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旧制度与大革命 豆瓣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8.8 (2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 桂裕芳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1789年法国人以从所未有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但他们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
法国大革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似乎要摧毁过去的一切;第二阶段要恢复部分已被遗忘的东西。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2020年10月8日 已读
冲看故事来的,结果原来是个类似论文的东西?大概是说,旧制度中已经埋下大革命的种子,包括未来制度和天然缺陷,也包括大革命的契机:坏政府一旦开始改革,却只让人更难忍受未改革的部分,反而撕开大革命之口。对标来说,你国也许算稳定的专制平等社会?民主和自由是一对悖论,倒是一个不占
历史 法国
九三年 豆瓣
Quatre-vingt-treize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法)雨果 译者: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2017年2月12日 已读
很喜欢“国民公会”那卷的叨叨。郭万是……安灼拉的前身吗?
小说 法国 雨果
巴黎圣母院 豆瓣
8.5 (15 个评分) 作者: 雨果 译者: 管震湖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 8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
2015年7月26日 已读
忽然想到,大悲是各种极善(遭摧残),NDDP则是各种恶,肤浅禽兽的侍卫队长,压抑到变态还自怜的教士,漠视人命的诗人,盲目仇恨的隐修女,一点就燃的群众,无需事实的法官,斤斤计较些不知所谓的事的路易十一,甚至包括曾帮教士作恶的敲钟人,以及极端外貌协会的吉普赛姑娘。这确实是个要毁灭了的世界。不得不槽一下:粗口译为"牛的角""上帝的肚子"简直是Firefly的中文水平……
小说·名著 影视原著 法国 雨果
悲惨世界(上中下) 豆瓣
Les Misérables
9.2 (138 个评分) 作者: [法] 维克多·雨果 译者: 李丹 / 方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 6
这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2015年6月13日 已读
字面意义哭瞎,感情太汹涌,画面感强烈到可怕,捅肾捅得稳准狠。我没想到我会一遍遍被人性如此巨大的善意冲击到,而不是他们有多"悲惨"。多年前看所谓青少年版,只觉得圣父到这个地步也太假了,名著真的不能只看剧情简介。果巨巨自己构建了一个完整三观体系是可以代入的。一边看又感叹音乐剧实在做得太好了,歌词基本都有出处,改编处成功简化/洗白又能自圆其说,戏份分配超级还原,看剧觉得自己迷之哭点的地方发现书里写得也极其emotional
小说·名著 影视原著 法国 雨果
刺猬的优雅 豆瓣 Goodreads
L'élégance du hérisson
8.0 (8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妙莉叶·芭贝里 译者: 史妍 / 刘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一个是不安分的女孩, 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国会议员,聪明得可以说是天才. 即便拥有看似完美的一切,却着实厌倦生活中的所有,小小眼睛已看透成人世的虚伪与空虚,被老爱大惊小怪的妈妈误认为精神异常。面对荒谬的外在世界,她为自己订了个人生目标──在十三岁生日当天自杀,并放火烧了父母的豪宅……
一个是人见人不爱的门房, 在住满达官显贵、菁英分子的高级公寓,过着隐形人般的生活。耍笨、装丑、耍粗俗,这是她每天必须谨守的本份。在掩人耳目的背后,她的心灵密室塞满胡塞尔现象学、弗洛伊德、中世纪哲学……
一少一老的奇异邂逅,她们如何蜕变、重生……
2012年12月6日 已读
其实。。让我想起伍迪艾伦 里面的东西很好 讲述故事的语气实在。。就是装逼。人物的冥想思考比人物性格本身动人得多 非常喜欢这个书名~
小说·哲理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