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以利为利 豆瓣
9.5 (31 个评分) 作者: 周飞舟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2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论:政府行为与中央-地方关系、改革前的中央地方关系、财政包干的效应和后果、分税制改革及其影响等。
中国史纲 豆瓣
9.6 (19 个评分) 作者: 张荫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中国史纲》内容简介: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8.6 (11 个评分) 作者: 景跃进 / 陈明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1
由景跃进、陈明明和肖滨三位教授联合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致力于从经验层面系统分析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组织结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及历史发展。本书从理解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关键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及中国共产党本身入手,进而在横向维度上分别阐述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统一战线重要内容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中央人民政府、作为“刀把子”的政法系统、作为“笔杆子”的宣传系统,以及作为“枪杆子”的军事系统,在纵向维度上分析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治理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还探讨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及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变迁和发展。
本书是一部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及中共中央编译局的13位学者组成的作者团队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全书具有两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第一,将中国共产党作为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钥匙,将“党政体制”作为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关键词,并且认为,应当处理好宪法与党章、法律与党规、国家机构与党的组织、正式制度与政治惯例之间的互补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强调历史脉络对于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重要性,并主张应以内在发展和演化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政府与政治。
近代中国史纲 豆瓣
作者: 郭廷以 格致出版社 2012 - 1
本书从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谈起,简述闳放昂扬之盛世,如何被历史的大势推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进而用十九章,六十万言的篇幅,细述偌大一个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动乱及嬗变。作者悉心描摹了其间中外力量之角力、中央和地方权力之消长,及权势人物和社会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种种图存之努力,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完整图景。
本书选取的历史事件和叙述结构,看似与市面上通行的近现代史教科书出入不大,但作者没有意识形态偏见,旁征博引,极严谨而客观。作者一切以材料说话,不轻易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少数流露个人喜好之处,寥寥数语,又极传神。
天朝的崩溃 豆瓣 Goodreads
9.2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豆瓣
作者: 李剑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 9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由作者的成名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及补写的篇章合刊于1942年。1946年至1947年,蓝田启明书局和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线装本和平装本;1950、60年代,英译本开始在美国、印度出版。
这是一部编著最早、在海外影响很大、在取材与叙事方面颇具特色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著作。全书依次介绍了鸦片战争、维新运动的初步、维新运动的反动、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等内容。
万古江河 豆瓣
8.2 (28 个评分) 作者: 许倬云 理想国|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与余英时、黄仁宇、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余英时、姚大力、葛兆光、王子今、许纪霖、白岩松一致推许
余英时:许先生好学深思,遍涉人文—社会诸学科,能将广博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纳入一种由深思 熟虑得来的分析系统之中,著作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古今一贯、雅俗共赏。
姚大力:用许倬云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政权的递换并不一定与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周期或者节律完全一致。这个周期实际上是一个更长的时段,它超越朝代。如果把中国通史按照朝代一个个讲下来,那它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的线索是掐断的。《万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超越时代的时间幅度来讲中国历史的。
葛兆光: 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王子今:怎样在真实描绘社会运动的洪峰和大潮时,兼及社会生活的微澜和细流呢?怎样通过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个案的了解,观察总体社会风貌,如同通过分析一支试管中的水样,察知大河的水质呢?《万古江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部论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图,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图。前者便于察知细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势。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万古江河》的成功。
许纪霖: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独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最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 放宽历史视界看“文化圈”的中国走过的道路
★ 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
★ 探索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
★ 比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
【内容简介】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宋案重审 豆瓣 Goodreads
9.8 (9 个评分) 作者: 尚小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2
——“过去一百年的宋案研究史,其实是一部失败的历史。”
·
·北大知名教授尚小明力作
·
·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公开。
·
·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本书彻底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以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彻底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
·
书中披露了大量民初政坛秘辛,对案件发生前后的许多矛盾现象也都给予了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
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 豆瓣
作者: 张军 中信出版社 2010
中国的改革已经历了30多个年头,在这一万多个日夜中,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时刻都在产生着新的变化。如一条河流般,改革以一种时而缓慢时而急促的速度,在推动着中国和中国经济行进到今天。
本书作者作为一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研究学者,以置身其中的姿态和旁观者的清醒视角,回顾了30年来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众多影响深远的事件和人物。作者选取了改革进程中的几个时间点,将视线投向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以回顾和研究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未曾被清晰揭示过的改革内幕。而这其中最为隐秘的,莫过于众多中国经济学家的成长和沉浮,他们又是和那最耀眼的事件浑然一体的。本书将揭开这些不被大众所知的事件背后的力量。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2018年10月18日 想读 读了一半吧好像。
中国
中国古代简史 豆瓣
作者: 张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9
本书大致按朝代次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上起盘古开天地,下至清朝覆亡历时几千年的历史。基本线索以政治史为主,兼及经济史、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的内容,突出每个朝代重要和有特点的问题,尽可能地吸收了史学界较新的、并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研究成果,结合内容配有插图180余幅。
南明史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11 个评分) 作者: 顾诚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8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
南明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清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三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
三国历史的教训 豆瓣
作者: 吕思勉 台海出版社 2017 - 5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不仅成就了大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涌现出了大批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致使三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三国历史的教训给了中国人不同凡响的启示。
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将三国史上存在过的和三国文学塑造的人物、事件、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纠正了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还原了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让人们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长乐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8.4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明智 译者: 王笑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梦想。
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
一条街道里的中国。
长乐路长约3.2公里。
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我的家在波浪线的最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楼高处徘徊。
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当欧美国家瓜分这座城市、划界而治时,法国人在租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人走了,树留了下来。日本人曾轰炸并占领过上海一段时间,但最终他们也从这座城市撤离,梧桐完好无损。随后,共产党来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很多人英年早逝。这些树依旧傲然挺立。
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资情调。当我漫步于人行道上,不禁想起这条路见证的那些风起云涌。此处,一个帝国崛起、衰落、又再次崛起。唯有树木恒立。
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我想到麦琪里的老康、“陈市长”和他的妻子。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只想在自己家里好好过平静安生的日子。
我想到50年代王明一家的通信,想到60年代冯叔和傅姨建设新疆的故事。当时谁又能想到,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能肆意梦想、甚至拥有追梦的手段和自由?
被牺牲的“局部” 豆瓣 Goodreads
9.2 (16 个评分) 作者: 马俊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失败者的春秋 豆瓣 Goodreads
8.2 (63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刘勃继《战国歧途》后的新作,依然关注古老中国的青春时代。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分封制难以为继,新的集权制度亦未建立。
春秋是承前启后的时代。齐桓晋文称雄称霸,狐偃管仲封侯拜相,孔子老子更是影响深远。乱世丛林,英雄伟人辈出。
一部春秋史,奠定了整部中国史的基础。
面对令人望而生畏的杂多人物和纷繁事件,作者刘勃抽丝剥茧,比勘真假莫辨的史籍记载,吸收新近的考古资料,以诙谐轻松的语言,化芜杂晦涩为起伏跌宕,勾画出一幅春秋时代诸国兴亡变幻的画卷,也留下贵族时代最后的背影,重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挣扎和奋斗。
与之前出版的《读罢春秋不成歌》截然不同,刘勃试图搭建新架构,再写春秋史。从地缘关系视角分析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本书写作的一大特色。
内忧外患中,周天子为何突围失败?齐、晋、秦、楚,大国雄主如何博弈?世家贵族,为何在春秋时代渐入黄昏?这些看似是古代中国的独有问题,实际也是现代世界面临的特有挑战。春秋史的激荡,依然能给予我们诸多灵感和想象。
小镇喧嚣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吴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0
本书讲述的华中地区某乡镇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互动结构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为读者提供了新颖而富启发性的视角,是一部有一定思想冲击力的学术著作。
本书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生动展现了农村基层政权以及村、组织和农民个体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和生活实态,人物鲜活、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同时又对描述的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是对当下中国农村的不可多得的“深度描写”。
送法下乡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苏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各章(有关方法的第十二章除外)集中关注和讨论的中国司法制度的所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或以改变了的方式仍然存在;有的有所改善,有的则更尖锐了;并且不限于基层法院,甚至不限于中国的中西部或农村地区;当年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以中国问题和经验为基础的分析和理论追求,至今或许仍然前沿,特别是面对概念法学和教义法学的泛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中展现的对中国问题和中国学术的关注甚至变得更为急迫了。这本曾引发很多讨论和争议的书,因为不合时宜,才没过时,甚或更有针对性了。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豆瓣
9.2 (44 个评分) 作者: 仇鹿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6
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 豆瓣
8.5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川胜义雄 译者: 林晓光 九州出版社 2021 - 11
从秦汉到隋唐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期。这个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同时也是文字艺术、思想文化波澜壮阔的时代。 本书宏观地聚焦于这三百多年乱世的种种因素和历史发展脉络,综合性地考察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交织,追踪在其中强韧生存着的“贵族制社会"的变迁轨迹,详细介绍了逐渐成熟的“贵族社会“”的形成、转型和崩溃,并重点介绍中国文明的结构和特点,探究华夏文明惊人的一贯性与强韧性。本书史料充分,论述有力,是一部经典的史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