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斯凯尔夫人
玛丽·巴顿 豆瓣
作者: [英]盖斯凯尔夫人 译者: 荀枚 / 佘贵棠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 - 4
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英国棉纺中心曼彻斯特。那时正值英国经济萧条时期,棉布滞销,工厂停产,大批工人失业。棉纺厂老工人约翰·巴顿为工厂老板辛勤劳动了一生,仍在贫困线上挣扎。儿子因生活条件恶劣,被猩红热夺去了生命;妻子因其妹妹被有钱人诱拐沦为妓女而深受刺激,精神失常,在一次临产时痛苦地离开了人世;唯一的女儿玛丽·巴顿被迫进时装店铺当学徒。约翰·巴顿在生活的打击下,逐步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本质,他积极参加工人的请愿和罢工斗争,成为宪章派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被工人们推选为代表,到伦敦向国会请愿,结果遭到英国议会的否决,请愿失败,约翰落得被解雇的厄运。这时,工人们在工会的领导下举行大罢工。以卡森父子为首的厂主们拒不接受工人的起码要求,最后,约翰满怀仇恨杀死了厂主的儿子哈利·卡森。约翰的女儿玛丽·巴顿美丽聪颖,但幼稚天真,爱慕虚荣。她认为自己长得美丽,幻想着日后做大户人家的阔太太。面对技术熟练的机工杰姆·威尔逊的求婚,她无情地拒绝了,却爱上了资本家的儿子哈利 ·卡森。当她知道小卡森并不想和她结婚,只图占有她的美色时,她如梦初醒,悔恨不忆,最后她真正爱上了爱怜着她的杰姆。因小卡森突然死亡,杰姆被当作情杀的凶手遭到逮捕。玛丽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历尽艰辛,终于在审判席上,以有力的反证洗剧了杰姆的嫌疑。最后,约翰主动自首,向老板悔罪,老卡森宽恕了约翰。待到夜尽天明,约翰闭目去世。杰姆与玛丽结婚,一起出国到加拿大。
克兰福德镇 豆瓣
所属 作品: 克兰福镇
作者: 盖斯凯尔夫人 著 / 徐新;顾明栋 译 译者: 徐新 / 顾明栋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5
《克兰福德镇》是盖斯凯尔夫人的第二部小说。作者以其细腻而独特的风格,别具匠心地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清奇古貌的世界——克兰福德,成为十九世纪初叶英国一般偏僻、闭塞、守旧、落后的乡村小镇的典型。她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记录了将木未木的英格兰封建女性末裔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小镇的风俗人情和道德风尚。
《克兰福德镇,是十九世纪初,英格兰一个乡村小镇,居住着一群名门处女和古老家族的遗孀。这些女士们驾到虽已式微,却一味崇尚不合适宜的贵族遗风。小镇看上去月圆人和,犹如世外桃源,然而由于时代风雨来袭,往日的生活方式出现了漏洞,从而就产生了一串奇妙的故事。
小说刻画了一系列性格迥异,血肉丰满的人。有善良柔弱、多愁善感的马蒂小姐;性格外露,喜欢自我表现的波尔小姐;保守迂腐、顽固不化的贾米森太太;自命不凡,喜欢出人头地的詹肯斯小姐;为人随和、豁达大度的格伦米尔太太;忠厚老实、品德高尚的女仆玛莎;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布朗上尉;吃苦耐劳,心地善良的杰西小姐;阿谀奉承、攀附上流的贝克小姐;秉性顽皮、风趣幽默的彼得先生,……这一个个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使读者读后犹如见其人,闻其声,触之可及,呼之欲出。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善用对比、衬托等手法。使人物性格特征逾显突出,既注意描写同类人的共同特点,但更着力刻画各个人物的个性实质富有立体感。这样的艺术手法显然有助于增强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此外,本书富含讽刺但也不是那种锋芒毕露、尖锐无情的冷嘲,而是一种不无含蓄的喜剧性带笑的讽刺,以此来否定那些阻碍社会进步、束缚人思想、失去了历史存在权力的东西。本书中,有对顽固守旧、陈腐习俗的讽刺;有对封建等级观念、愚昧无知、自命不凡的讽刺;有对故作斯文、崇尚虚荣、攀附上流的讽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没有明显分界,而是相融合得非常巧妙,用很平常的话,很琐碎的事表现了人物的守旧意识。
小说寄寓着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以幽默风趣为艺术特色,是杰出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的一部传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