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画地为牢 豆瓣
Prisons We Choose to Live Inside
7.9 (28 个评分) 作者: [英]多丽丝·莱辛 译者: 田奥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
回望20世纪 剖析人性与政治
···
【内容简介】
莱辛回望20世纪,回顾她这一生,看到的是一系列大型群众事件、情绪的舞动、狂热的党派热情连绵起伏。这些事情的不断上演使我们无法理性思考。
在本书中,莱辛阐述了作为人类的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如何频繁地受到人类野蛮本能的控制?心理学的进展和科技的进步又如何被专家们利用,变成施加在我们身上的诡计?我们如何沦为群体意识的囚徒,一再重复党同伐异的历史?
透过分享她的生命经验、政治生活、思想历程,以及对于社会的敏锐观察,结合最新的心理学实验、有趣的历史掌故,莱辛为这个分裂的时代绘制了一幅肖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世界和自身的可能性。
···
莱辛以史诗诗人般的女性视角、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怀疑精神剖析了一种分裂的文明……她改变了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
莱辛有一流的批评头脑,她对社会和政治的观察犀利无比。
——《迈阿密先驱报》
莱辛位列1945年以来英国50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泰晤士报》
莱辛是诺贝尔奖的理想赢家。毕竟,这个奖是关于理想主义的,并且是建立在作家能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信念之上的。莱辛可以把世界描绘成一个恐怖分子的恐怖之地,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暴力,而战争充斥这个星球。但她永远不会放弃这个星球可能会更好的希望,即使她不得不通过想象其他星球来显示这是如此可能。
——《每日邮报》
对于像我这样渴望在20世纪70年代从事写作的年轻女性来说,多丽丝·莱辛简直就是文学的女神。
——苏珊·斯旺(加拿大作家),《多伦多星报》
···
【编辑推荐】
◆“现代人小丛书”的作者是一群世界一流的知识分子和专家,他们从各个不同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或问题出发,向公众提供面对后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批判性思考。
◆ 莱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对人性与政治的观察犀利无比,本书则呈现了莱辛本人对小说中曾涉及的许多重要议题的真实看法,让我们得以窥见小说之外的莱辛。
◆莱辛在佐证自己的论述时用了大量生活中的事例,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更是坦诚和反思了自己青年时代对意识形态的狂热,让人倍感真诚。
美丽灵魂 豆瓣
Beautiful Souls: Saying No, Breaking Ranks and Heeding the Voice of Conscience in Dark Times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亚勒·普雷斯 译者: 刘静雯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6
◆平凡的灵魂,何以超越“平庸之恶”
◆四个普通人的反抗故事,来自集体内的异见声音
◆“詹姆斯·阿伦森社会公平新闻奖”得主力作
···
【内容简介】
在世俗认可的观念与看似坚实的制度面前,“说不”是一件极需理智的头脑和道德勇气的事情。在本书中,记者埃亚勒·普雷斯以多年的观察、采访入手,以神经科学、组织行为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前沿实验成果为辅助,讲述并分析了四个普通人如何为“正义”发声的故事。
从“二战”前庇护犹太难民的瑞士移民局警官,到巴尔干种族屠杀中拯救异族难民的塞尔维亚人;从违抗军令为巴勒斯坦受难者提供援助的以色列士兵,到华尔街揭露客户存款黑幕的分析员——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他们打破偏见,捍卫良知,凸显出平凡灵魂中亦有抵抗“平庸之恶”的巨大力量。
···
【媒体推荐】
这本书是一次对“不服从”的赞歌……激发你渴望将这本书推荐给下一位读者的,正是一种细小、短暂却至关重要的发现和探讨。
——《纽约时报》
一份献给人类灵魂的赠礼,令人回味无穷。
——《华尔街日报》
在通常的说教中,道德困境往往具有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分性。普雷斯则独辟蹊径,诉诸一种聚焦个体和历史细节的观察方式。这是以往的观察家最为忽视的。
——《经济学人》
普雷斯极其严谨地处理他面对的课题。……普雷斯这本书真正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分析和研究,更在于他拒绝逃避一种令人不安的事实。”
——《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详细记述了极具感染力的道德选择。普雷斯力图告诉每个人,个体有能力对集体说“不”,如此将为我们所处的黑暗时代带来一丝光明。
——《华盛顿邮报》
我们之中很少有人面临过普雷斯在《美丽心灵》中所记述的那种良知危机,然而,当我们遭遇这种深刻的道德困境时该如何应对?通过四个例子,普雷斯令读者置身于如此颇具争议的道德处境……普雷斯指出,这些个人并非具备圣徒式的完美品行,也不是通常的社会反抗人士。他们也将“团结、勤奋、友爱”这些社会性价值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这些其余者没能如此。
——《书单》
欲望之地 豆瓣
作者: [美] 威廉·利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欲望之地》是一部记录美国生活大规模转型的编年史。
——《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你想追忆那个更简单、更朴素的美国,就请阅读《欲望之地》……商业领袖在宗教和资本主义之间建立起一种神秘的关联,利奇在分析这一关联时展现出了多层面剖析历史的卓越才能。下次怀旧时请阅读本书,你会发现,历史过往并不仅仅是一连串被珍藏的事件和回忆。过去就在我们面前。
——《洛杉矶时报》
利奇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缜密的研究者……该书围绕一个矛盾展开,即资本主义要求人们在工作场所是虔诚的信徒,而在收银台前却是狂热的异教徒。
——《华尔街日报》
利奇这部大作耗时十余载,它对美国消费主义文化转型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描述,令人振奋。大规模的生产和分销提供了“大量的商品,满足了人们从未意识到的需求”,消费主义文化转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波士顿凤凰报》
1880年至1930年间,美国从一个由职业道德主导的社会,转变为一个被消费资本主义支配的社会。利奇分析了美国文化历史中促成这种转变的权力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出版人周刊》
《欲望之地》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概述性历史书。它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我们现今这样的购物方式、需求、想象和生活方式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巴尔的摩太阳报》
利奇的书,其最振奋人心之处在于,它的论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即消费主义是由一系列态度构成的,这些态度就像机械鸟的动作一样,都是人们精心设计出来的。
——《哈泼斯杂志》
谁有能力构想美好生活的愿景并使之盛行,谁就拥有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本书主要讲述1880年至1930年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旨在阐明这种文化的力量和吸引力,以及它给美国带来的道德巨变。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在这种新的文化中,人与物的关系如何被重新界定,儿童如何逐渐被视 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经济学观点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宗教和政府机构如何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文化界如何批判这种文化,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商人和大企业如何逐步在美国社会中扮演起举足轻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