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所属 作品: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8.8 (60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女性的崛起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文化、性别与教育 豆瓣
作者: 张素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聚焦于20世纪初期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民族国家建设中性别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当时的女大学生而言,在旧的思想体系逐渐崩溃之时,她们也存在一个不断确立和建构自己身份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在教育、文化和各种社会权力关系的影响下开始的。 在疏离于故土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习俗的教会女子大学、在时代风潮漩涡中的北京女高师、在充满了情趣与浪漫的男女合校大学,女学生们无论是其学校生活还是其人生选择都迥然相异。《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通过研究她们在不同的教育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她们所获得的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社会文化意义,揭示了在中国社会复杂的历史变迁中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教育、文化与女性的生存境遇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
日本贫困女子 豆瓣
所属 作品: 日本贫困女子
6.9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饭岛裕子 译者: 吕灵芝 新星出版社 2021 - 5
★内容介绍
没完没了地找工作;
因工资低被迫住在父母家;
周围催婚催生压力过大;
事业、丈夫、孩子,一无所有;
高学历、有工作却生活拮据的“穷忙族”;
朋友众多、开朗乐观却收入很低的“穷充女子”;
深陷职场PUA、霸凌而致抑郁的“打工人”;
……
本书为饭岛裕子对47位女性的访谈调查实录。作者直击日本的贫困女性这一群体,对她们的生存现状、就业与婚育状况进行了详细考察。结果发现,与男性始终处于社会焦点相比,女性往往被边缘化,进而被遮蔽在巨大的阴影之中,特别是贫困女性群体。贫困成为女性独立需要直面的首当其冲,并且血淋淋的残酷真相。
------------------------------------------------
◎21世纪女性生存现状实录。现实已分化为两个极端:要么死死抓住高薪岗位一直到身心俱损,要么只能从事一般工作与贫困为邻。
◎细思恐极的性别问题寓言。日本女性正在经历的,就是我们即将面对的未来。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妻子,姐妹,女儿,你。
◎直面每个人的切肤之痛,敲响社会的警钟。在家庭、职场、社会中穷忙的你,可能正不知不觉地步入贫困。
------------------------------------------------
★编辑推荐
近年来公共舆论场中女性话题井喷,与女性意识觉醒伴随而来的,是长期被遮蔽和压抑的女性生存现状——贫困。结合“月经贫困”“看见女性劳动者”等议题引起轩然大波,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日本女性的遭遇,更是中国乃至东方甚至全球女性的创痛——更重要的是,女性常常被遮蔽在男性的话语抑或社会整体的趋势之下,进而使女性贫困变得更加严重。本书即对此做出了警示,堪称“贫困女子图鉴”。
女性乌托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女性乌托邦:中国女性/性别研究二十讲
6.3 (7 个评分) 作者: 李小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女性乌托邦:中国女性/性别研究二十讲
女性/性别研究在20世纪末成为显学,是20世纪60年代新女权运动的成果;在中国,它是80年代“妇女研究运动”的产物。本书以公开讲座为基础,上篇“新中国妇女研究”多与现实问题相关,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可见中国妇女研究发展的具体进程;下篇“性别研究与基础教育”侧重学理讨论和学科建设,与西方女性主义对应并相互呼应,在寻根溯源的基础上为中国妇女研究开掘本土资源。
【亮点推荐】
•作者李小江是女性研究的著名学者,1980年代“妇女研究运动”的发起人和学科带头人,为启动中国妇女学和性别研究做了大量奠基工作。
•书中内容多取自作者现场讲学,计有20篇,贯穿30年,涉及妇女研究问题的多个方面和角度,中外交织,视野开阔。
•各讲主题涵盖了改革以来一系列重要的妇女问题和学科建设中的理论问题,有实践,有体验,有跨文化对话,在扎根本土的基础上回应女性/性别研究中诸多难题,为高校教学和研究以及教材编撰提供不易多得的学术资源。
海蒂性学报告:女人篇 豆瓣
所属 作品: 海蒂性学报告
7.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雪儿·海蒂 译者: 林淑贞 海南出版社 2016 - 9
★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科学著作之一,与《金赛性学报告》并列美国两大性学读本,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
★由美国著名性学专家雪儿•海蒂完成,一度引起美国及西方社会重新反省对性的定义
★全方位呈现女人对于自慰、性高潮、阴道性交、阴蒂刺激、女同性恋等敏感话题的看法
★在性爱调查的基础上,道出女人的性欲全貌
在《海蒂性学报告:女人篇》中,海蒂通过开放式性爱问卷调查,让女人自由地表达对于爱情体验、性与婚姻、性高潮、婚外情、女同性恋、更年期等敏感话题的不同看法,道出长久隐藏在以男人为主的性文化背后的另一种声音,呈现出最真实的女人性爱生活。通过此书,女性读者可分享彼此的性经验;男 性读者则能够一窥女人的性欲全貌,增加相恋和性爱情趣。
神圣的欢爱 豆瓣
Sacred Pleasure: Sex, Myth,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Body 所属 作品: 神圣的欢爱
9.3 (7 个评分) 作者: [美]理安·艾斯勒 译者: 黄觉 / 黄棣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人类学和性学经典著作
★从文化和生物进化的大视角探求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神圣性
★ 破除性史中令人迷惑不解的神话
★ 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对性关系、至上快乐和爱的奇迹的美妙感觉
-----------------------------------------------------------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讨论伙伴关系和统治关系两种模式下的性行为。作者雄辩地指出,男女关系只有完成从传统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才能恢复性行为美好、高贵、纯洁和快乐的本真特征;在伙伴关系下,性行为不再低贱、肮脏和痛苦,爱情、性爱、生育将成为人类幸福的最重要部分。
-----------------------------------------------------------
【编辑推荐】
全书纵然是详细谈及从古到今,从动物到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全球和全人类性事的各个方面,直至细枝末节,但绝无任何一点以低级趣味取悦读者的迹象。作者立意高远,她要说明的是:人类两性的性-肉体关系同他们的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是同构的,性学是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本书的副标题用了这么一句话:“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进一步说,人类只有首先完成性-肉体关系上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才能进而实现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文化转型。
这是一部高水平的文化人类学著作,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性学著作,它展现了一幅西方意识革命、女权运动和性解放的全景画卷;是一本使读者在“性”特别是女性的“性”方面增长见闻,拓宽眼界,丰富学识,改变观念,提高境界和明辨方向的好书。它注定要成为性学领域传世的经典著作。
-----------------------------------------------------------
【媒体评价】
一部高瞻远瞩和热情洋溢的学术著作,从性心理学角度揭示了性爱同权力的关系。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关于性、爱情、痛苦、快乐、灵性和社会……所有你想了解或应当了解的,这本书里应有尽有。这是一部不朽的杰作,既引人入胜,又极其重要。
——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国际智库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
……一部富有启发性的著作,从根本上瓦解了原先继承下来的侵犯和统治关系,代之以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动态的伙伴关系社会的美好前景。
——阿瑟•阿伦(Arthur Aaron),《爱情和自我的拓展》(Love and the Expansion of Self)一书作者
对肉体的直言不讳的、学术性的,又是令人震撼的巡礼……为两性的愈合奠定了基础。
——琼•博瑞申科(Joan Borysenko),《修身养性》(Minding the Body, Mending the Mind)一书作者
……改变的蓝图和希望的宣言。这是所有恋爱者的“必读书”。
——斯图尔特•A. 施莱格(Stuart A. Schlege),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名誉教授
丧家犬的呐喊 豆瓣
所属 作品: 敗犬的遠吠
作者: 酒井顺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 6
本书是一部女性话题随笔集,作者通过轻松平实又略带幽默的笔触和深入详尽的剖析,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获得精神和经济上的独立,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意无意地选择远离婚姻的独身生活,本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女人读书 豆瓣
作者: 李小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是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代表作的导读,也是作者对全球范围女性/性别研究理论的一次深刻的历史清理。妇女研究作为一个新拓的学术领域,性别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方法,是作者几十年来身体力行、苦心探索的主要领域。书中所涉及作品以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主线,却也有来自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声音:从近代女权主义的开篇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奠基作,到晚近的诸多新论,不仅展示出
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中女性/性别研究的历史进程,也使读者领略到这一领域的多元视角和多个方向上的社会作为,对任何一种强势学派可能出现的话语霸权都是必要的校正和补充。

《女人读书》
——女性/性别研究导读

李小江

目录

前言

1.“女权主义基石”及其奠基人…………………………………………………………… 2
——读[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1792)

2.重理“宗师”遗产 …………………………………………………………………… 7
——读[德]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及其他(1840s-1880s)

3.规范两性平等的社会关系 ………………………………—…………………………… 14
——读[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妇女的屈从地位》(1869)

4.阶级与性别:女工运动指南 ………………………………………………………… 19
——读[德]奥古斯特•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

5.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起源” ………………………………………………………… 24
——读[德]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

6.是这个男人敲响了中国“女界钟” ………………………………………………… 30
——读金一的《女界钟》(1903)

7.精神分析学说百年纪 …………………………………………………………………… 35
——读[奥]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1905)及其他

8.女性主义的别样立场 …………………………………………………………………… 41
——读[瑞典]爱伦•凯的《妇女运动》(1909)

9.世间还会笑谁不道德? ………………………………………………………………… 48
——读[日]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1915)

10.我们的解放从这里起步 …………………………………………………………… 51
——读[俄]列宁《论妇女》(1895-1922)

11.并非只是历史的回音 ………………………………………………………………… 56
——读[俄]柯伦泰的《新妇女论》(1922)

12. 为中国妇女解放鸣锣开道 ………………………………………………………… 66
——读陈独秀、李大钊等的《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1917-1922)

13. “她世纪”的预言人和先行者 …………………………………………………… 74
——读[法]罗曼•罗兰的《母与子》序(1922-1934)

14.有一间屋,又当何如? ……………………………………………………………… 79
——读[英]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

15.另类人生中的另一种声音 …………………………………………………………… 85
——读周作人的《女性的发现》(1918-1952)

16.性别教育的破冰之旅 …………………………………………………………………… 91
——读[英]霭理士的《性心理学》(1933)

17.气质与人格的选择空间 ……………………………………………………………… 96
——读[美]玛格丽特•米德的《性别与气质》(1935)

18.“种族绵续”的社会学思考 …………………………………………………………… 101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1947)

19.世纪末看“第二性” ………………………………………………………………… 107
——读[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1949)

20.你的奥秘中是否有我? ……………………………………………………………… 114
——读[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1963)

21.在解放的女人中为男人“窃”自由 ……………………………………………… 119
——读[美]渥伦•法若的《男性解放》(1969)

22.“性革命”的启动与终结 …………………………………………………………… 125
——读[美]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1970)

23.犹疑在进退之间的男性“真言”…………………………………………………… 131
——读[日]池田大作的《女性箴言》(1971)

2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137
——读[法]福柯的《性经验史》(1976-1984)及其他

25.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宣言 …………………………………………………………… 143
——读[美]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1979)

26.在女人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 148
——读[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1982)

27. 迟到的启蒙:走向女人……………………………………………………………… 153
——重读李小江的《夏娃的探索》(1982-1986)

28.女权主义者的 “新启示录” ………………………………………………………… 162
——读[美]葛罗莉亚•斯坦能的《内在革命》(1994)

29.健康身心、健康人生 ………………………………………………………………… 167
——读[美]《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1973-1998)


跋:求同存异、殊途同归 ………………………………………………………………… 174
——读[美]安乐哲的《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2002)

附录:
李小江主编书目及其相关著作(1986-2005) ……………………………………………… 179
单身女性的时代 豆瓣 Goodreads
All the Single Ladies: Unmarried Women and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Nation 所属 作品: 单身女性的时代
7.9 (63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 贺梦菲 / 薛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理想国外文纪实001,《纽约时报》年度选书,美国名记丽贝卡·特雷斯特直击单身女性群体。
★一部单身的通俗史,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单身并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发明”。特雷斯特将单身女性纳入美国近代史的脉络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们投身医疗救护、工业生产,女权运动浪潮中她们积极争取投票权、堕胎权益。长久以来,单身女性的故事就是这个国家的故事。
★“勾搭”文化、“波士顿婚姻”、冻卵……时代变迁,(单身)女性“见招拆招”,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会有大量女性之间缔结伴侣关系的现象?现代女性为何选择情爱上的“小打小闹”,而拖延/拒绝进入婚姻?单身女性又要在何时生育、如何生育?她们的快乐烦恼,她们的生活经历,都在这本书里。
★不是“独身宣言”,也不为向传统婚姻“抖机灵”——特雷斯特提醒我们:女性命运不再是简单的“二选一”(不结婚就养猫),在她们面前会有更多的选项、更出彩的人生。结不结婚,女性都需要一种保持单身的能力,在思想上自主、经济上独立。由此我们将无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单身时代。
【内容简介】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当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的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媒体推荐】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进程中这一关键时刻的人——而不仅仅是单身女性——它都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发人深思的作品。
——《纽约时报》
从阶级、种族和性向等视角切入,辅之史料、访谈与趣闻轶事;特雷斯特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当代单身女性的生活群像。
——《波士顿环球报》
对于那些整日唠叨女性何时结婚的好事之人,用这本书让他们保持安静!
——英国《卫报》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豆瓣
Making Motherhood Work. How Women Manage Careers and Caregiving 所属 作品: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作者: (美)凯特琳·柯林斯 (Caitlyn Collins) 译者: 汪洋 / 周长天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0 - 11
☆腾讯新闻&BOSS直聘联袂推荐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获奖图书×公理商业图书奖铜奖作品
☆历时5年,135位职场妈妈,4种迥异的家庭福利政策模式,刷新你的“妈妈观”!
☆直击当代职场妈妈的焦虑根源,颠覆工作与家庭平衡的传统目标
瑞典为什么有“爸爸月”?德国的产假为 什么从3年缩减到12个月?意大利的婆婆也带娃?美国的“妈妈岗”是什么?
☆职场妈妈的未来会好吗?
时代在进步,女性要真正走出困境,还要激发男性的觉醒,不光两性关系需要一个全新的定义,婚姻与育儿的价值一定也需要重估。
从个体家庭到公共社会,是时候重新分配育儿责任了!
当一名职业女性成为妈妈,她必然要面临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冲突,这是理所当然的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
本书以美国职场妈妈的困境为出发点,选取了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非常不同的四个国家——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对其中的135位中产阶级职场女性进行访谈,调研她们想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以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从而从国家制度、市场配置、文化氛围等角度,试图勾画一种对职场妈妈更为公平并能够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持的社会图景。
女性的法律生活 豆瓣
所属 作品: 女性的法律生活
作者: 朱迪斯·贝尔 译者: 熊湘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朱迪斯·贝尔认为,现今的女性主义法学界没能有力地回应女性生活中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她认为,女性主义学者们从主流的智识辩论中抽身出来,反而把自己边缘化了。在本书中,贝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的女性主义法学框架——这一框架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将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重新焕发了女性主义的实用价值。
传统的女性主义理论认为,法律体系具有男性偏见,我们必须更多地帮助女性对抗暴力,克服政治的、法律的和社会的各种不利境况。贝尔从这一前提出发,认为传统的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一偏见的处理可谓“矫枉过正”。她们过于强调制度体系中不利于女性的那些方面,却对于如何利用这一制度体系提升女性权益缺乏洞见,并且使传统学者忽视了女性主义议题的合法化、正当化。更糟糕的是,原本是传统法律理论的先天性缺陷导致了偏见的存在,女性主义者们却错误地将偏见产生的原因归结于自由主义,认为自由主义过分关注个人自由,忽略了个人责任。而贝尔认为,自由主义就建基于个人责任之上,而这一前提也成为男性和男性组织为他们的行为作辩护的有力智识基础。
贝尔提到,传统的女性主义路径导致了对诸如“男性与女性的特征性差异”之类的抽象问题无休止的争论,而没能集中力量去解决法律体系中的核心矛盾。因此,她通过对宪法性解释、生育选择和胎儿保护等法律问题的关注,围绕传统理论的三大中心元素——平等、权利和责任——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主义解释体系。贝尔将她的理论称之为“后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这一法律进路不仅赋予个体自由以价值,也认识到我们为满足个体诉求——这诉求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可能各不相同——所担负的责任。
http://www.ideobook.com/217/baer-our-lives-before-the-law/
性存在 豆瓣
所属 作品: 性存在
8.2 (39 个评分) 作者: (英)韦罗妮克·莫捷 译者: 刘露 译林出版社 2015 - 8
当今世界中,性无处不在。但它为什么能决定我们究竟是谁呢?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性存在,我们的性存在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我们对于性的态度因为女性主义、宗教和艾滋病病毒发生了哪些改变?
这本性学小百科不仅讨论了上述问题,而且探究了性规范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当今围绕性和性存在的主要争议,特别是女性主义、恋童癖、同性恋政治、性教育、优生学等概念。
天空的另一半 豆瓣 Goodreads
HALF THE SKY 所属 作品: 天空的另一半
9.2 (1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 译者: 吴茵茵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妇女城 豆瓣
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 所属 作品: 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
作者: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译者: 李霞 学林出版社 2002
《妇女城》内容简介:此后的几百年里,虽然出现了一些女诗人,也有一些女性介入了职业领域,如自行开业的女外科医生约翰娜·贝洛塔(Johanna Belota)等,但没有人接着“妇女城”思想说下去,皮桑和“妇女城”都渐渐被遗忘了。直到19世纪后期,欧洲蓬勃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才重新发展了她。在今天美国大学的西方文明课里,《妇女城》则是必读书目之一。其实,中世纪的人相信只有拉丁文的作品才能传诸后世,流传久远。与用方言写作的但丁、薄伽后等人文主义者一样,皮桑选择了法语表达自己,原本也不是为了追求不朽。她的作品大都成向当时的一般读者,文字通俗流畅,一首民谣还把她比作“缪斯九女神中之最流利者”。但无论是霸权的压制,还是故意的忽视,都无法永久地遮蔽她的“妇女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