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美的历程 豆瓣
9.2 (142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认识艺术 豆瓣
Living with Art
作者: [美] 马克·盖特雷恩 译者: 王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6
畅销全美30年,豆瓣最受关注的艺术入门图书
系统讲解艺术基础知识,重点赏析中外名家名作
...................
※编辑推荐※
★ 基础全面 本分册侧重艺术的基础理论,讨论了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主题,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和设计原则,分门别类地讲解了所有二维和三维艺术形式,全面认识艺术的本质和发展 规律。
★ 通俗易懂 作者为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结论配以最适合作为例证的艺术品,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最浅显的文字娓娓道出每件艺术品的精妙之处,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快速理解抽象的概念。
★ 视野开阔 作者始终以一种开阔包容的视野来阐释艺术的基础理论,选取的艺术品不只限于西方艺术,而是广泛地从全球各个文明的艺术传统精选作品,不限风格,不限年代。
★ 图文并茂 本分册配有插图450余幅,结合书中讲解的知识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最便于理解的名家名作,全彩印制,帮助读者直观理解艺术中众多的基本概念、主题和技法。
...................
※内容简介※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700 余幅,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分册侧重艺术的基础理论,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
美術館原來如此 豆瓣
作者: 高橋明也(Takahashi Akiya) 译者: 黄友玫 2017 - 1
從美術館的發源、運作到當代藝術的可能性,全方位剖析說明!
東京三菱一號館美術館館長,超過35年策展經驗分享。
一個展覽如何從無到有,如何推介給大眾,
而天價的藝術品,又該如何確保其安全?
「策展人」的頭銜,或是看似風雅的美術館工作,並非如此簡單。
本書作者以其曾任職於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奧賽美術館、三菱一號館美術館的扎實經歷,
娓娓介紹日本與西方近代美術館的發源歷史、美術館的工作分工、當代展覽最新風潮、
舉辦展覽背後的眉眉角角等知識與趣聞軼事,與面臨轉捩點的美術館未來等諸多面向……
更分析日本與歐美的美術館相關人士所需能力與策展狀況的差異,比如:
.在義大利,美術館館長基本上都是長袖善舞、有權有勢的政治家型在地人士
.在法國,美術館館長以學者型為主,但需要有高度社交能力,社會地位也很高
.在日本,美術館辦展與報社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自身的經紀能力仍不能獨當一面
透過清楚的架構與豐富實務案例,為大家揭開美術館幕後廣闊深奧的世界。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豆瓣 Goodreads
Janson’s History of Art: The Western Traditio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H. W. 詹森 / [美] J. E. 戴维斯 译者: 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10 其它标题: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本书是一部艺术通史著作,聚焦从史前直到20世纪末的西方艺术。该书英文原版自1962年出版以来,随即占据艺术史书籍畅销榜的位置,长达30年之久,成为西方大学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材。

本书以时间为框架,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和现代世界四个部分,以各个时段的代表艺术品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了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此外,书中穿插了六个学习板块,补充介绍了背景知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艺术史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等相关知识,并有章末小结梳理各章重点。全书配有 1450 余幅插图,每幅作品都经过了调色或专业审核,确保忠实原作,是了解学习西方艺术史的绝佳书籍。

该经典著作的第七版在内容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大扩充,除了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之外,摄影和工艺美术等门类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此外,本版还顺应了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潮流,扩充了对女性艺术家、当代艺术和文化多元论等当代议题的论述。
这里 豆瓣
Here
8.7 (93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麦奎尔 译者: 廖伟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0
一部兼具艺术和实验的艺术品
一次超越想象的时空穿梭
图像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创新杰作
安古兰漫画节大奖作品
《纽约时报》上榜好书
....................
※编辑推荐※
☆《这里》是在漫画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实验性杰作。被称为“带上孤岛的图像小说”。上世 纪80年代原版的六页一经出版,便获得极高声誉,成为实验漫画的经典。
☆ 新版《这里》作为“终极加强版”,无论内容还是体量上都得到提升,当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被评为年度好书,又在2016年斩获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这里》是一部创意十足的艺术作品。它将镜头对准新泽西州的一幢房子,但在时间上穿越了几百万年。在时光流转中,从史前巨兽到未来世界,从殖民时代到当代,一个小小的空间产生了无限可能。每页纸上,都有不同的时间碎片互相应和,形成一个奇妙而迷离的宇宙。
☆《这里》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哲思之作。随着时间流逝,世界沧海桑田。但有些东西却从未变过,包括爱、包括荣誉,它们是永恒的。
☆《这里》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谜团。虽然时间的碎片遍布全书,但我们可以再度拼贴组合,得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可能发现,1984年的孩子就是2015年的男子。而一件微小的小事可能影响了整个未来。
☆《这里》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其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元素。从维米尔的绘画,到鲍勃·迪伦的名曲,都完美嵌入了这部经典之作。
☆ 中文版特别收录1989及2000年版本。
.....................
※内容简介※
《这里》是一趟迷幻而华丽的时间旅行。它将镜头瞄准新泽西州的一间平凡客厅,在同一幅画面中穿越百万年,拼贴出“这里”在时间流转中的奇妙变化。于是,史前巨兽同未来的科技并存;1950年的故事同2015年的事情遥相呼应。展现出一小块空间在时间绵延中的无限可能。
《这里》的初版是六页的黑白漫画,在上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成为一部地下实验漫画的经典。它对时空关系富有创新且意味深长的蒙太奇式重组,对漫画艺术、电影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版《这里》扩展为300多页的彩色漫画,于2014年出版,并于2016年获得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简体中文版特别收录《这里》(1989)和《这里》(2000)两个版本。
...................
※名人推荐※
即使不能说百年一遇,《这里》也绝对是一部数十年一遇的杰作。我敢保证,当很多年过去,你会依旧记得,当你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身处何地。
——克里斯·韦尔,《吉姆·科瑞根》《建筑故事》作者
2024年1月3日 已读
内容竟平平无奇……
艺术
现代艺术150年 豆瓣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9.2 (1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尔·贡培兹 译者: 王烁 / 王同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艺术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Story of Art
9.6 (16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成凯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 4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独家出版,也是国内唯一合法授权的版本。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 豆瓣
作者: [美]萨拉·桑顿 译者: 何云朝 雅众文化 /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9
★★★
《纽约时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最佳艺术书籍
当代艺术是创新的一个极端符号和象征,若一国没有当代艺术,就没有未来。
普利策奖得主安娜琳·斯旺、艺术家格雷森·佩里推荐
★★★
【编辑推荐】
1.非虚构写作,故事引人入胜,全面透视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拍卖市场
2.《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最佳艺术类书籍
3.一种置身艺术世界的感受:作者鲜活地描述了一个特殊社会的人生百态,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激烈竞争、奇特、光鲜亮丽,以及其中的神秘运作方式。
4.挑动读者的思考与反应:艺术世界是由不同的次文化交集而成,每一种文化对艺术的定义都有不同的主张,书中每一个有声音的人都同意,艺术应该挑起人的思考与反应。
5.作者揭示了艺术世界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的同时,追求创意、品味、地位、金钱的新趋势。这本书将改变你对当代艺术界的认识。
【内容介绍】
艺术市场一直在蓬勃发展,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激增,越来越多的人自称为艺术家。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一种奢侈品、一种工作描述,而对某些人来说,则成为一种宗教的替代品。而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并非突然冒出,它是艺术家、画商、策展人、艺评家、经纪人、收藏家联合“制造”出来的。
萨拉·桑顿花了五年的时间,走访六城五国,将其280次贴身采访整理成7 篇故事,为大家探索艺术世界的秘密,是了解现代艺术的最佳指南。在这一系列节奏优美的叙述中,萨拉·桑顿带领我们参观了佳士得拍卖行上演的喜剧,村上隆工作室的艺术创作,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艺术论坛》杂志的执着,透纳奖背后的竞争,尚未走入市场的加州艺术学院的艺术评论课,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的仙境。
艺术拍卖让人有艺术品可以变现的错觉,但别以为价格只会朝一个方向飙涨,在一个神秘、时髦、诱惑、上瘾的世界,艺术品价值全看你愿意付多少钱决定!要在艺术市场卖得高价,作品的“估价”更胜于“评价”:
1. 棕色的画不如蓝色或红色的画;忧郁的画不如让人愉快的画。
2. 男性的裸体画通常不如大胸脯女性的画。
3. 超过电梯大小的作品,在市场上就没有销路。
4. 绘画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
5. 新兴、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容易受到高度注意。
6. 艺术品是否在市场中初次亮相,或已转手过好几次,对抢手程度也有影响。
7. 艺术品跟过哪些收藏家,不仅为人津津乐道,无形中也提高了它的价值。
8. 获得透纳奖提名,作品售价会提高三分之一,得奖则会使售价暴增一倍。
【媒体推荐】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笔调轻松愉快却有着探索社会意义的敏锐性。它让我们审视那些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人时,觉得他们既可笑又抱之以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同情。……结论:请阅读它吧。
——《时代周刊》(Time)
这是迄今为止,阐释现代艺术繁荣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这是一幅罗伯特阿尔特曼式的全景图,展现了过去十年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一书当经得起时间考验。作者桑顿鲜活地描述了一个特殊社会的人生百态,让人体会到其中的割喉竞争、它的奇特、它的光鲜亮丽,也知道那个世界里头充满了那一类会在高中不受欢迎的人物。
──莱斯丽·卡米(Leslie Camhi),《时尚》杂志(Vogue)
本书对当代艺术的神秘运作方式,提供了清晰而有趣的叙述,作者自我节制,未对当代艺术提供自作聪明或过于笼统的答案;她的报导严谨,而字里行间有许多弦外之音,读者可以自己去做连想。
──彼德·艾斯普登(Peter Aspden),《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一本精彩好书──充满细节、有闲话性、又有洞见。读到结尾时,你几乎可以了解为何避险基金操作高手斯蒂夫·科恩(Steve Cohen)会拿出八百万美元来买一个泡在甲醛里的烂鲨鱼。
──丹·皮特森(Thane Peterson),《商业周刊》(BusinessWeek)
对时刻受到身份地位驱动的艺术世界,桑顿有精辟独到又趣味横溢的民族文化志式的记述。她对艺术世界若干最负盛名机构的剖析,既优雅又讽刺,令人回味无穷。
──《出版人周刊》评论(Publishers Weekly)
桑顿是一位有学术专长与杰出写作计划的史学兼社会学家,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观察家兼写故事能手,她简洁有力的句子透露了丰富的信息。她从艺术第一线精辟报导,对艺术家、画商、艺评家与收藏家的众生相,有着画质清晰的描述,对创意转变为商品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也有深入的解析。
──唐娜·希曼(Donna Seaman),《书单》(Booklist)
桑顿就好像我们派出的私家侦探一样,她带着读者空降到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之中,让我们了解艺术世界运作核心中的灵魂与各种细节。
──艾伦·延托布(Alan Yentob),BBC创意总监
全程亲临现场、亲眼所见的描述让人读之有味,在桑顿一双巧手之下,艺术世界精致诱人的亚文化在我们面前展现开来。她引人入胜、智慧与鲜活的叙述,让我们了解当代艺术是如何扮演大众娱乐的新角色。
──巴诺书店(Barnes &Noble)
桑顿抓住了贯穿艺术世界殿堂的本质、魅力、复杂与矛盾,让局外人着迷不已。
──克里斯·米绍德(Chris Michaud),路透社
高明而引人入胜,透过圈内人的眼光来看今天的艺术世界。一本必读的好书。
──安娜琳·斯旺(Annalyn Swan),普利策奖得主
让人忍不住想一页接一页地看。我担心这本书揭开了太多的神秘面纱,下一代的艺术家突然之间会面对信息爆炸。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英国艺术家
如果艺术世界总是像一扇大门深锁的谜团,那么本书便是打开这个谜团的钥匙。桑顿的书到处都是各种问题的答案。谁会花一千三百万美元购买一件艺术品?谁在负责拍卖工作?艺术批评的重要性何在?艺术家如何去缔造成功?
──《悉尼晨锋报》(Sydney Morning Her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