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毕加索的奇异旅程 (197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Picassos äventyr
8.7 (36 个评分) 导演: 泰治·丹尼尔森 演员: 约斯塔·埃克曼 / 汉斯·阿尔弗莱德森
其它标题: Picassos äventyr / 毕加索的奇异旅行
本片用无厘头喜剧的风格演绎了毕加索的故事。
1881年,巴勃罗•路易斯•毕加索(Gösta Ekman 饰)生于西班牙马拉加,他的父亲何塞(Hans Alfredson 饰)热爱绘画,并早早发现了毕加索身上的美术才华。于是年轻的毕加索被送到马德里学习,他优异的画作令父亲兴奋过度上演了一出死而复生的喜剧。1899年,毕加索赴巴黎求学,陷入了长期拮据的生活,直到何塞来到巴黎,施计将立体派作品卖给美国名作家斯坦恩,毕加索以此为契机,进入了当时法国文艺界的视野,他参观了卢梭世外桃源般的花园,与街头的工人打成一片,也被美国的古根海姆夫人长期骚扰,连串光陆怪离的经历后,毕加索卷入了纳粹对欧洲的侵略,战争令他对于人生和艺术产生了新的体会……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豆瓣
Hitchcock/Truffaut 所属 作品: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8.9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 译者: 郑克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与世界级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就电影艺术问题进行的对话录。这是一本最具“挑战性”的书,它揭示了希区柯克这个易受攻击而又敏感的人的真正本质,也记录下了自默片时代起便活跃在影坛上的这位大电影艺术家行将消逝的艺术秘密。这场交谈进行了四年,希区柯克回答了特吕弗关于自己电影生涯的500个提问。特吕弗以俄狄浦斯求神示的方式向他发出询问,试图通过希区柯克的全部作品去搞清“希区柯克式电影语言”的独特架构——正是这种架构形成了他不可模仿的风格。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所属 作品: 纽约琐记(修订版)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与陈丹青交谈 豆瓣
作者: 陈丹青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11
2001年陈丹青在上海《艺术世界》杂志开办的专栏,眼界宽,富主见,文章好看。他采取双向的“交谈”方式,由杂志广泛征集读者来信,形成十二篇见识新颖、谐趣横生的交谈文章。在大量对话中,陈丹青既能持续发掘人文艺术和教育领域的深层问题,又提供了独特的思路,至今仍然值得阅读。陈丹青近年的读者们可能并不了解六年前的这一专栏,本社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豆瓣
所属 作品: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9.1 (2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此文是Benjamin, W.的作品Illuminations (1970)。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经由Benjamin, W.犀利思想的引介,吾人可一窥各类艺术在近代演变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科技结合后隐晦不显的一面。
本雅明的思想根植在犹太教卡巴拉神学传统中,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受超现实主义等思潮影响,形成独特的文风,行文凝练,意象交叠;称为“意象的辩证法”,既为时人称叹,又不为时人理解。今天,大多数激进思想家和文人的身价都在下降,本雅明却独享出人意料的运气与声望,此中奥妙;颇堪回味。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爱上博物馆 豆瓣
所属 作品: 爱上博物馆
作者: 桂雅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9
什么是博物馆?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出现博物馆这样的机构?为什么在许多文明先进的国家里,都有一些历史悠久、让各国引以为傲的博物馆?博物馆究竟有怎样的功能?要如何参观博物馆比较有收获?这些可能都是喜欢逛博物馆的人心中有时会浮现的问题。在本书开场的几篇文章里。作者以简洁的文章,为我们辅陈了一个了解博物馆的知识背景。<br>桂雅文,中国台北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社区艺术管理研究所硕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
凡·高 豆瓣
作者: Li Yanru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 - 9
文森特·凡高的生活与其创作是如此密切相联系,以至于不了解他的生平便无法理解其作品。他的一生因人们经常讲述而成为传奇。凡·高作为生存环境的局外人而不被人理解,因而成为痛苦的现代艺术殉难的化身。
凡·高的生活很早就明显地在影响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篇有关他的文章刊登于1890年1月号的《法兰西信使》上,其作者阿尔贝·奥里耶曾与凡·高的朋友埃米尔·贝尔纳有过接触,了解到有关凡·高病情的细节。凡·高当时被收容于阿尔协附近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他在一年前把自己的右耳割掉了一块。在对凡·高作品的评论中,奥里耶使用了诸如执拗的激情和偏执的专注等措辞,从而透露出对于画家精神病状况的了解。在他看来,凡·高是一个常常表现卓越、时而荒诞、总是近乎病态的半疯狂的天才。他认为凡·高是弥赛亚,是真理的传播者,他将给我们的衰落的艺术,甚或给我们愚蠢的工业主义者社会带来新生。
世界名画家全集--莫奈 豆瓣
作者: 何政广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 - 1
莫奈是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不但长寿(享年86岁),而且画作数量惊人。他常对同一画作主题在不同时间中写生描绘,画出不同的光景气氛,显出光与色的高明度及鲜明感,交织成光与色彩的华丽交响诗,创作出印象派的巅峰之作。《麦草堆》、《浮翁大教堂》、《白杨木》等连作皆为家喻户晓。
本书共收录莫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300多幅,从早期讽刺画作品谈起,图文并茂地叙述了莫奈的生平与艺术,特别介绍玛摩丹美术馆及莫奈在吉维尼家中花园的水光世界,包括其永垂不朽的《睡莲》、《日本桥》等系列作品。系统性的整体介绍,可使读者心领神会莫奈画作的无限魅力。
美的历程 豆瓣
所属 作品: 美的历程
8.8 (33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 3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此修订插图本,是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作了调整,增加了四十余幅重要插图,用以佐证真论述、丰富其内容。
像自由一样美丽 豆瓣
所属 作品: 像自由一样美丽
8.5 (44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9
作者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人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
陌生人日记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科克托 译者: 周怡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是十七个短篇随笔合集。作者主要谈论了灵感、记忆、友谊以及其他许多话题,似乎旨在揭开覆在脸上的面具,与我们坦诚相见。而本书题目也正好恰当地表达了萦绕在作者科克托内心的问题——“我并非你们想象的那样”。
退步集 豆瓣
所属 作品: 退步集
8.2 (130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自云“退步”,语涉双关,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
退步集续编 豆瓣
7.8 (33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4
这本书是《退步集》之后陈丹青的又一部杂文集。由近两年陈丹青所撰杂文、演讲、访谈汇编而成,内容涵盖绘画、艺术教育、城市文化诸领域,亦收录陈丹青论鲁迅及木心的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