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大人的友情 豆瓣
6.9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河合隼雄 译者: 赖明珠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9
《大人的友情》内容简介:我们如何获得友情?我们如何找到支持,让友情可以继续往下走?男女间的友情真的成立吗?同性之爱又该如何理解?当不想配合朋友时,你该怎么办?当遭遇朋友的背叛时,你又该如何应
2018年3月9日 已读 14年12月20日 想读。除了介绍一些让人想看的日本文学……
心理学 河合隼雄
Bipolar Expeditions 豆瓣
作者: Emily Mart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 2
Manic behavior holds an undeniable fascination in American culture today. It fuels the plots of best-selling novels and the imagery of MTV videos, is acknowledged as the driving force for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like Ted Turner, and is celebrated as the source of the creativity of artists like Vincent Van Gogh and movie stars like Robin Williams. Bipolar Expeditions seeks to understand mania's appeal and how it weighs on the lives of Americans diagnosed with manic depression.
Anthropologist Emily Martin guides us into the fascinating and sometimes disturbing worlds of mental-health support groups, mood charts, psychiatric rounds,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psychotropic drugs. Charting how these worlds intersect with the wider popular culture, she reveals how people living under the description of bipolar disorder are often denied the status of being fully human, even while contemporary America exhibits a powerful affinity for manic behavior. Mania, Martin shows, has come to be regarded as a distant frontier that invites exploration because it seems to offer fame and profits to pioneers, while depression is imagined as something that should be eliminated altogether with the help of drugs.
Bipolar Expeditions argues that mania and depression have a cultural life outside the confines of diagnosis, that the experiences of people living with bipolar disorder belong fully to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that even the most so-called rational everyday practices are intertwined with irrational ones. Martin's own experience with bipolar disorder informs her analysis and lends a personal perspective to this complex story.
2017年2月17日 已读 配合Goffman的Asylums 看,是形象的案例。有待多看几章。
人类学 心理学
恰如其分的自尊 豆瓣
7.4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里斯托弗·安德烈 / [法] 弗朗索瓦·勒洛尔 译者: 周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5 - 8
“知心書”是套集心理学最新理论、心理咨询专业知识、自我治疗方法于一体的通识课级别的心理自助类图书。这套书在法国亚马逊同类书稳居前列,深受法国读者喜爱,同时受到韩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巴西、西班牙等十余个国家的读者关注与追捧,在全球拥有广泛受众基础。
自尊不能解释一切现象,但可以廓清人的很多行为动机和某些行为偏差:
 不喜欢自己的样子——总是羡慕别人的美艳脱俗、风流倜傥
 看不起自己的出身——想不通自己的投胎技术怎么跟投球技术一样差
 不满意自己的表现——现身在热闹的朋友圈便能让气氛瞬降冰点的本事貌似无人能及
 不接纳自己的现状——从小到大一直有要模仿的榜样,追到吐血却忽略了自己的独一无二
于是,各种情绪病、抑郁症、酗酒、心理创伤纷纷找上门来,日子在缓缓流逝,不开心却从来不肯远离……
亲爱的,你的自尊生病了!
好在,这种病,有药可医……
相信自己、喜爱自己、信赖自己,这些方面统一构成了我们人格中最为基础的维度之一:自尊感。当一个人没有自尊心,幸福无从谈起。当一个人总是怀疑自己,很难做出好决定。相反,自尊心太强,又会经常感到受伤。好在,这一切都是可以调整的。
《恰如其分的自尊》帮读者科学地为自己的自尊心做专业全面的自我体检,告诉读者从童年到青少年自尊心如何形成,以及情感生活,伴侣生活,职业生活如何给自尊心带来重大影响。
除此之外,《恰如其分的自尊》还就如何建立自尊?如何完善自尊?自尊调适过程中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评估自尊……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丰富真实的案例,科学到位的分析、大量名著名片精彩桥段的援引,为这本专业的心理自助书增色不少。
2016年6月20日 已读
我觉得挺好,虽然鸡汤,但让我拐弯抹角地灵光一现地想到一个重要事实:“自我否定”、“自我放弃”是令人沉醉的,一种让人上瘾的东西里面有。它拒绝变化,代表着一种反面的、强大的、命运一般的安全感,因着极大的确定性,令人神往。最方便的逃脱方法是转移注意力,不要去想“啊我好失败真没救”这件事,不要再“我我我”了。
心理学
快思慢想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inking, Fast and Slow
7.0 (5 个评分) 作者: 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译者: 洪蘭 天下文化 2012 - 10
全球重量級作者一致推薦!
如果一年只能讀一本書,你絕對不能錯過《快思慢想》!
慢慢讀,反覆讀,跟著他踏上美妙的心智探索之旅。
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康納曼灌注五十餘年研究功力,
推出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
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
Amazon、《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認知科學權威洪蘭教授「六親不認、迫不及待想把它譯完,介紹給讀者看」、
中央研究院曾志朗院士專文推薦!
英文版上市一年,至今仍穩居Amazon認知心理類Top 1、
決策類Top 3、企業管理類Top 7、銷售總榜Top 100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大力推崇──《快思慢想》是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媲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包括《蘋果橘子經濟學》、《為什麼你看不見大猩猩》、《推力》、《別讓科技統治你》、《大腦決策手冊》、《快樂為什麼不幸福》、《語言本能》
「快思」與「慢想」是我們腦中的兩位主角。它們大部分時候是朋友,有時是敵人,更常一起並肩打仗!
我們何時要相信直覺?何時要對抗直覺與偏見,召喚所有理性出來打仗?我們總以為能駕馭自己的思考,事實上,人們的行為常常受到未知因素所影響。我們對思考的機制充滿假設與誤解,又很依賴直覺的感知和記憶,常常做出因個人偏見導致的錯誤決策。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聰明、更冷靜,就要學會掌握「快思」與「慢想」的遊戲規則。
康納曼介紹了很多有趣的經典行為實驗,披露思考的捷徑、替代、偏好、框架、錨點等效應。不僅讓我們對大腦的複雜與非理性恍然大悟,也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該相信靈光乍現,什麼時候該三思而行,該運用哪些技巧來避免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考偏誤,以及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心智突破之旅,康納曼有如一位稱職的導遊,沿途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系統1(直覺式思考)和系統2(邏輯式思考)這兩個主角在各種心理劇碼中如何搭配分工。
「這是快思的系統1,它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系統1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這是慢想的系統二,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
康納曼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2016年1月11日 已读
读了大概半年有多。翻译太差了。印象最深的是概率的错觉和两个自我。
心理学
原来这是心理学 豆瓣
作者: [德] 福尔克•克茨(Dr. Volker Kitz)马努埃尔•图诗(Dr. Manuel Tusch) 译者: 张晏
人的思维是如何运转的?要是有一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自己,那可就太好了——有了思维的“产品说明书”,我们身边的人也会比没有说明书时容易相处得多。克茨和图诗不仅用幽默的文字讲解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还研究了许多心理学规律的有趣根源。其实你每天都能用得上这些日常心理学小窍门,而且通过阅读此书,你也能找到不少终极问题的答案,比如:为什么人不做该做的事,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究竟是差异还是距离会产生美?为什么女人不会停车,而男人无法倾听?我怎么做才能够获得加薪?
2015年12月2日 已读
可能学前班的孩子会接受书中观点,论述实在太本质主义大而化之了,伪科学感扑面而来,对于自证预言强调得过了分,有些值得认同的部分,也跟平时听惯的大鸡汤差不多。因为自己对心理学不了解,所以买来看,看了后,觉得也没什么了解的必要了?不如看知乎和公众号。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