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
爱的饥渴 豆瓣
愛の渇き
8.1 (4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爱的饥渴》发表于1950年,中篇,是一部极重要的纯文学小说。
小说人物不多,但都具有戏剧的鲜明性格。主人公悦子在丈夫去世后,准备死守贞节,但公公诱惑她,将她推向凝固的恐怖之中。这时她迷上了园丁三郎,将他作为自己幸福的根据和生存的理由。悦子和三郎的爱情被公公发现之后,她自己摆脱不了种种苦恼,最后无法继续维持爱,便用铁锹将三郎打死。
作者笔下的悦子这个人物的感情元素是十分复杂的,她抱有一种强迫症般的爱的饥渴。但是,三岛在这部小说中所着力描写的不在于此,而在于悦子与三郎的关系上,尤其是三郎的男性美上。
它扎根于作者深层意识的性的愿望和美的倾向,进而发展到伦理道德的必然性,使两者达到精彩的一致。《爱的饥渴》受到了莫里亚克的《爱的荒漠》的影响,三岛的文学“野心”都倾注在《爱的饥渴》上。三岛能够理解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凄厉,并把建立在这种理解之上的影响,深深地渗入超越本人自白的《爱的饥渴》中去。
其中作为自己的工作,估计能流传下来的,就是《假面自白》、《爱的饥渴》和《禁色》这三部长篇,在完全暴露自己的长处和缺点这点上,我觉得它们是自己的真正的工作。
碰巧它(《假面的告白》)正是一部自白体的作品,而我却要尝试着将自己倾注在客观的人物中,于是就写了下一部《爱的饥渴》……
可以说,这个主题是反《包法利夫人》的、反迪康热的。
——三岛由纪夫
斜阳 豆瓣
8.9 (82 个评分) 作者: 太宰治 译者: 杨伟 / 张嘉林 重庆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收录太宰治最著名的三部作品:《斜阳》、《维庸之妻》和《人间失格》。
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城市的废墟弥漫着精神危机。太宰治的文学以耀眼的光芒照射在废墟之上。他的文学本来就是以现代的危机意识、世纪末的颓废意识作为出发点的,因而当战后的现实陷入危机之际,他的文学以强有力的现实感诉诸于人们的心灵。他原先悲歌“人世恐怖”,而在一九四七年发表的《维庸之妻》中,那种悲歌进而发展为一种对虚无的叹息和幻灭感。小说借妻子之口,讲述了一个因生来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灵为莫名的不安所攫住,以致终日借酒浇愁的诗人的故事。颓废堕落的缘故,被妻子一语中的:“像玩扑克牌一样,负的全部收齐,就交成了正的。”太宰治似乎相信,人只有内心深处抱有虚无感,才会具有善的秉性。一九四七年,太宰治发表了《斜阳》。这部以没落贵族家庭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日本的《樱桃园》”,描写了战后这一道德过渡期的牺牲者的悲剧,为他赢得了如潮的赞美。他临终前写成的《人间失格》,可以说是他整个一生的自画像,从中可以看到他从多愁善感的少年一步步丧失为人资格的过程,被誉为日本文坛“不朽的杰作”,是“太宰文学的总清算”。
太宰治,三十九年生命,二十年创作,五次殉情自杀,最终情死,日本无赖派大师,毁灭美学一代宗师。
年度最畅销作品,没有《斜阳》就没有斜阳族,可以不读村上春树,却不能不读太宰治。
了不起的盖茨比 Goodreads 豆瓣
The Great Gatsby
8.7 (1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邓若虚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 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小说第2名
★ 村上春树最爱的书
★ 村上春树万字长文导读
★ 全新译本完美呈现原著魅力
★ 如果没有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遇,我写出来的小说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者也许什么都不写。——村上春树
★《了不起的盖茨比》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正因这样的幻象,世界才如此鲜艳。你无需理会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是了。——菲茨杰拉德
中西部小子盖茨比到东部闯荡一夕致富,他在自己的豪宅夜夜宴客,俨然慷慨荒唐的富豪大亨;他梦幻地看着纽约长岛上一座闪着绿光的灯塔,寻觅着梦寐以求的女人黛西。邻居尼克,眼看着盖茨比的宾客们接受他的招待却冷漠无情,眼看着盖茨比奋力追求那腐败的虚华。盖兹比最后的结局,让尼克对东部浮华的名流生活梦碎,宛如看着繁华楼起再看着它楼塌。
2017年5月25日 已读
叙述非常美。但,【盖茨比始终是美国白手起家人士的浪漫化偶像。这本书体现了白手起家话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若没有白手起家人士的话语,这部著名的小说就无从产生,盖茨比这个人物就是个“一文不值的骗子”――一名罪犯――这正是盖茨比不敢让人知道的一面。】任何作品都无法脱离历史和文化的局限。
kindle 美国文学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9.1 (312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游擊文化 2017 - 2
令人心碎卻無能為力的真實故事。
性、權力、升學主義──青澀的表皮、變態社會的日常
如果這件事情正在發生,我們要怎麼假裝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
「我下樓拿作文給李老師改。他掏出來,我被逼到塗在牆上。老師說了九個字:『不行的話,嘴巴可以吧。』我說了五個字:『不行,我不會。』他就塞進來。那感覺像溺水。可以說話之後,我對老師說:『對不起。』有一種功課做不好的感覺。」
痛苦的際遇是如此難以分享,好險這個世界還有文學。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輝煌的人生裡,她的臉和她可以想像的將來一樣漂亮。補習班國文名師李國華是同一棟高級住宅的鄰居。崇拜文學的小房思琪同樣崇拜飽讀詩書的李老師。
有一天李老師說,妳的程度這麼好,不如每個禮拜交一篇作文給我吧,不收妳周點費。思琪聽話地下樓了。老師在家裡等她,桌上沒有紙筆。
思琪的初戀是李老師。因為李老師把她翻面,把他的東西塞進去。那年的教師節思琪才十三歲,這個世界和她原本認識的不一樣。
如果這是愛情,為什麼覺得暴力?為什麼覺得被折斷?為什麼老師要一個女學生換過一個女學生?如果這不是愛情,那滿口學問的李老師怎麼能做了以後,還這麼自信、無疑、無愧於心?
這是一部驚人而特別的小說,小說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銳的感受力、又是一個近距離目擊者,使這整件事像一個「倖存的標本」那樣地被保留下來。整本書反覆地、用極度貼近被侵害者的視角,直直逼視那種「別人奪去妳某個珍貴之物」的痛苦──且掠奪之人是以此為樂。
2017年5月15日 已读
一口气读完感觉自己被细致地杀死了一次,每一句话都是一把刀割在心上。这痛就算平分给地球上每一个人,他们也都会痛得喘不过气的。
kindle 文学
宇宙尽头的餐馆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
8.0 (62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徐百柯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7
《宇宙尽头的餐馆》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之一。
宇宙尽头餐馆,顾名思义,设在宇宙的尽头。所谓宇宙尽头,既是时间的终点,也是空间的终结。宇宙在此刻毁灭。只有穿过无尽空间,在时光隧道中旅行千万年的阔佬富豪才能享受这家餐馆的美食,同时观赏宇宙毁灭的那一刻。
那以后,阔佬们各自搭乘自己的超豪华时空飞船,返回自己的时代。
可是,阿瑟·邓特和他的伙伴们并非这类豪客。这一群伙伴分别是:地球毁灭后仅存的两个人、两个脑袋三条胳膊的银河大盗、爱唠叨的机器人,以及伟大的百科全书《银河系漫游指南》的研究员。这些穷鬼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与宇宙同归于尽吗?
总而言之,他们成功逃脱了。但又陷入了另一场危机之中,再一次踏上了冒险之旅。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地球原来是一台为提示宇宙之秘而设计出来的巨型电脑。而现在,从宇宙毁灭的那一刻掉头返回的他们又将面对新的发现:人类的起源。
这个起源肯定不会增加现已灭亡的人类的光荣,不过,《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封面上已经用大而友善的字母告诉我们了:不要恐慌。
2017年4月20日 已读
就这么把马文牺牲了!生气!愚蠢的宇宙人!
kindle
堕落 豆瓣
La Chute
8.1 (3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丁世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17年4月18日 已读
“这假先知在荒漠上大声疾呼,还不肯走出那荒漠。”……爱加缪。😭
kindle 加缪 文学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豆瓣
8.8 (16 个评分) 作者: Ernest Hemingway Arrow Books Ltd 1994 - 8
Set in the Gulf Stream off the coast of Havana, Hemingway's magnificent fable is the story of an old man, a young boy and a giant fish. It wa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at won for Hemingway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Here, in a perfectly crafted story, is unique and timeless vision of the beauty and grief of man's challenge to the elements in which he lives.
Here, for a change, is a fish tale that actually does honour to the author. In fac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revived Ernest Hemingway's career, which was foundering under the weight of such post-war stinkers as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It also led directly to his receipt of the Nobel Prize in 1954 (an award Hemingway gladly accepted, despite his earlier observation that "no son of a bitch that ever won the Nobel Prize ever wrote anything worth reading afterwards"). A half century later, it's still easy to see why. This tale of an aged Cuban fisherman going head-to-head (or hand-to-fin) with a magnificent marlin encapsulates Hemingway's favourite motifs of physical and moral challenge. Yet Santiago is too old and infirm to partake of the gun-toting machismo that disfigured much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
"The brown blotches of the benevolent skin cancer the sun brings from its reflection on the tropic sea were on his cheeks. The blotches ran well down the sides of his face and his hands had the deep-creased scars from handling heavy fish on the cords."
Hemingway's style, too, reverts to those superb snapshots of perception that won him his initial fame
Just before it was dark, as they passed a great island of Sargasso weed that heaved and swung in the light sea as though the ocean were making love with something under a yellow blanket, his small line was taken by a dolphin. He saw it first when it jumped in the air, true gold in the last of the sun and bending and flapping wildly in the air.
If a younger Hemingway had written this novella, Santiago most likely would have towed the enormous fish back to port and posed for a triumphal photograph--just as the author delighted in doing, circa 1935. Instead his prize gets devoured by a school of sharks. Returning with little more than a skeleton, he takes to his bed and, in the very last line, cements his identification with his creator
"The old man was dreaming about the lions."
Perhaps there's some allegory of art and experience floating around in there somewhere--bu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was, in any case, the last great catch of Hemingway's career.
--James Marcus
海子诗全编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西川 / 海子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7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版的诗集有《土地》(1990)、《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诗》(1995)、《海子诗全编》(1997)。
2017年4月7日 已读
太阳太远了 否则我要埋在那里
kindle
烛烬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 gyertyák csonkig égnek
8.3 (100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马洛伊·山多尔 译者: 余泽民 译林出版社 2015 - 11
空寂的庄园,主人老将军迎来了一位罕见的访客,一位曾与他金兰之交的故友。
昏暗的客厅里,将军与访客秉烛对坐,彻夜长谈,怀念将军逝去多年的妻子,审判一段由爱情及友情、忠贞和背叛交织的三角关系。混乱与骚动在年已迟暮的两位故友心灵深处涌流,情欲与仇恨的余烬不断闷烧。
在扣人心弦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奥匈帝国面临衰亡时的哀伤,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的动摇,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2017年3月21日 已读
仿佛音乐的终极本质是一道将要使他脱轨、让他崩溃的致命指令。
他喜爱的音乐,并不是为了让人忘却烦恼,而是触发人的内心激情与负罪感,是想让人的生活在自己内心、在意识层面变得更加真实。
kindle 文学
情人 豆瓣 Goodreads
L'Amant
8.0 (596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闲话闲说 豆瓣
9.2 (28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8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以一个超现实的新中国为号召,当然凡有志和有热情的中国人皆会趋之,理所当然,厚非者是事后诸葛亮,人人可做的。这个超现实,也是一种现代的意思,中国的头脑们从晚清开始的一门心思,就是为迅速变中国为一个现代国家着急。凡事标明“现代”的一切观念,都像车票,要搭“现代”这趟车,不买票是不能上的。“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佚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讲越酸。
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会被捏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通人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么早,而且诗的地位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白西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
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红楼梦》的颓废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后是“落了个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大地。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4 (153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罪与罚》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2017年3月9日 已读
罪与罚之后,得到救赎的必然条件,我以为是勇气,还是太天真了,竟然是爱情啊。“爱情使他们获得了再生,对那一颗心来说,这一颗心蕴藏着无穷尽的生命源泉。生活代替了理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应该在意识里形成了。”真是太奢侈了。
kindle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导演功课 豆瓣
On Directing Film
7.6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马梅 译者: 曾伟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7
“电影馆”出版的本意而言,是为了拓出一个关于电影、电影史、电影作者、电影理论的对话场域,我想,这也是我对“中转”这一系列的期待。多元化的时代与独白的文化结构,间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最大悖谬之一。凭借电影,我们重返20世纪,尝试理解和探寻新世纪别样的世界与多元的表达,多种可 能的生活与多个维度的生命。
2017年2月23日 已读
讲得比较general。。
kindle
拍卖第四十九批 豆瓣
作者: [美] 托马斯·品钦 译者: 林疑今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 3
《拍卖第四十九批》是品钦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于1966年出版。主角是是一个名叫奥狄芭·马斯的年轻女人,她曾是加利福尼亚富翁皮尔斯·尹维拉雷蒂的情妇;尹维拉雷蒂死后留下一大笔遗产,奥狄芭被指定为遗产执行人之一。她在对尹维拉雷蒂的产业进行清查的过程中,觉察到有一个叫做“特里斯特罗”的地下组织存在着。特里斯特罗形成于16世纪的欧洲,其宗旨是破坏、颠覆官方的邮政系统。这个组织现在仍在加利福尼亚乃至整个美国的地下活动。奥狄芭所接收到的信息似乎都与这个组织有关,而这些信息散乱、神秘,似有若无。与之相对的是尹维拉雷蒂的产业:宏大,严密,甚嚣尘上。奥狄芭在尹维拉雷蒂(即使死后也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控制的加利福尼亚对特里斯特罗的追寻,如同她曾经在尹维拉雷蒂身上寻找爱情一样偏执、入迷。
尹维拉雷蒂既是艾略特笔下丧失人性、精神贫乏的“空心人”,也是博尔赫斯笔下足智多谋的阴谋家。他发现了特里斯特罗,用密码计入遗嘱,并且收卖了足够的人,保证奥狄芭似是而非地找到它。在《死亡与指南针》中,罪犯夏拉赫设置了一个罪案的迷宫来捕捉侦探伦兰特,伦兰特发现了迷宫的结构并知道那是个陷阱,却仍然走进了迷宫的中心。如同伦兰特和夏拉赫合作建造了一个象征的迷宫一样,奥狄芭和尹维拉雷蒂也是一对神秘的合作者——如同他们曾经共同演出了一场性爱一样,上演了一出以加利福尼亚为舞台的戏剧。
在这部小说中还可以看到博尔赫斯的另一个故事《叛徒和英雄的主题》的未擦净的痕迹:爱尔兰一起义组织的领袖成了告密者,被揭露后自己签署了对自己的判决书;他的好友将城市作为舞台的延伸,改编并排演了一出莎士比亚的戏剧,让一颗子弹体面地结束了叛徒和英雄的生命。在加利福尼亚的圣纳西索市上演的是一出17世纪的戏剧《信使悲剧》,其剧情和尹维拉雷蒂企业的经营具有某种对称性。奥狄芭观看演出后,发现剧情和理查·沃芬格的剧本有些许不同,访问了导演兼演员德里布莱特,德里布莱特对她说:“沃芬格提供了文字和故事,我给予他们生命。”“特里斯特罗”便出自德里布莱特导演的《信使悲剧》;如果说它是尹维拉雷蒂身前秘密设置的组织,那么奥狄芭便是德里布莱特,编导剧本,并在剧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秘密散落在历史的各个不起眼的角落,是从历史中拯救出来的。在品钦的小说中,历史是熵增(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能量和信息逐渐损耗,最终走向热寂)的过程。奥狄芭处理的尹维拉雷蒂的遗产便是一个趋近热寂的王国。她在其中寻找沉默的人性和爱,寻找、等待特里斯特罗,并幻想以开放的特里斯特罗系统来为圣纳西索市带来可能性的生机。
小说的结尾是拍卖伊维拉雷蒂收藏的特里斯特罗组织的“伪造邮票”。这些伪造的邮票是特里斯特罗存在的证明,就像《荒原》是艾略特的证明一样;当然,也是这部小说的隐喻——以传说和科学的智慧戏仿历史,以期颠覆喧嚣的历史。
2017年2月18日 已读
…………品钦智商有800吧(。不敢读他别的书了(。
kindle 美国文学
后来的事 豆瓣
それから
8.8 (48 个评分) 作者: [日] 夏目漱石 译者: 吴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7
长井代助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多余人”,靠着向父母或兄弟伸手要钱度日。大学毕业后,三十岁了还没安家,也不谋职工作。年轻时他对一切态度消极,曾把相爱的三千代让给朋友平冈。可是三千代嫁给平冈后并不幸福,生下的一个孩子不久也夭折了。平冈在事业上失败后从大阪返回东京,三千代登门求情借钱。代助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三千代的爱并未消失,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顺应社会伦常娶家人安排的女子为妻,还是听从本心向三千代表白爱意?
2017年2月15日 已读
好好看啊。代助和平冈之间原本以为会是惨烈的对峙却写得如此克制有礼……看到最后几节几乎要哭了,结尾,被现实burn alive,简直是聪明又恶毒的幽默感……好喜欢夏目漱石啊。
kindle 夏目漱石 日本文学
苦水音乐 豆瓣
Hot water music
7.5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布考斯基 译者: 巫土 / 杨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8
查尔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1920~1994),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小说家之一。阿尔贝•加缪称他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时代周刊》评论他是美国底层社会的桂冠诗人。他的创作继往开来,独树一帜,被誉为“地狱的海明威”。
布考斯基年轻时做过洗碗工、卡车司机、邮差、门卫、仓库管理员、电梯操作员等多种底层工作,其写作的主题大多源自他的生活经历。
布考斯基善于洞察生活本身,《苦水音乐》是其短篇小说代表作,侧重描写社会边缘人的生活。落魄作家、无业游民、酒鬼、妓女,是布考斯基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的生活卑微、肮脏、甚至疯狂,但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书的出版,美国成立了一支同名的朋克摇滚乐队,名噪一时。
2017年2月12日 已读
读了部分没全部读完…他竟然是卡佛的偶像……well, not surprised :)
kindle 美国文学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豆瓣
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
7.3 (13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于是 新星出版社 2010 - 7
1985年惠特布莱德奖获奖作品
英国英语系学生必读的经典读物
入选《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
改编成BBC热门剧集,荣获戛纳最佳剧本等多项大奖
讲述每个人都会有的爱、悲伤和愤怒
一部温暖、机智、有趣的成长小说
张悦然作序推荐 《鲤》杂志首次参与策划
————————————————————
二十年来我读到的最有意思的作家。
——戈尔•维达尔(美国作家)
珍妮特•温特森是这类题材的大师,一个极具天赋的作家。
——穆里尔•斯帕克(英国作家)
她不会装腔作势,只想坦诚地书写她想写的,我认为这很有启发性。
——萨拉•沃特斯(英国作家)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无疑是温特森小说世界的入口,故事从这里开始。而所有的故事,其实也都在这里了。与她的其他小说一样,这是本聪明而有趣的小说。
——张悦然(作家)
2017年2月11日 已读
无趣…………
kindle
素履之往 豆瓣
8.5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哥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 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虽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吾从恭,澹荡追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本书共三辑,主要内容:庖鱼及宾、朱绂方来、白马翰如、巫纷若吉、亨于西山、翩翩不富、十朋之龟、贲于丘园、丽泽兑乐、与尔靡之等。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豆瓣
8.5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德烈·艾席蒙 译者: 权景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2 - 8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内容简介:这个世界再无秘密,爱上你,就是我唯一的秘密,而我只愿与你分享。怎么样的渴望,能如此灼烧灵魂;怎么样的思念,能刺痛每一根神经末稍,想要靠近,不敢靠近;想要推开,不舍推开;当猛烈的火焰包裹住两人,这世上,只剩彼此搏搏狂跳的心。我喃喃向你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意大利里维埃拉这年的夏天,比过往十五年还要炫目。突如其来又猛烈的爱,彷佛林中奔出的兽,攫住少年与那人的身与心。关系的暧昧、情欲的流动、对彼此的着迷、犹疑、试探,在焦躁不安的夏日里形成一股令人恐惧却又执着不放的暗流。从两人灵魂深处萌发出来的,是一段仅仅为时六周的爱情故事,以及为一生留下印记的经验,因为他们在里维埃拉与罗马闷热夜晚里发现的,是此生恐怕再也无法寻得的东西:完全的亲密关系。
这是本美丽与智慧兼具的书,分毫不差地以既轻盈又凝缩的谨慎,写作其戏剧场面每一刻的精确真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将巧妙地立足于书架上介于詹姆斯•鲍德温《乔凡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与爱德蒙•怀特《男孩故事》(A Boy’s Own Story)之间的位置。这也是一本绝佳的小说,描述地中海夏日感官的光芒,与充满欲望的日日夜夜。
海报:
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 豆瓣
8.4 (37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汤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9
卡佛一生作品以短篇小说和诗为主。这本自选集几乎包括了卡佛所有最重要的短篇小说,被誉为是“最卡佛”的卡佛小说集。本书总结了卡佛的写作生涯,见证了他堪比海明威、韦尔蒂、塞林格、契佛等当代美国名家的文学成就……这部自选集是来自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2017年2月4日 已读
对生活荒谬与无意义的认识随时随地将人击溃。看到三分之二有点审美疲劳结果最后一篇写契科夫突如其来的迷人……!!
kindle 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