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U.S. constitutional history: 25 of the U.S. justice major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3 (60 个评分) 作者: 任东来 / 陈伟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 - 1 其它标题: 美国宪政历程
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篇精彩的宪法论文与25个司法大案组成,一共28节。这三篇论文是《美国宪法的英国普通法渊源》、《保守的美国革命产生了长寿的联邦宪法》和《美国宪政法治捍卫者:最高法院的九尊护法神》。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三篇文章分别扼要论述了美国宪政中的英国因素、美国特征及平稳发展的原因。25个司法大案则主要包括:确立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引发内战的“斯科特案(1857)”、结束种族隔离的“布朗案(1954)”、导致总统下台的“美国诉尼克松案(1974)”,以及裁决总统选票的“布什诉戈尔案(2000)”。每个案例自成一节,既有生动的史实叙述,也有引人深思的法理分析。25个案例异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为本书作序。他在序中说:“本书并没有就法律谈法律,而是用生动的笔触,翔实的资料,描述了法治在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生根到开花的历程。联邦最高法院的25个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发展的一种观念,一种精神。美国宪政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让读者去细细品味。”“要研究美国的任何一个侧面,都需要了解美国法律”。作者以对美国问题的敏锐眼光,积20年观察、研究之功力,将学术著作的准确性与通俗读物的可读性融为一体;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但能使历史学者了解美国历史的宪政之维,也能使法律学者明白任何一个重大案例都是历史的沉淀。
本书的附录部分除了收录《独立宣言》、《合众国宪法》、大法官任期表等一般内容外,还逐条罗列、并简介了写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网络资源和参考书。另外,书中的前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略论)和后记(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也同样精彩。
2012年5月11日 已读
大一读的,非常简单清楚。
法学
论犯罪与刑罚 豆瓣
作者: [意]切萨雷·贝卡里亚 译者: 黄风 2004 - 1
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问世于1764年4月。原著分为47章和一个“引言”;随后,作者针对来自宗教人士的攻击,又增加了一篇辩白性的文字——“致读者”(这个原著版本以下称为“47章版本”)。1765年,法国“百科《论犯罪与刑罚》派”学者达兰贝尔将此书翻译成法文,并且重新编排了章节,将正文划分为42章;这个版本 (以下称为“42章版本”)曾经得到贝卡里亚本人认可和称赞。“47章版本”与“42章版本”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最大的差别在于体系编排和论述次序的不同,“42章版本”把原来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关于相同议题的论述加以相对集中,对某些章的论述顺序做了调整,并且把关于某些重要议题(例如刑讯和死刑)的论述予以前移。根据我的比较,“42章版本”比“47章版本”多1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话;而“47章版本”则比“42章版本”多7句话,并且存在个别用词上的差异(关于这些不同之处,译者均在 “47章版本”的中译文里——加以注明)。10年前由中国大百科《论犯罪与刑罚》出版社出版的《论犯罪与刑罚》中译本是我以“42章版本”为蓝本完成的,这个版本于2002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重新出版。现在中国方正出版社决定出版《论犯罪与刑罚》“47章版本”的中文本,这在学术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将特别有助于读者了解贝卡里亚在写作此书时的原本构思以及此书的原始构架。实际上,这部名著的许多外文译本都是根据 “47章版本”逢译的,因而,此版本中译本的出版将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时进行对比,从而深入理解和分析浓缩在这部小书中的精髓。正是出于这后一个考虑,我们将 《论犯罪与刑罚》一书1819年的英译本附于中译文之后。这个英译本实际上是根据法文译本转译的(缺“致读者”,它的文字通俗、流畅,对原著观点表现出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另一方面品论,这个英译本比较自由,译者不拘泥或者不注意一些具体词句的翻译;省略了原著中的一些表述(尤其是一些华丽辞藻的表述),有些章节中还有大段的漏译 (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之处)。关于这些情况,读者可以在对照阅读时自行分析和评判。为出版 “47章版本”,译者再次对原来的译文进行了校订,作出了一些修正。除原来的注释外,在此次校订过程中,译者新增了一些注释,尤其是为了对 “47章版本”作出某些必要的说明。
2012年4月7日 已读
大一下刑总or犯罪学,忘记m
法学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 豆瓣
作者: 瞿同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 1
二十世纪是中华文化经受空前巨大、深刻、剧烈变革的伟大世纪。在百年巨变的烈火中,包括法制文明在内的新的中华文明,中“火凤凰”一般获得新生。大体上讲,二十世纪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世纪。这一世纪的历程,不仅仅是移植新法、开启民智、会通中西的法制变革的历程,更是整个中华文明走出传统的困局、与世界接轨并获得新生的历程。
本书不同其他中国法制史的是将法律与社会结合起来予以研究的一个创新尝试,故命为《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它既是一部法律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送法下乡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苏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各章(有关方法的第十二章除外)集中关注和讨论的中国司法制度的所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或以改变了的方式仍然存在;有的有所改善,有的则更尖锐了;并且不限于基层法院,甚至不限于中国的中西部或农村地区;当年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以中国问题和经验为基础的分析和理论追求,至今或许仍然前沿,特别是面对概念法学和教义法学的泛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中展现的对中国问题和中国学术的关注甚至变得更为急迫了。这本曾引发很多讨论和争议的书,因为不合时宜,才没过时,甚或更有针对性了。
2011年11月8日 已读
太好看。批注得不成样子了。
法学 苏力
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 豆瓣
作者: [美]诺内特 / [美]塞尔兹尼克 译者: 张志铭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 1
这本书的标题表明,作者的目的是要改造法制,设定一个符合社会变革需要的规范性模式。其基本构思是:使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统合在一定的制度之内,通过缩减中间环节和扩大参与机会的方式,在维护普遍性规范和公共秩充的同时,按照法的固有逻辑去实现人的可变的价值期望。从法制的进化过程来看,这种“回应型法”的出现是具有某种必然性的。他们把社会上存在的法律现象分炻种类型:“压制型法”、“自治型法”以及作为改革方向的“回应型法”。
本书的主张与美国的现实主义法学及庞德(Roscoe Pound)式社会学法学的研究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甚至宣称,回应型法才是这些务实派法律理论的真正的纲领。因为它标志着法的进化更高级阶段,是自治型法的继承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回应型法的既是普遍性的、又是特殊性的;或者说它非常近似于黑格尔所描述的辩证的状态:只有理性的事物才是现实的,只有现实的事物才理理性的。
中国物权法总论 豆瓣
作者: 孙宪忠 法律出版社 2009 - 2
本书相对于第一版,九成五以上的内容为重新撰写,但仍然是一本物权法学原理性的著作,以物权法学基础理论探讨为主。
本版特色在于:
1.本版连同绪论所呈现的十章,在全书自身逻辑下,每一章都可以作为独立的专题讨论来看待。为方便读者对于专题研讨的兴趣,每一个专题下的法理都做细致展开。从物权、物权法基本范畴、物权变动的基本概念的科学性探讨开始,本书展现了物权从“定份止争”、保障交易安全到物权保护的系统性理论问题。读者既可以全书通读,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章节阅读。
2.本书与第一版不同的是,修订时增加了许多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源于中国实践的真实例子。读者可以从这些案例中自己体会到将法理应用于实践的乐趣。不同专业知识层次的读者都可以读懂本书。
3.本书新设“问题讨论”这个栏目,附在每一节基本理论阐述之后,对不太方便展开的思路,本节没有展开或者无法展开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讨论,以加强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希望能够达到促进思考的效果。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豆瓣 Goodreads
9.8 (10 个评分) 作者: 瞿同祖 中华书局 2003 - 9
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它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制度、道德和伦理等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这二者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支柱。
本书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社会上的 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是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011年9月25日 已读
基础入门。必读啊必读。
历史 法学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豆瓣
作者: 易中天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11
美国这个国家确实与众不同。她不是先建国后制宪(夺取全国政权后指定和颁布宪法),而是先制宪后建国(先制定宪法和批准宪法,然后依照宪法建立国家体制),至少也是制宪和建国同步,制宪过程即建国过程。在1787年费城会议上起草的《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其中包含着一个精巧的设计。正是这个设计,创造了一种即民主又共和的体制,并充分体现了宪政与法治的精神,从而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虽然当时的争论之激烈、过程之艰难令人难以相信,但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使人惊叹不已,即使是美国人的底线很简单,只不过“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样几个字。
费城风云 豆瓣
作者: 易中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4
《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主要内容是,200多年前,蛮荒大陆上的一群乡巴佬齐聚费城,为了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宪法吵得不可开交。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阴云与曙光同在,妥协与原则共存,谁都没有想到,最后磕磕绊绊通过的《联邦宪法》,日后会成为美国人的世俗《圣经》,影响遍及世界。
现在看来,事情可能好就好在当时大家都没有什么宏伟理想和绝对主张。理想是有的,但不宏伟;主张也是有的,但不绝对。不宏伟,就能务实;不绝对,就好商量。制宪代表的原则也很简单:以法治国,三权分立,保护公民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惟其简单,才是底线;也惟其简单,才可坚守。底线弄复杂了,就弄不清,也守不住。其实,一旦守住简单的底线,加上务实的态度,许多事情都好办了。
中国香港 豆瓣
6.2 (12 个评分) 作者: 强世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3
《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是作者对香港以及通过香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他想追问的是“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全书共13章,从2007年第9期开始以“香江边的思考”为副题在《读书》不定期连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8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将其中的一部分以《中国香港:文化与政治的视野》为书名结集出版。
冲突法的历史逻辑 豆瓣
作者: 张春良 2010 - 9
《冲突法的历史逻辑(辛巳)》内容简介:这六十部作品,刻录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西南法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出的一种声音、沉淀的一种思考,与时人共鸣,更让后人知晓并体悟一代又一代西政人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福祉,负责任地思考过什么、呼吁过什么。这是西南政法大学为建校六十周年所提交的一份学术答卷,也是西政人为中国民主法治发展献上的累累教研果实和片片赤诚之心!
我们真切地期待着学术界对西南政法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系列文库进行庄重批阅。更真切地期盼当下和未来的读者们细细品味、神思交游,一同探索、领悟中国法学教育、中国法治建设、中国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正道!
秩序与混沌的临界 豆瓣
作者: 季卫东 法律出版社 2008 - 6
本书介绍秩序与混沌的临界,让读者们敞开思想,一切为了思想,召唤法律人对学术的坚信与沉潜。
合同法 豆瓣
作者: 刘凯湘 第1版 (2006年2月1日) 2006 - 2
合同法是调整交易关系的法律,也可以说是有关财产流转和交换的规则。本书是一部关于合同法的民商法学讲义,全书分为合同的特征、种类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的成立与生效,附条件与附期限的合同等,适合法律专业学生。
民事诉讼法 豆瓣
作者: 潘剑峰 2008 - 4
《民事诉讼法》主要内容: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可以从民事诉讼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调整的社会关系及其内容等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从民事诉讼法在国家法律体系的地位来看,它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民事纠纷,体现国家有效和公正地保护民事纠纷主体合法的权益,保障民法、经济法等重要实体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实施,是国家其他民事程序法律的基础,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因此,民事诉讼法在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居于基本法的地位。第二、民事诉讼法是部门法。从民事诉讼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来看,它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它所调整的这一特定法律关系,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独立调整的,这意味着民事诉讼法在社会生活中有其特定的作用,是其他法律部门不可取代的,从而决定了民事诉讼属于独立的部门法,它不依附于其他法律部门。第三、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从民事诉讼法确定的内容来看,它所规定的基本内容是民事审判程序制度,确定了法院和诉讼参与人在民事诉讼申的地位以及他们在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它所确定的用来保证这些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的诉讼制度都有很强的程序性,这表明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第四、民事诉讼法是公法。民事诉讼虽然解决的是民事纠纷。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朱苏力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 3
“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主 编梁治平 本书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豆瓣
作者: 苏力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 9
目录
增订版前言
原版序
致 谢
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
为什么“朝朝暮暮”?
我和你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之中
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把道德放在社会生活的合适位置
这里没有不动产
家族的地理构成
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重构
透视中国农村的司法需求
阅读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秩序
“法”的故事
“法”的故事
反思法学的特点
法学知识的分类
法学教育随想
知识的互惠与征服
曾经的司法洞识
悼念费孝通先生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学术
阅读秩序
法律如何信仰?
认真对待人治
从政法的视角切入
民主与法治的张力
社群主义的挑战?
经济学帝国主义?
《新乡土中国》序
超越“不过如此”
2010年5月28日 已读
和上课讲的一个风格,言辞朴素
法学 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