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
理性与感性 作品音乐会 豆瓣
9.6 (163 个评分) 李宗盛 Jonathan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28日 出版发行: 滾石唱片
在出道20多年後,細數創作出來的無數首動人作品,大哥李宗盛終于在2006年,于臺北小巨蛋舉辦了個人的第一次大型售票作品音樂會。
以臺灣為首站出發的《李宗盛 理性與感性世界巡迴作品音樂會》,遍足了臺灣、香港、北京、上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2018年9月4日 听过
110125 想听
寒假
社会学 豆瓣
作者: [英] 安东尼·吉登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社会学(第6版 英文版),ISBN:9787301173947,作者:(英)安东尼·吉登斯 著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豆瓣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赵旭东 方文 王铭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5
还原与给予 豆瓣
Réduction et donation:recherches sur husserl, heidegger et la phénménologie
作者: [法] 让-吕克·马里翁 译者: 方向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自笛卡儿以降的近代西方哲学,以意识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海德格尔的横空出世,则让存在论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豆瓣
Leçons de Sociologie:Physique des Moeurs et du Droit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渠东 / 付德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涂尔干文集的第二卷,作者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的特殊关系。最后,追溯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权的观点。作者主张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因此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纯粹 伦理理论的探讨,而是结合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实践,从而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学视角。
包法利夫人 豆瓣
8.7 (4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居斯塔夫·福楼拜 译者: 周克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法国内地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悲剧的一生。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物做了淋漓尽致的揭露,成为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画卷。
2011年1月18日 想读 via MMC. 周克希的译笔。
寒假
托克维尔与民主精神 豆瓣
作者: [法国] 雷蒙·阿隆 / [美] 丹尼尔·贝尔 译者: 陆象淦 / 金烨 2008 - 1
本书由雷蒙·阿隆和丹尼尔·贝尔共同主编,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法学、文学分析和文体论的视角对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进行了梳理,显示出诠释和评论方法的不同性。正如导言所说:“它汇集了不同地区和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知识分子的论述,他们的鼎鼎大名足以标志近几十年来托克维尔研究的强劲势头,以及作为今天后继有人保障的青年研究人员近期著述成果。”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豆瓣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渠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本书系“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袖珍经典”中的一种。本书的法文原著是根据涂尔干于1913年至1914年在法国索邦大学的演讲笔记整理出版。之所以选择“实用主义”的问题来讨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实用主义思潮几乎已经成了唯一通行的真理理论,已经对西方哲学传统构成摧枯拉朽之势,而且也表现出了与社会学思潮非常亲近的成分”。所以,作者致力于对实用主义做出恰当公允的评价或批判,致力于界清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此次推出本书的中译本,旨在让读者通过译者的精彩文笔,一睹涂尔干思想的内在张力。
希腊空间概念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新版序
人大出版社决定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人文学术进行检阅,推出“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拙著忝列其中,不胜荣幸。
《希腊空间概念的发展》写于1991年,1994年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次再版,标题略做了简化,成为《希腊空间概念》。这本小书是我本人学术成长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80年代,我作为一个对时代精神非常敏感的热血青年,积极参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打破旧的观念框架,呼唤新的思想视野方面,写了不少文字,但这些文字从今天的眼光看,激情有余,学术含量不足。90年代,回归学术成为共识,我自己也从当时仍然很火的“科学与哲学论争”中退出,寻找科学思想史研究的新天地。90年代的最初几年,我主持编译了《科学思想史指南》(亦由四川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同时写作了这部小书。
对于立志追求科学之真相的人来说,希腊是最终的归宿。我当时对宇宙、时间、空间等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有兴趣,而且为柯瓦雷的科学革命论所深深吸引。柯瓦雷把近代科学革命归结为两大思想主题,一是宇宙(cosmos)的解体,一是空间的几何化,这启发我去研究希腊人的空间概念。通过阅读希腊哲学家的原著和当代西方哲学史家和科学史家的研究性著作,使我大吃一惊,原来希腊人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背景化和几何化的空间概念。我还注意到,在中国学术界,似乎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件事情。在我写作本书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中文著作和论文研究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历史,而且通常都会提到希腊,但他们显然都没有意识到希腊空间概念与近代空间概念的根本区别,在他们的笔下,时间和空间仿佛是哲学史上一些永恒的范畴。其实我们知道,由于经历了近代科学革命,希腊-中世纪的范畴表被重新进行了筛选和组合,原本重要的范畴变得不重要,原本相对次要的范畴(比如时间和空间)成了最为基本的范畴,搞清楚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是理解近代思想、理解现代性的关键。本书为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做了一点准备。
时间过去了快二十年。这本小书由于主题专门、篇幅不大、发行量小,似乎不像我的其它著作那样有比较大一些的影响,但它却是我最为珍爱的著作。感谢策划编辑李艳辉博士独具慧眼,使这本科学思想史方面的处女之作得以再版。感谢责任编辑胡明峰博士的精心审读。除个别字词和标点符号方面的改动外,正文仍保持原貌。按照丛书的统一体例,正文之后补充了后来发表的几篇相关论文做为附录,供读者参考。是为序。
逻辑研究(第一卷) 豆瓣
Logische Untersuchungen. Erster Teil: Prolegomena zur reinen Logik
作者: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3
《逻辑研究》被公认为当代哲学最重要的“突破性”著作,它的影响不仅规定了当代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
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作者主要批判了当时作为主流哲学的心理主义,认为它混淆了心理学对象与逻辑学对象,使后者的客观性丧失在前者的主观性之中,从而导致丧失客观真理,走向怀疑论。
胡塞尔的这种批判结束了心理主义在当时的统治,奠定了现象学理论的基础在《逻辑研究》第二卷中,作者将系统阐发现象学理论本身。
乌托邦 豆瓣
Libellus vere aureus, nec minus salutaris quam festivus, de optimo rei publicae statu deque nova insula Utopia
7.4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马斯·莫尔 译者: 戴镏龄 商务印书馆 1982 - 7
《乌托邦》内容简介:莫尔在1516年写成《乌托邦》,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态度,使用的是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但是书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专名,都是杜撰。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Ιστορία του Πελοποννησιακού Πολέμου
9.1 (2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修昔底德 译者: 谢德风 商务印书馆 1960
公元前424-423年的冬季,当伯拉西达袭击安菲玻里城的时候,他正指挥七条雅典战舰驻扎在塔索斯。驻守安菲玻里城的雅典将军攸克利求援于他,他驶往援救;他虽然打败了伯拉西达的军队,救了爱昂,但是他终于没有来得及挽救安菲玻里。安菲玻里的失陷,主要是由于攸克利的疏忽,但是他后来并没有受到处罚,而修昔底德却因此遭到放逐。修昔底德本人对于此事没有作任何辩护。马赛林那斯说,修昔底德是由克里昂的建议,以叛逆的罪名而被放逐的。当时是克里昂最有势力的时候,而且克里昂对安菲玻里的陷落十分愤恨,他提议放逐修昔底德是很有可能的。
从他被放逐到他回国这一段时期内他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唯一可靠的事实是公元前404年以后不久,他回到雅典了;这一点不但他自己的话可以证明,并且他的著作中有许多回国后修订的痕迹,例如他记载了公元前404年雅典及庇里犹斯的城墙的被拆毁,这只有他回到雅典后才可以做得到的。此外其他的事情都是由著作中推测得来的。他自己说到,在这段时期中,他有更多的闲暇来编写他的历史著作,他更有机会得到伯罗奔尼撒方面的消息。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自从他被放逐以后,他和雅典断绝了联系,他编写历史的材料主要来自伯罗奔尼撒。
心灵、自我与社会 豆瓣
Mind, Self and Society
作者: [美] 乔治·H. 米德 译者: 赵月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本书作者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米德的理论和思想奠定了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哲学流派的研究主题。
法哲学原理 豆瓣 Goodreads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黑格尔 译者: 范扬 / 张企泰 商务印书馆 1961 - 6
《法哲学》一书充分表现了黑格尔的“資产阶級与貴族阶級联合”专政的根本政治立場,也就表現他在德国当时“半封建半官僚的专制政治”的条件下,多少吸收了一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来“贊助中等阶級”,亦郎贊助当时德国新兴的、比較軟弱的資产阶級的傾向。这书的保守之处主要表現在黑格尔是以君主、貴族为这个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的主导方面。《法哲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大部门。
精神现象学(上卷) 豆瓣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贺麟 / 王玖兴 商务印书馆 1997 - 3
我馆历来重视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考,又利于文化积累。
希罗多德历史 豆瓣
Ἱστορίαι
9.6 (5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希罗多德 译者: 王以铸 商务印书馆 2005 - 4
《历史》全书可以明显地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只是以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为骨架,服它来贯串许多同正文关系不大的传说、故事、地理、人种志方面的记述等等(其中有关埃及的部分几乎可以独立成书),后半部才开始叙述战争本身,而插笔叙述退居次要地位。总的看来,不少材料是硬凑到一起的。
《历史》传世钞本有十几种,大多是十到十五世纪时的。全书传统分为九卷,每卷各冠以一位缪司女神的名字,因此后世又把它称为《缪司书》。这种分法大概出自后来编订些书的亚力山大里亚学者之手,未必是原书的本来面貌。
译者介绍些书的目的是给对历史、文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值得一读的世界古典名著,不是供专家研究之用,故在注释方面力避烦琐,而以简要为原则,凡牵涉考证、研究性质的注释均不收。本书所述历史事件都是公元前的事,为了简明起见,译注中年份都不再注明“公元前”了。
希腊罗马名人传 豆瓣
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普鲁塔克 译者: 黄宏煦 主编 / 陆永庭 商务印书馆 1990 - 11
《希腊罗马名人传》(The live of the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又称《对传》(Parallel lives),简称《名人传》或《传记集》。它是罗马帝国早期希腊传记作家和伦理学家普鲁塔克(Lucius MestriusPlutarch,约公元46-120年)的传世之作,也是西方纪传体历史著作之滥觞。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豆瓣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汤永宽 / 周煦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他的思想浸透于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