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女人读书 豆瓣
作者: 李小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是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代表作的导读,也是作者对全球范围女性/性别研究理论的一次深刻的历史清理。妇女研究作为一个新拓的学术领域,性别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方法,是作者几十年来身体力行、苦心探索的主要领域。书中所涉及作品以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主线,却也有来自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声音:从近代女权主义的开篇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奠基作,到晚近的诸多新论,不仅展示出
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中女性/性别研究的历史进程,也使读者领略到这一领域的多元视角和多个方向上的社会作为,对任何一种强势学派可能出现的话语霸权都是必要的校正和补充。

《女人读书》
——女性/性别研究导读

李小江

目录

前言

1.“女权主义基石”及其奠基人…………………………………………………………… 2
——读[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1792)

2.重理“宗师”遗产 …………………………………………………………………… 7
——读[德]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及其他(1840s-1880s)

3.规范两性平等的社会关系 ………………………………—…………………………… 14
——读[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妇女的屈从地位》(1869)

4.阶级与性别:女工运动指南 ………………………………………………………… 19
——读[德]奥古斯特•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

5.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起源” ………………………………………………………… 24
——读[德]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

6.是这个男人敲响了中国“女界钟” ………………………………………………… 30
——读金一的《女界钟》(1903)

7.精神分析学说百年纪 …………………………………………………………………… 35
——读[奥]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1905)及其他

8.女性主义的别样立场 …………………………………………………………………… 41
——读[瑞典]爱伦•凯的《妇女运动》(1909)

9.世间还会笑谁不道德? ………………………………………………………………… 48
——读[日]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1915)

10.我们的解放从这里起步 …………………………………………………………… 51
——读[俄]列宁《论妇女》(1895-1922)

11.并非只是历史的回音 ………………………………………………………………… 56
——读[俄]柯伦泰的《新妇女论》(1922)

12. 为中国妇女解放鸣锣开道 ………………………………………………………… 66
——读陈独秀、李大钊等的《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1917-1922)

13. “她世纪”的预言人和先行者 …………………………………………………… 74
——读[法]罗曼•罗兰的《母与子》序(1922-1934)

14.有一间屋,又当何如? ……………………………………………………………… 79
——读[英]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

15.另类人生中的另一种声音 …………………………………………………………… 85
——读周作人的《女性的发现》(1918-1952)

16.性别教育的破冰之旅 …………………………………………………………………… 91
——读[英]霭理士的《性心理学》(1933)

17.气质与人格的选择空间 ……………………………………………………………… 96
——读[美]玛格丽特•米德的《性别与气质》(1935)

18.“种族绵续”的社会学思考 …………………………………………………………… 101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1947)

19.世纪末看“第二性” ………………………………………………………………… 107
——读[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1949)

20.你的奥秘中是否有我? ……………………………………………………………… 114
——读[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1963)

21.在解放的女人中为男人“窃”自由 ……………………………………………… 119
——读[美]渥伦•法若的《男性解放》(1969)

22.“性革命”的启动与终结 …………………………………………………………… 125
——读[美]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1970)

23.犹疑在进退之间的男性“真言”…………………………………………………… 131
——读[日]池田大作的《女性箴言》(1971)

2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137
——读[法]福柯的《性经验史》(1976-1984)及其他

25.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宣言 …………………………………………………………… 143
——读[美]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1979)

26.在女人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 148
——读[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1982)

27. 迟到的启蒙:走向女人……………………………………………………………… 153
——重读李小江的《夏娃的探索》(1982-1986)

28.女权主义者的 “新启示录” ………………………………………………………… 162
——读[美]葛罗莉亚•斯坦能的《内在革命》(1994)

29.健康身心、健康人生 ………………………………………………………………… 167
——读[美]《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1973-1998)


跋:求同存异、殊途同归 ………………………………………………………………… 174
——读[美]安乐哲的《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2002)

附录:
李小江主编书目及其相关著作(1986-2005) ……………………………………………… 179
豪爽女人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何春蕤 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 1994
2021年9月12日 已读
理解作者担忧也赞同她的解决,但理解不了她的诉求
女性主义 性别
不只是厭女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 所属 作品: 不只是厭女
8.1 (17 个评分)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译者: 巫靜文 麥田 2019 - 12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阅读高等教育 豆瓣
作者: 王俊 2007 - 1
本书是一篇博士论文,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的(高课学问、学科、课程、教学)社会性别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中性别歧视的认识论根源。
阁楼上的疯女人 豆瓣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所属 作品: 阁楼上的疯女人
8.8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 译者: 杨莉馨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
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娃的种子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麦克艾文 译者: 王祖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意在从广泛的范围,从原始人类的进化一直到现在,为历史提供一种新解释,作者将论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自农业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以来,大约一万年当中,男女之别(真实的、夸张的以及想像的),一直就是第一位的动力。阅读此书,有助于帮助读者看到,这个世界是以一种新方式运作的,也有助于读者看清自己的生活,以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生活经历。尽管此书在最大可能的比重上是关于历史的,但它的本意却关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的生活。男女在现代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一如那些社会本身的形态,受到了本书探索的那种非常漫长的两性历史的深重影响。
Feminism 豆瓣
所属 作品: 女权主义简史
作者: Margaret Wal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6 - 1
This is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feminism, looking at the roots of feminism, voting rights, the liberation of the sixties, and analy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omen, acros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elsewhere in the world (in particular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Walters examines the difficulties and inequities that women still face, more than forty years after the 'new wave' of 1960s feminism -- difficulties, particularly, in combining domesticity, motherhood and work outside the house. How much have women's lives really changed? In the West women still come up against the 'glass ceiling' at work, most earning considerably less than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What are we to make of the now commonplace insistence that feminism deprives men of their rights and dignities? And how does one tackle the issue of female emancip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s - in, for example, Islam, Hinduism, the Middle East, Africa,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女性与权力 豆瓣 Goodreads
WOMEN & POWER:A MANIFESTO 所属 作品: 女性与权力
8.6 (174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 刘漪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3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对性别议题的探讨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揭示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深层文化结构
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
◎ 编辑推荐
“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 讲稿。在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 媒体推荐
眼光犀利且机智幽默,这个自封的“吵吵嚷嚷的女人”证明了公共言说不再只掌握在男人的手中。愿她拥有更多的力量。
—— 劳拉·加梅森,《金融时报》
来自一位热诚女性主义者的衷心呼喊,“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女性应真正被聆听,这一完全合情合理的吁求提得对极了。
—— 《科克斯评论》
特别让人开眼…… 解释了“厌女症”的机制及它为何如此富有活力。
—— 艾莉芙·夏法克
一份耀眼而有力的宣言。
——《纽约时报》
清晰,料足,颇具颠覆性且机智幽默。
——《旧金山纪事报》
单身女性的时代 豆瓣 Goodreads
All the Single Ladies: Unmarried Women and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Nation 所属 作品: 单身女性的时代
7.9 (63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 贺梦菲 / 薛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理想国外文纪实001,《纽约时报》年度选书,美国名记丽贝卡·特雷斯特直击单身女性群体。
★一部单身的通俗史,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单身并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发明”。特雷斯特将单身女性纳入美国近代史的脉络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们投身医疗救护、工业生产,女权运动浪潮中她们积极争取投票权、堕胎权益。长久以来,单身女性的故事就是这个国家的故事。
★“勾搭”文化、“波士顿婚姻”、冻卵……时代变迁,(单身)女性“见招拆招”,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会有大量女性之间缔结伴侣关系的现象?现代女性为何选择情爱上的“小打小闹”,而拖延/拒绝进入婚姻?单身女性又要在何时生育、如何生育?她们的快乐烦恼,她们的生活经历,都在这本书里。
★不是“独身宣言”,也不为向传统婚姻“抖机灵”——特雷斯特提醒我们:女性命运不再是简单的“二选一”(不结婚就养猫),在她们面前会有更多的选项、更出彩的人生。结不结婚,女性都需要一种保持单身的能力,在思想上自主、经济上独立。由此我们将无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单身时代。
【内容简介】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当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的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媒体推荐】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进程中这一关键时刻的人——而不仅仅是单身女性——它都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发人深思的作品。
——《纽约时报》
从阶级、种族和性向等视角切入,辅之史料、访谈与趣闻轶事;特雷斯特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当代单身女性的生活群像。
——《波士顿环球报》
对于那些整日唠叨女性何时结婚的好事之人,用这本书让他们保持安静!
——英国《卫报》
亲爱的安吉维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亲爱的安吉维拉
8.7 (151 个评分) 作者: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6
【《纽约时报》畅销书】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2017年十大好书】
【献给所有与抗性别不平等抗争的父母的一份指南】
******
几年前,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收到昔日好友的一封信,好友询问这位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尼日利亚裔作家如何将自己的女儿养育成一个女权主义者。《亲爱的安吉维拉》即是阿迪契给好友的一封回信。
这十五条无价、睿智的建议,其实是关于如何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强大、独立的女性。
这些建议直接、有力而坦诚,从给予女儿(如果她渴望如此)选择一架飞机模型而非布娃娃当玩具的自由;到和女儿开放讨论穿衣、化妆或者性向的问题,让她不要将婚姻视为一种“成就”;作家还鼓励读者破除陈腐的性别观念,抛弃那种认为女性的生活就该以厨房、家务和丈夫的需求为中心的褊狭之见。同时,作家还反驳了那种看似进步、公平的表达背后的不公平预设,比如女性“被允许”去获得成功,本质上其实是认为女性不应该拥有权力的落后意识。
《亲爱的安吉维拉》尖锐地触及了21世纪的性别政治的核心。它将开启一场全新的、被迫切需要的讨论,即在当下,女性应该如何定义并塑造真实的自我。
她的国 豆瓣
Herland 所属 作品: 她的国
7.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夏洛特·吉尔曼 译者: 王骁双 / 朱巧蓓 译言古登堡计划/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6
《她的国》是吉尔曼写于1915年的一部女性主义作品,书中描绘了一个仅由女性组成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里,女性通过单性生殖繁衍后代。她的国社会安稳、没有战争和纠纷,也没有统治和被统治。作者在《她的国》中构建了一个只有女性的乌托邦,从逃离到自由,从疯癫到自我实现,《黄色壁纸》里那个痛苦挣扎的吉尔曼已蜕变为一位成熟自信的女权作家,用文字建构出一个让男性或害怕、或不屑、或崇敬的女性理想国。通过误闯进她国的三个男人与她国女人之间的不断互动,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那些社会规范、意识形态逐渐遭到质疑、颠覆,最终彻底瓦解。
短篇代表作《黄色壁纸》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运用众多女性哥特元素,揭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更为重要的是任何试图反抗的女性面临被定为疯癫的危险。这部作品为对以后的女性主义文学影响深远。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豆瓣
所属 作品: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作者: 李银河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 8
本书所收集是从西方当代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和学者最具代表性、最为深刻、影响最大的论述中精选出来的。所选文章有的是女权主义理论的经典,如《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曾在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是从某个学术领域,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论述妇女相关问题的精华之作。当此妇女理论研究热潮兴起之际,为提高我国妇女研究的总体水平,也为了促进中国妇女研究与世界学界的交流,编者从浩如烟海的女权主义文献中精选出十二篇翻译汇编成书。本书的出版,将为妇女研究领域的中国学者和关心当代西方社会状况与女性问题的读者开启一扇了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大门,了解她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她们的研究正在何种层面上进行,以及我们同她们的差别或差距。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豆瓣
Making Motherhood Work. How Women Manage Careers and Caregiving 所属 作品: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作者: (美)凯特琳·柯林斯 (Caitlyn Collins) 译者: 汪洋 / 周长天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0 - 11
☆腾讯新闻&BOSS直聘联袂推荐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获奖图书×公理商业图书奖铜奖作品
☆历时5年,135位职场妈妈,4种迥异的家庭福利政策模式,刷新你的“妈妈观”!
☆直击当代职场妈妈的焦虑根源,颠覆工作与家庭平衡的传统目标
瑞典为什么有“爸爸月”?德国的产假为 什么从3年缩减到12个月?意大利的婆婆也带娃?美国的“妈妈岗”是什么?
☆职场妈妈的未来会好吗?
时代在进步,女性要真正走出困境,还要激发男性的觉醒,不光两性关系需要一个全新的定义,婚姻与育儿的价值一定也需要重估。
从个体家庭到公共社会,是时候重新分配育儿责任了!
当一名职业女性成为妈妈,她必然要面临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冲突,这是理所当然的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
本书以美国职场妈妈的困境为出发点,选取了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非常不同的四个国家——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对其中的135位中产阶级职场女性进行访谈,调研她们想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以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从而从国家制度、市场配置、文化氛围等角度,试图勾画一种对职场妈妈更为公平并能够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持的社会图景。
女性的法律生活 豆瓣
所属 作品: 女性的法律生活
作者: 朱迪斯·贝尔 译者: 熊湘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朱迪斯·贝尔认为,现今的女性主义法学界没能有力地回应女性生活中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她认为,女性主义学者们从主流的智识辩论中抽身出来,反而把自己边缘化了。在本书中,贝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的女性主义法学框架——这一框架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将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重新焕发了女性主义的实用价值。
传统的女性主义理论认为,法律体系具有男性偏见,我们必须更多地帮助女性对抗暴力,克服政治的、法律的和社会的各种不利境况。贝尔从这一前提出发,认为传统的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一偏见的处理可谓“矫枉过正”。她们过于强调制度体系中不利于女性的那些方面,却对于如何利用这一制度体系提升女性权益缺乏洞见,并且使传统学者忽视了女性主义议题的合法化、正当化。更糟糕的是,原本是传统法律理论的先天性缺陷导致了偏见的存在,女性主义者们却错误地将偏见产生的原因归结于自由主义,认为自由主义过分关注个人自由,忽略了个人责任。而贝尔认为,自由主义就建基于个人责任之上,而这一前提也成为男性和男性组织为他们的行为作辩护的有力智识基础。
贝尔提到,传统的女性主义路径导致了对诸如“男性与女性的特征性差异”之类的抽象问题无休止的争论,而没能集中力量去解决法律体系中的核心矛盾。因此,她通过对宪法性解释、生育选择和胎儿保护等法律问题的关注,围绕传统理论的三大中心元素——平等、权利和责任——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主义解释体系。贝尔将她的理论称之为“后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这一法律进路不仅赋予个体自由以价值,也认识到我们为满足个体诉求——这诉求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可能各不相同——所担负的责任。
http://www.ideobook.com/217/baer-our-lives-before-the-law/
天空的另一半 豆瓣 Goodreads
HALF THE SKY 所属 作品: 天空的另一半
9.2 (1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 译者: 吴茵茵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妇女城 豆瓣
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 所属 作品: 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
作者: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译者: 李霞 学林出版社 2002
《妇女城》内容简介:此后的几百年里,虽然出现了一些女诗人,也有一些女性介入了职业领域,如自行开业的女外科医生约翰娜·贝洛塔(Johanna Belota)等,但没有人接着“妇女城”思想说下去,皮桑和“妇女城”都渐渐被遗忘了。直到19世纪后期,欧洲蓬勃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才重新发展了她。在今天美国大学的西方文明课里,《妇女城》则是必读书目之一。其实,中世纪的人相信只有拉丁文的作品才能传诸后世,流传久远。与用方言写作的但丁、薄伽后等人文主义者一样,皮桑选择了法语表达自己,原本也不是为了追求不朽。她的作品大都成向当时的一般读者,文字通俗流畅,一首民谣还把她比作“缪斯九女神中之最流利者”。但无论是霸权的压制,还是故意的忽视,都无法永久地遮蔽她的“妇女城”思想。
蒙尘缪斯的微光 豆瓣
Sisters of Science and Ideas 所属 作品: 蒙尘缪斯的微光
作者: [芬] 马里奥·T.努尔米宁(Marjo T. Nurminen) 译者: 林铮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 - 10
编辑推荐
身处在一个所有规定都依男性为准的世界里,被排拒于追求思想和科学的公共舞台之外,那些敢于冲破历史,成功地在由男性主导的学问公共舞台上演出的女性,到底经历过怎么样的压力和艰难?
十年打磨 精心写就
近百张精美插图
珍贵的历史资料
跨越三千五百年的时空
倾听历史的复音
审视科学史中女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