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关键词 豆瓣
作者:
张凤阳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7
在复杂的群体生活中,人类既不能单靠兽性用尖牙利齿去解决问题,也无法像天使那样仅凭神性即可实现完美生活。政治哲学主要是站在善的立场上,设定一些高贵的信条,并以此作为澄澈的镜子,对永远不能达到至善的现实政治,提出永远不能放弃努力的理想诉求。然而,在这个领域中,那些我们经常使用的关键概念,诸如公正、人权、自由、民主、共和、宪政;诸如公民、代表、精英、公共责任、公共领域;诸如契约、程序、协商、妥协、宽容、怨恨、动员、治理;诸如合法性、话语、规训、社会记忆等,在历史与主义的迷雾中越是耳熟能详,越是难以把握。本书选择了上述词汇,精心爬梳,试图正本清源,旨在为进一步的沟通和讨论搭建一个具有基本共识的知识平台。
《政治哲学关键词》目录
引言
Ⅰ
1、 公正
2、 人权
3、 自由
4、 民主
5、 共和
6、 宪政
Ⅱ
7、 公民
8、 代表
9、 精英
10、公共领域
11、公共责任
Ⅲ
12、契约
13、程序
14、协商
15、妥协
16、宽容
17、怨恨
18、动员
19、治理
Ⅳ
20、合法性
21、话语
22、规训
23、社会记忆
《政治哲学关键词》目录
引言
Ⅰ
1、 公正
2、 人权
3、 自由
4、 民主
5、 共和
6、 宪政
Ⅱ
7、 公民
8、 代表
9、 精英
10、公共领域
11、公共责任
Ⅲ
12、契约
13、程序
14、协商
15、妥协
16、宽容
17、怨恨
18、动员
19、治理
Ⅳ
20、合法性
21、话语
22、规训
23、社会记忆
论自由 豆瓣
On Liberty
9.0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密尔
译者:
许宝骙
商务印书馆
2005
- 1
《论自由》是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
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豆瓣
作者:
孔斯坦
译者:
阎克文
/
刘满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在这本书里,这位法国老先生在比较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传统政治思维的时候,提出了以下论断:古代社会的自由是个人附属于集团(城邦、国家等)的集体自由,公共政治笼罩一切,没有独立地个人领域;现代社会是个人独立于集团的个人自由,公共政治下降为第二位,出现了独立的个人领域,并且上升为第一位。
在古代社会,如希腊,个人是附属于国家的,诚如亚氏所言,人是城邦(即政治)的动物,或者象柏拉图论断的,国家就是大写的人字。个人的一切注意力,都放在国家公共事务上,终日在广场上辩论,在公民大会中争吵,在战场上厮杀。个人,只有在团体中才有价值,在国家中才有意义。而他的私生活是不存在的,受着国家的严密监视和控制,一不留神,各种道德禁令,剥夺公民权,放逐等惩戒措施就会降临到个体头上。在斯巴达,连吃烦都是在公共食堂进行,子女的教育、成长也完全由国家包办。个体的意义已经完全被侵蚀了,他不过是群体这个大机器的一个零件,是整体这个大系统中的一小部分构成罢了。
现代社会的政治,已经分化为一个专门领域,由专门的人去负责,而不是象当初哲学笼盖所有知识一样笼罩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公权转让还是其它形式的契约交换,个体的意义已经彰现出来,在公共领域之外出现了不受控制由个体自由支配的个人领域。公权力也大为缩小,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对犯错误的个体进行惩罚,都必须讲求法制、确保人的尊严和生命、维护个人的私有财产,保证人的迁徙自由。公g权,只成为社会成员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否则,那是现代人的异化。现代政治必须考虑权力的制衡,在政府、议会、司法等领域形成稳定良好的互动,当然,他认为需要君权的超然性作为保障,那是时代的限制。
贡斯当认为,商业贸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如果是土地、财务、矿藏,这些东西都可以被专制政府轻易控制,因为它们不容易移动。而资本和商品经济由于它的流动性所在,使得专制政权无法将其制服,从而被迫向其妥协,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个观点看来是值得商榷,如美国政治学家李普塞特等指出的,民主具有文化色彩,它更多是偶然性的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经济的产物。不过无论如何,这个观点应该是值得重视的。
在讨论僭主制度的时候,贡斯当之处,僭主制比君主专制的影响更为恶劣。因为君主专制只是赤裸裸的运用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手段去压制人,而僭主制却用玩弄意识形态等手段去迷惑人,用自由的名义去摧毁自由,以人民的名义去镇压人民。君主专制只是管制人的行动,封住人的口,僭主制却是逼迫个人将明知道不合理的、不道德的行为、言论内化为自己的信条,强迫自己相信,要把自己的心交出来,重新洗脑,败坏了道德,混淆了是非,颠倒了黑白。
谈到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我倒想起了弗格森在《文明社会史论》里的说法。他认为古代社会人追求公共道德,生命的意义也在于公共目标的实现,因此给了人进取的目标,追求的勇气和坚忍的意志。因此到底是古代人幸福还是现代人幸福的争论恐怕没个结果,毕竟幸福是个主观词汇,代表的是人的内心感受。在异化人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多的是逃避公共责任,只片面追求个人目的的达到,这种分裂性的人生带来的幸福感会更多吗,痛苦感会更少吗?我只记得有专家研究过,认为古代人并不比现代人痛苦,这需要历史的分析和设身处地的判断。
在古代社会,如希腊,个人是附属于国家的,诚如亚氏所言,人是城邦(即政治)的动物,或者象柏拉图论断的,国家就是大写的人字。个人的一切注意力,都放在国家公共事务上,终日在广场上辩论,在公民大会中争吵,在战场上厮杀。个人,只有在团体中才有价值,在国家中才有意义。而他的私生活是不存在的,受着国家的严密监视和控制,一不留神,各种道德禁令,剥夺公民权,放逐等惩戒措施就会降临到个体头上。在斯巴达,连吃烦都是在公共食堂进行,子女的教育、成长也完全由国家包办。个体的意义已经完全被侵蚀了,他不过是群体这个大机器的一个零件,是整体这个大系统中的一小部分构成罢了。
现代社会的政治,已经分化为一个专门领域,由专门的人去负责,而不是象当初哲学笼盖所有知识一样笼罩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公权转让还是其它形式的契约交换,个体的意义已经彰现出来,在公共领域之外出现了不受控制由个体自由支配的个人领域。公权力也大为缩小,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对犯错误的个体进行惩罚,都必须讲求法制、确保人的尊严和生命、维护个人的私有财产,保证人的迁徙自由。公g权,只成为社会成员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否则,那是现代人的异化。现代政治必须考虑权力的制衡,在政府、议会、司法等领域形成稳定良好的互动,当然,他认为需要君权的超然性作为保障,那是时代的限制。
贡斯当认为,商业贸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如果是土地、财务、矿藏,这些东西都可以被专制政府轻易控制,因为它们不容易移动。而资本和商品经济由于它的流动性所在,使得专制政权无法将其制服,从而被迫向其妥协,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个观点看来是值得商榷,如美国政治学家李普塞特等指出的,民主具有文化色彩,它更多是偶然性的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经济的产物。不过无论如何,这个观点应该是值得重视的。
在讨论僭主制度的时候,贡斯当之处,僭主制比君主专制的影响更为恶劣。因为君主专制只是赤裸裸的运用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手段去压制人,而僭主制却用玩弄意识形态等手段去迷惑人,用自由的名义去摧毁自由,以人民的名义去镇压人民。君主专制只是管制人的行动,封住人的口,僭主制却是逼迫个人将明知道不合理的、不道德的行为、言论内化为自己的信条,强迫自己相信,要把自己的心交出来,重新洗脑,败坏了道德,混淆了是非,颠倒了黑白。
谈到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我倒想起了弗格森在《文明社会史论》里的说法。他认为古代社会人追求公共道德,生命的意义也在于公共目标的实现,因此给了人进取的目标,追求的勇气和坚忍的意志。因此到底是古代人幸福还是现代人幸福的争论恐怕没个结果,毕竟幸福是个主观词汇,代表的是人的内心感受。在异化人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多的是逃避公共责任,只片面追求个人目的的达到,这种分裂性的人生带来的幸福感会更多吗,痛苦感会更少吗?我只记得有专家研究过,认为古代人并不比现代人痛苦,这需要历史的分析和设身处地的判断。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豆瓣
作者:
(法)邦雅曼・贡斯当
译者:
阎克文
/
刘满贵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名历史学家孚雷尝言,大革命的历史学家都是有色彩的,他们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事先作出自己的判断,阐明他们自己的思想渊源与所属的政治阵营。这种标签化不仅是针对历史学家个人的,也是针对整个思想界和思想流派的。本书收录的内容就出自其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贡斯当的讨论。他在本书中讨论了自由、政治权利和大革命等重要问题,这些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作者本人对以上问题的看法,还向读者展示了当时思想界存在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对话和交锋。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豆瓣
作者:
朱学勤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 9
卢梭首先继承了中世纪救赎传统,并努力把这一传统传递给近代社会。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坚持世俗理性的启蒙运动发生根本性的分歧。卢梭是一个颠覆性的二传手。他传出的是一个爆炸性的烈球。他的颠覆对象并不是彼岸天国,那一天国已随上帝远去。他要颠覆的对象,是此岸文明结构——从世俗生活一直到政治王国。他的理论包装是历史复古主义的悲观色彩,其内里的填料却是一种可燃可爆的道德理想主义:重建道德共同体,重建世俗社会。政治结构、文明规范。在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理论是一种早产的解构主义,社会政治上的解构主义。因此,它一旦落地引爆,就不仅仅是一场英美式的政治革命。它要把政治革命延伸为社会革命,把社会革命延伸为道德革命,把一次革命引申为不断革命、继续革命、再生性革命。用罗伯斯庇尔的话来说,那一场革命不仅仅是一场国内战争,也是一场国际战争,更兼一场宗教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