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 (2014)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The 50 Year Argument
8.4 (14 个评分)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 大卫·特德斯基 演员: Barbara Epstein / W.H. 奥登
其它标题: The 50 Year Argument /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 50 Year Argument
《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是美国50多年来最重要的思想期刊,它记录了文学、政治和文化历史的浪潮。这部电影极具煽动性、独特性和刺激性,将罕见的档案材料、撰稿人访谈、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和琼·迪迪翁(Joan Didion)等偶像人物的作品节选以及在《评论》(the Review)的西村办公室拍摄的原始真实镜头交织在一起。
一个人的字幕 (2017) 豆瓣
6.8 (16 个评分) 导演: 熊仔侠 演员: 熊仔侠 / 甲辰
其它标题: Zen for Subtitle(英) / Цех Субтитров(俄)
故事梗概:字幕翻译对于我来讲意味着什么?大学四年、工作两年的青春与精力投身其中。当后来不再翻译字幕的时候,我想以“纪录映像”的方式去回溯/记得这段往事。
字幕对公:我希望可以借这么一部片展示在一个国情特殊的国家里的影迷个体是怎样和电影产生联系,进而影响到更多的个体。本片也是切开一个口子,一窥中国的影迷文化史里的冰山一角。
纪录对私:我希望可以重新体验一次翻译字幕的过程,抛掉过往的抱负与包袱,和那个翻译字幕的“我”告别,迈向制作独立纪录片的自我,从而寻找更多通达电影的可能性。
Synopsis: What does subtitle translation mean in my eyes? I have devoted my youth and effort of 4 years of campus life and 2 years of work life. When I have given up translating subtitle, I want to look back to and remember such a bygone by documentary.
Subtitle is equal to public: By this documentary I want to show how a cinephile makes a link with film and makes effect to more cinephile in such a special situation in China. This documentary also displays a tip of the iceberg of the cinephile cultural history in China.
Subtitle is equal to privacy: I hope to experience the progres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again, in order to cast my ambition and burden in the old days. I want to say goodbye to that ego with subtitle translation and move forwards to that ego with indie-documentary direction. I want to search more possibilities to the films.
日常对话 (201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日常對話
8.2 (177 个评分) 导演: 黄惠侦 演员: 黄惠侦
其它标题: 日常對話 / Small Talk
每天早上,我的母亲总是先于我醒来,她会先准备好我的午餐,然后出门。
每天傍晚,我的母亲会在外面吃过晚餐之后才回家,静静地梳洗完毕后就又回到属于她的房间,打开收音机关上房门,在晚上九点睡去。
我们生活在相同的空间里,但几十年来,我们就像是同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唯一的交集是她为我准备的吃食,我们之间没有嘘寒问暖、没有母女间的心里话、没有“我爱你”。
当我注视着她,我知道在那震耳欲聋的沉默之下,藏着让她难以面对、无法言说的秘密。我知道在紧闭的双唇背后,是令她窒息且摆脱不去的耻辱。
这天,我终于鼓起勇气与她开启对话,但我真的准备去好面对她将给出的答案了吗?
我们又是否都能够好好面对那些已经被埋藏许久的过去?
甲午 (2015) 豆瓣
8.9 (11 个评分) 导演: 胡劲草
纪录中日甲午战争,央视新闻频道5集纪录片。经远号1894年战沉;致远号1894年战沉;镇远号1895年被俘;定远号1895年自行炸毁…距今两个甲子前的甲午战争,彻底改变了中日两个国家近代的命运。
法国大革命 (1989) 豆瓣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8.8 (16 个评分) 导演: 罗贝尔·恩里科 / 理查德·赫夫伦 演员: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 简·西摩
其它标题: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 The French Revolution
法国凯撒奖(1990;第15届)
提名
·凯撒奖-最佳服装设计 Catherine Leterrier
·凯撒奖-最佳服装设计 Catherine Leterrier
BBC 欧洲伊斯兰简史 (2009) 豆瓣
An Islamic History Of Europe
演员: Rageh Omaar
其它标题: An Islamic History Of Europe
来自亚洲伊斯兰教的势力曾在西班牙延续了几百年。
阿拉伯的穆斯林进入欧洲,显然犯了基督信徒的大忌,信仰基督的欧洲是无法接受这个 事实的,从此便揭开一连串无止无休的战争序幕。这场基督信徒和阿拉伯穆斯林之间的 神圣战争延绵了七百六十年,直到公元一四九二年穆斯林被迫离开西班牙,退回北非。
当阿卜杜拉·拉赫曼到达西班牙的时候,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译者注)已经在伊比利亚半岛站住脚跟,并且开始书写伊斯兰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1]。
在穆斯林进入法国的步伐受挫于查理·马特[2]之后,他们便开始将经营的重心完全放在西班牙的南部,被其称作安达卢斯[3]的地区,并且建立起一种远远超越西班牙历史上以往所有文明的文明。穆斯林运用智慧治理那里,对基督徒与犹太人待以公正和宽容,这使许多人转而皈依伊斯兰教。穆斯林发展商贸和农业,赞助艺术,倾心研究科学,并且把科尔多瓦建设成欧洲最发达的城市。
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科尔多瓦拥有约50万人口,相比之下巴黎只有约3万8千人。根据当时的历史记载,科尔多瓦有700座清真寺和70座图书馆,据报有一座图书馆藏书稿达50万册而且雇有很多研究学者、书稿彩饰员和装订匠。科尔多瓦还拥有约900所公众浴室、欧洲的第一盏路灯……
然而在11世纪的时候,一些小规模的基督徒的反击开始发生,而且在阿方索六世的带领下,基督徒重新夺取了托莱多[4]。这就是基督徒所谓的“再征服”时期的开端,它使得一个严峻的问题突显出来,这一问题冲击了那个优雅的时代——伊斯兰时期西班牙众多的统治者无力维护国家的统一。西班牙的穆斯林统治者们是如此衰弱,以至于当各个基督教王国呈现威胁之势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一个北非的柏柏尔人王朝——穆拉比德的援助。穆拉比德人前来并粉碎了基督徒的起义,却最终成为控制者。1147年,穆拉比德人也被另一支柏柏尔人联军——穆瓦希德人打败[5]。
尽管一些基督教王国内部矛盾削弱了其实力,然而穆斯林之间时有的冲突在一定时间内分散了自身的力量,这让基督徒开始寻求有力的联合,集结强大的军队,从而发动战争,这些战争后来使得阿拉伯人的统治走向完结。
阿拉伯人并未轻易完败,安达卢斯还在他们手中。但是他们不得不一点一点地退却,首先是从西班牙北方,然后是中部。等到13世纪的时候,他们一度广袤的领土减少至仅剩下深入安达卢斯山区一些零星分散的王国,他们又在这些地方生存并小有繁荣了约200年的时间。
在最后两个世纪的统治过程中,阿拉伯人创造了一个使其闻名遐迩的有趣的王国——格拉纳达,这既不寻常又令人酸楚。看起来似乎是,他们在逐渐向南方退却的过程中,他们忽然意识到,正如华盛顿·欧文[6]在书中所写的——他们是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于是他们开始着手为自己建立一座纪念碑——爱尔罕布拉宫,爱尔罕布拉宫是一座可以俯瞰格拉纳达的城堡,一位作家称之为“文明世界的光荣与奇迹”。
爱尔罕布拉宫由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始建于1238年,当时格拉纳达处于费迪南统治的阿拉贡王国的包围之中。为了给他的人民提供庇护,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曾经骑马前往费迪南国王的营帐谦恭地表示臣服,以换取和平。
虽然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做出这种举动是必然的,但也是艰难的,尤其是1248年当费迪南要求他根据协议出兵帮助基督徒攻击处于包围之中的塞维利亚穆斯林的时候。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倒是没有食言,于是塞维利亚陷落于基督徒之手。回到格拉纳达之后,当兴高采烈的人群将他作为胜利者向他祝贺的时候,他则流露出迷茫、悲伤的神情,他在爱尔罕布拉宫的墙壁上一遍又一遍地写下简短的一句话——“真主之外别无胜者”。
在后来的一些年,起初作为堡垒要塞的爱尔罕布拉宫在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的继任者手里逐渐发展成为一系列非凡的建筑、恬静的庭院、清澈的水塘和隐秘的花园。在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死后,格拉纳达又经历了重建,变成正如一位阿拉伯旅行者所描写的——“宛如一个装满翡翠的花瓶”。
而与此同时,基督徒在格拉纳达以外等待时机。现实是严酷的,除了先前攻占的托莱多之外,他们接连攻克了科尔多瓦和塞维利亚。只有格拉纳达仍未被占领。之后,在1482年,这个穆斯林王国因为琐碎的争斗而分裂成两个互相敌对的派别,这时,两个强大的基督教统治者费迪南(与前文的费迪南同名——译者注)与伊莎贝拉缔结婚姻从而将他们各自的王国合并。他们的结合导致10年之后格拉纳达的沦陷。1492年即他们派遣哥伦布前往美洲那一年的1月2日,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将西班牙的基督教旗帜挂在爱尔罕布拉宫之上。最后一位穆斯林国王艾卜·阿卜杜拉(西班牙语称之为Boabdil——译者注)哭泣着策马流放而去,他年老的母亲诅咒他说:“你未曾像一个男子汉那样保卫城市,怪不得要像妇女那样哭泣!”
对于西班牙穆斯林最后的命运,华盛顿·欧文的看法是他们之后很快就完全消失了,但这并非是一个民族的彻底灭绝。许多穆斯林带着他们在西班牙生活时代的残余记忆向北非及其它地方迁徙了,并且为接受他们的地方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很多迁移是稍晚一些发生的。起初,大多数穆斯林仍然居留在西班牙,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阻隔,他们与非洲老家失去了联系,已经没有其它地方可以前往。之后,在宗教裁判所出现以前,西班牙的环境还是可以令他们忍受的。基督徒允许穆斯林做工,服役,拥有土地,甚至信仰自己的宗教——所有让步都是出于穆斯林对于繁荣西班牙经济的重要性。可是后来宗教裁判所建立了,穆斯林的一切权利都被剥夺,他们的生活日益艰难,更多的人开始选择离开。最后,在17世纪早期,没走的多数被强行驱逐了[7]。
译者注释:
1、公元710年7月,约由500名柏柏尔人组成的先遣队在西班牙南端一个很小半岛登陆(改半岛遂以队长泰利夫的名字命名为泰利夫半岛,现称塔里法半岛)。公元711年,柏柏尔人首领塔立克统率7000大军(大部分是柏柏尔人)在直布罗陀登陆,所向披靡,开始了穆斯林征服西班牙的壮举。当倭马亚哈里发王朝于公元750年被阿拔斯家族推翻之后,倭马亚后裔阿卜杜拉·拉赫曼逃至西班牙,经过数年至数十年的时间,奠定了西班牙哈里发帝国的基础,后人称其为拉赫曼一世,但他本人并未自称“哈里发”。
2、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公元732年统帅法兰克军队在图尔与普瓦蒂埃之间的维埃纳河与克勒恩河交汇处,与阿卜杜拉·拉赫曼(非拉赫曼一世,同名)统帅的穆斯林军队遭遇,后者战败,统帅阵亡,史称“普瓦蒂埃或图尔战役”。西方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此役对基督徒具有决定或转折意义。
3、安达卢斯,现被称为安达卢西亚,但历史上的安达卢斯又泛指中世纪穆斯林治理的西班牙地区。
4、基督徒于1085年从穆斯林手里夺取托莱多,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之为“Reconquest”(再征服)。
5、穆拉比德(Almoravids)王朝,11世纪在摩洛哥建立的一个柏柏尔王朝,成员为一些撒哈拉部落,奠基者为阿卜杜拉·伊本·亚辛;之后它还一度进入西班牙。穆拉比德人族源可能来自现在的毛里塔尼亚境内。穆拉比德在摩洛哥与西班牙的王朝后来被其它柏柏尔部落穆瓦希德人推翻并取而代之以穆瓦希德王朝。
6、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年),美国小说家及历史家。
7、在西班牙最后一个穆斯林王国格拉纳达陷落前,穆斯林与基督徒达成一项协议,协议规定穆斯林投降之后,获得人身安全保障,并且有信仰自己的宗教的自由,然而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后来爽约。1499年在主教西密尼斯·德·西斯内罗斯的发动下,一场毁灭伊斯兰,强迫穆斯林改教的运动开始了,基督教统治者借助臭名昭着的宗教裁判所迫害穆斯林。1501年,西班牙颁布命令,要求所有穆斯林要么放弃伊斯兰教,要么离开西班牙;1556年,菲利普二世要求剩余的穆斯林立即放弃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习俗;1609年菲利普三世签署驱逐令。从1492年格拉纳达陷落到17世纪20年代,共约有300万穆斯林被驱逐(或处死)。
除了粮食作物以外,穆斯林还把棉花带到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语里的棉花一词——algodon,就是来自阿拉伯语(alqutn)。他们在安达卢斯(现名安达卢西亚,泛指历史上穆斯林统治的西班牙南方地区——译者注)建立了丝绸业,那里也因此成为中世纪生产丝绸的主要国家之一。欧洲国家曾经引以为豪的精美的丝绸就来自那里的摩尔人之手。
假若不是穆斯林铺设了贯穿整个安达卢斯的灌溉系统,那里的农业就不会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当这些沙漠之子第一次登上这个半岛的时候,他们只是见到了早年罗马人留下的原始的灌溉遗迹。在对这片土地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之后,他们通过建立水利工程来灌溉他们的全部土地,从而大幅度地改进了那里的灌溉网络。
在穆斯林治理西班牙的时代,正是这种复杂的水渠网络保证了农作物的丰产丰收,这是没有疑问的。围绕巴伦西亚郁郁葱葱的灌溉平原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令工程技术人员与历史学家着迷。由摩尔人建立的灌溉系统当年浇灌着遍布的果园和稻田,自1000年前在哈里发哈基姆二世时期就出现的管委会至今仍然管理着这一灌溉系统。每封周四午间,管委会都要举行会议裁决农民之间的水土纠纷。当年由穆斯林制定的有关规章现在仍然是水务管委会仲裁的依据。
巴伦西亚灌溉平原不过是西班牙众多的受益于穆斯林农业技术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国家的南部地区,穆斯林创造的奇迹被历史学家称作人间天堂。M Defourneaux在他的着作——《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日常生活》(Daily Life in Spain in the Golden Age)中写到:“最值得称颂的地方位于格拉纳达一带,摩尔人曾经长时期生活居住在这片自由的王国。他们通过水渠和隧道将水从白雪覆盖的山峦引来浇灌平原及其周围鲜花盛开的山坡,从而使得那里成为具有世界上最美丽景色的地方之一。
据考证,穆斯林建立的、遍布安达卢斯的、优秀的土地灌溉系统,为西班牙语提供了大量来源于阿拉伯语的与灌溉有关的词汇,这些词汇涉及范围小到水道名称大到水法与水系管理,诸如水渠、水池、灌溉税等。这些词汇多得连历史学家也数不清,它们记载着阿拉伯人对西班牙灌溉系统的影响。它们也是穆斯林在农业领域的技术成就的活生生的例证。
新品种农作物的引进加上与之相伴随的水利灌溉系统,为那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这使得一个富庶的社会得以产生,这一社会懂得重视自然之美,并且是由当时的人类所创造的。人们保护森林,栽培新型树种与鲜花,对野生花、草与灌木进行鉴定并给予命名。今天,这些植物许多仍然沿用由阿拉伯语衍生的名称,例如safflower(红花)、alfalfa(苜蓿)等。
着名的西班牙穆斯林植物学家伊本·巴萨尔、伊本·瓦菲得、伊本·哈伽吉和伊本·奥旺为我们留下许多植物种植、施肥与综合性农业耕作方面的着作。12世纪伊本·奥旺写了一部农业着作,这部着作曾被翻译成中世纪的拉丁语或罗曼斯言(从拉丁语发展而来的语言,主要指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欧洲语言——译者注)。此书列举了584种植物,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栽培与利用方面的知识。他还介绍了树木嫁接、植物杂交、防治病虫害,以及提取芳香花萃(制造香水)的知识。
穆斯林采用鲜花、灌木和树木,将花园装扮成绚丽而完美的艺术品。鲜花盛开的庭院说明穆斯林对园艺的热情深植于他们的内心之中。编年史学家的记录为我们留下关于穆斯林治理西班牙时代的摩尔人庭院的第一手详细资料。由于继承下这比宝贵的遗产,今天的西班牙拥有一些世界上最迷人的庭院与花园。鲜花从窗槛花箱垂下爬满墙壁,将街道装扮得靓丽多彩。
西班牙穆斯林时代另一个重要成就是绵羊饲养以及由此派生的羊毛业,一些西班牙语词汇就是直接从阿拉伯语吸收的。
一些由阿拉伯语衍生的名称与词汇渗入到西班牙人的乡村生活,也许这更加令人感兴趣。这些名称和词汇表明穆斯林在西班牙留下很深的印记。
在8000个从阿拉伯语衍生的基本西班牙语词汇中,就有大量与农业和乡村有关的词汇,例如,村庄、磨粉机、赶骡人等。
就具有穆斯林痕迹的乡村生活而言,民居是留下烙印最多的地方。今天的安达卢西亚的房舍与阿拉伯人治理西班牙时期穆斯林的房舍一样优美而舒适,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一个家庭主妇每天乾“家务”(西班牙语“家务”来源于阿拉伯语“tarea-tarihah”,下同——译者注),擦洗“磁瓦(砖)”(azulejos-al-zulayj)和“门环”(aldaba-al-dabba)。当“泥瓦匠”(albaniles-al-banna)们乾活儿乾的焦渴的时候,他们将“水壶”(jara-jarrah)里的水从壶嘴倒下,然后用口接着喝,而且壶嘴与人的口腔不接触——这正是穆斯林带到西班牙的饮水方式。
起源于阿拉伯语与乡村生活及民居有关的西班牙语词汇只是反映影响的一个侧面。在西班牙乡村尤其是南部和东部地区,星罗棋布着起源于阿拉伯语的地名,例如麦地那斯(Medinas,意为麦地那城)、阿卡拉斯(Alcalas,意为城堡宫殿)……
西班牙对穆斯林的驱逐使得那里的土地失去了生机,农耕生产大幅下降。这种情况尤以巴伦西亚地区,和摩尔人最后的心脏地带——位于格拉纳达附近的阿普贾拉斯山区为甚。根据A·博伊德在《来自朗达之路》(The Road from Ronda)一书的说法,当(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从阿普贾拉斯驱逐摩尔人,并让基督徒进驻那里的时候,他不仅强迫摩尔人转信基督教,还下令每个村庄必须有两户摩尔人留下以教给新来进驻的基督徒如何灌溉土地农田。在巴伦西亚平原,当穆斯林被驱逐出去之后,那里的甘蔗种植几乎绝迹,柑桔类水果的生产也急剧下降。
穆斯林治理下的西班牙占伊比利亚半岛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多一些,凭借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当时那里养活着为数众多的人口。很多年以后其他欧洲人才达到当年穆斯林在安达卢斯达到的富庶程度。在那片人间天堂,穆斯林曾经缔造出中世纪的花朵,他们的文化遗产今天还在讲述着那里的故事。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繁茂的西班牙乡村,以及科尔多瓦宏伟的清真寺、塞维利亚的城堡、格拉纳达庄严的爱尔罕布拉宫,所有这些都是西班牙至今仍然可见的伟大的穆斯林文明遗产的例证。
普尔热瓦尔斯基 (1952) 豆瓣
Пржевальский
导演: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 演员: Vsevolod Larionov / Sergei Martinson
其它标题: Пржевальский / Przhevalsky
第十三修正案 (201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13th
8.5 (54 个评分) 导演: 艾娃·德约列 演员: 梅丽娜·阿布杜拉 / Michelle Alexander
其它标题: 미국 수정헌법 제13조 / 13th -憲法修正第13条-
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人人平等——除了罪犯。所以“罪犯”成了种族歧视、奴役的新缘由,通过囚禁有色人种来剥夺他们的权利,限制他们的自由,利用他们的劳力获取利益
武铉:双城记 (2016) 豆瓣
무현, 두 도시 이야기
导演: Jeon In-hwan
其它标题: 무현, 두 도시 이야기 / 卢武铉:双城记
影片记录了卢武铉前总统一心希望建设没有岭南、湖南之分的社会,并为之努力的身影以及后代人们跟随他的脚步共同建设家园。
冲天 (2015)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冲天
8.7 (77 个评分) 导演: 张钊维 演员: 高友良 / 黄孝慈
其它标题: The Rocking Sky / ロッキングスカイ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必须无所畏惧,但也无所遁逃。他们是螺旋桨时代的最后一批战斗机飞行员,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以及生死,都在目视可及的范围内,一如十九世纪的贵族决斗。
纪实电影《冲天》以1937-194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全面战争为大背景,来呈现这群年轻人的爱恋、荣耀与存亡。
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 (2016) TMDB 豆瓣 IMDb
The Coming War on China
6.6 (27 个评分) 导演: 约翰·皮尔格 演员: Franklin Blaisdell / 詹姆斯·布拉德利
其它标题: The Coming War on China / 더 커밍 워 온 차이나
《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The coming war on China)是由著名记者约翰·皮尔格拍摄的纪录片。2016年12月5日起在英国影院上映,并于12月6日晚在英国电视台ITV播出。时长约两小时。
片子共分四部分,分别为马歇尔岛的秘密、中国的崛起、美国在冲绳军事基地遭遇当地反对、作为帝国的美国正在构筑对中国的包围圈。第一部分用大量史料,讲述了美国二战期间在马歇尔岛试爆原子弹这一鲜为人知的秘密。这个被称为“4·1工程”的核试验计划,给当地岛民造成严重的核辐射,不少人身患癌症最后不治身亡,核试验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第二部分从鸦片战争讲起,叙述中国的一步步发展和崛起。第三部分聚焦美国在日本冲绳的军事基地,包括试验新武器、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以及对当地居民犯下的诸如强奸妇女等罪行。第四部分名为“帝国”,讲述美国正在加紧构筑对中国的绞索,周边有400个军事基地将中国包围。受访的一名美国将军称,“最好的武器需要最好的敌人,现在中国就是美国完美的敌人”。片中还称,美国有一个针对中国的“愿景2020”战略计划,在中国的东、南、西等各个方面都有军事基地,且都是进攻态势,美国占据地、海、空、天等各领域的主动权。“奥巴马拨巨款用于发展包括核武在内的各类军事武器,这些武器不会没有用武之地。美国对中国的战争即将到来。”
片子的立意,尤其是警告战争不应爆发的立意不错,历史上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害令人触目惊心,不少画面还是第一次看到。但纵观全片,感觉有些故弄玄虚,片子的内容不足以支撑起“中美要爆发战争”的说法。
约翰·皮尔格11月在其个人网站称,为拍摄此片,他在马绍尔群岛、日本、韩国、中国和美国等地花了两年时间。
他说,他的飞机被特许飞往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岛时,他看到一个巨大的“黑洞”,那是被称为“布拉沃”的氢弹爆炸留下的火山口,那次爆炸毒害数百公里范围内的人和环境。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秘密实验给这些岛上的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毁灭性的伤害,被标为最高机密的“4.1项目”允许使用活人进行实验。
他说,似乎很少人知道泳衣的名称叫“比基尼”是为了纪念破坏太平洋中比基尼珊瑚礁的核爆炸。1946年到1958年,美国在马绍尔群岛为进行氢弹试验爆炸了66次核装置,在12年的时间里相当于每天爆炸1.6个广岛原子弹。
美国在比基尼岛核试验
美国在比基尼岛核试验
今天的比基尼处在沉默中,它已被改造和污染了。棕榈树长成一个奇怪的方格,没有任何东西在活动,没有鸟。陈旧的公墓石碑仍是活跃的放射源。
站在沙滩上,可以看到太平洋翡翠般碧绿的海水从一个大黑洞的斜面落下来。那是被称为“布拉沃”的氢弹爆炸留下的火山口。那次爆炸在数百公里的范围内毒害了人和环境,毒害可能是永久性的。
约翰·皮尔格称,拍摄此片的目的是,要打破打破舆论对于可能发生战争的缄默:美国和中国可能正在走向战争,核战争不再是不可想象的。
他表示,有证据显示,核战争不再只是一个“阴影”,而是一种确实存在的可能性。美国正在俄罗斯的西边和针对中国的亚太地区打造二战后最大的军事联盟。
片中称,中美两国今年在中国南海上呈现紧张态势,双方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有人担心这可能会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经济强权,如前苏联一样,对美国统治世界的权力构成了“现实的威胁”。
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了400个基地,军舰、核武器和轰炸机环绕中国,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绞索”。
在片中,五角大楼官员为了得到经费,把中国称为一个“完美的敌人”,称“中国想要主宰这个星球上的一大片土地。”
他们还引用美国首任总统的话称,“如果你想要和平,那么就得时刻备战”。他们还称,“是时候了,我们要向全世界宣示,美国归来了”。
约翰·皮尔格12月就该片接受《新国际主义者》杂志采访时称,美国前卡特政府高级顾问、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阿米塔伊·埃茨昂尼(Amitai Etzioni)曾在华盛顿向他表示,美国官方正在准备同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将“始于对中国反介入设施的攻击,使中国的陆基和海基导弹以及反卫星武器失效,而这些攻击的风险在于,部署在中国内陆的核武器将被触发,从而导致核战争的全面爆发。”
皮尔格称,一名中国的战略家告诉他,“我们并不是你们的敌人,但如果你们(西方)决定做我们的敌人,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做好准备。”中国的军力和武器库比美国小得多。但是,国忧思科学家联盟高级分析师顾克刚(GregoryKulacki)写道,“中国正在讨论提高核导弹的响应级别,以便在受到攻击威胁时快速发射……这是一个显著而危险的改变……而实际上美国的核武器政策是影响中国提高核武响应级别的最直接外部因素。”
约翰·皮尔格,1939年10月生,系澳大利亚著名记者,现居英国伦敦。他既是一位战地记者,又是作家和电影
约翰·皮尔格就该片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专访
约翰·皮尔格就该片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专访
人,曾两度获英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年度记者”(Journalist of the Year)、“联合国媒体和平奖”(UN Media Peace Prize)、法国 “无国界记者” (Reporter Sans Frontieres)大奖、艾美奖(Emmy Award),以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颁发的“理查德·丁布尔比奖” (Richa rd Dimbleby Award)等众多奖项。
书记 (2009) 豆瓣 IMDb TMDB
书记
8.5 (130 个评分) 导演: 周浩 演员: 郭永昌
其它标题: The Transition Period / 冬月
《书记》(英语:The Transition Period),是中国大陆导演周浩的一部纪录片,记述了中国河南省固始县委书记郭永昌在离任前3个月内发生的故事[1]。该片于2009年获得华语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奖
角逐超高空 (2016) 豆瓣
导演: 廖烨
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一支代号为“543”的神秘部队,这是毛主席一生中接见过的唯一一支整建制部队。到底是什么样的部队、立下了如何的功勋,才能获此殊荣?52年后,在2016年7月23日这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们通过光影的形式为您揭开这段历史,带您领略这支被授予“英雄营”称号的空军绝密部队辉煌战史。
该片由央视纪录频道和空政宣传局联合制作,央视“发现之旅”栏目创始人、著名纪录片导演廖烨担任编导。主创人员历时近10年,查阅了几十万字历史资料,走访台湾、美国、北京、西安、内蒙等地,先后对岳振华、张建华等20余位空军地导部队战斗英雄,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原官员、台湾“黑猫中队”飞行员叶常棣和张立义等30多位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采访,拍摄积累了6000分钟珍贵影像素材,编辑形成200分钟的纪录片。
纪录片共分四集,分别从“跨越苍穹”“中央石油勘探队”“近快战法”“对手无形”四个篇章,以宏观视野回顾历史、以家国情怀记录战史、以现代影像书写信史,全景再现空军地导部队横空出世、屡建殊勋,在世界防空史上开创以地空导弹击落战机先河的光辉历程;深度揭密空军地空导弹兵前辈在学习中破解难题、创新进取,以智慧揭开近代“电子对抗”战争序幕的精彩故事,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集:跨越苍穹
朝鲜战争中,美国和中国第一次发生正面冲突,结果令美国感到意外。在战争后期,美国就开始重新评价中国的实力和位置,来自中国大陆的情报越来越重要,空中侦察的最佳基地就是台湾。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给台湾提供了一种RB-57型侦察机,从超高空深入大陆侦察。那时解放军的兵器还无法在这样的高度上作战,台湾的侦察飞机以此频繁进入大陆进行高空探测。
面对这样的挑战,1958年6月,人民空军准备筹建自己的地空导弹兵部队。很快,一道道调令飞向全国各地的雷达部队、飞行部队、高射炮部队、探照灯部队和防化学部队。没有解释,团级干部当营职,营职干部当连职,高职低配,到一个神秘的543部队报到。就在北京清河的一座礼堂里,中国第一支地空导弹营诞生了。经过1年多的刻苦训练,1959年10月7日,随着北京通县上空的三声爆炸,台湾RB-57D再也不敢在高空猖狂了。
就在人民空军地空导弹兵官兵加紧向前苏联学习基础理论和装备操作技能的同时,台湾的6名飞行员也在极端保密的条件下,进行一种更加新型的高空侦察机驾驶操作训练。自此,在万米高空,拉开了一场世界防空史上的经典对抗……
第二集:中央石油勘探队
在543部队首战告捷一年后,遥远的大洋彼岸,美国设计师的天才之作悄然登场,美国巨型运输机为台湾送来了盖着蒙布的神秘客人——U2高空侦察机。这种侦察机可以飞到中国大陆最偏远的地方再返回台湾,对新中国构成重大威胁。而随着U2到达的,还有几十位美国专家,加上在美国培训学成归来的飞行员,组成了台湾的“黑猫中队”。
在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人民空军地空导弹兵官兵正在加紧学习训练。正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大家面前:中苏关系分裂,前苏联不再向中国供应任何兵器和零部件,并且撤回了所有的专家。当时,543部队总共3个作战营,只剩下50多发导弹,要防守的却是整个国土。于是,一个在当时十分大胆的想法诞生了——导弹打游击。
经国防部和总参批准,二营第一个踏上了伏击高空侦察机的征途。“机动设伏”到底有没有效果,能不能打下在万米高空的U2侦察机。随着1962年9月8日南昌上空的两声爆炸,决策者们心中的焦虑一扫而空。
然而,正在人们为导弹打游击的成功而喜悦时,U2却突然能够准确地预感到来自地面的危险,在临发射导弹前逃之夭夭,让导弹兵们空忙一场……
第三集:近快战法
为了对付U2奇怪的躲闪,连聂荣臻元帅也在动脑筋。百忙之中,元帅仔细研究了四营两次战斗失利的报告。周密计算之后,地空导弹兵们发明了“近快战法”,它要求把人的反应和能力发挥到极限。在最后的作战会议上,副司令成钧似乎对“近快战法”仍旧没有把握,而对集群火网的威力更有信心,最后的作战命令在晚开天线的时机上,要比苏军教令大大前进了一步,却又比自己的“近快战法”后撤了一小步。
古老的关中平原,就在古代帝王们的陵寝之间,神不知鬼不觉,潜伏下了一支高技术部队。据说,关于“集群火网”,聂荣臻元帅也参与了意见。关中平原,四个营编织成集群火网,志在必得。“近快战法”能否压制U2奇怪的躲闪?随着高空的爆炸声,U2再一次被导弹击中。这一仗不仅打下了U2,还俘虏了台湾空军飞行员,更缴获了让地空导弹兵三次无功而返的“新东西”——“12系统”的电子预警设备,年轻的地空导弹兵或许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被对手带到了电子战的门槛前。
第四集:对手无形
1964年夏天,北部湾事件爆发,越南战争全面升级。美国担心中国会像朝鲜战争那样再次出兵。因此中国在广西的军队调动成了美国关注的重点。为了应付可能的突发事件,四个地空导弹营奉命火速赶到广西省中越边境地区。8月9日,一架U-2飞机从泰国清迈机场起飞,向着一营在广西宁明的阵地飞来。在战斗中,整个兵器的核心1号车里突然发生故障。导弹升空后失去控制,一营痛失战机。
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日期的临近,美国调来了最先进的电子干扰机。核基地上空,刚刚破解“12”系统的地空导弹兵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一种升级的“13”系统装在了U2飞机上,它在空中造就了一个电子的“鬼魂”,中国地空导弹兵瞄得越准,打得越偏。就这样,U2不断改变航线,与大陆地空导弹部队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频繁地往来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空。
大西北苍凉壮阔的景色,暗合了543部队的心境。几个月里,一营、二营相继失利,屡试不爽的“近快战法”也未能奏效。1965年1月10日的太阳正在收回它最后的余辉,一营的制导雷达上,一种新型的雷达装备2号天线面向夜空,拉开了电子战的序幕。几番挫折后,战胜“13”系统。当第五架U2在两万米高空消失后,美国突然停止了对大陆的高空侦察。这场高空角逐,以人民空军的胜利而告终。
陌生人的音乐 (2015) 豆瓣
The Music of Strangers
8.5 (11 个评分) 导演: 摩根·内维尔 演员: 马友友 / Kinan Azmeh
其它标题: The Music of Strangers / 乐满天下:马友友丝路合奏团(港)
本片由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伴唱人生:聚光灯外20呎》导演摩根内维尔及监製凯群罗杰斯,结合这些精彩绝伦的演奏影像,各成员的访谈,纪录了超过五十位音乐演奏者于世界各角落共同创作、打造崭新音乐艺术的动人过程。这也是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马友友,在六十岁时推出最具意义的作品。
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音乐家,在知名大提琴手马友友的号召之下展开了「丝路计画」,组成了丝路合奏团,融合东、西方不同的乐器、音乐以及各种文化元素,在世界各地进行表演,他们的音乐模煳了国界疆线、消弭了文化差距,不仅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音乐飨宴、演奏者透过中西融合及互相切磋,对音乐的造诣更上一层楼。
变节 (2006) 豆瓣
Crossing the Line
导演: Daniel Gordon 演员: Bruce Cumings / 洪哲洙
其它标题: Crossing the Line / 跨过38线
一九六二年,一名驻守南朝鲜的美军背弃同僚,徒步穿越世上守卫最森严的疆界,变节投奔冷战中的敌对阵营——北朝鲜。他在北朝鲜变成了最有魅力的宣传人。今天,最后一位仍在北朝鲜生活的变节美军——詹姆卓斯诺克现身说法,第一次和世人分享他在彼邦四十五年来的生活。
In 1962, a US soldier sent to guard the peace in South Korea deserted his unit, walked across the most heavily fortified area on earth and defected to the communist state of North Korea. Now, after 45 years, the story of James Dresnok, the last American defector in North Korea, is being told for the first time.
中国柜里 (2015) 豆瓣
Inside the Chinese Closet
导演: Sophia Luvarà
其它标题: Inside the Chinese Closet
Andy’s father knows that his son is gay but, determined to conform to social conventions, he urges him to find a lesbian who is willing to marry him. Cherry has already entered into a bogus marriage, but now her parents expect their only daughter to provide them with a grandchild so that they can finally put an end to their neighbours’ gossiping. In China, gay men and lesbians are under enormous pressure to spare their parents the perceived shame of having an unmarried child without offspring. Homosexuality may no longer be illegal, but understanding for a life lived outside traditional heterosexual norms is rare.
Director Sophie Luvarà sensitively accompanies Andy and Cherry in their often absurd attempts to do the right thing: bogus gay-lesbian marriage markets, agencies for surrogate mothers, price lists for the adoption of newborns and their constantly carping parents who will simply not let up. Both Cherry and Andy succeed in carving out a little piece of freedom. But they also know that their personal coming out will, in turn, force their parents into a closet, since they do not want to acknowledge their children’s homosexuality in public.
北京的星期天 (195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Dimanche à Pekin
8.1 (175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马克 演员: Gilles Quéant
其它标题: Dimanche à Pekin / Sunday in Peking
《北京的星期天》是1956年上映的法国纪录短片,由克里斯·马克执导。
《北京的星期天》讲述了社会主义改造刚完成后的北京面貌,将时空浓缩到一天中,多角度地展现了共和国诞生之初首都北京的朝气蓬勃的面貌。
更多外文片名: Sunday in Peking.....(undefined)
导演: 克利斯·马克 Chris Marker ....克里斯·马克
编剧: 克利斯·马克 Chris Marker
主演: Gilles Quéant ....Récitant/Narrator (voice)
摄影 Cinematography:克利斯·马克Chris Marker
影片类型: 短片 / 纪录片
片长:USA:22 分钟
国家/地区: 法国
摄影 Cinematography:克利斯·马克 Chris Marker
上映:1956年
《北京的星期天》是才华横溢的导演克里斯·马克于1956年制作的纪录短片。影片在20分钟的篇幅里,将时空浓缩到一天中,多角度地展现了共和国诞生之初首都北京的朝气蓬勃的面貌。
《堤》、《美好的五月》的导演克利斯·马克于1956年到中国就拍摄拍摄短片《北京的星期天》。影片拍摄了社会主义改造刚完成后的北京面貌:街头处处可见老式的人力车,也出现了一些自行车,民众的体育健身气氛相当浓厚,老人击剑打太极,小伙子和小姑娘玩单杠和高低杠,小孩子们认真地做着气象分析实验,偶尔还能看到街头卖艺的人,舞刀弄枪一字步,洋洋精通;亭榭楼台等古建筑,中国水墨山水画,京戏木偶戏,还有盛大的集体演出,出游的人们闲情逸致地泛舟湖面,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民众生活角度,都给导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老北京们看到此片会发出无限的感慨,新中国的首都那个时候就是这个样子,而我们年轻一代看了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导演在片中许多地方都加了中文注释,虽然有些地方用法古怪,简繁结合,但大致意思还是知道的。特别是片尾标志"Fin"也被翻译成了“在”,可能是通“再见”的“再”吧。
才华横溢的导演克里斯·马克
才华横溢的导演克里斯·马克
街道上老式的人力车和马车,天桥耍着大刀的艺人,天真活泼的孩子以及热闹的国庆游行,这些镜头是那个年代的珍贵历史写照。影片的中文顾问是被誉为“新浪潮祖母”的法国著名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充满浓郁中国情调的北京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给这两位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切都反映在影片《北京的星期天》之中。
山长水远:陈省身的一生 (2011) 豆瓣
Taking the Long View: The Life of Shiing-shen Chern
导演: George Wylie Paul Hunt
其它标题: Taking the Long View: The Life of Shiing-shen Chern
Taking the Long View: The Life of Shiing-shen Chern (2010) examines the life of a remarkable mathematician whose formidable mathematical contributions were matched by an approach and vision that helped build brid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hiing-shen Chern is portrayed as a man who dedicated his life to pure mathematics with the style of a classical Chinese sage.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 (2014) 豆瓣
Last Days in Vietnam
8.2 (8 个评分) 导演: 罗瑞·肯尼迪 演员: 理查德·尼克松 / 亨利·基辛格
其它标题: Last Days in Vietnam
上映。故事讲述了越南战争的最后几天,北越军队节节胜利南越军队则面临崩溃,美国方面的只能面对这样的道德困境——到底是服从白宫的命令只带美国公民撤离,还是冒着被指控叛国罪的风险尽可能多的保留南越盟友的故事。
在越南战争的最后几天,北越军队节节胜利南越军队则面临崩溃,共产主义的胜利不可避免,美国方面的外交和军事人员接到指示准备撤退,然而他们也意识到,当他们离开后曾帮助并投靠他们的南越盟友将面临生命的威胁。此时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道德困境——到底是服从白宫的命令只带美国公民撤离,还是冒着被指控叛国罪的风险尽可能多的保留南越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