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研究
阅读浪漫小说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8.5 (1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不仅拥有相关的国际联盟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世界级的研讨大会,还持续稳定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期刊。而为所有这一切可喜发展打下关键性基础的,正是珍妮斯•A. 拉德威这本于三十多年前写就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作为出版业最有利可图的类别之一的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名人评价及推荐】
《阅读浪漫小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为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标准,几乎没有后来者可以达到其高度,即通过密切接触那些可能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人群,来检验关于大众文化效应的理论。
——《美国历史杂志》
本书针对浪漫主义小说及其热诚的消费者,做出了非常精彩且透彻的分析。
——《纽约时报书评》
珍妮斯•拉德威对当代女性阅读小说的现象,以及享受这类小说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巧妙而动人的描绘。
——《传播学期刊》
本书不仅探讨了浪漫小说的成规惯例,还对小说及其读者如何对抗某些特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这类印象通常是由那些不读此类书的人塑造出来的。拉德威的研究是社会性文学批评的一个既有趣又有争议的方面。
——《大都会》
【内容介绍】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2021年3月5日 已读
在阅读过程中很难回避不断闪现的将本书研究对象与当下中国网络小说进行对照的念头。两点启发:(1 将阅读这一行动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是将文学与社会学进行了跨学科的联合;(2 浪漫小说可以同时兼具保守性与反抗性。
性别研究 文学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佩吉·麦克拉肯 / 艾晓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论文集.这些精选出来的论文从不同的哲学观和不同的学科视角展现了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最新思潮,涉及社会组织的政治学,种族、族裔和妇女的问题,女性气质的讨论以及关于性的研究等。在理解这些观点对西方女权主义者的重要性之上,读者可以思考它们在中国的诺境下将如何发挥作用,并思考这些观点将如何帮助我们看待新问题或以新的方式定义老问题。
2020年6月11日 已读
读到最后,零六年的后记,如今过了十四年。十四年前,我导(此处允许我暂时地高攀一下吧)还是一名博士生,中山大学还是中国性别研究的前哨站,那时候未来似乎看起来一片光明。十四年后的我,前路茫茫,孤苦伶仃,在辉煌过后的废墟里满腹忧愁。对于这些理论的生产者而言,数十年后的世界变好了吗?一时激进的浪潮过去了 ,保守势力又卷土重来,新的可能究竟在何方,是否真的可以触及,我没有答案。
性别研究
第二性Ⅱ 豆瓣
Deuxieme sexe. Ⅱ, Expérience vecue
9.7 (73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第二性2》是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波伏瓦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泰斗”、“女权主义的思想导师和旗手”。书中援引大量实例,翔实生动,一改普通理论著作的枯燥晦涩,读来趣味横生。波伏瓦作为思想家是超越时代的,她在《第二性2》中指出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还是社会的顽疾,有些甚至愈演愈烈。在原著出版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本书,更能引起切身思考。《第二性2》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唯一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2020年3月6日 已读
又一个十天过去了,一边读一边试图努力记点笔记,然而也不知最后能够记下多少,或许转头就忘了吧。

总是忍不住停下感慨论述之精辟,理论涵盖面之广与宏大是我自从阅读理论书籍以来第一次见。今晚读到最后突然想到作者本人已然逝去,无可避免地再次对死亡感到厌恶,对人的有限性感到哀伤。

说起来过两天就延迟开学一个月了。我白白浪费的一个月。自厌自弃,然而日子已经过去了。
性别研究
第二性Ⅰ 豆瓣
Deuxieme sexe. Ⅰ, Les faits et les mythes
9.1 (1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2020年2月26日 已读
花了一个星期才勉勉强强囫囵吞枣读完了,历史和文学部分由于背景的缺乏不得不大段跳过。在我能读懂的部分里,每一句都让我感慨“精辟”。翻到扉页发现照片里带上了萨特,无言。
性别研究
不只是厭女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
8.1 (17 个评分)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译者: 巫靜文 麥田 2019 - 12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2020年2月18日 已读
在其他论述中被反复提及,算是久闻大名今得一见。愈发感慨父权逻辑的顽固及其保护机制的精巧与隐蔽。但还是有希望的,这本书也正是希望的一部分。
性别研究
夾縫中的女人 豆瓣
THE NEW OTHER WOMAN: Contemporary single women in affairs with married men
作者: 蘿芮‧理查森(Laurel Richardson) 译者: 羅愛萍 / 王蜂 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8 - 10
他和「她」之間,還有個「第二世界」。
一段建立在祕密、欺騙與背叛上的關係。
美國性別研究先驅大膽選題,
第一本「第三者現象」研究專著。
在他與妻子的主要世界之外,
另外有個「她」和他的世界,
她隱身於此,成了沉默的第二性,
她也是女人,卻被女人排除在外,
她是──人們好奇卻又避而不談的「第三者」。
「要當心。」幾乎所有曾為第三者的女性都提出相同告誡──告誡所有女人,也是告訴自己,這條路不好走,因為「她」被視為另類的女人。
但其實,「她」就在你我身邊,遍布於社會的各個階層。
一直以來,提起婚外情話題是禁忌,雖然它明明與婚姻關係平行存在,但人們說服自己:那只不過是一次出軌。然而,根據社會學博士理查森的觀察,「第三者現象」之普遍,儼然形成不容忽視的社會模式。
身旁朋友當了二十年第三者的經歷,觸發理查森博士展開研究,在書中,真實呈現第三者的思考樣貌,深掘社會為婚外情建構出的「第二世界」,透過實際訪談及分析詳加探討:
‧兩性對於「友情」指涉的差異,如何使「她」捲入這種昏昧不明的關係中?
‧「性」與「愛」,在其中代表什麼意義?
‧同為女人,關於對他妻子的負罪感、嫉妒等情結糾纏,「她」如何相應?
‧「她」的未來,何去何從?……
本書前所未見地舉出大量的第三者實例,從多面相表露心聲,穿透性別視角,追溯其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闡釋女性意識對「第三者現象」的影響,以及身處其中,「她」的情感糾葛及思索。
我們刻意迴避,但「她」始終是存在於女性的角色之一。
第三者是第二世界中的「第二性」。「第三者現象」所突顯的,正是女人在群體與自我的夾縫中,在道德和自覺的夾縫中,為長久以來擺盪不定的位置,尋求一種突破的可能。
2019年12月25日 已读
打破了一些刻板印象,并且又一次意识到:父权社会下的异性恋亲密关系中处处是陷阱。
性别研究
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 豆瓣
作者: 肯尼斯.克拉特鮑 译者: 劉建台 / 林宗德 女書
面對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運動,男人如何回應?1970年代男性運動興起,有支持女性主義的聲音;也有認為男性才是性別歧視真正的受害者。男性運動不是個單一的運動,它們對於性別政治有不同的論述。
本書是第一本有系統地辨識、分析與批判當代社會關於男人或男子氣概觀點的書籍,也是研究男性運動流派的經典之作。克拉特鮑將有關男性氣概的觀點分為八種──保守的、擁女主義的、男權的、神話創作的、社會主義的、男同志的、黑人的以及福音派的觀點。
分別從對於人類本質、社會變遷、道德的預設等面向來分析,並探討每個團體或運動對於女性主義的回應,以及對於這些回應的批判,最後還提出這些不同觀點可能給男人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與影響。
2019年12月20日 已读
不太认真地读完了。
在保守主义势力抬头的今天回望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日光之下无新事,但在女性主义发展与改变的同时,男性运动也同样有所改变。至于该乐观还是悲观地看待,智者见智吧。
性别研究 男性研究
陽剛氣質 豆瓣
作者: 臺灣女性學學會 / 張盈堃 巨流 2012 - 4
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研究在臺灣社會已有相當程度的開展與累積,這些研究主要在探討女性/女孩的經驗,相對地男性/男孩研究的發展較為零星。
有鑑於此,2010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特別把主題訂為「性別研究的轉向:男性/男孩研究的發展與臺灣社會的接軌」,一方面系統性討論男性/男孩研究的發展梗概,另方面希望可與臺灣社會接軌,檢討西方的論述是否可以完全體現在臺灣社會的脈絡。本書除收錄該研討會精彩的論文之外,為求本書的嚴謹與論述的完整,亦將部分已發表在期刊的重要論文收錄其中,而命名為《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
本書包括五個主題:男性、陽剛氣質與敘說;陽剛氣質與教育研究;陽剛氣質與職場勞動;陽剛氣質與臺灣男性研究;陽剛氣質與STS研究。相較於其他引介陽剛氣質的翻譯書籍,本書提供更多以臺灣為脈絡的經驗研究。
2019年12月1日 已读
讀的第一本男性研究論文集,跳著讀了幾章。第一章論述心理學很有意思,第九章有關喝花酒文化的研究很具有參考價值。在閱讀的過程中同時反思了自我對男性研究的盲視,然而這一問題此時無解,仍然對女性經驗更感興趣。
性别研究 男性研究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豆瓣 Goodreads
9.0 (6 个评分) 作者: 顧燕翎 (主編) 貓頭鷹出版社 2019 - 1
二十年前,為了向國內讀者介紹歐美女性主義流派的演變和核心論點,女書店出版了《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成為重要的啟蒙書。現在,堪稱全球第三波婦女運動的#MeToo,在國際上呼聲四起,臺灣卻安靜無聲。這是否代表著臺灣的女性意識並未與世界接軌,還停留在舊觀念之下?
《第二性》被視為女性主義聖經,貓頭鷹曾傾七年之力,以法文直譯此經典。延續此一努力,再於二〇一九年,與顧燕翎老師合作推出女性主義系列書籍。我們相信,真正的觀念翻轉,不只有賴體制與法律的變革,而需要從「理論」、「經典」和「臺灣婦運」三個方向,紮下性別平等意識的根基。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始於十八世紀末期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領先質疑與挑戰過去以男性為主的思考方式和社會習俗,經過無數世代女性的接力,從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為起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性別革命:女性從爭取和男性平等的投票權、子女監護權、財產權、教育權、工作權,到身體和性的自主權,公開站出來與曾經隱藏於暗處的性騷擾與性暴力對抗。
本書爬梳數世紀以來的女性主義理論與婦運行動,歸納為十一種主要流派,剖析其理論內容與歷史歷程,以及不同流派間的相互啟發與激盪。全書以《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為底,大幅度翻修,以反映二十年來各理論的變化、演進。同時增「國家女性主義」一章,聚焦於女性進入公領域後的政策變化。
二十年前,劉毓秀女士鼓勵女性進入公部門,主張女人要掌握國家權力,成為社會、國家、世界的照顧者。現在,我們有了首位女總統,性別主流化也成為國家重要政策,其策略和成效皆值得觀察。再者,性別議題已經發展成全民公投的抗爭場域,更是需要全民關注與深思。不論是在個人的生活層面,或是國家政策層面,女性主義理論都成了不可或缺的思考工具。
本書由十位長期在婦女運動和女性主義耕耘的本土學者通力合作,不僅引介理論,也省思女性主義的論述和實踐。期待透過本書,我們能以深入且平衡的視角,透視女性處境,並想像和規劃未來。
2019年11月19日 已读
《性別研究》課程的參考教科書。比較全面地梳理了女性主義理論的流派和歷史脈絡。最近讀過的臺灣女性主義作品都讓人感嘆其与在地化實踐結合之緊密。努力吧,且行且看。
性别研究
像女孩那樣丟球 豆瓣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作者: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译者: 何定照 商周出版公司 2007 - 1
艾莉斯.馬利雍.楊
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在我心中,楊無疑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在女性主義與左派政治思想界,無人能出其右。」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暨政治學系教授
繼羅爾斯(John Rawls)之後,美國政治哲學界在二十一世紀初又殞落了一顆明星。
楊於二○○六年八月一日病逝,使得這本輕舞於學術論述與自傳敘事之間的《像女孩那樣丟球》成為她的最後一部作品。
《像女孩那樣丟球》收錄了楊就女性在現代西方社會裡的身體經驗所寫下的文章。在書中,楊援引了多位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家的觀念,包括波娃、海德格、伊希迦黑、克莉絲蒂娃與梅洛龐帝,為肉身化主體性的詮釋建構出嚴謹的分析範疇。這些文章不僅對女性身體經驗做出理論性的描述,也對女性今天在自由與機會上依然蒙受的不義限制做出規範性的評斷。
本書以楊對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性別」範疇的再思考開始。在隨後的文章中,楊討論了各種與女性∕陰性相關的經驗,包括隱私、家與空間,也處理了甚至連在女性主義理論裡也鮮少提及的主題,例如乳房的經驗、月經賦予女性生命故事的節奏,並描繪了懷孕身體的現象學以及衣物所帶來的觸覺愉悅。
雜揉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冷靜與自傳體敘事的動人懇切,《像女孩那樣丟球》記錄了這位傑出思想家的個人生命軌跡。
專文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介紹 林芳玫
# 讓活生生的女體走出政治新地圖:
悅讀艾利斯楊(Iris M. Young)肉身化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 孫瑞穗
# 把活生生的女體找回來 陳美華
# 女性主義與現象學的握合 劉亞蘭
作者簡介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楊的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正義理論、民主理論、歐陸政治理論、公共政策等,作品已譯為二十多種語言。
楊不僅是傑出的思想家,也是草根政治行動的積極參與者,活躍於婦女人權、非洲國家外債減免、勞工權利等領域。
其他著作包括《正義與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1990)、《交叉的聲音:性別、政治哲學與政策的難題》(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997)及《涵容與民主》(Inclusion and Democracy, 2000)等。
2019年10月30日 已读
启发很多。也往往因此我没能力做出什么评价。
性别研究 身体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9.1 (41 个评分) 作者: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译者: 成令方 / 王秀云 群學出版社 2008 - 3 其它标题: 性別打結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
、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2019年10月10日 已读
能在最迷茫的时刻得到最温柔也坚定的解答是一种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幸运,谢谢,万分感谢。
性别研究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 豆瓣
作者: 黃淑玲;游美惠 主編 巨流 2012 - 9
本書從性別研究理論與女性主義觀點來診斷台灣社會諸多現象,讓我們看到台灣性別關係複雜多面的事實,也一針見血地戳破男女已經平等的假象。本書是由十八位台灣女性學學會的成員參與撰寫,女學會自1993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性別教學與研究,更開創與引導校園各種性別議題的思考並極力改善不平等的現狀。本書是積極投入性別研究與教學的十八位作者們多年來努力成果的結晶。
2019年9月25日 已读
在图书馆没有找到第三版,于是只好读第二版(老师说每版的内容都不太一样)。

很好读的性别问题的入门类书籍,社会性别议题的集合,加上一些相关理论概念的简单介绍。
在感叹台湾性别教育先行之时,也总是感到沉默的悲哀。
性别研究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19年9月14日 已读
“由于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厌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世界。”
-
“一面与自我厌恶做斗争,一面争取和其他女人的团结。这,就是女性主义。因为她们深知自我厌恶的普遍性。”
-

非常奇妙的一本理论书,时深时浅,还有不少著者口语化、个人化的表述。但也正是在这些看似轻巧的文字背后,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黑暗被揭露了。或许有一些观点仍旧值得商榷和思考,但做得也已经足够好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
性别研究
浮出历史地表 豆瓣
9.5 (35 个评分) 作者: 孟悦 /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浮出历史地表》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2019年4月8日 已读
看了一个月,终于看完了,给了很多很多新的启发。不说了,写读书报告去了。
女性文学 性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