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小说鉴赏(双语修订第3版) 豆瓣
Understanding Fiction
作者: [美] 克林斯·布鲁克斯 / [美] 罗伯特·潘·沃伦 译者: 主万 / 冯亦代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2
新批评派里程碑著作
改变美国大学文学教授法的经典教材
编辑推荐
◎ 美国新批评派里程碑式著作,全世界大学的经典文学教科书。两位作者站在世界文学前沿,从内部到外部对小说进行研究,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审美,是新批评理论观点和方法在小说批评与理论领域的全新体现。
◎ 以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素排布章节,兼论小说与人生的关系,兼顾小说领域的新发展;章节之内是导读+选文+讨论的架构,新批评领军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带您进入“细读”。
◎ 选录51篇杰作,作者为马克·吐温、欧·亨利、契诃夫、莫泊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海明威等世界大文豪,是不可多得的英文自修读物,中英文双栏对照,便于研习。
◎ 著名翻译家汝龙、李文俊、丰子恺、草婴、冯亦代、雨宁等联手献上绝佳译文。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创始人聂华苓女士郑重推荐;著名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李文俊,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北京大学曹文轩联袂审阅。
内容简介
这是美国新批评派学者布鲁克斯和沃伦编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鉴赏集,是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理论观点和方法在小说批评与理论领域的体现。作者选用各种题材和多种风格的短篇小说,加以分析讨论和互相比较,提出鉴别好小说的一些原则,阐述小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小说批评与赏析的范例;目的是为了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其鉴赏力,使读者更接近于成功小说的真谛。
作为新批评派细读式(close reading)批评和理论阐述的名著,本书帮助新批评派在美国大学的文学讲坛中确立了“文学批评”的地位,对文学教学与批评实践影响深远。它既是一本文学教科书,也是文学爱好者的自修读物。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模式,对于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广大文学爱好者和英语专业的师生来讲,又是一部难得的英语阅读材料。
媒体推荐
谈到新批评派,不得不提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合著的《小说鉴赏》。我相信作家比文学作家更能写出有用的文学理论,并且作为作家,沃伦的小说《国王的人马》曾获(1947年)普利策奖。这是非常有力的说明。
—— awritingguide.com
名人推荐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样的书,可能更有助于他们掌握最理想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从而使他们更确切地理解小说何为。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作家)
既是一部短篇小说鉴赏集,又是一本文学教科书。……编者从小说鉴赏与写作的角度,把全书分为七章。每一章的开头都有编者撰写的前言,就优秀小说的一些总的原则和小说的基本要素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即使光从学习英语的角度来说,这些作品可以说都是值得细读的范文。
——李文俊(著名译者)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豆瓣
作者: 李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跳出“重写文学史”的怪圈,将文学史问题置于“知识考古/谱系学”的视域,其关注重心不是“历史本身”,而是构造“历史本身”的解释、工具和方法。通过探询各种以“文学”或“文学史”为名的话语之所以产生的条件,追问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是在哪些潜在的框架中展开的。
正如作者在阐述中不仅仅借助了文学领域的知识资源,还广泛涉及文化史和当代哲学,这本书的启发意义也不限于文学专业,而是对理解普遍的人文学科的现代建制都有帮助。
文学体验三十讲 豆瓣
7.0 (24 个评分) 作者: 苗炜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1
怕死吗?当然。觉得自己孤独吗?从来都有点儿孤独。有一点儿抓狂吗?还好。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不确定。为什么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不知道为好呢?世上那么多人,真的和我有关吗?我该同情什么我又能怜悯谁呢?我是不是就有点儿可怜呢?爱是什么呢?
——《文学体验三十讲》
※※※※※※※※※※※※※※※※※※※※※※※※※※※※※※
在《文学体验三十讲》中,小说家苗炜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体验,也顺带讲述了自己对于爱欲、孤独、死亡等本质问题的思考,还有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等基本对象的体悟:“文学体验其实就是讲我的感受,这些体验大多跟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有关。但愿你有所收获,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看看人的处境,感受细腻一点儿,心灵丰富一点儿。”
这本书只寄托一个愿望:“有一位朋友说得非常有气势,他说,他读书就是想落后于这个时代。希望你保持阅读能力。”
※※※※※※※※※※※※※※※※※※※※※※※※※※※※※※
★ 三十个文学之夜,一剂心灵解药,一本书读懂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
★ 跟随作家苗炜的阅读体验,经历文学世界里的多样人生,理解人心的混沌和复杂
★ 李敬泽、毛尖、王小峰等诚挚推荐
★ 让你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学会接受和欣赏“异己”;摆脱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有耐心去理解更复杂的叙述;反对套话,提高对情绪化表达和陈词滥调的警惕;在面对较难领悟的高级文化时,不庸俗、不抗拒;打开生活的多重面向,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
文学体验三十讲,是一个体验者的讲。他和你我一样,孤独着、生活着、阅读着。通过文学,我们学习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
——李敬泽(作家、文学评论家)
苗老师讲课,几乎可以直接兑换成肉身经验。愉悦,是他的最低纲领,也是最高纲领,一如罗兰·巴特的文学守则。
——毛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苗师傅的文字跟他真身一样,读起来像个慢性子,引经据典讲讲里面的道道,偶尔冒出点坏水。
——王小峰(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文学阅读指南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Read Literature
8.3 (3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范浩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是什么让文学作品或好或坏?读者如何可以自由解释呢?诸如《咩咩黑羊》之类的童谣,是否可以充满隐藏的厌恶、反感以及侵略?在这本书里,特里•伊格尔顿比较有趣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文学阅读指南》对于文学研究的学生,以及所有其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一部加深他们理解、丰富他们阅读体验的理想选择。
推荐语:
《文学阅读指南》比所有其他书评人的作品都更出色、更耀眼。它还能——恕我斗胆——逗人大笑。很显然,你应当拿起特里•伊格尔顿的这部近作,仅仅是因为你能从中收获颇丰。毕竟,这人堪称当今世上伟大的批评家与教师之一,且拥有歇洛克般的天赋,能从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中,追溯梳理出其隐藏的含义。而《文学阅读指南》所以别具一格,还在于伊格尔顿独有的机智与幽默,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随和与友善。这不仅仅是一部学习之书,更是一部枕边之书,一部享受之书。——米切尔•德尔达(《悦读经典》作者)
这不只是一部消遣的书,这更是一部重要的书。在尼采之后,伊格尔顿所说的“慢阅读”,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似乎濒临灭绝的危险。他引导我们回归基础,在尖锐分析的基础上,重视智力阅读的本质层面。我喜爱他灵动的风格,易于接受且具体可感;此外,他从不牺牲细节或微妙之处。这是为所有读者准备的书,不仅仅是初学者。当然,它的作用在课堂上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展现。——杰•帕里尼(《诗为什么重要》作者)
阅读浪漫小说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8.5 (1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不仅拥有相关的国际联盟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世界级的研讨大会,还持续稳定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期刊。而为所有这一切可喜发展打下关键性基础的,正是珍妮斯•A. 拉德威这本于三十多年前写就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作为出版业最有利可图的类别之一的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名人评价及推荐】
《阅读浪漫小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为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标准,几乎没有后来者可以达到其高度,即通过密切接触那些可能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人群,来检验关于大众文化效应的理论。
——《美国历史杂志》
本书针对浪漫主义小说及其热诚的消费者,做出了非常精彩且透彻的分析。
——《纽约时报书评》
珍妮斯•拉德威对当代女性阅读小说的现象,以及享受这类小说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巧妙而动人的描绘。
——《传播学期刊》
本书不仅探讨了浪漫小说的成规惯例,还对小说及其读者如何对抗某些特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这类印象通常是由那些不读此类书的人塑造出来的。拉德威的研究是社会性文学批评的一个既有趣又有争议的方面。
——《大都会》
【内容介绍】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无处安放 豆瓣
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
作者: 许子东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许子东教授经典著作的内地首版,汇集了许子东教授对张爱玲多年研究的精华。书中许子东教授与读者探讨了诸多有趣的问题,如张爱玲与张恨水、曹禺都写爱情故事,三人笔下的男女主角爱情观与故事走向却差别极大,这是为什么?张爱玲与鲁迅、钱钟书的作品皆意象丰富,却又都特色分明,原因何在?张爱玲作品中反映出的她与母亲的关系,她与胡兰成的关系,是真是假?有几成为真,几成为假?许子东教授为读者讲述了一堂精彩的张爱玲文学公开课。
細讀張愛玲 豆瓣
作者: 許子東 皇冠出版社 2019 - 1
張愛玲是華文世界中一位傳奇的女作家,一生盡寫男女博奕、人性缺陷、畸形關係,但自己親身上場,除卻早年的風光外,之後處處碰壁,晚年更是自絕於世界。
究竟是處於人世不免糊塗,還是絕對清醒之下義無反顧的抉擇?
生在這個世上,沒有一種感情不是千瘡百孔。──張愛玲
本書作者從張愛玲的文本出發,逐步解構作品的人物原型與價值觀,細細分析作家的敘事風格與文字技巧,試圖評論作家在二十世紀文學史上的意義,同時也會探究張愛玲與兩個影響她一生至深的男人──胡蘭成、賴雅──之間的關係。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豆瓣
7.9 (19 个评分) 作者: 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本书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期新的文化规范以及“无名”时代的文化多元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学史教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探索性,适合大专院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文学研究者做参考。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豆瓣
作者: 李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解读了8部50—70年代的经典作品,既有代表主流叙事的《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等,也有当时“地下文学”的代表《第二次握手》;从写作资源、小说结构、主体塑造等方面展示文学创作的演化,指出这些作品为何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受到读者欢迎,并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本书是当代文学领域运用“再解读”研究方法的重要成果,受到众多研究者和读者的肯定,本次精装版增加了1篇关于“新时期”工业小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