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流溪 豆瓣 Goodreads
7.8 (108 个评分) 作者: 林棹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4
林棹的这部小说是我这些年读到的中文小说里尤为特殊的一部。她有点恍惚的叙述方式和她描写的茂密的内容甚至具有一种互文关系,气候、植物、气温这些都因为人物的行为和感受而具有一种官能性。这种相异于传统的常规的文学叙事的表现,这种异质性的力量,这种放任自己失常的勇气是值得珍视的。 ——孙甘露
林棹的小说值得推荐给阅读文学作品的年轻人。读者不必被她的语言狂欢的迷雾所困扰,《流溪》的写作就像是作者的一场又一场的内观,作者邀请我们进入她内在的丛林,她的写作呈现了诸多层面的现实——用的是迷人的当代汉语,尽管语言一次又一次害了我们。——棉棉
这是一份疑点重重的独白:很难说清叙述者是天真少女、狂人、骗子,抑或三者皆是。她周旋在浪荡的情人、破碎的母亲、暴戾的父亲之间,用泡沫和幻梦高筑起可疑的前半生,最终坠向不可挽回的结局。
这部处女作呈现细密画质地,携带着亚热带岭南独有的滋味、风景与记忆,讲述成长的歧途和可能的代价,纪念那些被随意折断与腐败在地的微弱者,和他们有过的爱与生活。
秧歌 豆瓣
9.4 (43 个评分) 作者: 張愛玲 皇冠 2020 - 2
飢餓的滋味他還是第一次嘗到。
心頭有一種沉悶的空虛,不斷的咬嚙著他,鈍刀鈍鋸磨著他。
那種痛苦是介於牙痛與傷心之間,
使他眼睛裏望出去,一切都成為夢境一樣的虛 幻──
《秧歌》是張愛玲用寫實的筆調和敏銳的感性譜寫的農村哀歌。她由個人的溫飽出發,寫人們如何踉踉蹌蹌地追趕新時代前進的步伐,在新的政治體制下學說新話。然而,面對貧窮和飢餓的窘境,他們終於忍無可忍地暴動起來,引發恐怖的悲劇。全書在平淡中有張力,在慘澹中有滑稽,寓怪誕於真實,亦寄深情於日常。當肩負沉重擔子的人們再度扭起秧歌,既展現出張愛玲對複雜人性最深沉的凝視,也標誌著張愛玲小說風格的重大轉變。
荒人手记 豆瓣
7.7 (78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5
《荒人手记》为台湾著名女作家朱天文的长篇小说代表作。1994年,朱天文创作了长篇小说《荒人手记》,并一举夺得台湾首届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大奖首奖。朱天文对这部作品也最为自负,称有了这部作品,“终于可以和张爱玲平了”。
这本书采用同性恋的视角,以一个中年同志的手记形式来写作。实际上作家与第一人称是分离的,身份特征被作家借用。全书遣词造语极端风格化,精炼而浓稠度甚高,句句箴言,故事性方面则涵盖许多面向,形式独特,近似意识流手法,将生活事件拆散成充满生命力的碎片加以知觉化的重组,传达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一度曾被质疑其是否可归类为小说样式,引发讨论。
寂寞的游戏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3 (365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2018年9月11日 已读
我们这些自厌、想消失,时时注视着虚无和死亡的人啊
中国文学
阅读的故事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童年的阅读,阅读的记忆与困惑,阅读的方法与知识,乃至于阅读的梦境,勾勒出面对书籍与文字的百般心情,即使书本丰饶的世界有所限制,但仍叫唤出我们共同的心事与希望。以扎实的阅读经验,佐以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文字,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文体与思绪,书写下与各类书籍的美丽邂逅,以及对书的奇想与期待。犹如作者前半生的阅读传记。
2017年12月17日 已读
偶像……想成为和他一样的专业读者😢佩服他写长句的本领,不过读得多了有点累,过于追求精细周到不免有些啰嗦,我想他可能很适合去翻译DFW(。
kindle nonfiction 中国文学
人间草木 豆瓣
9.2 (18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 4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这是一部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最珍贵的名家经典作品,本书通过精选汪曾祺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堪称当代小品文的经典,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一代散文大师作品的风采。
闲话闲说 豆瓣
9.2 (28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8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以一个超现实的新中国为号召,当然凡有志和有热情的中国人皆会趋之,理所当然,厚非者是事后诸葛亮,人人可做的。这个超现实,也是一种现代的意思,中国的头脑们从晚清开始的一门心思,就是为迅速变中国为一个现代国家着急。凡事标明“现代”的一切观念,都像车票,要搭“现代”这趟车,不买票是不能上的。“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佚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讲越酸。
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会被捏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通人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么早,而且诗的地位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白西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
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红楼梦》的颓废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后是“落了个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大地。
素履之往 豆瓣
8.5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哥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 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虽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吾从恭,澹荡追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本书共三辑,主要内容:庖鱼及宾、朱绂方来、白马翰如、巫纷若吉、亨于西山、翩翩不富、十朋之龟、贲于丘园、丽泽兑乐、与尔靡之等。
遍地风流 豆瓣 Goodreads
8.8 (20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8 - 1
Written by acheng, it is a collection of his short stories, including 70 short stories by the author. More than ten of them are new additions to the previous version. A cheng writes a story, the character thing is very vivid. The curse of a village woman, the funeral of director guo of the material department, the hand-pulled face of iron good to show gratitude, the toilet of the old imperial school, etc., are all common things that happen in daily life. He was born with the good fortune to see great change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Times.
2017年1月27日 已读
世俗“其实是无观的自在”,总是超出观者的预料。但“观者”的存在又是体现世俗的要径。如何静静旁观,而不制造世俗的大观奇观,是阿城的用心所在。
kindle nonfiction 中国文学 阿城
病隙碎笔 豆瓣
9.1 (56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
红拂夜奔 豆瓣
8.9 (152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 - 1
《红拂夜奔》这书题就会让读者认为是写隋末杨素家妓红拂敬慕大军事家李靖,私奔相从的风流逸事。然而,这本书它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观照历史,又以历史文化原型来建构现代小说的结构。历史的重建和复归在于人类有共同的心理品质、共同的生存状态和共同的生存困境。王小波在序言中说:“我写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形,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人类自身的进化是在不断循环、重演的历史中进行的,唯有如此,那些世代相传的古典名著才能震撼现代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那些借鉴历史原型的现代作品才能激发读者真正的兴趣。王小波写的就是这样一部把历史和现实进行双向建构的小说。
2016年12月10日 已读
借古讽今。结尾有点悲伤。“照我看来凡是能在这个无休无止的烦恼、仇恨、互相监视的尘世之上感到片刻欢欣的人,都可以算是个诗人。”
kindle 中国文学 王小波
黄金时代 Goodreads 豆瓣
黄金时代
9.1 (41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9 - 4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2016年10月10日 已读
上一次读才两年前这次重读发现大部分情节都忘光了记性真的不行。后记里说“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我的阴阳两界真是甜啊,做爱描写太美差点把我感动哭了。极动人。
kindle 中国文学 王小波
彷徨 豆瓣
9.5 (252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同。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 “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彷徨》目录: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朝花夕拾 豆瓣
9.2 (38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 - 4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梁遇春散文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遇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
《梁遇春散文(插图珍藏版)》内容简介:那是三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正在北大一院图书馆里,很无聊地翻阅《洛阳伽蓝记》,偶然看到底下这一段:刘白堕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劫贼,饮之即醉,皆被擒获。游侠语日:“不畏张弓拔刀,但畏白堕春醪。”
我读了这几句话,想出许多感慨来。我觉得我们年青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时候,命运之神同刺史的部下一样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这的确是很可惋惜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又想世界既然是如是安排好了,我们还是陶醉在人生里,幻出些红霞般的好梦罢,何苦睁着眼睛,垂头叹气地过日子呢?所以在这急景流年的人生里,我愿意高举盛到杯缘的春醪畅饮。
惭愧得很。我没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醉中只是说几句梦话。这本集子就是我这四年来醉梦的生涯所留下惟一的影子。我知道这十几篇东西是还没有成熟的作品,不过有些同醉的人们看着或者会为之莞尔,我最大的希望也只是如此。
棋王樹王孩子王 豆瓣 Goodreads
9.0 (32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大地 2007 - 1 其它标题: 棋王.樹王.孩子王
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阿城的代表作。李家同最愛的40本書之一

 阿城的三個中篇:棋王,樹王,孩子王,取材截然不同,可是,他所要表達的主題是相同的:人,是最重要的。稟性善良的人,關愛人群,沈默工作,永遠是社會的瑰寶。偏激的主義違反人性,也違反自然,產生了愚昧盲動的行為,也就成了無可彌補的災害。

  阿城不只是一個說故事的小說家,實在是藉著小說來傳佈觀念的思想者。他的小說有些情節雖然近乎超現實的描述,卻緊緊地抓住現實嚴肅地透露出自己的人生哲學。

  自「棋王」初刊於《上海文學》之後,海內外的刊物爭相轉載,評論蜂起,讚譽不絕,咸認為阿城的小說是新文學以來最傑出的作品。其文如雲煙浩渺,似幻而真,深刻精絕,其輕描淡寫中的諷世寄寓,尤令人沉吟悱惻。
倾城之恋 豆瓣 Goodreads
9.0 (17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 6
繁體中文版

―★◎在《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成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曾被改编成热播影视作品 《倾城之恋》收录张爱玲于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等
大唐李白·少年游 豆瓣
8.1 (18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一个身为星宿、发为仙音,却只剩下名字的诗人;一个号称盛世,却以虚荣摧残着诗的时代
李白,改变了唐诗,却错过了时代;而整个大唐,又怎么错过了他?
作家张大春融历史、传记、小说、诗论于一体的浩瀚大作,2013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
大唐,文治武功的极盛之世,一个以无比的自信和激昂风采拥抱世界的时代。原本最自由的诗,却被赋予格律的法度,成为改变命运的手段。
飘然不群的李白,心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理想,却为何没有科考资格,甚至隐瞒出身外出飘荡,注定与整个繁华世道错身而过?既然无从追随时代的格律,写诗恰是随意的他,又如何作出无人匹敌的诗句以达天听,成就“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斟酒”的无上光荣?日后名满天下的他,何以还是迷失了最初的自我,以至千载以下,人们居然多只记得他的名字而已?
盛世背后、盛名之下,常常被忽略的,是自由的重负。后人所景仰、企羡、而追之不及的仙,不过是为俗世生涯所排挤在外的人;当现实的人生展开之际,诗句中的仙境,便也随着时代的种种前提、限制,一点一滴地凋零了。
李白,改变了唐诗,却错过了时代;而整个大唐,又怎么错过了他?
《大唐李白》系列是作家张大春现代小说技艺与古典文化素养之集大成作品,拟以百万字篇幅再造诗仙李白的一生、大唐盛世的兴衰。首部曲《少年游》透过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踪游历,为读者解开诗人的身世、师从之谜,勾勒出盛唐时代的斑斓世相。作者在小说和历史之间捭阖出入,不仅以诗句推理出当时文人笔下心绪由来的内外世界,甚至大胆替李白“代笔”,对其诗作进行续补、改写。虚实难辨,却精彩叫绝,堪称理性和知识的完美狎戏。
我认为《大唐李白》这样的小说之所以迷人,不只是它用了许多“稗的、野的、不可信的历史”去编织李白这个传奇人物的周遭故事,还因为它用了诗这种朦胧的材料去逆推回当时的创作情境,并且试着让那个情境(时代的、社会的、个人的)重新活现,这毋宁对小说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与满足。
因此这部书也可以说是一部考据、一部诗论、一部纪录片,当然还是一部新形式的、极度考验读者的小说。
——吴明益(小说家、台湾东华大学教授)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盛世张皇,侧映出的却是诗人的出处两难。仰天大笑,终成蓬蒿,李白之悲,不亚于杜甫。而盛世张皇,不如说盛世窘迫,张大春竟以豪气写出了这种窘迫。
——廖伟棠(香港作家、诗人)
2015年7月28日 已读 是我读书少……看得好累
中国文学
黄金时代 豆瓣
8.8 (2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收录《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五篇作品。
哥伦比亚的倒影 豆瓣
8.3 (53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