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5
【读王小波,读懂自由】
★李银河独家授权八卷本“王小波传世经典”
★收入王小波先生最受推崇、最具收藏价值小说、随笔、书信二百余万字
★迄今为止王小波最佳读本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 大多 数》为王小波杂文随笔作品的精选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也包括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书中内容涉及内容广泛,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 性问题,等等。这些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值得也经得住反复细读,启迪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灵。
台北人 豆瓣 Goodreads
8.9 (416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一流的短篇小说构成,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我的精神家园 豆瓣 Goodreads
9.2 (134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 1
一九九七年六月,王小波逝世两个月后,他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出版。这是第一版的封面。相比于2002版出版的《我的精神家园》纪念版来说,这一版本没有纪念文章,只收有王自己的文字。当时这本书,和九七年五月第一次在大陆出版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一起上架,十月又出版了《沉默的大多数》。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个王小波。可惜,那时他已辞世,只留下书店里满架的王小波,像一场喧哗无声的葬礼。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豆瓣
9.0 (236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 4
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Goodreads 豆瓣
沉默的大多数
9.2 (444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 10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涉及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涉及性问题,生育问题,同性恋问题,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问题等;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包括少量的书评,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黄金时代 Goodreads 豆瓣
黄金时代
9.1 (422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9 - 4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纽约客 豆瓣
9.1 (44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纽约曼哈顿像棋盘街似的街道,最有意思的是,每条街道个性分明,文化各殊,跨一条街,有时连居民的人种也变掉了,倏地由白转黑,由黄转棕。纽约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移民大都会,全世界各色人等都汇聚于此,羼杂在这个人种大熔炉内,很容易便消失了自我,因为纽约是一个无限大、无限深,是一个太上无情的大千世界,个人的悲欢离合,飘浮其中,如沧海一粟,翻转便被淹没了。
六三、六四那两年夏天,我心中搜集了许多幅纽约风情画,这些画片又慢慢转成了一系列的“纽约故事”……六五年的一个春天,我在爱荷华河畔公园里一张桌子上,开始撰写《谪仙记》,其时春意乍暖,爱荷华河中的冰块消融,凘凘而下,枝头芽叶初露新绿,万物欣欣复苏之际,而我写的却是一则女主角飘流到威尼斯投水自尽的悲怆故事。当时我把这篇小说定为“纽约客”系列的首篇,并引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作为题跋,大概我觉得李彤最后的孤绝之感,有“天地之悠悠”那样深远吧。……可是悠悠忽忽已跨过了一个世纪,“纽约”在我心中渐渐退隐成一个遥远的“魔都”,城门大敞,还在无条件接纳一些络绎不绝的飘荡灵魂。
——白先勇
北鸢 豆瓣
7.4 (59 个评分) 作者: 葛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0
《北鸢》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人亦应有自己的主心骨。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书中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进退于沧桑。群落交织,浑然磅礴。文笙在大时代的风云中辗转历练,且行且进,最终尘埃落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了解来处,才知道自己的去向。在故事的日常精微与家族兴颓里,藏着我们过去以及未来的影子。
2018年9月18日 已读
标注想读的时候8.8,标记读过的时候8.0,拖了一年终于看完了
不行,我觉得之前给四星是太给面子了
小说 当代文学
革命时期的爱情 豆瓣
作者: 王小波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7
【读王小波,读懂自由】
★李银河独家授权八卷本“王小波传世经典”
★收入王小波先生最受推崇、最具收藏价值小说、随笔、书信二百余万字
★迄今为止王小波最佳读本
本书收入《革命时期的爱情》《柔情似水》《地久天长》《绿毛水怪》等四篇小说,及一篇回忆小波的文章《马悲鸣忆王小波》。
《革命时期的爱情》以文革为背景,小波在前言中说:“这是一本关于性爱的书。性爱受到了自身力量的推动,但自发地做一件事在有的时候是不许可的,这就使事情变得非常复杂。”《地久天长》《绿毛水怪》《柔情似水》是小波的早期小说,或纯洁动人,或天马行空、感伤浪漫,或以同性爱写爱之深邃与绝望之美。
1997年,小波因以《柔情似水》改编的剧本而获得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拿到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受戒 豆瓣
9.2 (17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0 - 7
汪曾祺創作小說的黃金時代是八十年代,他的《受戒》、《大淖記事》對所謂“尋根”小說的興起產生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他的小說大部分是短篇,主要取材於他所熟稔的江南水鄉的舊時生活,著意表現江南鄉鎮民間生活的優美的健康淳樸的人性。 汪曾祺不大看重情節,其?事方式是十分生活化和散文化的。自然,平,意境幽遠,底蘊深厚。語言文字則追求白描效果,簡煉,雅潔,樸素,富有韻味,耐人品咂。
绿化树 豆瓣
7.7 (17 个评分) 作者: 张贤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50年代“右派分子”章永璘在宁夏劳动改造期间的一段永生难忘的生活经历。
续篇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习惯死亡》合称为张贤亮的爱情三部曲。
青春之歌 豆瓣
4.4 (18 个评分) 作者: 杨沫 北京出版社 2004 - 8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青春之歌》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这场历史大风暴的。林道静出自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作家以度满激情的笔墨,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但却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卢嘉川、江华、余永泽等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
《青春之歌》情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是一部常销不衰的优秀青年读物。
2017年10月27日 已读
比想象中的好?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故事,全程笑着读完的
当代文学 文学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李杨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 5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构成了与历史的诗学对话。是李杨继《抗争宿命之路》后的第二本专著。
全书分别解读了《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共八部50年代到70年代的红色革命经典作品,分析透彻精辟,有些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有些解释则引人深思,这本书不禁是当代文学专业的重要收获,对想了解这一段历史、文学与文学史的人也会很有启发。
2017年10月27日 已读
老师上课以飞快的语速念的这本书,简直是宝典啊!上课不用练手速了。老师还是写得很好的,以及欢迎大家来李杨小组讨论学习。
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 文学 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