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豆瓣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余珺珉 译林出版社 2002 - 6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的成名作,发表于1961年。这部作品以作者父亲的经历为素材,用小说的方式纪念给他以深刻影响的父亲。这是一个在特立尼达殖民地生活的、充满野心和梦想的小人物在平凡生活中奋斗和痛苦的故事,探讨了西印度群岛人与克里奥尔人之间的种族冲突,颇具E.M. 福斯特风格。
2012年5月14日 已读 “而一旦他们不再挑剔,这房子也就成为他们的房子了。”
2020年9月5日 评论 绞紧的绳子 - V.S.奈保尔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讲述的是特立尼达印度移民毕司沃斯先生想要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故事。整部小说的情节可以以几个标志性事件来串联,从毕司沃斯先生的出生,和莎玛结婚搬入哈努曼大宅,搬出大宅在捕猎村开店,受骗被迫迁往绿谷做监工,第一次试图建房失败搬回图尔斯家,到举家搬迁到西班牙港和莎玛的姐妹同住,开始报社记者工作,参加社区工作,买下自己的房子,不久意外因为心脏病去世结尾。 小说描述聒噪的印度浮世绘是有趣的,但基调确实令人沮丧。具有做作的宝莱坞戏剧特质的语言: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惯于争鸣,最好还有一丝异域风情。“借债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小说中有众多的‘也许’和遗憾,极为接近现实。希望之后的打击,岁月的流逝,生活的消逝,然后揭示白费的辛苦;‘哦,我可怜的马蒂尔达!但是那挂项链是假的!’”那婆罗门装腔作势的感觉或许还与维多利亚朝的贵族相似。毕司沃斯先生用科林斯清楚印刷之莎士比亚戏剧给孩子取名,在和连襟比较的时候拿马可奥勒留的哲学书充点门面,阿南德被狄更斯小说中掺水的白兰地的描述所引诱,于是为了这文学色彩把那讨人嫌的东西喝了下去……这都是些滑稽的场景,但是若读者不是完全没心没肺,恐怕都没法完全把自己投入这种欢笑之中,因为她太沉重、太复杂了。如同莫里斯《七个铜板》里“笑得那么甜蜜,笑得流眼泪,有时笑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妈妈一样,处在挣扎着生活的中的主人公们除了打心坎里笑他们自己的不幸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毕司沃斯先生是个绝望的人,这一点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图尔斯大宅里他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局外人,但他的绝望始终不代表轻言放弃。这一点与奈保尔后期小说《浮生》或是贝克特“我已经是个老头子了”的表述是不同的。一所自己的房子。毕司沃斯先生所做的都是为了这所房子,为此他一直生活在别处。一开始他认为娶了莎玛便是新生活的开始,从此他开始等待,“不单单是等待爱情,还希望整个世界带给他甜蜜和浪漫。”但是他没有预想到图尔斯大宅的自命不凡将与他的心高气傲格格不入。在没有知心朋友,每天与连襟拌嘴的日子里,他发现自己需要一方留存给自己和家人的土地,得到这块土地不仅证明了自己,也获得了自由。但这种自由是何等难以获取。当他认为简单的梦想一次次破碎在生命中的时候,他开始绝望。“每一种认识都姗姗来迟,而当他意识到的时候,他也不觉得惊讶,那只是一种他早已接受的状态。” “他沉溺在绝望中,在想象里,那就好象沉浸在代表着他还没有经历的生活的虚空之中。一夜又一夜,他沉溺着。但是他不再有质讯中的惊慌,不再有愤懑梗在心中。他只是发现自己非常不情愿,他原来害怕退缩带来的后果,现在却始终麻木着。”他变得“烦闷易怒”甚至“丑陋”。生活一直是一种期待、一种准备。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已经没办法期待些什么了。毕司沃斯先生无疑是坚韧的,坚韧到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程度。在捕猎村开店的时候他们的店面同时也是家,那间店铺墙壁倾斜下陷,很多地方墙皮剥落,很容易松动摇晃,但是其中的干草和竹篾却使之具有一种惊人的弹性。毕司沃斯先生很像这堵墙,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样子,并且外部世界总对他有太多的冲击,他却一直坚持下去。这又是毕司沃斯先生的悲剧,在于他为了获得独立,和自己较上了劲,“为了那一天的到来他推迟了所有的快乐。”而《浮生》中的威利则做了另一种选择,如同奈保尔中年游历印度突然发现了“完整的自我意识”一般,他自以为是、对批评漠然无动于衷;岁月流逝他意识到“他们(年轻人)在表白他们是谁,为此甘冒一切危险。……我什么险也没有冒,而现在,我人生中最好的部分已经过去。” 然而,充满雄心如毕司沃斯先生,似乎也预感到自己没有办法获得自己梦想中的生活,这或许也是当时尚且年轻的奈保尔个人的梦魇。在奈保尔的生命里,有一个无法跳出的牢笼——父与子的轮回。奈保尔与父亲的关系虽然不像毕司沃斯先生与阿南德一样,但父亲对儿子的影响这个问题,却是贯穿了奈保尔的创作的。毕司沃斯先生对阿南德说:我不想让你像我一样,“阿南德理解他的用心。父亲和儿子,互相都认为对方是软弱无能的,互相都觉得自己对对方负有责任,这在某些极为痛苦的时刻,使得一方过于夸大对方的权威,另一方则过于毕恭毕敬。同样,在《浮生》里,父亲面对郁塞不解的儿子,心里想的是另一番话,“我曾以为你是我,我曾担忧我对不住你。但现在我知道你不是我了。我脑子里的东西并不在你的脑子里。你是另一个人;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我担忧你,则是因为你走的是我一无所知的路。” 于是儿子不论是否像父亲,父子两人都心存担忧,并且对于彼此的发展不感到乐观。这与加缪《局外人》中的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里修女对“我”说:“走得慢,会中暑,走得太快,又会汗流浃背,一进教堂就会着凉感冒。” 从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认为奈保尔在叙述这些部分的时候使用了自己的经历,他是一个反刍的作家。然而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的写作存在的问题在于,虽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到最后作家也许一生都在回味不知起点在何处的自己的生活,想要逃离预设的生活,最终又步入了陷阱。在《幽黯国度》里出现的初来乍到孟买,对贫穷的小男孩的情况表达义愤的奈保尔自己,与米格尔街上的简单地认为这是贫民窟外来者何其相似!特里林说过“一部伟大的史册的特点是我们迟早会像感到历史学家所叙述的事件那样感知到他本人。”小说又何尝不是呢?永不满足,并且永远感到自卑。这是阿南德。而阿南德的这种性格来自父亲毕司沃斯先生,他在学习父亲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嘲讽。“他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迅疾的、深刻的轻蔑态度,这成为了他天性的一部分。这使他不能从善如流,使他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长久的孤独,但是也使他所向无敌。”这个自卑又自视甚高的阿南德,也许就是早年留学英国的孤独自傲的奈保尔呢。 除了这些贯穿他创作生涯的问题,《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里还有对于浪漫的享受的疑惑。毕司沃斯先生喜欢文学,这在实干氛围的图尔斯家族里是不被看好的,因为这实在是种“不切实际”的东西,“即使他的哲学书能给他一些安慰,他却始终摆脱不掉那种它们和他的处境不相关的感觉。”事实上,让殖民地人民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像毕司沃斯先生这样敏感的人是会懂得欣赏艺术的美感的,然而这种享受是否是资产阶级专有的?出身贫困的大众接受了这种教育,是否会产生尴尬?奈保尔只是描述,并没有作答。评论家常说奈保尔的文字是无根的,或许正因为没有立场批判,所以他始终寻找更为深入更为灵活的解决方式,看问题也无法很快下结论。这也许是他之后作品中对于后殖民时代摆脱殖民者影响的思考的先声了。 并不是没有恬静、美丽的瞬间的,在这许多焦虑之外。当毕司沃斯先生在绿谷的一天傍晚,他感到非常平静。他意识到他一直觉得自己目前的状况只是暂时的,而一种暂时的生活是没有办法被严肃对待的。于是他决定自此以后把所有的时间都视作珍贵的,不将被虚度的。这顿悟是绚丽的,几乎让人感到无法呼吸一般。而她的不可持久性更使她珍贵,在这之后毕司沃斯先生陷入了深深的忧郁和躁狂之中,只因为他所熟悉的漫不经心的却目的性太强的生活离他而去,而他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实实在在的又出乎意料的甜蜜与温馨,之前是被无情忽略的。他把所有心血花在儿子阿南德身上,忘了还有曾经让他欣喜的女儿赛薇,儿子出国留学之后对他不甚关心,这时候赛薇在他面前绽放了。“他种了一棵蝴蝶兰。他的树又开花了;生长得这样迅速的树能开出这样甜美的花朵不是很奇特吗?”可是如果阿南德回来的话,毕司沃斯还看得到赛薇吗?对于这个“永远不能满足”的人来说,什么才能让他平静下来呢。 就像舒尔茨所说的那样:“童年之后我们没有发现什么新鲜事,我们只是一再回到原点,不断挣扎但没有结果。灵魂把自己打在里面的那个结,并不是一个你把两端一拉就解开的假结。相反,它收得更紧。”与天命相博了一生,却发现套在自己脖子上本应该解开的的人生的枷锁越绞越紧。 最后会怎么样呢,“于是后来,当各种痛苦笼罩之下的安全的时刻,当记忆不会刺伤他们的时候,他们带着欢乐或者痛苦,极为缓慢地陷入过去的岁月中。” “而一旦他们不再挑剔,这房子也就成为他们的房子了。” (20岁的小猿宝的写作风格居然是这样的哇!大猿宝今天发现这一篇,决定发一下。)
!ncredibleindia v.s.奈保尔 小说
白鹿原 豆瓣
9.3 (19 个评分) 作者: 陈忠实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 5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粟。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2012年4月27日 已读
前紧后松啊,个人不喜欢青年一代的部分,要是我就把他们都抽一顿!没规矩的家伙!
中国 小说 现当代文学
裂缝 豆瓣
作者: [英] 多丽丝·莱辛 译者: 朱丽田 / 吴兰香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本书内容简介:
近九十岁高龄的多丽丝•莱辛,2007年的最新作品《裂缝》,讲述的是一则关于人类起源的寓言。
在圣经语言般神秘的口述档案中,在远古时代,女人是一群单性繁殖的母兽,定居在一座岛屿的海岸崖壁之间,自称“裂缝族”。
她们偶尔生下一些身上长了“管子”的“怪物”,后来被称为“喷射族”(也就是最初的男人)。
人类的历史就在这两群人的吸引、对抗、谋杀、强奸和各种疑惑之中诞生了……
封底文字:
莱辛笔下的史前世界生动有趣,在史前世界的最盛时期,她描写了一种伊甸园般的男女平等的状态。……有关时间、家庭、道德的观念,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这些都被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读这本小说是一种纯粹的享受:你会读到一系列令人捧腹的假设,它们都出自一位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手。 ——《星期日电讯报》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充满智慧、幽默和神秘的作品。将来,这本小说有可能会被认为是莱辛最好的作品之一。……这本小说寓意深刻,主题严肃,但是也同样充满了仁慈、温暖和机智的光芒。……多丽丝•莱辛,以九十岁的高龄,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样,创作出具有神奇催眠魔力的、有洞察力的、独创性的作品。——《格拉斯哥先驱报》
多丽丝•莱辛生动地描写了人类渴望变化、革命和进化发展的同时,又希望事物保持原样,一成不变。她在作品中传达了一种强烈的信念:人类处境的变化无常和人类之间关系的似非 而是的不变性。 ——《观察者》
饥饿游戏 豆瓣
7.4 (72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柯林斯 / Suzanne Collins 译者: 耿芳 作家出版社 2010 - 1
第七十四届饥饿游戏即将开始。
在荒蛮的野外环境中,每个人都想置你于死地,
你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来吗?
24人参加竞赛。只有一人能够存活。
抽签日那天,凯特尼斯的人生彻底改变了。
在未来的北美洲,帕纳姆国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它的中心凯匹特位于十二个区的中央。每年,十二个区都被迫向凯匹特送去年龄在12岁至18岁的少男少女“贡品”各一名,去参加饥饿游戏,这是一项残酷而可怕的生与死的竞赛,所有的贡品必须战斗到死,最后的幸存者就是胜者。
竞技场是经过人工布置的森林、荒原。竞赛中,猎杀、追踪、饥饿、伪装、智斗等生死存亡的时刻,都被电视现场直播到全国,每个人都必须观看,而且要当成节日一样庆祝。对于凯匹特,这是年度盛会,是一场游戏。对于其他十二区,是羞辱和折磨。
生存是16岁的凯特尼斯的本能,她依靠在十二区围栏外偷猎、采集野果勉强养活妈妈、妹妹和自己。当凯特尼斯代替被抽中的妹妹参加饥饿游戏时,她明白这对她可能意味着死亡。如果她想生存,她必须在人性与生存、生活与爱情之间做出选择。
在竞技场上,凯特尼斯机缘巧合被塑造成燃烧的女孩,又与本区的另一个贡品皮塔组成明星恋人备受瞩目。她很困惑,自己与皮塔的关系?她企图拯救其他竞赛者的生命,机智地应对游戏中出现的谜题,使她成了电视观众关注的中心。生死关头,她才发现爱情竟然也可以成为赢的策略。
凯特尼斯只有继续做她自己。那个倔强的女孩,她拒绝向游戏规则屈服,拒绝向死亡屈服,也拒绝向爱情屈服。她的拒绝会带来什么,未来又会怎样呢?
红拂夜奔 豆瓣
9.1 (55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 3
长篇小说《红拂夜奔》原为《青铜时代》第二篇。书中插画由插画家胡晓江创作。
假如本书有怪诞的地方,则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历史的本来面貌。
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
——王小波
一地鸡毛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著名作家刘震云自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以敏锐、细腻的观察,精致、准确的语言功力,创作了多篇中长篇小说。本书为“九元丛书”中的一本,选录了他自认为最好的两篇中篇小说,让人可以品读到刘震云的创作精华,品读到他那些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的琐碎人生范本,即便鸡毛蒜皮,却也最真实深刻。
另外那个女人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多丽丝·莱辛 译者: 傅惟慈等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年快到诺贝尔文学奖揭晓那段日子,年逾八旬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就成了媒体追踪的对象,连续几年都是人气最旺的竞争者之一,每次却跟这份殊荣擦肩而过。这事情惹得莱辛苦的爱好者们忿忿不平,也让舆论界大惑不解。其实按文学批评一般标准而言,这位“祖母级”作家早已到了要什么有什么的境界,她的小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往往幻化出石破天惊的创新手法,因而总能及时把自己推到前卫行列。
《另外那个女人》收入多丽丝·莱辛以下6个中短篇小说:“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爱的习惯”、“喷泉池中的宝物”、“另外那个女人”、“老妇与猫”、“海底隧洞”。这些小说以当代欧洲特别是英国生活为背景,体现了一个严肃作家在题材、主题和风格上的追求和探索。她的绝大多数中短篇是写实的。如“喷泉池中的宝物”,是相当完美的传统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知识女性的心理状态以及她们面临的当代两性关系格局,笔调节制,暗藏讥讽。“海底隧洞”是反映青少年心理的。“另外那个女人”的女主人公是个插足的第三者,她等待着情人了断和妻子的关系。最后,她不堪忍受这种精神折磨,直接去见那位妻子,于是典型的婚外情纠葛有了出人意料的发展。
莱辛的小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往往幻化出石破天惊的创新手法。她不变的基调是对人类历史和现实处境的深切关注,其中包含对人类弱点的透彻理解,这是一份罕见的才情。“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爱的习惯”、“另外那个女人”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营造出两性关系中某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而且看上去还是老派的写实套路,这种大巧若拙的效果可看出作家异想天开的创意。另外,莱辛把一种微妙而有趣的叙述语式引入了现代小说。她的作品可以说是最具有解读价值的文本。
2012年3月7日 已读
她觉得在自己一生中没有什么人向她提出过什么要求,没有人问她要过什么东西,也从来没有人认真对待过她。
dorislessing 小说 英国
十一种孤独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8.3 (175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陈新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我根本不敢肯定这间房子有没有窗户……上帝知道,伯尼,上帝知道这儿当然在哪儿会有窗户的,一扇我们大家的窗户。”
《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 * *
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
——《泰晤士报》
耶茨是位大师。
——赛巴斯蒂安·福克斯
仅仅提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能在整整一代读者中很快地获得赞同与共鸣,耶茨创作出了《都柏林人》的纽约版本。
——《纽约时报》
有史以来十部最好的美国短篇小说集之一。
——库尔特·冯内古特
耶茨是一位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自然地继承了海明威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及卡佛的极简约主义。然而,耶茨给我们的不只是这些,他的作品有一种透明感。这种透明源于菲茨杰拉德,这位他心目中伟大的文学英雄。
——《卫报》
美国最好的战后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为他身处的时代贡献了一些最出色的小说,也给今天有幸一读的读者带来了乐趣。
——《独立报》
藍宇 豆瓣
8.0 (62 个评分) 作者: 北京同志 東販出版社 2002 - 1
北京,在這個中國古老的都城,充滿濃厚政治與保守氛圍之中,隱隱流動著人們內心深處的愛慾情懷。一個活躍於政界的高幹子弟,夜晚縱情慾海,在遇上藍宇之後更是耽溺於那年輕結實的男體。藍宇對他的愛,明白清楚,他卻只享愛性愛……
2012年2月29日 已读
这货……还是挺感人。
中国 小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8.7 (50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我们是诱鸟,宝贝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 译者: 刁承俊 2005 - 8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运用广告片、小说中的科学幻想、插图小说的风格、恐怖电影的场面和滑稽惊险的连环图画,配上海因杰、披头士乐队、詹姆斯·邦德和巴特曼,并以此诱发短时间的刺激作用。除此之外,在小说的各章节中,还有三个小说人物粉墨登场,这就是奥托、埃姆马努埃尔和玛丽亚。然而,这些人却不断变换自己的作用。并非他们构成情景,而是情景塑造这些人物……埃尔弗里德·耶内利克严厉谴责所有那些倾向于精致文化的现象,所以那些搞革命,也就是赶“时髦”的现象。她对这种的谴责并不过头。因此,在她的文章中,她把所有那些变成时髦革命的亚文化的现象,但是也把米基小家伙和妇女、正人君子,加工成离奇古怪、遭到歪曲的状况。好痛斥十五至二十五周岁那些文化消费,揭露年岁稍长者的媚俗艺术作品和购买兴趣,让这一切犹如一部反传统电影般,在读者的想象中放映。
目录
至今发生了什么
第一章 奥托的作用
第二章 她年轻
第三章 午夜阿姆施暴泰滕
第四章 难道这个奥托不是
第五章 天才的外科医生和魔鬼
第六章 难道这就是爱情
第七章 现在是时候了
第八章 在亲吻中降下去
第九章 第九层
第十章 这不会是
第十一章 不过奥托也可能不一样
第十二章 奥托气喘吁吁,拚命喘气
第十三章 埃斯佩兰察号豪华轮
第十四章 您别马上就怀疑他
第十五章 如果我们把父亲干掉
第十六章 南方太阳耀眼的白光
第十七章 更有效
第十八章 一个水泄不通的圈子
第十九章 懒洋洋地
第二十章 天才的医生
第二十一章 年轻的外交官
第二十二章 献给掌声的鲜花
第二十三章 满怀仇恨
第二十四章 这个奥托
第二十五章 果真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十六章 约翰、保罗、乔治、林果——这些单音节名字的人
第二十七章 埃姆马努尔蹦蹦跳跳
第二十八章 当阳光停止照耀时
第二十九章 你在安娜·塔讷面前
第三十章 咳!奥托甚至非常愉快
2011年10月8日 已读
混乱的高中伴侣,看不懂也喜欢。
奥地利 小说
心航 豆瓣
作者: 贝诺尔特·克鲁尔 译者: 严璐 2008 - 10
《心航》主要内容:是谁,创造了男女之间那一份永不消退的激情?是谁,任凭时光匆匆流逝,也从未放弃捍卫自己的美丽爱情不受凡尘琐事的侵蚀?这个秘密,正是属于这对注定不应携手的男女。他,布列塔尼渔夫;而她,巴黎知识分子。他们几乎毫无相似之处,在一个充斥着繁文缛节与清规戒律的世界上,他们本该形同陌路。
从眉目传情到忘情相拥,从短暂的相见到海角天边的约会,命运将赐予他们一份似乎不可能实现却又不可抗拒的恋情。短则几日、长则数周的重逢,散落在他们的人生长河之上,这些零星片段,因为稀少而弥足珍贵,因为短暂而愈加炽烈,构成了这个开始于青春肌肤的躁动却最终直抵内心深处的故事。在温存与肉欲的纠缠中,贝诺尔特·克鲁尔希望借此塑造一段辉煌的爱情和一位自由的女性。她用放肆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写活了这部记录着一份不离不弃的真挚情欲的精彩小说。
局外人 豆瓣
L'ÉTRANGER
9.1 (73 个评分) 作者: (法) 加缪 译者: 柳鸣九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1
《局外人(精装)》内容简介:即使放到近七十年后的今天,《局外人》仍然是一部很酷的小说。主人公那冷冷的语调,那不动声色的表情,那懒洋洋的姿态,那优雅的无聊,至今依然让我们着迷不已。《局外人》就像一个经典文学版的硬汉侦探,不过,他追捕的不足罪犯,而是人生的荒诞与虚无。
2011年8月24日 已读
她对我说:“走得慢,会中暑,走得太快,又会汗流浃背,一进教堂就会着凉感冒。”
小说 法国
道德困境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陈晓菲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新作《道德困境》,可以看作由十一个故事组合而成的一部小说,或者一部小说被拆分成的十一个故事。它类似于一本相册——一系列清晰可见的瞬间描绘了一个人的一生,以及纠缠在其周围的其他生命:父母,兄弟,姐妹,孩子,朋友,敌人,老师,乃至动物。时光在相册中流转,每一个十年都在其中,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从60年代到70年代,再到今天。框架也随之变换:大城市,郊区,农场,北方的森林。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值得用一个词来形容——阿特伍德式的——作为对她的艺术才华和明晰风格的赞誉。
——《芝加哥论坛报》
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用文字构造的任何东西都有内容、有分量。
——《每日电讯报》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最有才华和最难以预测的在世小说家之一。
——《文学评论》
雪花和秘密的扇子 豆瓣
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邝丽莎 译者: 忻元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7
作品根据“女书”的流传范围及特点,在小说中塑造了百合和雪花两个主要人物,他们在七岁的时候,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时光的流逝中,无论是经历了饥荒、动乱,还是遭遇到婚姻中的孤独与绝望,她们都能相互安慰,但当误解出现的时候,她们终生的友谊却突然面临着破裂的危险……
小说结构巧妙,作者不仅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女书”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还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那个时代中国妇女所经受的种种痛。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物深切的同情,并探索了女性友谊这一人类关系中永恒的主题。



[媒体评论]
“邝丽莎写出了她迄今为止最棒的作品。《雪花和秘密的扇子》讲述了一个美丽与痛苦交织的传奇故事,一个刚刚逝去的真实而又充满神秘感的世界被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能够深深铭刻在你记忆深处的故事,随着书页在眼前翻阅,对于故事的记忆始终清晰可见。”
——Amy Tan《幸福快乐俱乐部》《相反的命运:冥想》作者
“我完全醉心于这部奇妙的小说之中——一个关于近代中国神秘的女性文明絮绕于心际的动人故事。简直美不胜收!”
——Maxine Hong Kingston《和平之书5》作者
“只有一流的小说家才能做到像邝丽莎那样,她不但将笔下的人物描述得栩栩如生,而且还将整个古老的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她细腻的笔触令我们这些人惊恐不及。小说描绘了一个自幼年开始便饱受厄运打压的女人坎坷的命运以及她所赖以生存下去的支撑——友谊。”
Arthur Golden,《艺妓回忆录》作者
灾难物理学奇事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玛丽莎·佩索 译者: 包慧怡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4
《灾难物理学奇事》主要讲述了:智商高达175的天才少女蓝蓝从小丧母,爱读书、爱电影。多年来,她因为政治学教授父亲在美国各地教书而不断转学。高三那年,蓝蓝转学来到圣高威中学,结识了电影课老师汉娜。汉娜迷人而神秘,周围有五个聪明而叛逆有个性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蓝血人”。在汉娜的帮助下,蓝蓝也渐渐融入这个小团体。奇事接连发生。一天半夜,“蓝血人”们跟踪汉娜,发现汉娜经常独自外出,与各种男人到汽车旅馆见面。还有一次,“蓝血人”们混入汉娜家的化妆舞会,却遭遇一起命案。临近高中毕业,汉娜组织大家去大雾山野营,晚上,汉娜正要向蓝蓝说出秘密,却被一双神秘眼睛引开,当蓝蓝再见到汉娜,她已经在电线杆上吊死……
魔沼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桑 译者: 罗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 2
乔治·桑最著名的田园爱情小说。勤劳朴实的青年农夫热尔曼在妻子去世后既要抚养孩子又要照顾老人。生活的重负使他决定续弦。相亲路上偏又好事多磨,和同行的本村牧羊女玛丽被困在魔沼。
豆瓣
7.6 (29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台海出版社 2000 - 1
民以食为天,苏童的一部《米》讲述了主人翁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着食欲的满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阱。五龙为“米”而来,也终于死于回乡火车的米堆上。整部长篇充满着可阅读的快感,且不乏深层的寓意。有评论家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又有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米雕”。总之,《米》是苏童为数不多的长篇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小说。
妻妾成群 豆瓣
8.2 (157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8
《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导演,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7 (172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矛盾和人性悲剧,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