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客观文化、主观认同与民族意识 豆瓣
作者: 佟春霞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湖南维吾尔族世居桃源已有630多年,因其长期地处江南水乡地带,处在同西域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与汉族、回族共居的人文环境下,文化的变迁自不待言。他们讲汉语,与回族、汉族人通婚,过春节等汉族节日。但是,客观文化的变迁并没有改变他们的世系传承、没有忘记英雄祖先的历史,更没有“融化”他们对翦氏族人的内部认同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与遥远的新疆维吾尔族的主体民族的认同。如果将他们同新疆的维吾尔族对比的话,人们会发现不论在体质上还是在文化上,两者都相差甚远;如果以同一个民族具有同一的文化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的话,显然不妥。事实上,两者巨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发展历程以及几百年的文化阻隔没有影响到两者之间的相互认同。
听风的歌 豆瓣 Spotify
9.7 (19 个评分) Urna Chahar-Tugchi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KlangRaume
Urna Chahar-Tugchi(乌仁娜)
从小生长在蒙古草原的乌仁娜,直到十六岁前往上海音乐学院就学之前,都过著纯朴的游牧生活,连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后来随同为音乐家的夫婿 RobertZollitsch 旅居德国,并继续从事创作及演唱。
Urna展露她音乐的才能和天赋是在学习扬琴的那段时间,那时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正访问呼和浩特。十八岁那年,她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离开内蒙到上音求学。当时她连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讲,她的家人也对上海知之甚少,连位置哪里都不知道。这次远行对Urna的生活和事业产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一位俄罗斯音乐评论家称Urna和另外一位Tuvan歌手Sainkho为“亚洲女高音双姝”。2003年夏天,在得到德国RUTH奖最佳国际艺术家称号之后,在欧洲人眼里Urna奠定了世界音乐的重要贡献者的地位。
唱片音响购买指南1996年主笔年度CD首选推荐
「挑起了血缘深处的感动与共鸣,小品式的曲子却有撼大树的力量,比古典音乐更令人动容」
唱片圣经 刘总编榜单入选100张专辑单
「……老实说,我必需坦承,我会将这张CD选入榜中最大的原因是歌声太令我感动了,反而,录音效果是其次的考虑。您一定看不懂这张唱片的标题与演唱者,但是看唱片封套上的人物又是东方面孔。告诉您,她是蒙古人,而她唱的歌是蒙古草原的歌与即兴演唱。乐器伴奏只有二个人,一个人弹吉他或曼陀铃;另一个则弹像类似鲁特、吉他的Zither拨弦乐器。您一定猜想蒙古草原的歌一定很豪壮,刚好相反,她唱的是非常柔美、非常轻声、非常委婉、非常欢悦的蒙古草原情歌。与「拉普人之歌」相比,拉普人是苍凉悲壮的,而蒙古情歌则羞人答答、情长意浓。当然,人声与乐器都录得非常非常的自然……」
-----摘自 唱片圣经 刘总编榜单入选100张专辑单
是的,乌仁娜(Urna Chahartugchi)的歌声就是有这种感动人心的特色,各位乐友可能会想本站这一二年来已介绍了乌仁娜三张专辑,但为什么没有她最感动人心的「听风的歌(前一任代理翻译成蒙古之歌)」呢?
好吧,白头宫女话当年,有时候我们因一张优秀的音乐专辑深受感动后,很热心的在网站和店里推荐半天,结果买气甚差,「听风的歌」在1995年时期就是这样,连搬出「唱片圣经 刘总编榜单入选100张」都没用,所以当初台湾代理是因为「乏人问津」才不再代理的。至於「听风的歌」当年对台湾乐友的缘份没有那么深,原因之一当然是……封面,请诸位乐友看一下右边的专辑封面吧,有时候封面设计的确是会左右不是那么资深的乐友初次购买慾望的。
感谢电视主流媒体广告的力量,SONY DCR-PC350的DV摄影机「西藏篇CF配乐」那感人无比、赚人眼泪的广告中(乐音小林按:DCR-PC350我个人很想买来拍我家小朋友,但最近又想买CANON EOS-350D数位单眼……),就是採用乌仁娜「听风的歌」中一首"Hödöö",此广告在电视上大打特打之后,全省都有乐友疯狂询问各大唱片行(好久没有遇到这种盛况了),问什么呢?大家不是问SONY那台DV在那里买,而是在问这广告中的女声是谁?是那一张专辑等等。至於本店也不例外,前一阵子接全省乐友的电话接到手软,但我都一一告之曰:不要急,这么红的专辑一定有代理商会再度引进的……云云。
那么这一张因SONY DV摄影机「西藏篇CF配乐」广告而让乌仁娜演唱的 "Hödöö" 红遍香港、大陆、新加坡、台湾的 "Tal Nutag"专辑,其实是乌仁娜1995年在西方世界发表的首张作品。
从小生长在蒙古草原的乌仁娜,直到十六岁前往上海音乐学院就学之前,都过著纯朴的游牧生活,连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后来随同为音乐家的夫婿 RobertZollitsch 旅居德国,并继续从事创作及演唱,近年来,已成为欧美人士心目中重要的东方音乐代表女声之一。
基本上我个人偏爱推荐歌手的前一二张专辑,尤其是因知名度不够,製作成本不高时所製作出来的专辑。个人认为那时以佛家论点是--最不著相,以厨师的论点是只为了做好吃的餐点给顾客。所以一位值得推荐的歌手,其前二张专辑往往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
乌仁娜这种初次在欧美发声的东方女歌手,我想也是同样的情形,前一二张专辑的製作费不可能是天价级的,所以由她丈夫负责齐特琴、古箏、吉他,另一名乐手则担纲吉他、弦乐、曼陀林,极其简单的乐器编制,围绕著乌仁娜高亢清澈、纤美却又生命力十足的嗓音,勾勒出属於游牧民族极简的生命情境、乐天单纯的生活哲学、以及无可抗拒的音乐美感。
其中被选为SONY DV广告曲的 "Hödöö",更是一首旋律酷似「兰花草」,民谣风十足的作品;而乌仁娜在其他歌曲中,也展现了相同的温柔美感,以及她嗓音的多变与张力。而贯穿整张专辑的,却仍是那来自大地、温暖又坚强的生命力;一种微风扫拂过山巔、扫过草原,坐看云起日落的豁达。悠然如草原微风的嗓音,静謐幽远的意境,使得这位来自蒙古的创作女歌手,悄悄潜入渴求慰藉的现代人心底。
讲到这里,在网络上有人说SNOY那广告不是她唱的,是新加坡那里请人翻唱云云,其实我想广告应不用如此麻烦,而且蒙古语可不是「翻唱」这么简单,还要唱得感动人呢。以我个人认为是在做广告配乐的时候,在「声音平衡度」上有做些手脚而已,各位乐友不妨再仔细比较看看。
至於录音好不好,以这一张专辑来说,本来就是一张能感动内心的专辑,以我来说是不在意录音好不好的,但还是不能免俗的先说一下——
本店认为这一张不是什么「超顶级」录音,但是要说也是一张蛮考验音响系统之感情詮释能力、重量感、速度感、密度感、声音质感和房间有无驻波的一张专辑。
只要您觉得本专辑乐器形体像「毛球」一般毛边大盛,听不到空间里很短但自然的残响,乌仁娜的声音轻到过份、受不了、吊在半空中很难过......那么贵府的音响系统,应和上段所列的问题有关。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 豆瓣
作者: 马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8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讲述改革开放后,民族优惠政策实施中依靠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不存在,无论城乡青年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就业和获得发展空间,这使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青年在就业市场上遇到极大困难。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中,当地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央国企和沿海大企业的互动中居于劣势。随着“西部开发”的项目投入,大量东部汉族人口涌进西部民族地区,这些新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对我国民族关系和矛盾协调机制进行反思和调整。努力探讨在21世纪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应当如何思考我国的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我们必须努力探讨在中国民族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标准,进一步探讨中国在民族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创新。
消失的國民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9 (14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1
中國王朝時代的政權之所以能夠讓「周邊」及「異民族」自由自然地與中國交流和融合,皆因長期崇尚「德治」這一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價值,從而延續其統治的正當性。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歷史趨勢卻戛然而止—周邊開始拒絕中國,異民族集團開始抵制「中國人」意識。這一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於民族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中國,實在刻不容緩。 本書作者指出,因為近代中國導入了「民族」的話語,造成了「民族」與「國民」二者不分的現象;隨著民族話語不斷被政治化,各種官制及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以「民族」來頂替「國民」的結果,不僅促生和強化了漢族排斥和歧視其他周邊民族集團的狹隘民族主義,也使處於中國周邊的其他民族集團在社會流動的自由屢受限制,因而對自詡為「近代民族國家」的中國逐漸失去國家認同的意識。 本書集結作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之思考,當中包括他在多個中國伊斯蘭民族地區的生活經驗與大量田野考察工作。 如何建設一個具有跨越階級、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讓全體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將會是少數民族集團邁向國家認同的關鍵,好讓他們不再成為這個國家的「他者」。
2018年3月1日 已读
第三章第四章;搭配《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服用
历史 民族
追捕老挝苗族 (2008) 豆瓣
Hunted Like Animals
导演: Rebecca Sommer
其它标题: Hunted Like Animals
HUNTED LIKE ANIMALS is an eye-opening documentary about an ongoing, but unknown, genocide on the Hmong Lao people, running and hiding from Laotian and Vietnamese military aggressions in the remot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Laos. Many Hmong, who fought as CIA soldiers during the Secret War, retreated into the inaccessible mountains of Laos after the U.S. pulled out in 1975. They became targets of persecution and retaliation due to their role in the Vietnam War. While most Lao-Hmong are integrated into their country and many Hmong surrendered and continue to come out of the jungle to this day, there are disturbing reports of transgressions by the Lao PDR authorities towards those still in hiding. Over thirty years and a generation later the Hmong-in-hiding are attacked, chased, raped and killed by Laotian soldiers. Those who surrender face an uncertain fate. HUNTED LIKE ANIMALS demonstrates that the Hmong-in-hiding in the Laotian military training areas are going through. They endure genocide, the reason why many escape to Thailand, and become refugees. This story of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on the Hmong-in-hiding must be t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