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摄影师 豆瓣 Goodreads
Le Photographe
9.6 (22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 / [法]迪迪埃·勒费伍尔(摄/口述) 译者: 余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10
一场封存了20年的人道之旅与战时回忆
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首部摄影与漫画结合的纪实文学
为你讲述那被遗忘的民族与历史
摄影与漫画史无前例的艺术结合
回忆录与纪实文学中的罕见杰作
.......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苏联-阿富汗战争时期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还有在惨烈的现代战争中为了生存而绝望挣扎的人们。
故事讲述了摄影师迪迪埃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队伍,从巴基斯坦徒步翻越15座高山进入阿富汗战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救援。在这场惊心动魄、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旅程中,他用镜头留下了100卷胶卷、近5000张照片的回忆与轶事。
本书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信仰、战争、艺术、爱情……不管是对记者、医生,还是对想了解国际关系和历史文化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美国知名综合类博客Boing Boing是这样评论的:《摄影师》不仅是一本伟大的摄影书和漫画书,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一部伟大的喜剧,一部伟大的回忆录和一部伟大的历史文本。
☆《摄影师》现已有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16国语言版本,全球销售近32万册。荣登《世界报》《费加罗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等各大榜单。荣获安古兰漫画节“重要作品奖”、美国漫画最高奖“艾斯纳奖”、全球最佳漫画“水晶奖”、法国“漫画戛纳奖”、法国漫画书店推荐大奖、法国广播电台新闻报道类漫画大奖。
☆从形式上来看,《摄影师》开创了漫画世界新领域。欧洲现实主义漫画家埃曼努埃尔运用了电影中跳跃剪辑的手法,将绘画与摄影无缝连接,创造出紧张、悬疑的戏剧情节。画笔弥补了镜头所未能捕捉的瞬间,照片拓宽了叙事的疆界,两者完美联姻。
☆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这段历史,我们买下了《摄影师》的纪录片——《苍穹之下》的版权并翻译制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搜索“漫画《摄影师》纪录片——苍穹之下”观看,或者关注后浪漫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摄影师”获取视频。
...................
※内容简介※
1986年7月,迪迪埃告别巴黎,开始了他人生中首次重要的拍摄任务: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团队,深入正处于苏联侵略军与当地民族抵抗势力交战战火中的阿富汗。在为期五个月的艰险旅程中,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些男人和女人的长征:他们努力修复着被别人所摧毁的……
20年后,法国漫画家埃曼努埃尔用画笔重构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以漫画和照片交叉叙事的方式,创作出这本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在这部笑与泪交融的历史文本里,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你想象的阿富汗,以及那些在个人命运与地缘政治交汇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不为人熟知的文化冲突、种族信仰、情感纠葛、人性挣扎……
...................
※媒体推荐※
◎ 《摄影师》应该被选为国家级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 《摄影师》是一曲由三位作者共同谱写的复调音乐,充满激情,耐人寻味。照片与漫画史无前例的艺术结合,为这场用图像描绘的旅程增添了独有的力量和人性光辉。
——《世界报》( Le Monde)
◎ 这一极为真实但却充满英雄色彩的战时人道救援任务行纪,是一首献给经常被遗忘的报告艺术的赞歌。
——《新观察》(Le nouvel observateur)
◎ 吉贝尔忠实于多形态的设想,为我们带来了这本“杂交漫画书”,借用现实的照片和更为微妙、传奇的画面,展开对故事的讲述,首创战地报道新漫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费加罗报》( Le Figaro)
◎ 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搏斗,看不到被高举的伟大战士,你只能看到一群战争边缘的人在帮助另一群受难的人。若当你读完这本书,开始对带有武器的图片反感时,说明你已经看清了战争的真相。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阅读《摄影师》是一场非同寻常的体验,你会从中学会体察人心。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
◎ 漫画——这些从现实中提纯的瞬间——与黑白照片互相辉映,用一种罕见但却和谐的视觉力量,使照片的含义得以延伸。MSF成员所面临的极端状况、他们与阿富汗民众之间复杂而震撼人心的关系、以及当地宏伟的壮景,都在其中得以体现。作者从微观的角度,为这场决定性的战事,添加了史诗般的色彩。
——《电视周刊》(TELERAMA)
◎ 《摄影师》是一本伟大的书,远远超出了图像小说的范畴。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令人恐惧、惊骇,又让人感到由衷地快乐······我们应该多些关注和讨论《摄影师》里涉及的议题。
——美国《青年之声》杂志(VOYA)
◎ 一张小小的照片可以拥有无穷的力量。只看一眼,便能揪起你的整颗心。这一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我们的历史。
——《人类报》(L’Humanite)
◎ 《摄影师》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想掏空口袋把钱都捐给英勇无畏的无国界医生。
——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
◎ 迪迪埃·勒费伍尔精湛的摄影照片与埃曼努埃尔·吉贝尔幽默的文字、图画相互融合,成就了一部真实而有吸引力的回忆录。它是图像小说中最好的例证!
——图像小说记者网站(The Graphic Novel
◎ 令人无比惊叹的作品。不管在图画上、叙事上,还是在人道主义的表现上都非常成功。
——美国漫画情报网站(Newsarama)
◎ 它让你不安,让你痛苦,又时时萦绕在你心头,让你无法忘怀。
——出版人周刊漫画版评论(Publisher’s Weekly Comics Week)
◎ 让人叹服的、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行业分析杂志《货架意识》(Shelf Awareness)
◎ 扣人心弦的战地回忆。看战争时期中好的与坏的人性。
——快报
...................
※名人推荐※
○ 在我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战争中的难民失去一切意味着什么,翻山越岭只为帮助你从未谋面的人意味着什么,当孩子的一线生命就掌握在你手里时意味着什么。突然间,那片遥远的热土、陌生的异国文化、勇敢而坚韧的民族离我越来越近了······一部充满人性的作品。
——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Angelina Jolie
○ 惊人的创意、惊人的力量!这是一部真正鼓舞人心的作品,它给了我们一扇窗口,去了解遭受着战争之苦而不屈不饶的阿富汗人民。
——《完美风暴》作者塞巴斯蒂安·荣格尔(Sebastian Junger)
○ 这是在我读过的出版物中最惊人的一部。
——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MSNBC)总裁
○ 作为漫画中的“杂交新品种”,这本书确实冒着变成“四不像”的危险,可我尽一切所能,使它成为一个易于阅读的好作品。如果说今天它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肯定,原因很简单,就是它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本书作者)
○ 我讲述的,是MSF成员深入阿富汗,救助平民百姓的故事。跟他们在一起,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在这个故事中,我扮演了最单纯的一个角色,而这也是一名摄影记者能承担的最好的角色。
——迪迪埃·勒费伍尔(本书作者)
2019年5月3日 已读
#43 看的时候心情随作者一起变化,尤其是被骗的时候,感觉自己也是单纯...;当把观察的角度缩小到一个很小的个体上的时候,敌我,利益,美好与不美好的东西,都不是绝对的,都变成一种经验而已了
摄影 绘本
最后的耍猴人 豆瓣 Goodreads
8.6 (44 个评分) 作者: 马宏杰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3
★柴静、杨锦麟 作序推荐
★CCTV、凤凰卫视 专题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12年跟拍记录
【真实的影像,自有万钧之力】
【一部史诗级长篇人文摄影纪实力作】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记录一个消失中的民间中国】
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
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用12年时间,跟拍了中国最后一代民间耍猴艺人在全国及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
作者跟着耍猴人一起四处游走,一起扒火车,一起卖艺,和猴子一起打地铺露宿,记录了耍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生活,记录了耍猴人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倾家荡产,被刑拘的各种离奇遭遇,从一个特殊的群体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在作者的镜头和文字里,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 赚钱养家,猴子和人养育各自的儿女,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于这个时代。
-----------------------------------------------------------------------------------------------------------
【柴静序】
马宏杰拍耍猴人,一开始是在街上遇见,感兴趣,就陆续跟拍了近十年。马宏杰跟他们一起扒火车,带着馒头和十公斤自来水,众人躲在下雨的敞篷车厢里,头顶塑料布站着。猴子套着绳索,钻进人堆里避雨,都瑟缩着。晚上,马宏杰跟他们一块儿睡在立交桥下。
有张照片是耍猴人鞭打猴子,鞭子抽得山响,一个路人上前指责猴戏艺人虐待动物,要驱逐他们。下一张是猴子像被打急的样子,捡起一块砖头向耍猴人老杨扔过来,又从地上操起刀子和棒子反击,撵得老杨满场跑,围观者开始喝彩,把石头和水果放在猴子手里。收工之后,老杨说这是他和猴子的共同表演,鞭子响,不会打到猴子身上,否则打坏了,靠什么吃饭?这场戏有个名字,叫“放下你的鞭子”。
收的钱里有张50元的假币,老杨心情不好,盛了一碗饭蹲在窝棚边吃,大公猴拿起一块石头扔到锅里,把一锅饭菜都打翻了。——每天回来吃饭,猴子都是要吃第一碗的,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老杨这一天忘了。
马宏杰拍耍猴人的女人——她用乳房给小猴喂奶,小猴子亲吻她。耍猴人的小儿子最爱其中一只小猴,有张照片是熟睡中的小猴子躺在小男孩胸膛上,在被子里露个头,一只细小的黑毛手掌搁在孩子脸蛋上。
这些细节,看见一点,蒙在人心上的成见就掉了一些。
-----------------------------------------------------------------------------------------------------------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马宏杰没有把这个词诗化,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 ——柴静
我知道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选择了最难的。也因为最难,才会有如此的灿烂和精彩。——杨锦麟
《读库》选马宏杰的作品,主要不是因为马宏杰花的“时间”和“心血”比别人多,而是往往大家都认为,拍弱者,拍穷人,拍底层的人,都要把他们拍成高尚的,或者让人同情心酸的人,“预设主题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可怕的习惯”,但是马宏杰超越了这种“政治正确”。 ——张立宪
不给自己拍摄的选题有预设判断,不干预被拍者在事件进行中的言行举止,力求真实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底层百姓的故事,这是马宏杰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多年的跟踪报道中,他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彼此信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组又一组真实的图片。 ——《新京报》
马宏杰镜头前的这些人,是“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他一张张照片呈现出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表情。马宏杰讲求慢工出细活,他的每一组照片都至少跟拍了六年,他更下定决心将这些作品“做到他们死,或我死”。 ——《新世纪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