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闯入者 (2014)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闯入者
7.4 (323 个评分) 导演: 王小帅 演员: 吕中 / 冯远征
其它标题: 闯入者* / Red Amnesia
独居老人邓美娟(吕中 饰)因为常常接到骚扰电话而忧心忡忡,但是大儿子大军(冯远征 饰)及大儿媳(秦海璐 饰)却认为是老人因为丧偶而引发的臆想症。老邓试着跟小儿子小兵(秦昊 饰)沟通,却演变成因为看不惯同性恋儿子的生活习惯引发的争吵。就这样,老邓变成了两个儿子生活中的闯入 者,格格不入地生活在老房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内发生的入室抢劫案以及大军家里发生的恶作剧事件,逐渐让一家人变得警惕起来,而就在此时老邓遇到了一个游荡的少年(石榴 饰),并好心地让他在家里借住。可是事件并没有平息,而是愈演愈烈,两兄弟终于发现一切事件的发生都与几十年前母亲在三线建设中发生的事有密切关系……
2021年11月12日 看过
1112资料馆# 前半部分节奏真好,大概因此排在了豆瓣惊悚片里吧)扶额。地铁上我在想,三线,兵团等等这种历史回顾、人性、命运等等,是否已经送走了最后一代可以和愿意感受的观众。一星扣在将故事用口述托出,张力顿失,节奏乱了。
中国 王小帅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1981) 豆瓣
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
9.0 (76 个评分) 导演: 默里·勒纳 演员: 艾萨克·斯特恩 / 戴维·戈卢布
其它标题: 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 /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1979年斯特恩在中国
艾萨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在文革结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为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他的此次中国之行被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此电影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关云长 (201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关云长
4.7 (197 个评分) 导演: 麦兆辉 / 庄文强 演员: 甄子丹 / 姜文
其它标题: 迷失的刀郎(豆友译名) / The Lost Bladesman
东汉末年乱世中,刘备的两位夫人、以及一位未过门的小妾绮兰(孙俪 饰)受困曹营,关云长(甄子丹 饰)为存忠义投降曹操(姜文 饰),但始终不能原谅曹操操控汉室的狼子野心,希望能够重回刘备身边。曹操倾慕关羽之将才以及仁者之心,试图用天下苍生之利益说服后者。适逢袁绍起兵伐曹,关云长于阵斩杀颜良,获封汉寿亭侯,并与张辽(邵兵 饰)结下同袍之谊。曹操将两位刘夫人遣返后,在关云长酒中加入春药,欲使其与绮兰发生不义关系——关云长昔日对同乡绮兰暗怀情意,甚至曾经不惜为她杀死官兵,这段感情终究被叔嫂之礼阻断,清醒过来的关云长携绮兰投奔刘备,沿路冲破重重关卡,留下“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传奇……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 豆瓣
作者: 马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8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讲述改革开放后,民族优惠政策实施中依靠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不存在,无论城乡青年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就业和获得发展空间,这使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青年在就业市场上遇到极大困难。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中,当地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央国企和沿海大企业的互动中居于劣势。随着“西部开发”的项目投入,大量东部汉族人口涌进西部民族地区,这些新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对我国民族关系和矛盾协调机制进行反思和调整。努力探讨在21世纪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应当如何思考我国的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我们必须努力探讨在中国民族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标准,进一步探讨中国在民族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创新。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豆瓣 谷歌图书
7.8 (10 个评分) 作者: Fuchsia Dunlop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 4
From Publishers Weekly
Food writer Dunlop is better known in the U.K., where her comprehensive volumes on Sichuanese and Hunanese cuisine carved out her niche and eventually became contemporary classics. Turning to personal narrative through the back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her fascination with China, she produces an autobiographical food-and-travel classic of a narrowly focused but rarefied order. Dunlop's initial 1992 trip to Sichuan proved so enthralling that she later obtained a year's residential study scholarship in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hengdu. There, her enrollment in the local Institute of Higher Cuisine, a professional chef's program, created a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 of a specialized kind. The research for and success of her resulting cookbooks permitted Dunlop to return to China in a more experienced role as chef and writer; that led to this reflective memoir, which probes into the author's search for kitchens in the Forbidden City as well as the people and places of remote West China. One key to this supple and affectionate book is its time frame: by arriving in China in the middle of vast economic upheavals, Dunlop explored and experienced the country and its culture as it was transforming into a postcommunist communism. (Apr.)
Copyright ©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roduct Description
A new memoir by the most talented and respected British food writer of her generation.
Award-winning food writer Fuchsia Dunlop went to live in China as a student in 1994, and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she vowed to eat everything she was offered, no matter how alien and bizarre it seemed. In this extraordinary memoir, Fuchsia recalls her evolving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and its food, from her first rapturous encounter with the delicious cuisine of Sichuan Province to brushes with corrup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greed. In the course of her fascinating journey, Fuchsia undergoes an apprenticeship at China's premier Sichuan cooking school, where she is the only foreign student in a class of nearly fifty young Chinese men; attempts, hilariously, to persuade Chinese people that "Western food" is neither "simple" nor "bland"; and samples a multitude of exotic ingredients, including sea cucumber, civet cat, scorpion, rabbit-heads, and the ovarian fat of the snow frog. But is it possible for a Westerner to become a true convert to the Chinese way of eating? In an encounter with a caterpillar in an Oxford kitchen, Fuchsia is forced to put this to the test.
From the vibrant markets of Sichuan to the bleached landscape of northern Gansu Province, from the desert oases of Xinjiang to the enchanting old city of Yangzhou, this unique and evocative account of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is set to become the most talked-about travel narrative of the year.
城南旧事 (198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城南旧事
8.9 (357 个评分) 导演: 吴贻弓 演员: 沈洁 / 张丰毅
其它标题: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 South of the old
本片根据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
小女孩林英子(沈洁 饰)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在他们家院子附近住着一个疯女人秀珍(张闽 饰),秀珍的丈夫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杀,孩子也不知所踪,因此落下了疯病,时常把英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小桂子”看待,英子也喜欢秀珍,答应帮她找回小桂子。英子有个苦命的小伙伴妞儿,学戏时常遭干爹打骂,英子偶然发现妞儿有小桂子的胎记,帮助她们母女相认。英子上小学后,一家人搬到了厂甸。在家门口荒废的院落里,英子发现了一个小偷(张丰毅 饰)藏赃的草堆,小偷为了供弟弟读书只得干不光彩的勾当,英子却不把他看作是坏人。不久,女佣苏妈返乡,父亲去世,英子的童年,彷佛一下结束了……
2018年7月5日 看过
孩子眼中的人生悲剧的回忆
中国
处男葛不垒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3
收在《处男葛不垒》中的小说,都属于徐皓峰的少作,创作期“涵盖了青春的初始与结束”。作为美院附中及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青年徐皓峰汲汲于艺术之真谛,这些作品里可以瞥见一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魅影,九 十年代原乡北京的风貌人情,青春雀跃驰骋的疆域。所有的单纯、稚气、幻想和想象无不打着童贞的烙印并且不复重现。
2018年5月10日 已读
好看;得再看;拍手称快!
中国
绣春刀 (2014)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绣春刀
7.3 (1128 个评分) 导演: 路阳 演员: 张震 / 刘诗诗
其它标题: Brotherhood of Blades / ブレイド・マスター
明崇祯皇帝登基,大太监魏忠贤(金世杰 饰)与其阉党被锦衣卫剿灭。锦衣卫中以卢剑星(王千源 饰)、沈炼(张震 饰)和靳一川(李东学 饰)结拜三兄弟最为勇猛正直。老大卢剑星为了升官百户,二哥沈炼为替教坊司妓女周妙彤(刘诗诗 饰)赎身,三弟靳一川为摆脱师兄丁修(周一围 饰)的纠缠,决定接受东厂都督赵靖忠(聂远 饰)追杀魏忠贤的秘密行动。行动中三人遭到魏忠贤义女魏廷(朱丹 饰)带队阻拦,杀得血流成河,最终魏忠贤尸首被带回,卢剑星如愿以偿升官百户。本以为三人夙愿皆能实现,但没想到沈炼竟然隐瞒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并且引起了大臣韩旷(赵立新 饰)的怀疑。此后三兄弟都面临着生命危险,沈炼终于说出真相但为时已晚,与一川相好的医馆女子(叶青 饰)和周妙彤都被牵连其中。面对危机,沈炼决意带着兄弟、爱人离开京城,朝廷腐朽混乱,小人物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2018年4月24日 看过
丁修最后如何就变超人了?;总体正常发挥
中国 武侠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豆瓣 Goodreads
8.8 (6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10
中日的近代交往,是一段兩國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利益相衝撞、相廝殺的歷史。中國為何選擇了一條與傳統「天下」思想截然相反、按照「民族」的範圍確定國家疆界的形式?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承認是因為中國接受了自稱為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的近代國 家思想的強烈影響所致。為了尊重歷史事實,本書作者使用了當年日本政府、外務省、陸軍省檔案等大量日文原始資料,以探討中國民族和邊疆問題與日本的關係。
書評 / 推薦
王柯教授指出近代日本之於中國兼有朋友、老師和敵人多重角色,在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應當格外重視日本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近代日本「單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給兼有滿蒙回藏漢苗多民族的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帶來了種種啟示、問題和麻煩,反過來也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政策、理解和觀感。作者在日本學界多年,對近代日本歷史和文獻非常熟悉,這一觀察角度十分重要,有關國家、邊疆和民族問題的討論,也相當有啟迪意義。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關係陰晴不定,近年更因為領土主權爭議鬧得不可開交,對立意味濃烈。雖然中日在戰略關係上屢有競爭,但兩者世界觀及民族主義原來擁有極大淵源。近代中國向明治日本求師複製改革經驗,不但引進現代科技,而且從中模仿「單一民族國家」思想,改變中國的「邊疆」意識、影響國家建設過程,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延續至今。王柯教授聚焦探討兩國民族主義觀的發展及其影響,是當代東亞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豆瓣 Goodreads
9.2 (6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政大出版社 2014 - 7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2018年3月1日 已读
第八章第九章和结语;西方国族建构理论在中国的翻译改造和实践
中国 历史
相見恨晚 豆瓣
9.4 (274 个评分) 腰乐队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4年7月24日 出版发行: 局部娛樂
歌曲的全部试听在此:
购碟请至:
我們有幸存活的時空早已精彩過頭,我們心情經常不好;以至於我們還有興致來完成這一張甜膩黑暗的唱片;紹昆很有本事。在去年,在录音棚里的很多凌晨,只要用餘光掃到他黑着臉靠在沙發上玩手機……我就知 道,這一遍,又唱壞掉……就這樣,從雀躍的夾腳拖錄到焦慮的取暖器;2014年做成母帶 那一天,紹昆生日,李泰祥先生離世。
它在冗長工期裏反復的考慮、刪改;已經不能以數計;好比搓揉,如果它是張紙,恐怕早已成了棉絮。
結局總算對得起封面裏不好意思的英文句……當然,它在我心裏,可不止這點意思。
因為唱片出來,“腰”就到站,
所以一直拖著,想和你們多玩玩。
如果這是一場磨人的愛情……
那麼現在就要分手。
“他們已謝幕,你們接著演”。
聽過又還喜歡,讚美不要留情。
现成品 (2009) 豆瓣
导演: 张秉坚 演员: 陈燕 / 彭天
其它标题: Readymade
这部完成于2009年的纪录片记录的是两位毛泽东的模仿者。一位是来自湖南张家界农村的彭天;一位是来自四川绵阳的陈燕。
张秉坚最早是通过北京电影学院的刘一兵了解到业余特型演员的一些故事。
张秉坚在电影学院校园里看到,一年花两万五千块钱学费在此进修的湖南农民彭天整天穿着毛泽东的服装穿梭于帅哥美女当中,吃饭、走路、上课都不脱下他那一身行头。电影学院的学生喜好拿着机器在校园里拍来拍去,但没有人对这位“毛泽东”感兴趣。
彭天让张秉坚找到了一个毛泽东模仿者的切入点,他开始在网上搜索,找出了20多位毛泽东模仿者。
有很多毛泽东模仿者都很吸引他。比如,张秉坚在网上看到过某个山区火车站的扳道工喜欢扮演毛主席。“他在小扳道房里贴着毛主席像,火车一来,他把帽子一戴,拿个旗子指挥。毛主席不就是旗手嘛,指挥中国列车的走向,特别有象征意义。”
经过考虑选择,最后作为纪录片主角的是彭天和陈燕。陈燕的入选是因为她是中国惟一的毛泽东女性模仿者,她甚至因为模仿毛泽东而与家人闹翻。“‘毛主席’本身没有美学价值,有的是政治和社会意义,他们把毛主席的衣服一穿,就变成特型演员和艺术家了。”
《现成品》里有一个场景。四川一个圣诞节晚会的舞台上,杰克逊的模仿者、毛泽东的模仿者、拉斯维加斯的舞蹈陆续登场,其间还夹杂着骂日本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所有这些东西混在一起,令人晕眩。
“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到我家来看过《现成品》的初剪,他说这是中国当代人类学的一个电影。这是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一个横切面,后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张秉坚说。
权力·制度·文化 豆瓣
作者: 秦亚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7
该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作者最近10年来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做的开创性评介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解读和思考,以及应用国际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对具体国际关系现象的实证性研究,反映了一个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探索。
惠此中国 豆瓣
作者: 赵汀阳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6
赵汀阳2016年新著,以旋涡模式解释从商周至清末三千多年来中国的生长方式和游戏规则,解释为何古代中国并非扩张型帝国却能不断扩展。他认为其秘密在于,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旋涡核心的礼物。
哲学家立足存在论和博弈论,征引大量历史文献和历史研究成果,还原中国起源的“硬历史”,步步紧追以中原为核心形成“中国旋涡”的四大动力根源:象形书写文字、庞大成熟的思想系统、周朝创制的天下体系、政治神学的雪球效应。
在大国复兴和新技术爆发的时代重新思考中国的起源和精神信仰,这是历史的遗产,也应是我们对未来的馈赠——用中国思想、中国话语和现代逻辑重建中国之主体性,或曰“神性”。
中国语言地图集(共2册) 豆瓣
作者: 李荣 等总编辑 / Theo Baumann 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 1987
《中国语言地图集》目录
一 第一分册,一九八七年出版。
二 第二分册,一九九零年出版。
A1 中国语言图 二
A2 中国汉语方言图 二
A3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二
A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 二
A5 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 分布图 一
B1 官话之一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二
B2 官话之二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东省西部 二
B3 官话之三 河南 山东 皖北 苏北 一
B4 官话之四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二
B5 官话之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
B6 官话之六 四川省 云南省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北省西部 二
B7 晋语 山西省及其附近地区 二
B8 东南地区汉语方言 二
B9 吴语 浙江 上海 苏南 一
B10 安徽南部汉语方言 一
B11 江西省与湖南省的汉语方言 二
B12 闽语 福建 台湾 粤东 海南 一
B13 广东省的汉语方言 二
B14 广西壮族自治区汉语方言 一
B15 客家话 二
B16 海外汉语方言 (a)太平洋地区 (b)其他地区 二
C1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C2 蒙古语族语言图 一
C3 蒙古语方言图 一
C4 突厥语族语言图 一
C5 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图 一
C6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C7 壮侗语族语言图 一
C8 苗瑶语族语言图 一
C9 苗语方言图 一
C10 藏缅语族语言图 二
C11 藏语方言图 一
C12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图 一
C13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C14 海南岛和台湾省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白鹿原 (2017) 豆瓣
8.4 (135 个评分) 导演: 刘进 演员: 张嘉益 / 秦海璐
20世纪初,渭河平原滋水县有一个白鹿原,生活着一群普通却不平凡的百姓。白鹿两家合而为村,相互依存又关系微妙。少东家白嘉轩(张嘉益 饰)与鹿子霖(何冰 饰)为了族长位置暗自较劲儿。嘉轩娶回逃难的仙草(秦海璐 饰),先后生下孝文、孝武和白灵三个孩子。鹿子霖爱走歪门邪道,一心 让两个儿子兆鹏和兆海光宗耀祖。生于乱世,城头变幻大王旗。但不管谁做官,总不免鱼肉底层的百姓。白嘉轩顶着各方的压力,成为白鹿原上响当当的一根硬骨头。可是孩子们长大后,却各有各的主意。拒绝包办婚姻的兆鹏(雷佳音 饰)加入共产党,自己的弟弟则成为国军军官。白灵紧随兆鹏入了党,孝文一心讨好父亲,却渐渐偏离了正道。半个世纪的画卷,展现了中国乱世下的众生相……
本片根据已故作家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
角逐超高空 (2016) 豆瓣
导演: 廖烨
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一支代号为“543”的神秘部队,这是毛主席一生中接见过的唯一一支整建制部队。到底是什么样的部队、立下了如何的功勋,才能获此殊荣?52年后,在2016年7月23日这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们通过光影的形式为您揭开这段历史,带您领略这支被授予“英雄营”称号的空军绝密部队辉煌战史。
该片由央视纪录频道和空政宣传局联合制作,央视“发现之旅”栏目创始人、著名纪录片导演廖烨担任编导。主创人员历时近10年,查阅了几十万字历史资料,走访台湾、美国、北京、西安、内蒙等地,先后对岳振华、张建华等20余位空军地导部队战斗英雄,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原官员、台湾“黑猫中队”飞行员叶常棣和张立义等30多位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采访,拍摄积累了6000分钟珍贵影像素材,编辑形成200分钟的纪录片。
纪录片共分四集,分别从“跨越苍穹”“中央石油勘探队”“近快战法”“对手无形”四个篇章,以宏观视野回顾历史、以家国情怀记录战史、以现代影像书写信史,全景再现空军地导部队横空出世、屡建殊勋,在世界防空史上开创以地空导弹击落战机先河的光辉历程;深度揭密空军地空导弹兵前辈在学习中破解难题、创新进取,以智慧揭开近代“电子对抗”战争序幕的精彩故事,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集:跨越苍穹
朝鲜战争中,美国和中国第一次发生正面冲突,结果令美国感到意外。在战争后期,美国就开始重新评价中国的实力和位置,来自中国大陆的情报越来越重要,空中侦察的最佳基地就是台湾。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给台湾提供了一种RB-57型侦察机,从超高空深入大陆侦察。那时解放军的兵器还无法在这样的高度上作战,台湾的侦察飞机以此频繁进入大陆进行高空探测。
面对这样的挑战,1958年6月,人民空军准备筹建自己的地空导弹兵部队。很快,一道道调令飞向全国各地的雷达部队、飞行部队、高射炮部队、探照灯部队和防化学部队。没有解释,团级干部当营职,营职干部当连职,高职低配,到一个神秘的543部队报到。就在北京清河的一座礼堂里,中国第一支地空导弹营诞生了。经过1年多的刻苦训练,1959年10月7日,随着北京通县上空的三声爆炸,台湾RB-57D再也不敢在高空猖狂了。
就在人民空军地空导弹兵官兵加紧向前苏联学习基础理论和装备操作技能的同时,台湾的6名飞行员也在极端保密的条件下,进行一种更加新型的高空侦察机驾驶操作训练。自此,在万米高空,拉开了一场世界防空史上的经典对抗……
第二集:中央石油勘探队
在543部队首战告捷一年后,遥远的大洋彼岸,美国设计师的天才之作悄然登场,美国巨型运输机为台湾送来了盖着蒙布的神秘客人——U2高空侦察机。这种侦察机可以飞到中国大陆最偏远的地方再返回台湾,对新中国构成重大威胁。而随着U2到达的,还有几十位美国专家,加上在美国培训学成归来的飞行员,组成了台湾的“黑猫中队”。
在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人民空军地空导弹兵官兵正在加紧学习训练。正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大家面前:中苏关系分裂,前苏联不再向中国供应任何兵器和零部件,并且撤回了所有的专家。当时,543部队总共3个作战营,只剩下50多发导弹,要防守的却是整个国土。于是,一个在当时十分大胆的想法诞生了——导弹打游击。
经国防部和总参批准,二营第一个踏上了伏击高空侦察机的征途。“机动设伏”到底有没有效果,能不能打下在万米高空的U2侦察机。随着1962年9月8日南昌上空的两声爆炸,决策者们心中的焦虑一扫而空。
然而,正在人们为导弹打游击的成功而喜悦时,U2却突然能够准确地预感到来自地面的危险,在临发射导弹前逃之夭夭,让导弹兵们空忙一场……
第三集:近快战法
为了对付U2奇怪的躲闪,连聂荣臻元帅也在动脑筋。百忙之中,元帅仔细研究了四营两次战斗失利的报告。周密计算之后,地空导弹兵们发明了“近快战法”,它要求把人的反应和能力发挥到极限。在最后的作战会议上,副司令成钧似乎对“近快战法”仍旧没有把握,而对集群火网的威力更有信心,最后的作战命令在晚开天线的时机上,要比苏军教令大大前进了一步,却又比自己的“近快战法”后撤了一小步。
古老的关中平原,就在古代帝王们的陵寝之间,神不知鬼不觉,潜伏下了一支高技术部队。据说,关于“集群火网”,聂荣臻元帅也参与了意见。关中平原,四个营编织成集群火网,志在必得。“近快战法”能否压制U2奇怪的躲闪?随着高空的爆炸声,U2再一次被导弹击中。这一仗不仅打下了U2,还俘虏了台湾空军飞行员,更缴获了让地空导弹兵三次无功而返的“新东西”——“12系统”的电子预警设备,年轻的地空导弹兵或许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被对手带到了电子战的门槛前。
第四集:对手无形
1964年夏天,北部湾事件爆发,越南战争全面升级。美国担心中国会像朝鲜战争那样再次出兵。因此中国在广西的军队调动成了美国关注的重点。为了应付可能的突发事件,四个地空导弹营奉命火速赶到广西省中越边境地区。8月9日,一架U-2飞机从泰国清迈机场起飞,向着一营在广西宁明的阵地飞来。在战斗中,整个兵器的核心1号车里突然发生故障。导弹升空后失去控制,一营痛失战机。
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日期的临近,美国调来了最先进的电子干扰机。核基地上空,刚刚破解“12”系统的地空导弹兵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一种升级的“13”系统装在了U2飞机上,它在空中造就了一个电子的“鬼魂”,中国地空导弹兵瞄得越准,打得越偏。就这样,U2不断改变航线,与大陆地空导弹部队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频繁地往来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空。
大西北苍凉壮阔的景色,暗合了543部队的心境。几个月里,一营、二营相继失利,屡试不爽的“近快战法”也未能奏效。1965年1月10日的太阳正在收回它最后的余辉,一营的制导雷达上,一种新型的雷达装备2号天线面向夜空,拉开了电子战的序幕。几番挫折后,战胜“13”系统。当第五架U2在两万米高空消失后,美国突然停止了对大陆的高空侦察。这场高空角逐,以人民空军的胜利而告终。
他们选择了中国 (2005) 豆瓣
They Chose China
7.2 (10 个评分) 导演: 王水泊 演员: Clarence Adams / Della Adams
其它标题: They Chose China
2006年该片获得了第49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长电视纪录片奖Golden Gate Award;具有奥斯卡入围资格的美国BLACK MARIA 国际电影录像节评委会一等奖;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REMI AWARD;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行的第6届联合国协会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国际纪录片协会2006年度卓越纪录片成就奖提名。并入选2006年多伦多国际纪录片电影节HOTDOCS,以及首次在亚洲举办的INPUT 2006台北国际公共电视大展等诸多国际影展。
该片由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FB和法国欧洲文化电视网ARTE合拍,中国五洲传媒协助。反映韩战结束后22个美国和英国战俘在志愿军的人道主义优待俘虏政策的感招下,为了和平反战,反对麦卡锡主义和种族歧视,以及向往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留在了中国的一段历史。
北京的星期天 (195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Dimanche à Pekin
8.1 (175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马克 演员: Gilles Quéant
其它标题: Dimanche à Pekin / Sunday in Peking
《北京的星期天》是1956年上映的法国纪录短片,由克里斯·马克执导。
《北京的星期天》讲述了社会主义改造刚完成后的北京面貌,将时空浓缩到一天中,多角度地展现了共和国诞生之初首都北京的朝气蓬勃的面貌。
更多外文片名: Sunday in Peking.....(undefined)
导演: 克利斯·马克 Chris Marker ....克里斯·马克
编剧: 克利斯·马克 Chris Marker
主演: Gilles Quéant ....Récitant/Narrator (voice)
摄影 Cinematography:克利斯·马克Chris Marker
影片类型: 短片 / 纪录片
片长:USA:22 分钟
国家/地区: 法国
摄影 Cinematography:克利斯·马克 Chris Marker
上映:1956年
《北京的星期天》是才华横溢的导演克里斯·马克于1956年制作的纪录短片。影片在20分钟的篇幅里,将时空浓缩到一天中,多角度地展现了共和国诞生之初首都北京的朝气蓬勃的面貌。
《堤》、《美好的五月》的导演克利斯·马克于1956年到中国就拍摄拍摄短片《北京的星期天》。影片拍摄了社会主义改造刚完成后的北京面貌:街头处处可见老式的人力车,也出现了一些自行车,民众的体育健身气氛相当浓厚,老人击剑打太极,小伙子和小姑娘玩单杠和高低杠,小孩子们认真地做着气象分析实验,偶尔还能看到街头卖艺的人,舞刀弄枪一字步,洋洋精通;亭榭楼台等古建筑,中国水墨山水画,京戏木偶戏,还有盛大的集体演出,出游的人们闲情逸致地泛舟湖面,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民众生活角度,都给导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老北京们看到此片会发出无限的感慨,新中国的首都那个时候就是这个样子,而我们年轻一代看了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导演在片中许多地方都加了中文注释,虽然有些地方用法古怪,简繁结合,但大致意思还是知道的。特别是片尾标志"Fin"也被翻译成了“在”,可能是通“再见”的“再”吧。
才华横溢的导演克里斯·马克
才华横溢的导演克里斯·马克
街道上老式的人力车和马车,天桥耍着大刀的艺人,天真活泼的孩子以及热闹的国庆游行,这些镜头是那个年代的珍贵历史写照。影片的中文顾问是被誉为“新浪潮祖母”的法国著名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充满浓郁中国情调的北京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给这两位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切都反映在影片《北京的星期天》之中。
朱鎔基傳 豆瓣
作者: [美] 龍安志 译者: 丁力 香港中和 2012 - 1
全球唯一中文本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撰寫序言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素帕猜˙帕尼帕迪博士撰寫前言
在香港金融領域出任公職的生涯裡,我曾有幸遇上朱總。他為人高瞻遠矚,處事運籌帷幄,加上鞠躬盡瘁的態度,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朱總對我的支持、鼓勵和稱許,更為我的工作增添了無限的動力。《朱鎔基傳--朱鎔基與現代中國的轉型》恰恰把我心目中朱總的印象,細緻地描繪出來。這本書更詳述了朱總對中國經濟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值得讀者咀嚼細閱。 ——任志剛(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
本書作者是美國人,1981年剛20歲時,他就來到中國,並在中國長期生活和工作,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國際危機調停人、政治經濟學家和作家。
他以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深刻了解,加以嚴謹的創作態度、寬厚的經濟學功底和廣泛深入的第一手調查資料,將讀者帶回到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那時改革開放伊始,市場經濟的秩序尚未建立,陳腐機械的觀念束縛著人們的頭腦,腐敗、違規、詐騙、投機等等亂象充斥金融、國企、房地產等各個經濟領域。
朱鎔基以非凡的勇氣擔當起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艱巨工程,採用了作者稱之為“受管理的市場化”的方法,再造了中國的金融系統,引導中國平穩地渡過了亞洲金融危機,打破“鐵飯碗”,重組了國有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精簡了各級政府機構,重建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等。朱鎔基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中保持了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平穩快速的增長,把中國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朱鎔基創造了歷史。
作者客觀公正、條理清晰地再現了這一歷史進程,對朱鎔基在1992-2002年就任國務院副總理和總理這十年來經濟改革政策逐一點評,論證其成敗得失。希望本書能使讀者更多地了解朱鎔基、了解當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