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 豆瓣
ひとりの午後に
8.2 (13 个评分)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 熊韵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3 - 8
上野老师生涯唯一自传散文集,只此一次的真情流露。

编辑找到我,说想为我出一本随笔集。
我手头积攒了许多给杂志、报纸等媒体撰写的随笔、时评,有长有短,差不多刚好够一本书的量。于是我把材料交过去问,这些怎么样。那位编辑果断地拒绝了,说:
“不行。请您另外写新的。”
还说要写些我自己也想看的内容。他对我的要求是,通过这些随笔,向我的读者展现我从未示人的另一面。
——上野千鹤子

午后时分,在紫花地丁香水的气味中,女性主义泰斗上野千鹤子女士打破“贩卖思考,不贩卖感受”的原则,破例聊起人生中一个个让身为女性的她感到不舒服的时刻,以及这些时刻如何激励她找到力量,拥有自由,在父权制下获得人生的主动权。

从不讨人喜欢的小孩,到迷茫自己是否会像母亲一样结婚生子,又像祖母一样老去的少女,再到恋爱时请男人感谢自己前男友的个性女人,最后成为喜欢飙车,痛恨别人看自己书架,让大家不要逞强,勇敢承认自己弱点,互相支撑着活下去的另类大学教授。上野女士从未如此坦诚自己的亲情、爱情、工作和生活,她以鲜活的个人经历和厚实的学识背景让人时而捧腹,时而流泪,时而瞠目,时而大呼相见恨晚。
流言 豆瓣
9.2 (4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 9
读《小团圆》,不能不看张爱玲散文
全新修订,华丽上市!
散佚作品《不得不说的废话》等七篇首次收录,最新增补《炎樱衣谱》《寄读者》两篇文章。
读《小团圆》,对于不了解张爱玲的人来说,很难真正理解。谈到该书,张爱玲说:“看过《流言》的人,一望而知里面有《私语》、《烬余录》(港战)的内容,尽管是《罗生门》那样的不同。”可见,要想读懂《小团圆》,必要熟悉张爱玲散文。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主人公都是张爱玲自己,这里有她一生的经历与感受。
读了《小团圆》,再去读她的散文作品,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张爱玲不同时期的人生体验与艺术追求。而且不光是《私语》、《烬余录》,还有《华丽缘》、《对照记》……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主人公都是张爱玲自己,这里有她一生的经历与感受。——止庵
张爱玲的文学生涯是从创作散文起步的。哪怕她没有写过一篇小说,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她跻身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列。——陈子善
《流言》收录《私语》《烬余录》等颇具张爱玲自传性的散文,《童言无忌》《姑姑语录》《公寓生活记趣》等有助于了解张爱玲家人、生活的散文,以及《自己的文章》《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等能更好地理解张爱玲创作的文章等;并首次收录最新发现的散佚作品《炎樱衣谱》《寄读者》。
毫无必要的热情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刘天昭 译林出版社 2015 - 4
她写月亮:“热情迎上去/冷冷映回来”;
她说马:“马是这样美,又毫无媚态”;
她谈生命:“卑微顽强,固然感人,可以赞美,但是也非常可恨”;
她想起青春:“很自以为挖心挖肺,回头看还是像摆姿态,令人动容的是青春的无以聊赖”;
她说芝加哥的冬天朴素庄严,“好像写在纸上的一封信 ”;
她写亢奋,“有时看起来很像欢快,但让旁人看起来十分悲惨。”
………………
都是简单的事,然而灰冷玲珑。克制又骄傲,敏感但不滥情,这是刘天昭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
《毫无必要的热情》收录了刘天昭2011年—2014年间所写的文章,有随笔有日记更有不循常规的诗作,记录了其辗转美国安阿伯、北京、长春、广州等地的生活。时空不停切换,调子却始终如一:感受的碎片、日常的诗意;散漫中带着细腻,冷静中透着热情;旁观人间,也旁观自己。她的文字或许就像“美”一样,我们都在给她寻找一个定义,每个定义都对,但也都不完备。
本书封面较之通常的平装书也有微微特别。分为内外封,书脊处胶黏固定。外封宽度较短,藉由内外封两张不同用纸的白度与厚度落差,看到层次。封面使用大片树林的鸟瞰,呈现抽象与淡淡的“冷”及带点散文感的诗意。简单干净到近乎洁癖,没有腰封,只有塑封外的一张黑色贴纸————
“生命是宇宙的异物,我是我自己的异物”。
——————————————————————
刘天昭:
我觉得,对人世的热情,恋恋不舍,耿耿于怀,是做人的本分,是神谕。
写作更是,对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一份情意。
————————————————————————
别人的写作是向前推进故事,而刘天昭的写作是向下潜沉。她通过文字给一个个貌似无意义的事物做人工呼吸,企图唤起它们的温度和心跳。 ——刘瑜
天昭的文章迹简意淡,灰冷玲珑,以前我没见过谁这么写。我对她字里行间的灰调子印象深刻,用现在的话说,高级灰,更亮眼的色彩她也擅长,但只是星星点点。她是很高雅自负的作家。——李海鹏
适于咀嚼,不腻不滥,文字好看。—— 聂永真
负暄琐话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张中行 中华书局 2006 - 9
这是一本随笔性质的书。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如《读书》、《博览群书》、《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今晚报》、《青年报》,香港《大公报》、《东方文化》等,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书早已售罄,现重印,除改正误字外,并增周汝昌先生长跋一篇。
伊利亚随笔选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查尔斯·兰姆 译者: 刘炳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伊利亚随笔》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Carles Lamb,1775~1834)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人,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氛围;文风含蓄迂回之余,亦不失情真意切,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正如三十年代我国作家梁遇春所言:对丁心灵的创伤,兰姆是一剂“止血的良药”。
这部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经典里的某些篇章,竟同布迪厄的看法不谋而合,这为我们在不同的时代和民族背景下验证布氏理论的“普适性”提供了有趣的案例。
本书选录了《伊利亚随笔》中的主要作品,包括《南海公司回忆》、《除夕随想》等诸多名篇。著名翻译家刘炳善先生的译文精到而隽永,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兰姆独树一帜的文字魅力。本书所配的二十多幅插图,出自英国著名画家谢帕德(Ernest H.shepard)手笔,极具收臧价值。
素履之往 豆瓣
8.5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哥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 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虽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吾从恭,澹荡追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本书共三辑,主要内容:庖鱼及宾、朱绂方来、白马翰如、巫纷若吉、亨于西山、翩翩不富、十朋之龟、贲于丘园、丽泽兑乐、与尔靡之等。
我执 豆瓣
7.8 (15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在淡雅简约的叙述中往往给人意外的启迪。
我的阿勒泰 Goodreads 豆瓣
My Altay
8.8 (188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这是一部描写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和风情的原生态散文集。充满生机活泼、新鲜动人的元素。记录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作者在十年前以天才的触觉和笔调初现文坛并引起震惊。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质地纯粹,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带着非常活泼的生机。
怅望千秋 豆瓣
作者: 李元洛 东方中心 2006 - 1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贴近学生阅读实际。这套丛书是作家、教师、同学三者通力合作的结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在读高中生的参与,这些市重点中学的学生的阅读体会往往更贴近一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切合中学生的阅读实际。在栏目设置上也颇具匠心,比如每部书都有“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帮助同学迅速、全面地把握每部书的阅读价值;每部书都按一定的梯度组合成几个主题单元,设置“单元导读”和“单元链接”,引导同学们快速领悟每单元的重点,了解扩展阅读的线索;每篇文章都有精彩语句提示及相关点评,使同学们在多层阅读、多重激发中最大限度地获取阅读快乐。二、知识性与趣味性。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怅望千秋——唐诗之旅》都曾以其丰富的知识和浓厚的趣味吸引着阅读者。《怅望千秋——唐诗之旅》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三、文化性与思想性。毋庸讳言,并非每部来自中学生阅读现场的著作都具有文化性和思想性,相反,有很多恰恰缺少中学生所必具的文化与思想高度,而是迁就部分同学的低龄化阅读趣味和文化享乐心理。而这套书在选择推荐书目时,就着眼于文化品味,以提升同学们的文化与思想高度。
把栏杆拍遍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梁衡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 1
《把栏杆拍遍》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收入《把栏杆拍遍》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此外,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内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把栏杆拍遍》的收集之列。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018年1月17日 已读
我觉得对我的作文帮助还是挺大的
散文 文学
阴翳礼赞 豆瓣
陰翳礼讃
8.0 (122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陈德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6
《阴翳礼赞》是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收录《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厕所种种》六篇随笔,是谷崎润一郎的随笔代表作。其中最广为人知的《阴翳礼赞》从“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这一观点出发,衍生开来,探讨了东方建筑和文化的精妙之处。其他各篇也围绕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行文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可以说建立了一个“谷崎式”的东方美学体系。
我的母亲手记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井上靖 译者: 吴继文 重庆出版社 2014 - 9
我们只有走到父母的年纪
才能懂得他们的为难和爱
一旦父亲不在了,我突然发现死亡和自己之间一下没了阻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不管愿不愿意,对死亡之海的一部分再不能视而不见,也明白接下来就轮到自己上场了。
不过我的情况是,母亲依旧健在,死亡之海的半边还让她给遮着。只有到母亲也过世了,我和死亡之间竖立的屏风才会完全移除。到那时候,死亡肯定将以迥异于现在的面貌,逼近我的眼前。——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花之下 篇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 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中,他也重拾了对母亲的爱。同时,读者可以清晰读出他对于“活着”的解读和生命的关照。
本书被誉为“家族爱”的最高杰作,唤醒人们对亲情的重新关照,唤醒人们关注日渐衰老的父母和他们的情感,以真正深入的爱与理性看待衰老、失忆、死亡与亲情的联系。它超越了普通的亲情记录,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的爱与悲悯。
★内附井上靖年谱 井上靖全家珍贵照片
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
导演:原田真人
主演:役所广司、树木希林、宫崎葵
于2011年加拿大蒙特娄影展荣获“评审团特别大奖“,之后也陆续参加釜山、芝加哥、夏威夷、印度等国际性影展,同时入选为2012年台北电影节的观摩影片。
获2013年第36届日本电影金像奖优秀作品奖。
第3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最佳影片(提名)
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 我最喜爱的男女主角 我最喜爱的男主角(提名) 役所广司
台版《我的母亲手记》 吴念真、骆以军、简媜、傅月庵感动推荐。
湘行散记 豆瓣
9.8 (11 个评分) 作者: 沈从文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 10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文,至30年代,创作多以小品形式为主。收入《湘行散记》、《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这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
《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从《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那些记录了他们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照。书简一方面拥有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的矛盾苦闷;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灾六难中保存下来的书信,更是对历史以及作者所创作的小说、散文的一个有力佐证。
水问 豆瓣
8.0 (23 个评分) 作者: 简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 1
《水问》为简媜第一本书,以清纯的少女心怀叙说大学校园里外的人生幻化,笔触自然且富创造意蕴。
《水问》共分六卷,始于《花诰》,终于《化音》。其中每卷以卷首语拈出主调,使整本书卷卷相续而合成总体,每一篇既是它自己的意义,也是全书的谜底。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清晰地记录往日心灵的史迹。《水问》也被作者称为是自己的“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