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Emissaries 豆瓣
作者:
Nancy Boyd
Womens Pr
1987
- 1
往日琐事 豆瓣
作者:
安娜·西沃德·普鲁伊特
译者:
程麻
2010
- 4
《往日琐事:一位美国女传教士的中国记忆》是近代一位美国女传教士在华生活的回忆录。清朝末年。安娜,西沃德,普鲁伊特与丈夫相继到中国山东胶东地区从事传教工作。夫妇二人在华活动五十余年,携一干同仁身体力行,广为布道。此书即安娜亲身经历之记录,文字朴实,叙事诙谐,配以稀有老照片若干,怀乡恋土之情溢于言表。虽为一家之言,却不失为观察近代西方教会、中外关系乃至中国社会一份难得的真实写照。
出版说明/1
作者的话/1
一 黄县教区
地点与时间/3
方式与原因/10
奢侈的生活/17
众多的困难/21
夏天的烦恼/26
教会的大事/28
二 敞开大门
播种于沃土/35
教徒的婚礼/40
资金与运送/42
中国的家庭/46
麻风病患者/53
讲究好礼仪/55
感恩的日子/62
希望与欣喜/65
新传教士们/67
三 事业进展
黄县的教徒/73
北沟的故事/79
支援与死别/83
平度的迫害/85
欢欣与遗憾/87
发展与分裂/89
去上庄访问/93
更多的感激/95
学校的开创/99
我们的医疗/101
四 战争见闻
日本的进攻/107
挂起星条旗/112
躲过了灾难/116
前进和发展/120
好人与坏人/123
夏季的旅行/126
特殊的问题/127
祈祷的体验/129
男孩的学校/132
生存与死亡/134
五 重大转变
青岛的开埠/139
暗淡的低谷/141
义和团员们/146
神保佑信徒/162
苦尽甜又来/163
相聚在黄县/164
在新的纪元/168
百年深情——代译后记/173
出版说明/1
作者的话/1
一 黄县教区
地点与时间/3
方式与原因/10
奢侈的生活/17
众多的困难/21
夏天的烦恼/26
教会的大事/28
二 敞开大门
播种于沃土/35
教徒的婚礼/40
资金与运送/42
中国的家庭/46
麻风病患者/53
讲究好礼仪/55
感恩的日子/62
希望与欣喜/65
新传教士们/67
三 事业进展
黄县的教徒/73
北沟的故事/79
支援与死别/83
平度的迫害/85
欢欣与遗憾/87
发展与分裂/89
去上庄访问/93
更多的感激/95
学校的开创/99
我们的医疗/101
四 战争见闻
日本的进攻/107
挂起星条旗/112
躲过了灾难/116
前进和发展/120
好人与坏人/123
夏季的旅行/126
特殊的问题/127
祈祷的体验/129
男孩的学校/132
生存与死亡/134
五 重大转变
青岛的开埠/139
暗淡的低谷/141
义和团员们/146
神保佑信徒/162
苦尽甜又来/163
相聚在黄县/164
在新的纪元/168
百年深情——代译后记/173
奋进的历程 豆瓣
作者:
段琦
1900
- 1
研究中国基督教(新教),本色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什么是本色化?中国近现代较为著名的基督教学者们对它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应元道先生曾对20世纪20年代开展的中国基督教本色运动的讨论加以概括,认为所谓本色的基督教会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华国民的教会;二是根据中国基督教徒自己的经验而设立的;三是富有中国文化的质素的;四是要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合而为一的;五是能适合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心理的;六是能使中国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和经验合乎中国风土的。”
对于“本色化”这个名词的理解,教会人士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阐释,但大家都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种外来宗教要在某地生根,必须与当地的社会与文化相适应,否则必然被淘汰;对中国基督教来说,“本色化”就是跟随时代,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客观现实。事实上,基督教从传人中国的一开始就存在着与自身生存发展的“本色化”问题,这个问题也始终贯穿在中国基督教历史的进程中。本书着力对中国基督教的这一历史使命进行探讨,我们认为“本色化”、“本土化”、“处境处”等都是同义词,所以仍然使用“本色化”这个名词。历史就是历史,尊重历史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
对于“本色化”这个名词的理解,教会人士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阐释,但大家都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种外来宗教要在某地生根,必须与当地的社会与文化相适应,否则必然被淘汰;对中国基督教来说,“本色化”就是跟随时代,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客观现实。事实上,基督教从传人中国的一开始就存在着与自身生存发展的“本色化”问题,这个问题也始终贯穿在中国基督教历史的进程中。本书着力对中国基督教的这一历史使命进行探讨,我们认为“本色化”、“本土化”、“处境处”等都是同义词,所以仍然使用“本色化”这个名词。历史就是历史,尊重历史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 豆瓣
作者:
刘家峰
2008
- 6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美国社会福音神学的产生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二是世界农业传教运动的兴起。这两方面是我们理解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知识。第二章针对前人关注较少的农业传教士群体进行了研究,并以农业传教士较为集中的金陵大学农学院为重点,阐释了农业传教在20年代何以成为基督教的一项重要事业,基督教何以在作物改良、防灾、农民合作、农业展览会、农民夜校等乡村工作领域中成为先驱者。第三章对基督教乡村建设理念(乡村牧区)的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发展变化作了详细的追踪。第四章对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实践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述,并对前人研究中关于“乡村建设路线”分歧的说法进行辨析。第五章是关于基督教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挑选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乡村建设实验区(华北的樊家庄、华东的淳化镇以及江西的黎川)。第六章对战时和战后变动时代的基督教乡村建设进行了研究,特别指出在新旧交替时代,基督教乡建如何与新政府的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最后一章是《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结语,对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紧张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狱中书简 豆瓣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9.7 (7 个评分)
作者:
(德)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译者:
高师宁 译
/
何光沪 校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狱中书简》由朋霍费尔的好友埃伯哈特•贝特格在他遇难后整理出版,收录朋霍费尔在狱中写给亲友的书信、诗歌和杂感断简。其中既有他对一生所学与所思的深沉回忆,也有他与父母朋友之间感情真挚的通信。如果说他以前的创作多是他神学思想的记录,那么《狱中书简》更像是他脱去神学家外衣之后更真实的自我表达。他明知生命将歇,却依然正气凛然,在纳粹绞刑架下,发出一个圣徒最后的声音,他说,“这,就是终点。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