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fiction
布罗茨基传 豆瓣
作者: [美] 列夫·洛谢夫 译者: 刘文飞 东方出版社 2009 - 8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摄影师,布罗茨基自小酷爱自由,因不满学校的刻板教育,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他先后当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探队的杂务工等。业余时间坚持写诗,译诗。
本书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
2018年6月5日 已读
在这每日窒息的生活中读布罗茨基就是像呼吸到新鲜空气一样令人感受到这本来就该是如此自然的事却又是切实的幸福。我爱你!
nonfiction 布罗茨基
Consider The Lobster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David Foster Wallace Abacus 2005
Do lobsters feel pain? Did Franz Kafka have a funny bone? What is John Updike's deal, anyway? And what happens when adult video starlets meet their fans in person? David Foster Wallace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 in essays that are also enthralling narrative adventures. Whether covering the three-ring circus of a vicious presidential race, plunging into the wars between dictionary writers, or confronting the World's Largest Lobster Cooker at the annual Maine Lobster Festival, Wallace projects a quality of thought that is uniquely his and a voice as powerful and distinct as any in American letters.
2018年3月24日 已读
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思考切入的角度,每一篇都受益匪浅。对我的影响之深又要用多长时间来消化。感谢您,爱您。
DavidFosterWallace kindle nonfiction 美国文学
Conversations with David Foster Wallace 豆瓣
作者: Stephen J. Burn (Editor)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2 - 3
Across two decades of intense creativity, David Foster Wallace (1962-2008) crafted a remarkable body of work that ranged from unclassifiable essays, to a book about transfinite mathematics, to vertiginous fictions. Whether through essay volumes (A Supposedly Fun Thing I'll Never Do Again, Consider the Lobster),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Girl with Curious Hair, Brief Interviews with Hideous Men, Oblivion), or his novels (Infinite Jest, The Broom of the System), the luminous qualities of Wallace's work recalibrated our measures of modern literary achievement. Conversations with David Foster Wallace gathers twenty-two interviews and profiles that trace the arc of Wallace's career, shedding light on his omnivorous talent
Jonathan Franzen has argued that, for Wallace, an interview provided a formal enclosure in which the writer "could safely draw on his enormous native store of kindness and wisdom and expertise." Wallace's interviews create a wormhole in which an author's private theorizing about art spill into the public record. Wallace's best interviews are vital extra-literary documents, in which we catch him thinking aloud about his signature concerns--irony's magnetic hold on contemporary language, the pale last days of postmodernism, the delicate exchange that exists between reader and writer. At the same time, his acute focus moves across MFA programs, his negotiations with religious belief, the role of footnotes in his writing, and his multifaceted conception of his work's architecture. Conversations with David Foster Wallace includes a previously unpublished interview from 2005, and a version of Larry McCaffery's influential Review of Contemporary Fiction interview with Wallace that has been expanded with new material drawn from the original raw transcript.
2018年3月24日 已读
电视给人的是完全不劳而获的愉悦,而serious art is meant to be uncomfortable. 和现实生活一样只有在经历过一番辛劳后才能获得更为深刻的快乐。唉,感觉自己被骂得很惨:(【从他身上学到的关于文学的看法比看什么专业书学到的还要多。没读完他的全部小说还不能死。最后一篇的最后一句话太虐了π_π
DavidFosterWallace kindle nonfiction
云彩收集者手册 豆瓣
The Cloud Collector’s Handbook
8.2 (160 个评分) 作者: [英] 加文·普雷特-平尼 译者: 王燕平 / 张超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本书介绍了46种云彩和大气光学现象,并且收录了全世界云彩爱好者 拍摄的百余幅精彩摄影作品。从太空 边缘的神秘夜光云,到我们周围的重重雾霭,都在这本手册之中。即使没有任何自然观察经验,读者也可以了解云彩的名称、特征、形成原因,鉴别云的种类,并利用书中的趣味记分系统与亲朋好友展开观云竞赛。
2018年3月21日 已读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nonfiction
恋人絮语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8.9 (81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6
《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悲伤与理智 豆瓣
On Grief and Reason
9.0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刘文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4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 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的奇作。
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罗茨基散文写作、乃至其整个创作的“天鹅之歌”。
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翻译出版的《悲伤与理智》是这部佳作的首个国内中文译本,在翻译文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学与学术价值。
2018年2月21日 已读
悲伤与理智是诗的燃料。“阅读就像爱情,也是一条单行道,我所做的一切他们几个全都一无所知。”
kindle nonfiction 布罗茨基
暖梦 豆瓣
作者: [日本] 夏目漱石 译者: 陈德文 花城出版社 2014 - 9
本书是“慢读译丛”之一,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日本最有代表性小说家夏目漱石鲜有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收入从未译介过的《永日小品》的大部分和《往事漫忆》的全部及一些散篇译作。夏目漱石的散文记述人情往来、家庭生计、读书属文以及疗病养疴等生活的琐末细事,如小院闲花,风情自在,在明治、大正时代别开一方胜景。其中,《永日小品》不少篇目和鲁迅笔下的小说风格极为相似,实写的人情物事淡而有味,虚写的文字想象奇诡、丰富,笔墨轻松自然,行文游刃有余;《往事漫忆》则描写了作者引人关注的“修善寺大患”(修善寺原名修禅寺,是伊豆半岛北部的温泉之乡,作者两度在此医治修养)。此节充分体现作家写实主义派的风格,同时可见日本的写实派又受到同时代的自然主义影响。对于夏目漱石来说,生病既是生死的考验,也是心灵的净化,从而孕育了作家晚年所逐渐成形的“则天去私”的人生理想。
定义集 豆瓣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许金龙 新星出版社 2015 -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大江健三郎 青春至年迈的思绪沉淀
娓娓道尽大江健三郎眼中的父与子、危机与未来、人与世界、爱与和平
《定义集》是大江健三郎先生于2012年7月出版的随笔集,原是《朝日新闻》于2004年6月至2012年3月间为大江先生开设的一个专栏,由每月发表的一篇随笔连缀而成的这七十二篇文章,记录了大江先生在这六年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乃至越陷越深的绝望,当然,也记录了老作家在这绝望中不断寻找希望的挣扎。较之于鲁迅先生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位老作家似乎更在意“始自于绝望的希望”。
流动的盛宴 豆瓣
A Moveable Feast
7.7 (7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1920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扉页上的题献——“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在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的作品中,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那些当时在世界文坛、艺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都被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素描像,与这座城市、这部书永远融为一体。
布罗茨基谈话录 豆瓣
Диалоги с Иосифом Бродским
9.2 (5 个评分) 作者: 约瑟夫·布罗茨基 / 所罗门·沃尔科夫 译者: 马海甸 / 刘文飞 东方出版社 2008 - 4
《布罗茨基谈话录》系根据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生前与文化史学家所罗门·沃尔科夫的谈话整理而成,凡十二章,内容涉及布氏的生活经历、创作,他与俄国诗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英国诗人奥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关系;对上世纪五十~八十年代苏联和美国的文化交流、文化现象颇多精辟之见。
阅读的故事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童年的阅读,阅读的记忆与困惑,阅读的方法与知识,乃至于阅读的梦境,勾勒出面对书籍与文字的百般心情,即使书本丰饶的世界有所限制,但仍叫唤出我们共同的心事与希望。以扎实的阅读经验,佐以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文字,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文体与思绪,书写下与各类书籍的美丽邂逅,以及对书的奇想与期待。犹如作者前半生的阅读传记。
2017年12月17日 已读
偶像……想成为和他一样的专业读者😢佩服他写长句的本领,不过读得多了有点累,过于追求精细周到不免有些啰嗦,我想他可能很适合去翻译DFW(。
kindle nonfiction 中国文学
伍迪·艾伦:电影人生 豆瓣
Woody Allen: A Life in Film
作者: [美] 理查德·席克尔 译者: 伍芳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伍迪·艾伦,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最机智和最多产的电影导演,却甚少谈及自己,亦常常为人所误解。此番,面对影评家理查德·席克尔的采访,他侃侃而谈近四小时,话题涵盖他作为电影人的方方面面。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伍迪·艾伦对于电影的激情来自何处,他是如何拍电影的,又如何以电影来探讨他所痴迷和执著的论题:道德,信仰,两性战争,现实与梦幻的冲突,以及偶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访谈文字之前,理查德·席克尔提供了一份长篇序言,提纲挈领,综览伍迪·艾伦的电影之路。访谈文字之后,则附有伍迪·艾伦的电影作品目录。简洁却不失深度,本书堪称进入伍迪·艾伦电影人生的最佳入口。
2017年12月8日 已读
不信宗教,认为艺术会给艺术家带来永恒只是幻想,坚信的是运气。原来不是悲观,而是令人叹息的现实主义,或者说天真的乐观。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拯救,那么拯救我们的一定是某种我们目前尚不了解的东西。原来如此……作者提出他电影里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一点有意思的。
nonfiction 电影
福克纳书信 豆瓣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李文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福克纳书信》包括福克纳有意公开发表的信函以及图书护封上的推荐语、报端广告与启示。福克纳的智慧、知识、想像力、才能和幽默感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这本非小说性的文集中,都可以窥见福克纳作为艺术家以及作为人的某个方面。这些文章,在向我们显示出这位极其热诚、异常复杂、非常隐秘的作家在职业生涯的后四十年愿意向公众揭示的耶些部分的同时,也使我们得以更进一步了解他的为人与他的作品。
重生: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 豆瓣
8.0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里夫 /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姚君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桑塔格日记首次公开出版;一部宛如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的名人日记
自《反对阐释》开始,每一本桑塔格著作的问世,都是美国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这种现象,甚至到桑塔格死后都在延续。许多有关她生平逸事的著作在她逝世后陆续出版,而所有这些在桑塔格身后出版的著作中,当属桑塔格日记的出版最令人期待与激动。苏珊•桑塔格身后留下了近100个日记、笔记本。
2008年12月,在她去世4年后,由其子戴维•里夫亲自整理的三卷本桑塔格日记首卷《重生》出版,世人终于得以窥见私人日记中那个真我的女斗士。
1947至1963年,这16年,正是桑塔格从一个花季少女成长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及单身母亲所走过的历程。其生命的中心内容就是不顾一切地去经历: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竭尽全力地去理解。日记中的内容都是高密度的、省略性的、跳跃性的,有大量的摘抄、无穷无尽的书单、关于写作的想法、与不同时期友人的关系,以及详尽的自我分析。
2017年11月14日 已读
“日记或日志的主要(社交)功能之一完全就是让别人偷看,关于这些人(如父母+情人),我们只在日记里残酷地实话实说。”偷看别人的日记真开心,何况还是这么聪明博学又有着切实烦恼痛苦的人。过一种感受的生活,而不是思索的生活。
kindle nonfiction
HELP 豆瓣 Goodreads
9.2 (5 个评分) 作者: Simon Amstell Vintage Publishing 2017 - 9
COMEDY, TRAGEDY, THERAPY
Simon Amstell did his first stand-up gig at the age of thirteen. His parents had just divorced and puberty was confusing. Trying to be funny solved everything.
HELP is the hilarious and heartbreaking account of Simon’s ongoing compulsion to reveal his entire self on stage. To tell the truth so it can’t hurt him any more. Loneliness, anxiety, depression – this book has it all. And more.
From a complicated childhood in Essex to an Ayahuasca-led epiphany in the Amazon rainforest, this story will make you laugh, cry and then feel happier than you’ve ever been.
加缪手记 豆瓣 Goodreads
9.5 (25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黄馨慧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6 - 7
手记前两卷在作者去世后不久即出版。但当年还有未曝光的笔记,这正是第三卷的内容。加缪在最后这几本笔记中,与之前相比写了更多他私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希腊旅行、阿尔及利亚战争之惨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笔记刚开始只是加缪的写作工具,到后来却更像是他的日记。
第三卷可 看到《夏》《堕落》和《流亡与独立王国》的源起。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反抗者》所掀起的激烈论战的反应。还有几个未及完成的写作计划,比如一个写朱莉·德·莱斯皮纳斯的剧本,一个将浮士德和唐璜两主题合二为一的剧本。当然,更有他已着手进行的小说《第一个人》。
2017年10月30日 已读
唉。他那么好,我那么垃圾,想哭。受益匪浅了,要时常重温读书笔记照亮内心黑暗……
nonfiction 加缪 文学
加缪手记 豆瓣
9.6 (34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黄馨慧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6 - 7
《加缪手记:第二卷》是作者自1942年1月至1951年3月的手记,在其中他记录了所思所想、读书笔记、作品雏形、写作构思等,且不乏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读者可以在手记中看到加缪如何面对《局外人》所遭逢的社会议论,《反抗者》出版后引起的激烈笔战,这期间加缪也完成了《西西弗斯神话》《鼠疫》等重要作品,堪称加缪人生的精华时期。
本手记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哲学思索、片段的描写,如对上帝和无神论、死亡、人民的苦难、“永恒轮回”等的反思与批判。
第二类为读书心得,如对《奥德赛》、司汤达、海涅、福楼拜、孟德斯鸠、纪德等大师的讨论。
第三类大部分是未正式发表的作品。
2017年10月21日 已读
要有那种选择自己所爱的力量,并坚持下去。不然还不如去死。要克服面对死亡的恐惧,但并非通过自杀的方式,不该自我放弃,要能够毫不挟怨地正面迎死。我们已经是一群死刑犯。……痛苦是常态,爱才是困难的,就连被爱也需要勇气。他太温柔了,每时每刻让我想要痛哭。
nonfiction 加缪 文学
加缪手记 豆瓣 Goodreads
Carnets I : Mai 1935 - février 1942
9.5 (7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黄馨慧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6 - 7
《加缪手记:第一卷》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写下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写作构思的方式,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书信手记最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 心的诸貌与真实,通过加缪的手记,我们更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本手记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属于哲学思考、片段的描写以及从生活中搜罗而来的谈话记录。手记里的许多片段几乎一字不改地用在了《局外人》《婚礼集》和《反与正》等作品中。
第二类是读书心得,包括影响他最大的作者尼采、戴·赫·劳伦斯、梅尔维尔和马尔罗等。《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的各个主题,不论是死亡的结局、清醒的心智、无神论观点和肉体生活的价值,都有在手记里反复出现与探讨。
第三类大部分都没有用在发表的作品中,有些则改写入早期的小说《快乐的死》。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豆瓣 Goodreads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9.2 (9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黄昱宁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2017年10月14日 已读
总而言之,陀老师,福克纳是大家的偶像(。)
kindle nonfiction 文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Read a Book
8.2 (366 个评分) 作者: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译者: 郝明义 / 朱衣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