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爱的设计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译者: 胡辛凯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一部分。在本书中,作者解读了卢梭和深受其影响的四位小说家——司汤达、奥斯汀、福楼拜、和托尔斯泰。
卢梭是爱的现代阐述者与倡导者,他发起了一场爱的运动——浪漫主义运动。这场伟大的运动立志要在孤立的布尔乔亚社会中为人的联合提供一个新基础。在本书中,卢梭与卢梭主义者们(Rousseauans)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是爱的伟大见证者,但他们运动的失败与19世纪末爱作为一个文学主题的垮台也是密切相关的。
2018年5月27日 已读
作为横亘当今的虚无主义阴云出现前的最后一任救主,浪漫主义是如何被设计、想象和通过文学作品传承的。描写爱的好作品中,大部分篇幅给了爱欲的背面,浪漫主义自身的陷阱与矛盾。起源是为了回答“人与人间的联合如何可能”的问题。虽然不喜欢布鲁姆这个人,这本书还是好看的。原文特别顺溜。
政治哲学 文学
政府论(下篇) 豆瓣
The 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
9.2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洛克 译者: 叶启芳 / 瞿菊农 商务印书馆 1964 - 2
2012年1月5日 已读
读了我好长时间……没什么新东西
政治哲学
政府论(上篇) 豆瓣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8.0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洛克 译者: 瞿菊农 / 叶启芳 商务印书馆 1982 - 11
第一章 论奴隶制与自然的自由
第二章 论父权和王权
第三章 论亚当由于为神所创造而享有主权
第四章 论亚当由于神的赐予而享有主权(《创世纪》第一章第二十八节)
第五章 论亚当由于夏娃对他的从属而享有主权
第六章 论亚当由于父亲的身份而享有主权
第七章 论父权与财产权作为统治权的共同根源
第八章 论亚当的最高君主统治权的转移
第九章 论从亚当承袭下来的君主制
第十章 论亚当的君权的继承者
第十一章 谁是这个继承人?
2011年12月22日 已读
译得让人叫苦不迭!
政治哲学
社会契约论 豆瓣
Du Contrat Social
8.9 (84 个评分) 作者: 卢梭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2003 - 2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它的问世,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产物;它正确回答了历史进程提出的问题:法国命运的航船驶向何方。人类是幸运的,人民是伟大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总有人指引前进的道路,人民总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在18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领域里,存在着三种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学说:孟德斯鸠主张立宪君主制,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制,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2011年11月20日 已读
《日内瓦手稿》好。
政治哲学
论美国的民主 豆瓣 Goodreads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9.4 (48 个评分) 作者: [法]托克维尔 译者: 董果良 商务印书馆 1989 - 1
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 ,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政治哲学关键词 豆瓣
作者: 张凤阳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7
在复杂的群体生活中,人类既不能单靠兽性用尖牙利齿去解决问题,也无法像天使那样仅凭神性即可实现完美生活。政治哲学主要是站在善的立场上,设定一些高贵的信条,并以此作为澄澈的镜子,对永远不能达到至善的现实政治,提出永远不能放弃努力的理想诉求。然而,在这个领域中,那些我们经常使用的关键概念,诸如公正、人权、自由、民主、共和、宪政;诸如公民、代表、精英、公共责任、公共领域;诸如契约、程序、协商、妥协、宽容、怨恨、动员、治理;诸如合法性、话语、规训、社会记忆等,在历史与主义的迷雾中越是耳熟能详,越是难以把握。本书选择了上述词汇,精心爬梳,试图正本清源,旨在为进一步的沟通和讨论搭建一个具有基本共识的知识平台。

《政治哲学关键词》目录

引言


1、 公正
2、 人权
3、 自由
4、 民主
5、 共和
6、 宪政


7、 公民
8、 代表
9、 精英
10、公共领域
11、公共责任


12、契约
13、程序
14、协商
15、妥协
16、宽容
17、怨恨
18、动员
19、治理


20、合法性
21、话语
22、规训
23、社会记忆
美国精神的封闭 豆瓣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伦·布卢姆 译者: 战旭英 / 冯克利 译林出版社 2007 - 10
本书论证现代民主的起源,品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意图及其得失,考察当代美国心智与德国思想之间的联系,批判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盛行的虚无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揭示出民主政治之下高等教育的危机。
论自由 豆瓣
On Liberty
9.0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密尔 译者: 许宝骙 商务印书馆 2005 - 1
《论自由》是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
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自然权利与历史 豆瓣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作者: [美国] 列奥·施特劳斯 译者: 彭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7
自然权利问题乃是当代政治与社会哲学中首要的议题之一,本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极其细致入微的探究;作者尤其从古典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入手,揭示出现代自然权利理论前提下所导致的自然权利的危机。
像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列奥•施特劳斯致力于一些根本的思想问题凸显出西方文明中深刻的精神紧张。他对于当代思想中的实证主义、历史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批判,使他更加深入地投身于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
2010年12月23日 已读
期末考试了还要坚持读这本课外书,因为实在很好看。(为什么我的推荐语总是这么空洞?)
政治哲学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豆瓣
作者: 孔斯坦 译者: 阎克文 / 刘满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在这本书里,这位法国老先生在比较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传统政治思维的时候,提出了以下论断:古代社会的自由是个人附属于集团(城邦、国家等)的集体自由,公共政治笼罩一切,没有独立地个人领域;现代社会是个人独立于集团的个人自由,公共政治下降为第二位,出现了独立的个人领域,并且上升为第一位。
在古代社会,如希腊,个人是附属于国家的,诚如亚氏所言,人是城邦(即政治)的动物,或者象柏拉图论断的,国家就是大写的人字。个人的一切注意力,都放在国家公共事务上,终日在广场上辩论,在公民大会中争吵,在战场上厮杀。个人,只有在团体中才有价值,在国家中才有意义。而他的私生活是不存在的,受着国家的严密监视和控制,一不留神,各种道德禁令,剥夺公民权,放逐等惩戒措施就会降临到个体头上。在斯巴达,连吃烦都是在公共食堂进行,子女的教育、成长也完全由国家包办。个体的意义已经完全被侵蚀了,他不过是群体这个大机器的一个零件,是整体这个大系统中的一小部分构成罢了。
现代社会的政治,已经分化为一个专门领域,由专门的人去负责,而不是象当初哲学笼盖所有知识一样笼罩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公权转让还是其它形式的契约交换,个体的意义已经彰现出来,在公共领域之外出现了不受控制由个体自由支配的个人领域。公权力也大为缩小,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对犯错误的个体进行惩罚,都必须讲求法制、确保人的尊严和生命、维护个人的私有财产,保证人的迁徙自由。公g权,只成为社会成员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否则,那是现代人的异化。现代政治必须考虑权力的制衡,在政府、议会、司法等领域形成稳定良好的互动,当然,他认为需要君权的超然性作为保障,那是时代的限制。
贡斯当认为,商业贸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如果是土地、财务、矿藏,这些东西都可以被专制政府轻易控制,因为它们不容易移动。而资本和商品经济由于它的流动性所在,使得专制政权无法将其制服,从而被迫向其妥协,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个观点看来是值得商榷,如美国政治学家李普塞特等指出的,民主具有文化色彩,它更多是偶然性的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经济的产物。不过无论如何,这个观点应该是值得重视的。
在讨论僭主制度的时候,贡斯当之处,僭主制比君主专制的影响更为恶劣。因为君主专制只是赤裸裸的运用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手段去压制人,而僭主制却用玩弄意识形态等手段去迷惑人,用自由的名义去摧毁自由,以人民的名义去镇压人民。君主专制只是管制人的行动,封住人的口,僭主制却是逼迫个人将明知道不合理的、不道德的行为、言论内化为自己的信条,强迫自己相信,要把自己的心交出来,重新洗脑,败坏了道德,混淆了是非,颠倒了黑白。
谈到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我倒想起了弗格森在《文明社会史论》里的说法。他认为古代社会人追求公共道德,生命的意义也在于公共目标的实现,因此给了人进取的目标,追求的勇气和坚忍的意志。因此到底是古代人幸福还是现代人幸福的争论恐怕没个结果,毕竟幸福是个主观词汇,代表的是人的内心感受。在异化人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多的是逃避公共责任,只片面追求个人目的的达到,这种分裂性的人生带来的幸福感会更多吗,痛苦感会更少吗?我只记得有专家研究过,认为古代人并不比现代人痛苦,这需要历史的分析和设身处地的判断。
纵欲与虚无之上 豆瓣 Goodreads
9.2 (8 个评分) 作者: 钱永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0
透过这些学术论文、书评、有关台湾事务的公共议论以及历史的反思,作者将政治哲学与政治行动的伦理思考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意识与实践伦理远景。作者强调,对比于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现代伦理必须另寻平等这项基本公共价值作为出路。可是平等主义的深远、广泛涵蕴,包括在多元性和普遍性两方面的严峻要求,还有待实践者在公共生活里耐心地琢磨和推敲。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豆瓣
作者: (法)邦雅曼・贡斯当 译者: 阎克文 / 刘满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名历史学家孚雷尝言,大革命的历史学家都是有色彩的,他们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事先作出自己的判断,阐明他们自己的思想渊源与所属的政治阵营。这种标签化不仅是针对历史学家个人的,也是针对整个思想界和思想流派的。本书收录的内容就出自其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贡斯当的讨论。他在本书中讨论了自由、政治权利和大革命等重要问题,这些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作者本人对以上问题的看法,还向读者展示了当时思想界存在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对话和交锋。
论革命 豆瓣
On Revolution
9.6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陈周旺 译林出版社 2007 - 3
本书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两场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深度剖析了两场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共和主义思想。作者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目标的偏移,即从“以自由立国”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美国革命思虑的着眼点一开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构建,它能确保引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体现更多人或群体的声音和利益。尽管美国革命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结果却有云泥之别。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豆瓣
作者: 朱学勤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 9
卢梭首先继承了中世纪救赎传统,并努力把这一传统传递给近代社会。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坚持世俗理性的启蒙运动发生根本性的分歧。卢梭是一个颠覆性的二传手。他传出的是一个爆炸性的烈球。他的颠覆对象并不是彼岸天国,那一天国已随上帝远去。他要颠覆的对象,是此岸文明结构——从世俗生活一直到政治王国。他的理论包装是历史复古主义的悲观色彩,其内里的填料却是一种可燃可爆的道德理想主义:重建道德共同体,重建世俗社会。政治结构、文明规范。在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理论是一种早产的解构主义,社会政治上的解构主义。因此,它一旦落地引爆,就不仅仅是一场英美式的政治革命。它要把政治革命延伸为社会革命,把社会革命延伸为道德革命,把一次革命引申为不断革命、继续革命、再生性革命。用罗伯斯庇尔的话来说,那一场革命不仅仅是一场国内战争,也是一场国际战争,更兼一场宗教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