘梓洁 台湾 散文
我们仨 豆瓣
8.6 (613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7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2012年2月28日 已读
每次拿起这本书总是忍不住想象一个垂垂老矣的人究竟是如何在她悲戚的“万里长梦”之后回忆当初的吉光片羽,再欢乐的场景读来总不免一阵悲凉。尤其是诸如“那是我们生命里最快乐的一年”这样的句子,人活到已经知道逝去的是“最快乐”的岁数,不知是不是一种残忍。
回忆录 散文 杨绛 随笔
2010年12月14日 已读
其实对于过于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什么的有点小小地无奈,不过看到那个年代人眼中的美国倒是很有意思。
丁玲 散文
病隙碎笔 豆瓣
9.1 (57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