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
自学大全 豆瓣
独学大全 絶対に「学ぶこと」をあきらめたくない人のための55の技法
8.0 (10 个评分) 作者: 读书猴 译者: 滕小涵 2022 - 9
★送给所有不想放弃学习的人55个自学方法!
★ 买回家管用一辈子!初中生能看,高中生能看,大学生能看,成年人能看,退休了还能看!
★《自学大全》一经发售即刻售罄,一直雄踞日本各大畅销书榜No.1,掀起日本自学热潮!
★ 日本亚马逊工作术类畅销第一名!
★ 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票选第一名!销量破24万册!
★ 55个方法科学有效:基于学习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古希腊哲学、行为分析学和心理治疗等所有领域的最新知识!
★ 每章开头情景对话:毒舌老者VS无知小子,将55个学习方法巧妙融入情景对话!
★ “语文、数学、外语”自学案例:用故事的形式展现55个方法具体如何使用。
★ 读起来相当有趣!1天1小时,一周就能读完!
★ 像查单词一样阅读!不必按顺序读,学习时哪里碰到了问题、遇到了障碍,就赶紧翻到哪里开始用!
★ 自学烦恼速查索引:本书太厚读不下去、自学半途而废、时间不够用、爱拖延、找不到动力、想偷懒、读书慢、忘得快、坚持不下去、目标过于远大、觉得别人比自己强……
★ 自学方法特别实用,实践起来特别轻松!2分钟起跑法、1/100 计划法、学习路线图、习惯杠杆、反向计划法、番茄工作法、学习动机图、元笔记、35分钟模块法……
★ 整个日本都为之赞不绝口:电视台、报纸、网站、杂志、博客、大学教授全说好!
★ 全日本大学生都用的学习参考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富士大学、高崎经济大学、青森公立大学、明治大学、成诚大学……
---------------------------------------------------------------------------------
当您翻开本书,恭喜您,您就已经踏上伟大的自学征途!
您可能已经尝试过无数次,还是摸不着头绪、找不到方法,不知道自学要从哪里开始,不知道怎么把握自学的节奏,还可能缺乏时间、资金、学习资料……但无论什么时候,处于什么境地,经历过多少挫折,只要您自己不想放弃学习,把这本书放在手边,您就能持续不断地学下去!
这是一本自学百科全书,为所有不想放弃学习的人定制了55个自学方法!无论您在学习时碰到了什么样的难题,本书都有相应的方法帮您攻克难关!
学习只要遇到了一丁点儿问题,就马上打开《自学大全》!
2022年11月1日 已读
非常棒的自学书,但和我正在撰写的系列文章「自我教育」撞车严重,考虑重构自己的系列文章了。
学习方法 工具书 思维 方法论
卡片笔记写作法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7.5 (146 个评分) 作者: [德] 申克·阿伦斯 译者: 陈琳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7
轻松写就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的卡片盒笔记写作法!
德国著名学者卢曼基于学习心理学的洞察,借鉴久经考验的笔记技术,使用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积累了 9万张知识卡片,一生中写了 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
本书是该系统的第一本中文综合指南和说明,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写作知识、写作准备、写作能力和注意事项四个角度概述写作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总结了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第三部分是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详细解释了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写作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思考、理解和提出新的写作思路,而不用将时间浪费在寻找笔记、资料或参考文献上。
无论你喜欢用笔和纸,还是喜欢在Windows、Mac或Linux上做笔记都没关系,这个方法都能够轻松应用。
 德国的卢曼被称为“当代黑格尔”,是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百年一遇的具备天才卓识的大师。作为20世纪社会理论界的一颗明星,卢曼以其辉煌作品的灿烂光芒,照耀着整个20世纪下半叶西方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进程。他的写作方式别具一格,37岁才投身学术界,并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在德国很难获得的博士学位。他生前发表了58本书,及数百篇文章,不仅高产,而且《社会的社会》、《社会的艺术》等都成为影响深远的新经典。在本书中详细公开他成就背后的秘密——卡片笔记写作法,即使普通人不一定能够著作等身,但一定不再为写作发愁。
 从根本上改变写作难,学会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将会发现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写书都不再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传统先定写作目标和计划,自上而下地写,所以会感觉被逼无奈、事倍功半,而卡片笔记法是从平日就已经在构建自己的知识库,等有灵感的时候,才提取储备的知识,所以写起来兴致盎然。
 本书的作者借鉴了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所以这本书也算是一个学习成果,每个见解都综合了许多商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不仅提高了写作技能,也全面提升学习技能。英文版豆瓣评分8.8,想读近3000人,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2020年,有两件事情深刻影响了我。阅读本书的英文版,便是其中的一件。多少年记笔记过程中的痛点,都被这本书娓娓道来,并且采用了令人信服、可执行的方法来破解。笔记不再是那“被忘却的纪念”,而是构成了一张硕大的思维之网,可以找到,可以积累,可以偶遇。这种方法升级的快感,我已经多年没有体会到了。感谢译者陈琳将本书原汁原味地翻译成了中文。让更多读者有机会重新找回记笔记的激情与乐趣。
——王树义,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玉树芝兰公众号主理人
卢曼的“盒中笔记”通常很简短,因为这些只是他庞大繁杂研究中的索引,等需要时,他会借由这些线头进行延伸思考,然后不断链接知识要点,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树。你也可以试试。
——姬十三 果壳CEO
很有趣的书,用这个方法可以不断积累笔记,形成终身学习、提高自我的习惯。
——亲子手帐达人、笔记大V温言
每天写6张卡片笔记,一年就可以完成博士论文,你信吗?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理论学家卢曼教授就是这样做的。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卢曼从阅读到记笔记到写作的整个工作流程及其背后的认知原理。真希望十年前的自己知道这个卡片盒笔记法,强烈推荐每一个学生、科研工作者、作家、终身学习者都阅读这本书并认真地实践它。
——李娟 北京大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雪小豹说公众号主理人
卡片写作有很多流派,卢曼卡片盒写作法尤其合适学术写作与信息密度大的写作。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如何将卢曼盒卡片写作法应用到写作中的图书,值得向读者推荐。期待你从此成为一名卡片写作爱好者,享受写作的乐趣。
——阳志平 安人心智董事长,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
这是一本教会你如何从思考到整理,最后形成个人知识结构过程的书。让信息生长并自然地形成网络,如同人类大脑一样,你会重新认识“笔记”这件事。
——马锐拉,wolai我来笔记 创始人
把《卡片笔记写作法》当作一本写作书籍看,当然不错,但如果把它看作一本思考方法书,可能收获更多。不过,我认为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如何建立一个有生命的组织系统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从这个视角的阅读中受益良多,相信你也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成甲《好好思考》作者
人生模式 豆瓣
作者: 阳志平 2019 - 9
《人生模式――识别并优化你的核心认知》是作者经过多年读书、写作、学习、创业、思考之后,总结出的关于人生所遭遇的种种问题背后的认知科学原理。作者常年工作在脑与科学认知研究的一线,书中将那些影响人生发展的关键总结为五大类二十四个人生模式。
——核心模式。那些容易被你忽略却无处不在的知、情、意、行模式。
——行动模式。那些帮助你战胜行动瘫痪、提升行动力的模式。
——读写模式。那些大幅提高阅读与写作效率,并且有助于你改善审美,形成个人风格的模式。
——人际模式。那些有助于你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模式。
——关于模式的模式。当你思考任意一个问题,皆可进行“元、反、空”三种思想实验操作。
全书列举的智者如云,思想深刻,有助于你做出更好的人生抉择;作者文笔优美,金句迭出,也是一本值得收藏与反复阅读的佳作。
被解释的美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金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授金雯关于语言和文学的感悟之作,分为“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学习方法”、“让英语生动起来”、“英语学习与人文素养”、“实用英文写作”四部分。作者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复旦大学,并以网名“莫水田”在微博、微信公号、豆瓣等平台与英语爱好者分享语言学习心得。在书中,作者亦师亦友,谆谆善诱,倾囊分享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以及在文学、文化层面上的深度思考;此外,书中也有涉及英语论文、申请海外研究生、推荐信、求职信等实用写作内容,可谓囊括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
————————
金雯(莫水田)编舟渡海之作,致敬语言,致敬巴别塔。
未被解释的美在我心里激起一阵烦躁。——威廉·燕卜逊
1、豆瓣、微博、微信公号上备受关注的英语达人莫水田首次出书漫谈英语学习观。七年来,莫水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英语知识贴,统统收录在书中,一本在手,英语不愁。
2、一本关于英语的微型百科全书,不教条,不枯燥。为你解答听力、口语、语法、阅读、写作上的困惑,教你领略小说、诗歌、随笔、音乐、广播、电影背后的文学、文化奥秘和趣味。语言可以被解释,美也可以被解释。
3、一本可以生长的书。除了纸质内容,书中还列有22个二维码,每个二维码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有趣好玩的视频、寓意深刻的文章、精心收集的英语学习网站、丰富多样的延伸阅读书单,内容罕见,形式多样,便于读者一键扫描,随时随地阅读。
4、开本和用纸考究,装帧清新雅致,版式赏心悦目,方便阅读和随身携带。
Algorithms to Live By Goodreads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Brian Christian / Tom Griffiths Henry Holt and Co. 2016 - 4
A fascinating exploration of how insights from computer algorithms can be applied to our everyday lives, helping to solve common decision-making problems and illuminate the workings of the human mind
All our lives are constrained by limited space and time, limits that give rise to a particular set of problems. What should we do, or leave undone, in a day or a lifetime? How much messiness should we accept? What balance of new activities and familiar favorites is the most fulfilling? These may seem like uniquely human quandaries, but they are not: computers, too, face the same constraints, so computer scientists have been grappling with their version of such issues for decades. And the solutions they've found have much to teach us.
In a dazzlingly interdisciplinary work, acclaimed author Brian Christian and cognitive scientist Tom Griffiths show how the algorithms used by computers can also untangle very human questions. They explain how to have better hunches and when to leave things to chance, how to deal with overwhelming choices and how best to connect with others. From finding a spouse to finding a parking spot, from organizing one's inbox to understanding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lgorithms to Live By transforms the wisdom of computer science into strategies for human living.
超效率手册 豆瓣
The Little Book of Productivity
6.8 (1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斯科特·扬 译者: 李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1
斯科特·扬,拥有惊人学习天赋的超级学霸,仅用1年时间就学完4年制MIT计算机科学课程,经营着世界访问量巨大的学习类博客,并登上TEDx演讲台向世界宣讲自己的超效率经验。
在《如何高效学习》出版之后,众多网友向他留言讨教时间管理的秘诀,于是他两年磨一剑,创作了本书。他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总结了99个提高生产率的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适合每一个人操作,且效果明显。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读者学习和生活的好助手。只要你想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质量,那就来读这本书吧,它一定能让你的工作和生活焕然一新。
本书共有7章,包含99个史上更全面的时间管理方法。既有操作简便的小窍门,也有思路清晰的理论法则,还有培养习惯的日常行为。
● 列出周/日目标
● 用活页夹来记阅读笔记
● 15分钟法则
● 设定软时限
● 信息节食
这些都来源于斯科特·扬的亲身验证,他尽可能地为每一个方法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使用效果,让读者读后清晰明了,更易操作。
批判性思维教程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谷振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9
《批判性思维教程》是在北京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基础上写成的。2003年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通选课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2004年纳入暑期学校课程。从2004年起,每年讲授两轮。春季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元培计划”的学生;暑期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其他院系一年级的本科生。2000年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始对“普通逻辑”课程进行改革,逐渐向“批判性思维”过渡,到2003年秋与北京大学同步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