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光
四海为家 (1995) 豆瓣
导演: 吴文光 演员: 牟森 / 高波
其它标题: At Home in the World
制作人的话
《流浪北京》完成时是1990年,片子里五个人物中的四个已经陆续离开北京移居其它国家。九零年的夏天,我和唯一留在北京的牟森在北京一个胡同里喝酒,他当时是《流浪北京》的唯一观众。酒喝的半醉时,牟森问我:《流浪北京》的续片还打算拍吗?我说打算的;牟森说:那好,不过那时我肯定不在北京了。
那时我们对北京都非常失望,我自己也想离开北京。我当时存有续拍《流浪北京》的愿望是想问:在北京还有梦想吗?如果北京不给我们梦想,巴黎会给吗?美国会给吗?
三年后,也是夏天,《流浪北京》的续片《四海为家》在北京开始拍。牟森依然在北京,他是去了西藏,也去了美国,但后来还是回到北京。镜头是从他开始的,到九四年春夏,镜头移到海外,寻访拍摄了已经定居在外的高波、张大力、张夏平和张慈。这时人物已不止五个,原因是他们都有了配偶或孩子。
补充一点,片子临近完成时,高波、还有张大力带着他们的妻子、还有孩子回到北京定居。
五年过去,人的生活足迹就像画了个圆圈地轮回了一次。以后若干年,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还会再离开北京或是又返回北京。这一点他们不能肯定,我也不能肯定。我能肯定的是,我是希望用记录的方式关注着中国人这种永无归宿的肉体与精神的流浪。
1995年2月
三、参展放映
1995: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6:香港国际电影节;维也纳国际电影节;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里斯本纪录片电影节
1997: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新中国/新视觉"
江湖 (1999) 豆瓣
6.4 (5 个评分) 导演: 吴文光
其它标题: Jiang Hu: Life on the Road
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一个名为"远大歌舞团"的大棚演出团。这个大棚来自河南农村,大棚老板老刘带着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的女朋友和一群家乡村子附近的爱唱歌跳舞的青年男女在路上巡回演出。他们"上路"的目的只是一个:离开没有什么机会的老家,出门挣钱。他们所到之处都要在当地政府各种部门办好关系;演出节目是唱目前最走红的流行歌和通俗舞蹈;演出地点多半选择在大城市的郊区和附近的小镇。
老刘和大儿子小刘有了矛盾,在老刘回家后,大儿子接他的班管理这个团,但生意仍不见好转,一些人因为拿不到钱想要离开。小刘的一个好朋友从别的大棚跑来,说要帮助小刘,但他欺骗了小刘,带走了大棚的一个女孩。大风把帐篷吹塌,演出停止了,以后生意一直不好,两个月的工资发不出来,有的离开了。大棚的几个主要演员密谋向小刘要钱,不给钱就走人。小刘发了部分工资给他们,稳住了他的大棚。他们继续巡回下去,但挣钱的前景依然黯淡。
流浪北京 (1990)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流浪北京
8.0 (66 个评分) 导演: 吴文光 演员: 张慈 / 牟森
其它标题: Bumming In Beijing /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
(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纪录片的)该片围绕一群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北漂族”(那时被称作“盲流”)展开,这群人中有作家有画家也有导演,尽管各有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的原因,他们来到北京却都是为了追求更为纯粹的艺术理想,然而,他们迎上的更多是尴尬的现实,表面上他们都很乐观,那是因为他们不愿告诉别人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当现实越来越严峻时,他们中的多数人,随其时的出国潮想方设法走出了国门,想在国外追求人生价值,而誓死想在北京找回艺术家尊严的几位,有的终获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