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杂文|评论
我执 豆瓣
7.8 (157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在淡雅简约的叙述中往往给人意外的启迪。
2011年11月18日 已读
爱情乃世间唯一变幻不定本质却永远空洞的事务。我曾经忍受不了别人叫只属于我的昵称,我念着那名字,每个音节都直击我的心脏,而别人叫,心中瞬间幻灭成为粉末。我默念名字以为对方能感受到,我以为我的想念能够传达,我晚上的触摸不到的悲伤,会化成她在隔一方枕头上的泪水。现在觉得,我们不过是以为自己看穿对方,以为用不同于学生证工作牌的名字,以为自己能直接说出她的本质。这样的自以为真理的世界,让人感到生命。却终究会在某一天失去魔力。因为,名字怎么能束缚住两人的关系。就算春光乍泄,也没法重新来过,记忆作祟,负罪感潜行,一点一滴浸入骨头里。从头,就是全新的我们,就不能称为我们了。本想三星,因为这样的感性的文字,很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小我。最后看到跋。觉得很有感觉。加一星。谦卑的人有福了。在文艺和赎罪中,你将永生。
专栏|杂文|评论
青春 豆瓣 Goodreads
7.7 (121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 - 11
韩寒最新杂文精选集。
特别收录韩寒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包括“倒钩案” “荆州挟尸要价” “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等杂文。
同时也收录韩寒在最近一年里的赛车、创作动态,以及他的生活真实记录。包括“ 必须竖中指”“ 生活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等随笔。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看笑了也有。看哭了也有。看愤怒了也有。看沉默了也有。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独。我们就是过着竖着不同手指的生活,大拇指、食指、无名指、小指,抑或者中指。
专栏|杂文|评论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活着活着就老了 豆瓣
7.1 (30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 3
《活着活着就老了》收录的随笔,全部是冯唐近年来的代表作。这些随感而发的文字,表达了作者自由、时尚、前卫的思想、文笔犀利幽默,既调侃又老道深髓,极富哲理,常有惊人之语,既能让读者忍俊不禁,又能给读者的新的启迪。
2011年11月5日 已读
再读,还是爱极。想来想去,评语不过冯唐主页上的那句话:【文字打败时间。】
专栏|杂文|评论
我爱问连岳Ⅲ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连岳 作家出版社 2009 - 7
《我爱问连岳3》是连岳的情感问答专栏结集。其它有:《爱情金刚经》、《爱总是从羞愧开始的》、《逻辑自洽的男女关系》、《芥菜籽里的快乐秘密》、《等我,我老婆快死了》、《伦理道德的数学分割法》、《光阴的故事(一)》、《光阴的故事(二)》、《和衣而卧的性爱》、《光阴的故事(三)》、《我们为谁活着?》、《真美呀,时光暂停一下吧》、《爱情不是叫鸡》、《来上一节悲剧课》、《G点深深深几许?》、《我们的死亡教育》。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豆瓣
7.1 (79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海南出版社 2001 - 4
作者生于70年代后期,有人说这个年代出身的是充满物质感的一代,显然这是个武断的结论,每一代人中都会有人积极回应智力的承传,特别是生命力与想像力充沛的青年。《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这个名叫许知远的青年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床上、春天的北方城市街道边,一次次遭遇智慧或者青春的完成。许知远已试图搭建属于自己的某种具有自我信仰意味的文字领地,这信仰与精神的自由和智力锻炼有关。
2011年9月26日 已读
好久没读到这样喜欢的文字。其实不是忧伤,确实忧郁多一点。虽然这书的名字让不懂的人戏谑,25岁写下这样的文字绝对不多见。其实,我也会觉得,我就不该生活在201X年浮躁光鲜的北外,其实最好能在那个八十年代白衣飘飘的时代,能陈寅格冯友兰那帮老学究的时代,那个真正牛逼的西南联大时代,蔡元培那个兼容并包的北大,甚至是十三世纪末牛津Grown和Town之争的那个年代。那样或许才是属于自己的时代,不是属于社会的时代。
专栏|杂文|评论 人文|历史|地理 传记|励志|访谈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荒废集 豆瓣
8.1 (7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相较于《退步集》及其“续编”,《荒废集》依然显示作者敏锐多变的观察和视角。“自由谈”九篇短稿是新的言路的尝试;三篇再谈鲁迅的讲演、三篇奥运会开幕式评析,以及回顾七十年代的长篇随笔,分量较重,前者是对历史与文艺的深层阐述,后者重现了十年浩劫中,几代人被荒废的命运。
2011年9月7日 已读
在地铁上读来觉得周围都消失了声音。朝露,翠岭,鹧鸪声从深壑间歇传来,油灯尽了。这种感觉,仿佛回到民国之时,戏有梅兰砚秋,画有白石悲鸿,文有鲁迅爱玲,钱穆、陈寅格、冯友兰、胡适、闻一多,林语堂、辜鸿铭、刘文典、章太炎、刘师培、黄侃、顾颉刚……这些人你们不知道吧。荒废而已。这个世界除了被供奉的庙堂就是被唾弃的地狱,而我们能站在这两者之外,哪怕荒废,也好。也愿意。这样文质彬彬的文,我爱。
专栏|杂文|评论 人文|历史|地理
活着活着就老了 豆瓣
7.2 (26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4
《活着活着就老了》:冯唐的随笔“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像”,他的随笔“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任何一页都是杂花生树,群英乱飞”。
本书收录的随笔,全部是冯唐近年来的代表作。这些随感而发的文字,表达了作者自由、时尚、前卫的思想、文笔犀利幽默,既调侃又老道深髓,极富哲理,常有惊人之语,既能让读者忍俊不禁,又能给读者的新的启迪。
2011年7月8日 已读
其实自己喜欢的男人都是那么一类。首先是真性情,做人真不做作不摆谱;然后就算外表流氓内心温柔的一塌糊涂,就算外表浪荡轻浮内心也是靠谱坚定的如同根正苗红的少先队;然后喜欢读书,爱书,稀里哗啦的才气需要的如尿崩如拉稀的肚子,在一瞬间击破酣畅漓淋爽爆的极限;最后就是一定要有痞气邪气,玩世不恭的犬儒,万物归一的自然,到底这样活得青春美好。冯唐一不小心就是这么的人了。一不小心进入我喜欢作者的行列了。世界真的好奇妙。文笔老辣,思维活跃,幽默鲜艳,读的畅爽开怀,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拍案叫绝,倒是快活自在。
专栏|杂文|评论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读者 豆瓣
8.1 (4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法律出版社 2009 - 9
本书谈论书缘,读书的方法,对阅读的看法;谈因书而结交的朋友的聚散离合;谈政治书籍中的政治花边;谈论作者心中的经典书籍,还有谈论散发着文艺味道的书籍或相关作者的故事;再次谈论“常识”,这些常识是作者从阅读中感受到的。
书中文章属于书评与散文相结合的“书话”,字句间无不显露了梁文道先生的真性情。同时也是梁文道先生继《常识》之后,推出的与他工作生活最为密切的书籍。
本书读者对象比较广泛,以青年学生、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薪阶层、对文化与阅读感兴趣的人为主。
2011年5月22日 已读
扑面而来的书气。有一种这真的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哪怕他其实职业是个传媒人。书在这个万物以金钱为计量单位的社会,特别是香港那个世界,总是有点旁落的感觉。我们现在是唯一的一个知识精英不垄断政权的世界,哪像古老的祭祀,黑暗的中世纪,后起的王权。其实很多书你真的要读,特别是名著,若是你读个精华本读个简略本,就像你日常饮食觉得维生素片就很好,慢慢会觉得蔬菜水果都是不必要的,甚至忘记西红柿的酸甜黄瓜的清脆。读书真的很好。我们能接受太少。我也想作为一个读者就够。能写点什么流传什么更好。藏书丢书都是必须,不是觉得丢了孤本少了多少钱,而是,对不起古人。出版业是个手工活,要讲自己的信仰和坚持装帧在里面。读书要有目录要有目标要么终会迷路。读着读着不知道老之将至最好。
专栏|杂文|评论
新狂人日记 豆瓣
7.1 (12 个评分) 作者: 王朔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12
《新狂人日记》是王朔在《致女儿书》后推出的小说随笔集,收入2007年私人日记及两部短篇小说。日记涉及对人、对己、对事、对神、对生、对死的感悟,观点犀利,入木三分。小说《骇思想》和《死后的日子》重回王朔当年“写自己”的路线,淡出大众视线这6年的际遇和心境全部隐喻其中。
全书在语言上沿袭了王朔一贯的特立独行,对语词的结构和把玩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既有迷失中的挣扎,又有开悟后的通达。
《新狂人日记》的出版,标志着王朔思想历经6年困顿最终破茧而出。
2011年5月13日 已读
王朔真是的一爷。顽主版的狂人。写的书名就叫我是你爸爸。一口子的京片子用丫用的出神入化,带着京油子的拉馆扯淡。写的自己想的,看不惯就说,里面一句就是:“就算你是完美,我也要反对你——这就是我的权利。”总是自诩撒旦和恶魔。一个58年的过半百的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神、对生、对死的感悟,观点犀利,入木三分。关于千岁寒没写完的解释是:红楼也不是没写完嘛?写不完多牛逼啊。要不将来千学家不是没事干了嘛。不要把爱好当个性了。对于宇宙的感叹,宇宙意志何其智慧,无论幻化成神马模样。还放下狂言,研究红学的都是二逼,二百五逼的,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也是天天怄气。说法制,法制社会已经来了!就差执行了。智者为王勇者寇。老于世故不是进化。最后的经真的惊到我了。最后想说的就是,下次谁说你疯子,你就承认。不承认你反而是了。
专栏|杂文|评论
无薇不至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闾丘露薇 上海文艺 2007 - 1
闾丘露薇是凤凰卫视著名的战地女记者,2005年在我社曾出版自述文学《行走中的玫瑰》,大受读者欢迎。
而本书是闾丘露薇近年来为国内报刊媒体、网络媒体所写的专栏文章的结集。这些文章是闾丘露薇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近距离、即时性、个人化的观感,十分感性和直接,毫不避讳,毫不掩饰,可以看到很多新鲜的内容。这些文字的当下感很强,表现了阊丘作为一个记者,对于快速变换的时代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敏感、锐利,以及在第一时间内老到而客观的反应,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到闾丘的从容不迫和举重若轻。
书中收入闾丘近照若干,还配有精美时尚插图20余幅,弥足珍贵,值得收藏。
2011年5月3日 已读
“没有闾丘不能到达的新闻现场,没有玫瑰无法超越的人生境界。”这书看的我好想成为一个媒体人一个记者。她初看不美丽不漂亮更跟气质打不上边,但是你慢慢看的她的字,文字不华丽也没有太多堆砌出来的东西,可是,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一种独特的韵味。干净纯粹诚恳,是真的写的是自己的心声。走过很多地方,去城市也去战地。去幽闲也去繁忙。不同的世界,带来的是生活也许本来就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只是在于坚持还是放弃。文学和文字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东西。生活也是要坚持内心的,何必在意年龄,心才是重要的。就算四十岁,若是心里年轻穿哆啦a梦有如何。生活这种东西,就是和工作分开。要不,怎么才算是好好的活过呢?这样的女人,很厉害。
一直的温暖之中小安宁。 专栏|杂文|评论
寒·十八禁 豆瓣 Goodreads
6.9 (18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6 - 9
《寒·十八禁》是一套韩寒自编、自导、自己设计的音乐、诗文、影像集。
音乐内容有一张CD,收录《偶像》、《混世》、《春光》、《最差的时光》、《空城记》等歌曲。
文字内容有韩寒十首歌词手稿。
影像内容有一百幅私家照片,一张多媒体光盘,收藏45分钟的韩寒赛车车、MV制作和歌曲录音的记录,7首MV和韩寒的作品创作记录。
2011年4月27日 已读
说实话这书看的很开心。韩寒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主。我就喜欢这样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人。觉得特别有魅力。“这个少年,从他出第一本书起便开始喜欢。那时的他还没辍学,没赛车,没玩摄影,没开始写博客,甚至远远没有现在帅。 但是嚣张和犀利却是一点都没变。 ”“有时想,完美情人就是他那个样子吧。聪明,幽默,英俊,有个性,才华横溢,甚至还很有钱,谁能被他爱上,应该是此生无憾。”他和星爷,两个看似最玩世不恭的男子,心底却还有着最单纯天真的向往和坚持。 同样是去赴一个没有对手的约,见一个再也见不到的人。千里迢迢,与谁萍水相逢。唯有自己的心和坚定。这个世界不过就是十八禁的玩意。你得不到的时候好想要,到了年龄,觉得,恩,不过就那样。
专栏|杂文|评论 黯淡尘埃中的独特存在。
微语录 豆瓣
新周刊特刊2010
作者: 《新周刊》杂志社 / 新浪网 《新周刊》杂志社 2010 - 8
2011年4月25日 已读
(微博这个时代带来什么。是思想的精华还是人生的碎片化。)在旧书摊十块钱拿下来,本来是用来买酒的钱就这么花了。其实还是蛮喜欢。值得一提的是,我最近正在写的论文题目是《从外交调研实操作和运作方面浅析微博时代的外事管理具有的新特点——blabla》。于是这给了我一个很棒的背景。我慢慢开始喜欢《新周刊》这本杂志了。又前卫又犀利。内容也很丰富,深度很精巧,独立性也够。无论是蹲坑还是在床上,都是撇条以及暖床的利器!(虽然我撇条很速度……)我在论文中写:微,不是小,不是弱,不是卑。
微,是精妙,是细致,是深入。微,是春风化雨,是无所不在,是个体被看见,是越草根越大声。
微,是国家新语境、国民新思维、传播新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的变革。细微之处见精神,微是未被命名的个体的权力,微中有洞见。【我们需要微革命】。
专栏|杂文|评论
佛祖在一号线 豆瓣 Goodreads
8.0 (134 个评分) 作者: 李海鹏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 6
千呼万唤的李海鹏首部专栏集,中国当下最好的专栏作家之一。
本书是著名新闻人和评论人李海鹏在《第一财经周刊》、《南方周末》和《智族GQ》上的专栏集结。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时评和杂文。语言睿智幽默、见解险直犀利,让民众听到一种最清醒有力的声音。
李海鹏的身份并不是作为《南方周末》的高级记者记,或者《第一财经周刊》的专栏名家,或者《GQ》的专题总监而被大家记住的,他被人尊敬和认识,是因为他近乎天真的对自由的执着,对伟大社会成形的关注及焦心。抽丝剥茧的分析,吹毛断发的文字,掷地成声的观点,恣肆放达的叙述,这些都注满了李海鹏的所有文章,其间到处安放着才情、思想、和对自由美好世界的向往,以至于除此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了。
图书品牌:磨铁——文治图书
请海鹏写专栏是《第一财经周刊》做的最好的决定之一。很多时候我们怯于表达,海鹏有勇气;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不够准确,海鹏对语言和逻辑的把握让他的文字充满力量;最关键的是,海鹏的优雅和从容,于是有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阅读的文字。
——伊险峰 《第一财经周刊》执行总编
海鹏把第一篇专栏《台风》给我时,不确定地说“不知道是不是GQ要的”。至今我都很感谢他,那篇专栏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回望内心的写作,感受到他“手指触及真理核心时的极度快感”,那声音好古怪。我想,这些细碎、微妙、不经意又很本质的描述,才是生命最原本的光辉啊。
——王锋 《智族GQ》编辑总监
在世界到处是光的今天,我们缺少另一种光。李海鹏的书像一颗小钻石,清醒、隐蔽,光芒四射。
——马莉 诗人、画家、《南方周末》高级编辑
无论作为记者还是专栏作家,李海鹏都长于发现无所不在的荒诞,但他文字的底色是悲悯,悲民生之多艰,悲世人昏庸而不自知。因此他刻薄、幽默、不羁却温热。汉语被他如此高妙自如地运用,像一个狡黠而骄傲的小男孩把玩他心爱的弹弓。
——杨瑞春 《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通稿2003 豆瓣 Goodreads
7.2 (84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作家出版社 2003 - 9
《通稿2003》是韩寒的杂文作品集,是对第一部小说问世后的四年里的学校、课程、家庭生活、写作、性格与压力问题的回顾与总结。书中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他的看法,观点鲜明尖锐,文笔幽默老辣,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风格。
我的奋斗 豆瓣
7.4 (85 个评分) 作者: 罗永浩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4
《我的奋斗》是老罗写的一本极具语言才华的自传,也是他给剽悍的人生一个解释。作者他是一个走路都往下掉个性的胖子。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被老师描述成一个“思想特别复杂的孩子”;他在学校里跟愚蠢的制度对抗了九年,成为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小混混,然后,一直混到“中国第二著名的英语教师”、百度年度风云人物、牛博网创办人、“老罗培训”学校的校长。
读“老罗式”的幽默,可以感知他的诚恳和热情;读老罗的传奇经历, 可以领悟如何用剽悍的内心创造传奇。
《我的奋斗》读者对象:中学生、大学生;老罗在新东方和老罗培训学校的学生;都市里奋斗的年轻人;15-40岁的读者。
《我的奋斗》附赠品:罗永浩全国高校巡回演讲DVD光盘。
2011年2月26日 已读
我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写。这本书读的不痛不痒。我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他的的讲话上。我觉得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不安分的理想主义分子。就像鲁迅在黑屋子里面的呐喊。周围都是不小心就从昏睡到死去的人。老罗说每个人生下来改变世界的,要么让世界变得美好,就是让世界变得恶心。太多有能力有理想有热血的青年在二十岁到三十岁都一事无成。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中国反而太过常见。反而那些圆滑世故流氓无耻的十几岁风生水起。然后三十岁开始跟着别人耍流氓,然后成功了,就一脸过来人的身份教人耍流氓。然后世界就美好的变得恶心了一点点。那些自我阉割那些敏感词那些自由主义的网站。季羡林说过夸国家好是爱国,说国家不好更是爱国啊。我总是拒绝谈论政治政策。哪怕我学的专业。我为这样世界仍矗在那里坚持的傻逼们致敬。无比致敬。你们是英雄。
专栏|杂文|评论
青春 豆瓣
7.8 (37 个评分) 作者: 韓寒 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2010 - 9
他年少、他敢言、他幽默、他堅持--
他是《時代》雜誌2010全球年度百大影響人物
他的博客(部落格)每日20萬人次瀏覽,開站至今突破4億
他17歲出版第一本書,創下200萬冊銷售記錄
他是個戰績出色的職業賽車手
他是韓寒,是當今世界青春的代名詞。
《時代》雜誌:「韓寒是中國文壇壞小子。」
韓寒的文字,夠壞。
壞在道出平凡百姓的支吾難言,不假思索、真情實意;
壞在戳破道貌岸然者的虛情假意,一針見血、酣暢淋漓。
韓寒改變了文藝的腔調,
使其具有廣大的庶民性與高度的感染力,
口吻幽默、思路清晰、論述淺顯又犀利。
本書還原韓寒的發言、一字不刪,收錄八年來七十篇最具代表性文章:
◆ 青春韓寒
本該在心中的熱血,它塗在地上。──摘自〈青春〉
作為80後(1980年之後出生)的一位率性敢言的年輕人,韓寒保有真誠,娓娓道出疼惜同輩年輕人的心,大膽說出「不要把上一代與這一代混為一談」的言論。
「青春韓寒」選輯,收錄韓寒的價值觀與愛情觀,暢談自我的叛逆與期許。讓我們把酒言歡,共同品味未滿三十歲的無忌「寒」言。
◆ 創作韓寒
讓他們留在那年代吧。他們都只是那個人物輩出的年代裡的小才情。 --摘自〈說徐志摩〉
國中時期即已在雜誌上發表文章,首部小說《三重門》暢銷至今已破兩百萬冊,主編雜誌《獨唱團》一個月內狂銷一百二十萬冊。
「創作韓寒」選輯,且看韓寒從考試寫作文一事談起,用銳利的筆鋒嬉笑怒罵那些僵化腐朽的教條思想,刺激年輕一代重新思考創作的本質並激發更多的可能。
◆ 公民韓寒
爺爺們,你們請盡興。 ──2010年5月,博客貼文〈孩子們,你們掃了爺爺的興〉被刪之後的回應
「刪文」是韓寒的文章最常遭受的待遇。他犀利而詼諧的真知灼見直戳當局的敏感神經,不但讓爺爺們(政府高層)頭痛不已,更讓平民百姓逐漸萌生新的公民意識。
「公民韓寒」選輯,看韓寒自2008年之後,從庶民的觀點、出自平凡生活的體會,進而對中國社會與世界議題展開評論。
看萬千世事,韓寒這麼說:
● 「七天前有記者問我,你覺得這次北京奧運會會給中國帶來些什麼呢?我告訴他,很多混血兒。」
● 「人民需要的是被服務而不是被管理,而官員最需要的是被管理而不是被服務。」
● 對於世博,「如果我讚美他吧,估計我良心不安,如果我批評他吧,估計我寢食不安」。
● 「我覺得不是世博會會給中國帶來什麼,而是中國會給世博會帶來什麼。因為本來世博會並不是一個  規模如此大的展會,隨著資訊流通便捷,世博會正在漸漸式微,是中國將世博會升格了。有點像某些在國內非常火的品牌,經過了宣傳,你穿在身上覺得牛逼的不行,奢華的不行,出國一打聽,原來是二線的。」
● 「有人擔憂,山寨文化普及以後,中國將徹底淪為一個山寨大國。我認為,這樣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我們就是一個山寨大國,對山寨下手就是一種過河拆橋……任何經濟文化政治的起步,都是從山寨開始的,忘記山寨就是忘本……可以說,沒有山寨就沒有新中國。山寨是歷史發展的必經過程,山寨可以建立新文化,但靠山寨做到有前途就比較困難……其實很好理解的,你的老婆就是壓寨夫人,你的二奶就是山寨夫人,你說怎麼辦。」
● 「我們可憐的中國作家,中國導演,已經被諾貝爾和奧斯卡逼傻了。我建議這兩個獎項特設給中國的獎。如是男藝術家,可給安慰獎,如果女藝術家,可給慰安獎……」
2011年1月11日 已读
总感觉韩寒被台方拿着当枪使了= = 不过文章依旧犀利。
专栏|杂文|评论
可爱的洪水猛兽 豆瓣 Goodreads
8.2 (8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万卷出版公司 2009 - 8
继《杂的文》后再次推出韩寒2008-2009最新博客文的精选。本书集合了以韩寒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为基础的杂文,评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等,把最率性的品格,最出彩的观点,最犀利的言语,最有趣的内容,一一奉献给读者。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豆瓣 Goodreads
7.7 (47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0 - 9
所谓“公路小说”就是以路途为载体反应人生观,现实观的小说。

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韩寒新书的出版将会在中国创造一个历史事件,文章开头“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用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就此问世。
杂的文 豆瓣 Goodreads
7.5 (108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 3
这是一本观点独特、言语犀利的杂文集。
什么样的事让韩寒有直指人心的气魄;
什么样的人会引起韩寒的注意;
什么样的电影值得韩寒一说——
韩寒说:没有分量的文字是没有力量的。
这本书集合了以韩寒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为基础的杂文,评论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等等。
毒2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 10
本书颇具纪念意义,其中集合了韩寒以前作品中作者喜爱的“名言和警句”,宣泄着他的委屈和愤怒。
《毒2》是本很多年前的书,遭受过很大的非议,但一直是我喜欢的一本书。一个好的作者怎么能被非议改变主意呢?
唱片可以精选,文字也可以。当然,区别就是可能我的书三本能精选出一本,别的作者三十本中不一定有一本。我自己很喜欢这本书里面的语言段落。有的时候自己被自己吓倒,觉得怎么写那么好,现在的我,未必能想得出——这个想法在我翻看我的上一本书的时候永远存在。
《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都是经过,后来有了我喜欢的《长安乱》和《一座城池》。一些人问我,你觉得你的写作中还有什么缺点?我说,我不觉得有。因为,所有的好作者都是聪明人,如果有明显的不足,聪明人自然会自己发现,如果自己不满意,自然会修改。我们不能将风格称为缺点,纠正一切的所谓缺点,就是埋没所有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