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豆瓣 Goodreads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8.6 (3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勒卡雷 译者: 董乐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2 其它标题: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有时候,背叛不为别的,它是一种本能。
一个外勤人员的告密搅动了英国情报机构“圆场”得之不易的平静,原来圆场十几年来一直潜伏着苏联情报头子卡拉安插的双面间谍,且是圆场四位高层中的一位。乱局之下,已被迫退休的史迈利奉命出山。锅匠,裁缝,士兵,水手,究竟谁是幕后主使?记忆力像计算机一样好的史迈利钻进尘封的故纸堆中寻找蛛丝马迹,逐渐将真相抽丝剥茧,终于解开了卡拉设置的“最后一个聪明的结”……
2018年12月19日 已读
看完那半懂不懂的电影,凌晨看完了这第二本勒卡雷。有绝对的背叛吗?
文学 英国 间谍
午后四时的啤酒 豆瓣
6.5 (2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食物是爱情,那么饮食就是爱情行为,
享受“慢食”才能够真正和每日的三顿饭谈恋爱。
用身体感觉大地,用皮肤感觉风,
分期付款买汽车,不如好天气关了手机踏青散步去。
DIY不是为了省钱,是生活乐趣的准则,
吃批萨下厨自己做,房子装修敲打自己来。
规律工作但不放弃创造新鲜度,
时间除了可以忙碌,还可以忙里偷闲。
从恋爱、结婚、怀孕、到照顾小孩,由我看来,全是一场又一场,现实生活中不停演出的戏剧。一个人生活也好,两个人生活也好,一家人生活也好,主要看你怎样生活。
有自尊心的人,一定有充实的生活。金钱和物质都不可能衡量幸福。当你双眼认定了天空或大海的颜色时,那里就有蓝鸟了。
2018年12月10日 已读
硬盘整理补录;高一军训陈锋老师借书,第一本新井一二三;“如果你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请你从记忆的尘埃里把我拎出来,要我去做客吧”
文学 新井一二三
缮写室 豆瓣 Goodreads
8.3 (34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缮写室是欧洲中世纪制作书籍的地方,但《缮写室》不是一本关于中古手抄本或者它们的缮写员的书,而是中世纪文学博士、诗人包慧怡的一本私人文学地理,一本记录在其成长过程中影响甚远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阅读笔记。对于莎士比亚、刘易斯·卡罗尔、王尔德、“珍珠”诗人、安吉拉 · 卡特、 甚至米开朗琪罗的珍视与读解,不仅呈现出作为手艺人论手艺的精妙细腻,更表现出以写作这门手艺为自己在这流离溃散的世界筑造真正之家的努力。这本书阅读的终结,也将带来另一本以至更多本书的开始。
2018年11月14日 已读
非常热爱爱丽丝漫游仙境那篇
散文 文学
铁浆 豆瓣
8.7 (34 个评分) 作者: 朱西甯 九州出版社 2018 - 10
他是张爱玲心目中“沈从文最好的故事里的小兵”
最后一位民国小说家 朱西甯先生作品大陆首次出版
阿城专文赏读,白先勇、莫言、王德威赞誉的白话小说经典
【编辑推荐】
1、他在张爱玲心中,“永远是沈从文最好的故事里的小兵”——文学史上的一页传奇、最后一位民国小说家朱西甯先生作品大陆首次出版。书中附赠张爱玲致作者的第一封信件手稿,原版复刻,首次曝光。
2、“居然在台湾发现了鲁迅的传人”,白先勇、莫言、王德威激赏的短篇小说经典——《铁浆》复活了战国时代的血性,和我们不大知道的民族性(张爱玲语),收录九部短篇小说,还原一百年前北方农村集镇的传奇人物与古老事件,无不是震慑心魂的悲剧,却比鲁迅先生多了谦冲温和的淑世精神。
3、阿城专文赏读——从《诗经》到《金瓶梅词话》,从汪曾祺、李劼人到朱西甯,《铁浆》接续自然主义的文学传统,是现代汉语文学中强悍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胭脂的化石,泪的化石,一个古老的世界,一点点的永恒;依样照出一个朦胧的现代,和后世”。
《铁浆》是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九部短篇经典,首次在大陆出版。作品写于台湾的六〇年代,接续五四的白话小说传统,还原民国初年北方农村集镇的传奇人物与古老事件。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时刻,乡土成为勘探人性善恶的舞台:争盐运生意而灌下铁浆自戕的孟昭有、在酒楼上吃炒人心的屠夫傅二畜、自学医书而接连害死家人的能爷……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人物复活了战国时代的血性,和我们不大知道的民族性,演绎着仇杀与救赎、侠义与温情,愚昧与文明,无不是震慑心魂的悲剧。阿城先生作跋:《铁浆》是现代汉语文学中强悍的代表作。
断代 豆瓣 Eggplant.place
斷代
8.2 (119 个评分) 作者: 郭强生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6
纯真失落,激情过后,还有什么可以相信?
继白先勇《孽子》之后,又一经典作品
时报文学奖、金鼎奖得主
台湾重量级作家郭强生构思二十年代表作
2016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组入围作品
🌈 编辑推荐
☆《断代》是台湾中生代重要小说家郭强生构思二十年的得意之作,为郭强生首次引进大陆的作品,也是郭强生继前两本小说《 夜行 之子》《惑乡之人》之后,持续状写同志世界的痴嗔贪怨、探勘情欲版图的曲折诡谲,对时间、生命流逝做更进一步省思的经典作品。
☆《断代》的故事背景,时空承接白先勇的经典同志小说《孽子》,从八〇年代的台湾社会写起,一路写到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之间,纵向描绘了一个世代的同志形象。郭强生借这本作品,抛出“爱是什么?”“同志/我的存在究竟是什么?”等终极提问,让我们通过这些问题更清楚地看见自己。
☆《断代》以推理小说的手法展开,由三条看似关联薄弱的叙事线入手,在同志世界中表演伪装、真假莫辩的氛围里,通过各个角色的心理活动或成长回忆,构筑出一个个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谜题,直至故事的末尾读者一窥故事背后的真相,方得恍然大悟。书中不仅对因同志身份而被迫处于社会边缘的心理刻画入微,更触及了成长、衰老、死亡及死后的“游魂”,运用这些元素,对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爱情,完成了一种立体而独到的诠释。
🌈 内容简介
曾在交际圈风光无限的老七已步入中年,在亲密好友重病离世之后,还是坚持在台北闹区独自守着“美乐地”酒吧。曾经被一个大学生伤得很深的他,对于追求了大半生的爱情,仍然怀着哀怨的心情。
小锺在高中时被同学姚诱惑,却也让他初次尝到情欲的滋味。大学时期他和姚再次相遇,姚的身边多了好同学阿崇,学姐Angela,四人之间的感情复杂暧昧,似假还真。对姚的不解,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青春的悸动,随着美好黄金年代的逝去,不堪回首。
在便利店打工的阿龙,默默守护女友小闵,打算存够钱之后,小两口一起开一间进口服饰店。他一直怀揣着一个令他困惑羞耻的秘密不愿正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对面酒吧的老板倒卧在店内……
通过这些主要角色的回忆和忏情告白,一种特殊边缘身份的集体记忆和情感结构,在郭强生兼具宏观与微观的笔下深刻地展现了出来。
🌈 名人推荐
如果并列《孽子》和郭的同志三书,我们不难发现世代之间的异同。《孽子》处理同志圈的聚散离合,仍然难以摆脱家国伦理的分野。相形之下,郭强生的同志关系则像水银般的流淌,他的人物渗入社会各阶层,以各种身份进行多重人生。两位作家都描写疏离、放逐、不伦,以及无可逃避的罪孽感,但是白先勇慈悲得太多,他总能想象某种(未必见容主流的)伦理的力量,作为笔下孽子们出走与回归的辐辏点。郭强生的夜行之子不愿或不能找寻安顿的方式。在世纪末与世纪初的喧哗里,他们貌似有了更多的自为的空间,却也同时暴露更深的孤独与悲哀。
——文学评论者 王德威
相较于《夜行之子》偶尔流露出辞溢于情的感伤主义,《断代》的文字则更为凝练精准,刻画入微地呈现了同志肉身情欲和爱恨嗔痴的浮世绘,比起白先勇不遑多让;他犀利又深刻地直捣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恐同和恋同的灰色地带,且又将性和政治交互指涉谐仿,可说是直追创作《美国天使》的汤尼·库许纳(Tony Kushner)。
——酷儿与性别理论学者 张霭珠
这部文字沉稳,布局有戏剧的精巧,却又不失之晦涩繁复的长篇小说,处理的是中老年男同志的处境与心境。同志作为台湾异性恋霸权境内的异族,在1990年代同志文学大兴之后,早已不是什么冷僻的文学题材,然而郭强生的视角有其独到之处,从题材到风格,都有别于张致艳丽的“传统”同志文学,自有一股老派的、深厚的底蕴。
——文学评论者 朱宥勳
南十字星共和国 豆瓣
8.6 (20 个评分) 作者: 费·索洛古勃 / 瓦·勃留索夫 译者: 刘开华 / 周启超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2
俄国象征派中短篇小说的精华结集,收入费·索洛古勃、瓦·勃留索夫和安德列·别雷三位著名诗人、小说家的作品十九篇。
费·索洛古勃在其小说创作中将梦幻、魔幻的层面与现实、自然的层面糅合得水乳交融,将文学的假定性痕迹、虚构性品质深深地掩藏起来,使小说的叙述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 中不动声色地过渡。
瓦·勃留索夫“写情境的短篇小说”,其关注点集中在事件的“奇特性”上面,作者不关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不是独立自主,人物形象随情节而动。
安德列·别雷在西方被看作20世纪俄国小说家中最杰出的天才,他的小说甚至被视为“划时代”的现象。
索洛古勃“用平稳而带有教训味道的语调讲述最恐怖和最荒诞的事物”。——霍尔索森
勃留索夫是“俄罗斯最有文化修养的作家”。——高尔基
别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小说家”。——雅·尚达
余光中谈翻译 豆瓣
9.5 (24 个评分) 作者: 余光中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 1
书中选收余光中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
7.6 (86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琳娜·柳薇卡 译者: 邵文实 吉林出版集团 2011
“我母亲去世两年后,我父亲与一位离过婚的妖艳迷人的乌克兰金发女郎坠入爱河。他时年八十四岁,而她三十六岁。她就像枚毛绒绒的粉红色手榴弹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骤然爆炸,搅得浑水四溢,将许多久沉于记忆泥沼下的淤泥翻上水面,狠狠地踹了我们家族幽灵的屁股一脚。”
薇拉和娜杰日达姐妹必须将终其一生的不和搁置在一边,以便把他们身为移民的工程师父亲从体态丰满、风骚妖艳的淘金者瓦伦蒂娜手中解救出来。这位瓦伦蒂娜偏好绿缎内衣和连袋煮菜肴,她将在追逐西方财富的过程中一无所获。
但这对姐妹驱逐瓦伦蒂娜的战争揭开了家庭的秘密,揭露了欧洲五十年的黑暗史,将她们送回到她们多已忘怀的根本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喜剧小说而设的“波灵格大众伍德豪斯奖”(Bollinger Everyman Wodehouse Prize)获奖作品。
★ 2005年机智小说奖(SAGA Award for Wit)获奖小说
★ 2005年布克奖(Booker Prize)入选小说
★ 橘子图书奖(Orange Prize)入选小说
★ 已出版29国语言的译本
★玛琳娜•柳薇卡为这本有趣的小说取了个“最勇敢的”书名。小说在英国刚出版时,Amazon是把它归在非小说的科技类里,不少书店也把它放在农业书里。这样一本看似早该被淹没的书却靠着读者的口碑,从农业科技的死角漂亮翻身,力压风头正劲的丹•布朗的《达芬奇的密码》和《天使与恶魔》,成为2006年的图书销售冠军。此后,凭着其文学魅力和出色的小说风格,《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更是入围多个文学奖项,一时之间,柳薇卡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英国文学圈,作品也很快被翻译成29国语言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但愿我们不要错失了柳薇卡的这份勇敢,也希望不要和可能的喜爱擦肩而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部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说,一如它的书名一样古里古怪,充斥着意想不到的各色人等。乌克兰移民与传统保守的英格兰内地生活交织融合,极其滑稽搞笑,而笔调则抒情浪漫。—— 玛格丽特•德拉伯勒,《新政治家》
☉令人难忘的创造力,意想不到的感动。——《大都市报》
☉很少看到处女作小说写得如此周全……柳薇卡绝对是位天才的喜剧作家。——《暂停时间》
☉发人深思,令人捧腹,一出喜剧的盛宴。一幅关于衰老、欲望和贪婪的充满欢腾的油画。——《经济学家》
☉这本书让我整整一年都笑容可掬,笑口常开。东西欧文化冲突中极富喜剧性的部分在这个讲述两姐妹间的明争暗斗的有趣故事中得以展现。——《格拉斯哥先驱报》
☉“开垦了一道富有喜剧性的犁沟。”——《独立报》
☉“智慧,幽默,充满灵感的对话,生动活泼的个性,宽厚仁慈的精神。发人深省,极具可读性。”——《金融时报》
☉“引人入胜……妙趣横生而又令人感动地记录了一位长期居住在英国的乌克兰老鳏夫与一位寻求通往财富之路的护照的妖艳惹火的俄国大胸掘金女间的争争吵吵。”——彼得•坎普,《星期日泰晤士报》
游隼 豆瓣 Goodreads
The Peregrine
9.3 (38 个评分) 作者: [英] J.A.贝克 译者: 李斯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 - 8
达夫·库珀奖获奖作品
纽约书评图书“经典重现”书系选书
赫尔佐格“无赖电影学校”必读书目
影响持续半个世纪的经典首次引进中国
“猎人必须成为他所追捕的猎物。”
内容简介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 平坦的湿地上,J. A. 贝克追逐着一对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他描述这些活动,语言精确,且带有非同寻常的诗意。
他保持这项神秘的个人追求,同时他作为人类自身的意识逐渐消融,转而被一种异己的、无法排遣的鹰的意识所取代。这种不同寻常的蜕变,不可思议又隐隐令人生畏,使得这迷人的篇章成为经典。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名家推荐
厌倦人类世界的人,跟游隼一起飞吧。
——小说家,朱岳
20世纪自然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诗人,特德·休斯
(在书里)你不时能看出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只游隼。而这也正是我在拍电影时所做的,步出自身,神游其外——也就是说走出自己的身体,去到外界的某一点。
——电影导演,赫尔佐格
我拿起它(《游隼》)随手翻开一页。那一页绝妙描绘了一只鸮无声寻猎的画面。我被它的细节击中,震惊于他的文字唤起的听觉上的感受。似乎我正在当时当地,通过作者的耳朵体验那一刻。我翻到下一页,一章没读完我知道我已经被俘获了。
——作曲家,劳伦斯·英格里斯
现在,我不再认为《游隼》是一本关于“成为鸟”的书。更准确的说,这本书是在写“想成为一只鸟而不得”。
——自然文学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
大河两岸 豆瓣
The River Between
作者: [肯尼亚]恩古吉·瓦·提安哥 译者: 蔡临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1
故事发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围绕是否继续给少女施行割礼,恪守传统和皈依了上帝的两个吉库尤村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主人公瓦伊亚吉的父亲是氏族里的先知,预见到白人即将得势,把他送进教会学校读书。但瓦伊亚吉学完后依旧回到村里,为吉库尤人办起独立学校,由于工作出色,被人们当作救星。他主张“教育救国”,代表的是由受过教育者组成的弱小的中间力量。大河两岸基本的社会力量一个是由瓦伊亚吉的同村人卡波尼领导的传统派,另外一个是以居住在对岸的约苏亚为首的白人派。两派的形成和斗争都是由白人入主非洲造成的。瓦伊亚吉本人是两种传统的产物,这决定了他在两种势力之间徘徊:一方面努力维护民族传统,另一方面又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恋爱,结果陷入了与两方面的冲突,最后堕入绝境。
诺贝尔奖热门人选、东非文学奖得主恩古吉
被收入肯尼亚中学课本的非洲经典小说
恩古吉首部用本土语言吉库尤语写作的作品
描写吉库尤族敌对村落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这条河从未干涸,藐视干旱和饥荒,也不为两个族群的权力之争所动容。”
小说对肯尼亚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尖锐批评,也表达了一代年轻人的幻灭感。
——米琴,专栏作家
一部描写文化冲击下的吉库尤的小说,时不时从简单中见证伟大。
——《卫报》
本书具备了克制、智慧、细腻等罕见的特点。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生活与命运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9.4 (36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力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梁文道“最想为读者推荐的一本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人失去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 名人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奥兰多•费吉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
黑腚 豆瓣
Blackass
作者: [尼日利亚] A. 伊各尼·巴雷特 译者: 杨卫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6
《黑腚》是部雄心勃勃的托寓性小说。小说主人公弗洛从黑人变成了白人,他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一方面他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工作,美丽的女人争着投怀送抱,轻松进入了上流贵妇的社交圈,在工作事业方面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他又要想尽办法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不惜抛弃家人,摒弃救他于危难、已怀身孕的情人。在所身处环境的推动下,弗洛一步步变成了一个数典忘祖的白人。小说用大量逼真的细节切片描绘了尼日利亚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全面了解这个国家,认识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圣经的文学世界 豆瓣
The World of Biblical Literature
作者: [美] 罗伯特·奥尔特 译者: 成梅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圣经的文学世界》(The World of Biblical Literature)一书是享有盛誉的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奥尔特(Robert Alter)在该领域颇有影响的著作。该书从分析具体实例出发,在广阔的文学视阈和理论范畴对于圣经的文学特质予以分析、研究。讨论多从宏观议题出发,而后试图通过解析实例来探讨这些议题;并基于原则上元批评(meta-critical)或理论思考不能与形式分析相分离这一信念。该书强调要探究《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或者是什么样的书的总集;想知道圣经里有些什么隐含或彰显的元素,什么样的心照不宣的文学概念充斥于古代希伯来写作,古代以色列文学和后来的世俗文学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就必须从文学文本的视角来看待其表达而起步。作家如何想象情景,叙述细节,设计对话,建构诗行的对称美,展开诗歌意象,都能让人们对其如何描绘人的本性、神的本意、历史、命运、因果关系、以及作家与文学媒介的关系了解甚多。作者对这本书的希望,是它能够对这些仍在滋养着西方文化的、总是无从捉摸、却又总是令人神魂颠倒的经文之特质的讨论增添有益的观点。这本书的中译本势必对中国文学研究者,历史、宗教等其他学科的学者以及普通读者都起到难得的教益作用。
回望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我母亲说,只在某一封没写完的信里,才见到你爸爸充满情感的回顾:’天寒刮起西北风,让我想起满目萧条的,我的青春年月……’”
这本书讲的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故事。
The World of a Tiny Insect 豆瓣
作者: Zhang Daye 译者: Xiaofei Tia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3 - 11
"From the cry of a tiny insect, one can hear the sound of a vast world. . . ."
So begins Zhang Daye's preface to The World of a Tiny Insect, his haunting memoir of war and its aftermath. In 1861, when China's devastating Taiping rebellion began, Zhang was seven years old. The Taiping rebel army occupied Shaoxing, his hometown, and for the next two years, he hid from Taiping soldiers, local bandits, and imperial troops and witnessed gruesome scenes of violence and death. He lost friends and family and nearly died himself from starvation, illness, and encounters with soldiers on a rampage.
Written thirty years later, The World of a Tiny Insect gives voice to this history. A rare premodern Chinese literary work depicting a child's perspective, Zhang's sophisticated text captures the macabre images, paranoia, and emotional excess that defined his wartime experience and echoed through his adult life. The structure, content, and imagery of The World of a Tiny Insect offer a carefully constructed, fragmented narrative that skips in time and prob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uma and memory, revealing both history and its psychic impact. Xiaofei Tian's annotated translation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that situates The World of a Tiny Insect in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and explores the relevance of the book to the workings of traumatic memory.
革命/叙述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蔡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8
本书分九章,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技术革新、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叙述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在本书中,文学史始终处在和政治史或者思想史积极对话的过程中间。作者在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其经历的曲折,而是在整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探讨其发生的必然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
教授与疯子 豆瓣
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
作者: [美] 西蒙·温切斯特 译者: 杨传纬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10
1896年深秋,《牛津英语词典》的主编默里博士从牛津动身,去见一位叫迈纳的神秘人物。二十年来,此人工整而有条理的词条,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勇气和希望,将他从纸与墨的暴风雨中拯救出来。他们书信不断,却始终无缘一见。
当默里博士满怀恭敬地到达目的地后,却大吃一惊:对词典贡献最大的志愿者,是个被关在疯人院里的杀人犯。
《牛津英语词典》成为了英语语言的至尊,迈纳和默里的故事却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在历史的尘埃中,他们真实而隐形地活着。
本书曾横扫世界各大畅销书榜,一跃成为《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双冠王。两个永不言弃的Loser,为世界确立了一种新秩序。我们的命运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不管被安排了怎样的遭遇,你总还能做点什么。
动物庄园 豆瓣
Animal Farm
9.3 (129 个评分)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 张毅 高孝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8
用动物对人类抗争后自建家园来再现前苏联的整个历史情形,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寓言。《动物庄园》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其中的有些语言还变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和《1984》并称为乔治・奥威尔最重要的代表作。此版本收有小说的英文原文。
本书以隐喻的形式写革命的发生以及革命的背叛,自然还有革命的残酷:一个农庄的动物不堪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它们建立起一个自己管理自已的家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两只领头的猪为了权力而互相倾轧,胜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猪们逐渐侵占了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稍有不满,便招致血腥的清洗;统治者需要迫使猪与人结成同盟,建立起独裁专制;农庄的理想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又回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明眼的读者自可看出,此书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解构。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 豆瓣
Shakespeare’s Restless World
作者: [英] 尼尔·麦克格雷格 译者: 范浩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4
威廉•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新大陆的发现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之前被奉为圭臬的事实纷纷坍塌,人生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充满悬念。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伦敦人会带着怎样的观念和预设去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他们在想什么?生活在一个和自己父辈迥然不同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感觉?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结合莎士比亚的经历和时代,讲述了20件文物背后引人入胜的故事,再现了莎翁的世界以及当时观众的所思所想。
这些文物既有萨尔科姆比宝藏中豪华炫目的金币,也有无名货郎素朴的破箱旧衣。主讲人为大英博物馆馆长麦克格雷格,每件物品分别涵盖一项莎士比亚时代的重要主题:全球化、宗教改革、海盗、伊斯兰教、法术及其他。麦克格雷格将莎剧原文融入讲述,通过小物件的历史探究了莎翁关于宗教、国家认同、英国和世界历史、人性等思想的成因。本书视角新颖别致,为莎士比亚身处的危机重重却又充满活力的时代勾勒了一幅生动图景,读者从中将获得欣喜而意外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