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
贾想II 豆瓣
8.0 (65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 万佳欢 编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8 - 1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电影的缘起和归宿。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权力和经济利益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放下摄影机,拿起笔,烟雾氤氲中,贾樟柯向青春告别,却无数次忧愁上身,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也直白道明以电影打捞历史细节、对抗遗忘和反思历史的初衷。
◎作品看点
延续《贾想I》的深刻思索,更多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不一样的动物”贾樟柯、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马车奖殊荣获得者,用电影去面对:无论哪一个时代,所有人都要经历的那些不可回避的艰难时刻。
贾樟柯说:“我所处的时代,满是无法阻挡的变化。拿起摄影机拍摄这颠覆坍塌的变化,或许是我的天命。”“行走和遐想,会帮我们清空身外之物,发现自我之小。持续的学习和思考,一直在帮助我压抑自我的膨胀。”
贾樟柯的最佳时刻,不是来自他的深思熟虑,而是他的敏锐与穿透力,他能意识到崭新的时代情绪,并且准确、迅速地表达它。——许知远
2000 年我正式回国定居,赶上贾樟柯在拍《站台》。他半夜三更把我和阿城叫过去,看他新剪出来的这部电影。那是夏天,马路上热得走几步汗都黏在一起。此后我陆续看他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电影——最近看到的就是《三峡好人》——我有幸能看到一个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和此后十年之间的作品。——陈丹青
“邮政绿”皮面软精装设计,适合随身携带,细细品读“柯长”对电影艺术、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贾想 I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9.0 (108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 万佳欢 编 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2017 - 6
★ 刚才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陈丹青
★陈丹青称他为“不一样的动物”。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马车奖”获得者,首个获得该奖的华人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贾樟柯
★“邮政绿”皮面软精装设计,适合随身携带,细细品读“柯长”对电影艺术、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在人物无休止的交谈、乏味的歌唱、机械的舞蹈背后,我们发现激情只能短暂存在,良心成了偶然现象。
这是一部关于现实的焦灼的电影,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迅速消失。我们面对坍塌,身处困境,生命再次变得孤独从而显得高贵。
<导演的话>(“1998年,小武”)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在法国的一家影院,我观看了文德斯的最新纪录片《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这部主要拍摄于古巴、讲述几个老爵士乐手生活的影片也是用数码技术拍摄,而后转为胶片的电影。银幕上粗颗粒的影像闪烁着纪录的美感,而数码摄像机灵巧的拍摄特点,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丰富的视点。观看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观众热情的掌声,不禁让我感慨,一种新的电影美学正在随数码技术的发展而成型。数码摄像机对照度的低要求,极小的机身,极易掌握的操作,极低的成本,都使我们看到一种前景。
<有了VCD 和数码摄像机以后>
这些年来,我目睹了太多朋友想拍一部电影而经历的遭遇。有的人怀抱一叠剧本,面对“推销者勿入”的牌子,艰难地推开一家又一家公司。在各种各样的脸色面前,自尊心严重受挫,理想变成了凶手。有的人将希望寄托在人际关系之上,千方百计广交朋友,在逢场作戏中盼望碰到大哥,能帮小弟一把。但大哥总在别处,希望总在前方。有一天突然会有“老板”拿走你的剧本,一年半载后,才发现“老板”也在空手套白狼,而且不是高手。也有人在向外国人“公关”,参加几次外交公寓的party 后,才发现洋务难搞,老外也一样实际。大小娱乐报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北太平庄一带遛遛,心里依旧凄凉。机会看起来很多却无从入手。于是电影研究得越来越少,社交能力越来越强。几个同病相怜的朋友偶尔相聚,在北航大排档喝闷酒,猜拳行令时开口便是:“人在江湖漂呀,谁能不挨刀呀!一刀,两刀……”
<东京之夏>
后来有人跟我说,你选择小偷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主要人物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你记录这个时代的创作意图。我觉得要谈一个作品里的角色有没有普遍性并不在于他具体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对这个特定的角色加以把握。
我之所以会对小偷这个角色感兴趣,是因为他给我提供了这样一种角度,通过这个角度去切入可以表现出一种很有意思的关系转换。譬如小武的朋友小勇,他本来也是个小偷,通过贩私烟、开歌厅,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有头有脸的“民营企业家”。这里就有一个价值关系的转换:贩私烟→贸易,开歌厅→娱乐业,像小勇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如鱼得水地变来变去,不断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有小偷,到什么时候他也只是个小偷。
我的这种美学偏好,可能多少来源于我对博尔赫斯小说的阅读经验。当然我读的是中文译本,所以我没有办法去判断他原来的文字。通过译本,我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个不带修饰成分的具体的文字意象,博尔赫斯用这样一种简洁的文字通过白描为我们构筑起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想象世界—这正是我在拍电影的时候非常想去实现的。像《小武》里梅梅吻了小武以后那一组镜头的安排,画外配上了吴宇森《喋血双雄》里的音响,目的是想制造这样一种间离的效果:使我们的感知能够来来回回地在现实和非现实的两个层面上自由地进行穿梭。
<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对谈)>
但电影开演后,我一下跌进了杨德昌细心安排的世俗生活中。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中年人、关于人类处境的电影。故事从吴念真饰演的中产阶级扩展开去,展示了一个“幸福”的华人标准家庭背后的真相。我无法将这部电影的故事一一道出,因为整部影片弥漫着的“幸福”真相让人紧张而心碎。结尾小孩一句“ 我才七岁,但我觉得我老了”更让我黯然神伤。杨德昌的这部杰作平实地写出了生之压力,甚至让我感觉到了疲惫的喘息。我无法将《一一》与他从前的电影相联系,因为杨德昌真的超越了自己。他可贵的生命经验终于没有被喧宾夺主的理念打断,在缓慢而痛苦的剥落中,裸露了五十岁的真情。而我自己也在巴黎这个落雨的下午看到了2000 年最精彩的电影。
<谁在开创华语电影的新世纪>
我的方法是根本不介入那个所谓的圈子之中,更对其中的恩怨不感兴趣。在北京,相对来说我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虽然多少有些封闭,但我在其中可以焦点集中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从一开始我就对自己的创作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希望能够逐渐在电影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方法,让我能不太在意创作之外的事情,包括影展的得失和票房的好坏。因为这两者都不是我的终极目标,让我焦灼的永远是艺术上的问题,而艺术问题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圈子无关,与他人无关。
<经验世界中的影像选择(笔谈)>
我特别喜欢安东尼奥尼说的一句话,他说你进入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十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这几乎是一直以来我创作的一个信条,我只有站在真的实景空间里面,才能知道如何拍这场戏,我的分镜头差不多也是这样形成的,它对我的帮助真是特别大。在空间里面,你能找到一种东西,感觉到它,然后信赖它。
我拍了很多空间。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舞厅、卡拉OK、台球厅、旱冰场、茶楼……后期剪辑的时候,因为篇幅的限制,好多东西不得不去掉,我在这些空间里面找到了一个节奏,一种秩序,就是许多场所都和旅途有关,我选择了最符合这条线的东西。
电影是一种工业,拍电影是一个非常有计划性的工作,一个导演独立制片的方法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工业带来的捆绑和束缚。那种束缚不单是制片人的压力,电影审查的控制,电影制作方法本身也是一种规范,DV 带给人一种摆脱工业的快感。在拍公共汽车站的时候,当地的向导先带我们去煤矿拍了一个工人俱乐部。出来以后,就是电影里那个地方,正好有一些人在等车。太阳已经开始下来,一下就有被击中的感觉。我就拍这个地方,一直拍,一直拍,拍了很多东西。当我拍那个老头儿的时候,我已经很满意了,他很有尊严,我一直很耐心地拍他,当我的镜头跟着他上了车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女人就闯入了,我的录音师说我那一刻都发抖了。我注视她的时候,她的背景是非常平板的工人宿舍区,那时候我特别有一种宗教感,就一直跟着拍;然后又有一个男人突然进入了,他们什么关系,不知道,最后两个人都走掉了。整个过程里面,我觉得每分钟,都是上帝的赐予。
<《公共场所》自述>
我还是习惯下午在黄亭子见人:约朋友举杯叙旧,找仇家拍桌子翻脸,接受采访,说服制片,恳求帮助,找高人指点。酒喝不多话可不少,我的家乡汾阳产汾酒,常有名人题词。猛然想起不知谁的一句诗:有酒方能意识流,大块文章乐未休。于是又多了一些心理活动。在推杯换盏时心里猛地一沉,知道正事未办,于是悲从心起。话突然少了,趴在桌子上看烛光跳动,耳边喧闹渐渐抽象,有《海上花》的意境。于是想起年华老去,自己也过上了混日子的生活。感觉生命轻浮肉身沉重。像一个老男人般突然古怪地离席,于回家的黑暗中恍惚看到童年往事。知道自己有些醉意,便对司机师傅说:有酒方能意识流。师傅见多了,不会有响应,知道天亮后此人便又会醒:向人赔笑,与人握手,全然不知自己曾如此局促,丑态百出。
到了下午,又在等人。客人迟迟不来,心境已然没有了先前的躁动,配合下午清闲的气氛,站起来向窗外望。外面的人们在白太阳下骑车奔忙,不知在追逐什么样的际遇。心感苍生如雀,竟然有些忧伤。突然进来一位中年女子,点一杯酒又让小陈放张信哲的歌,歌声未起,哭声先出。原来这酒吧也是可以哭的地方。
现在再去黄亭子,酒吧已经拆了,变成了土堆。这是一个比喻,一切皆可化尘而去。于是不得不抓紧电影,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
<有酒方能意识流>
二十四城记 (200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二十四城记
7.0 (200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吕丽萍 / 陈冲
其它标题: 24城记 / 二十四城故事
曾经的繁华荣耀,随着时光流转与时代变迁渐渐褪去耀眼的光环,留下的则是无尽的落寞与慨叹。420厂(成华集团),一座从东北迁至四川的飞机军工厂,在特殊的年代里它曾是无数人羡慕与自豪的所在,然而和平的气息和体制改革却将它的光鲜逐渐销蚀。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它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转型的阵痛,而今旧厂址易作他主,一片现代化的楼宇将拔地而起。
大丽(吕丽萍 饰)、小花(陈冲 饰)、娜娜(赵涛)以及众多新老员工见证了厂区几十年的变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万千唏嘘连同那旧日回忆随风飘散……
海上传奇 (2010)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海上传奇
7.0 (143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赵涛 / 陈丹青
其它标题: Memórias de Xangai / I Wish I Knew : Histoires de Shanghai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纸《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正式开埠,从此各种各样的传奇与悲喜人生在这片土地上交替上演。将近一百年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汇集于魔都,继续谱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镜头前,陈丹青、杨小佛(杨杏佛之子)、杜美如(杜月笙之女)、张心漪(曾国藩之曾外孙女)、韦然(上官云珠之子)、费明仪(费穆之女)、韦伟、侯孝贤、韩寒等18位与新旧上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受访者,讲述了关于城市以及人生的点点滴滴。
上海、香港、台湾,半个多世纪的骨血漂泊,牵扯了多少难以忘怀的记忆。剪不断,理还乱,纷纷扰扰,纠缠绵延……
无用 (2007) 豆瓣
6.8 (45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马可
其它标题: Useless / In-utile
炎热潮湿的广州,某服装厂内,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职工在喧嚣闷热的厂房中紧张忙碌。靓丽新潮的服装经一道道工序制作出来,行销各地。独立品牌EXCEPTION(例外)的服装也在此诞生;青年设计师马可与好友创立了别具一格的“例外”,她将自己对时尚、历史、文化的感悟全部融入服装设计之中。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巴黎时装周,马可带着“无用”系列来到这个时尚之都;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汾阳,由于服装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致使地层的个体成衣制作受到强烈冲击,有的人选择坚守,有的人则被迫改行,为了生计钻进漆黑危险的窑洞……
本片为贾樟柯“艺术家三部曲”第2部(第1部《东》),并荣获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
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 豆瓣
作者: 林旭东 张亚璇 顾峥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3 - 11
无业少年、野模、混混们,在塞上的旧工业城市里上演着漫无目的的青春,烟尘弥漫。影片对于现实的描述是一如既往地冷静、真实,某一年的中国内地……某一群人的挣扎或不挣扎——如同遥远的我们。32岁的贾樟柯绝对可以算是国内电影界状态最佳的一位导演,他此前完成的《小武》和《站台》两部影片足以向世人见证当下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眼下,不仅在资金上有北野武事务所及其他方面的保障,游离于“圈子”之外的贾樟柯还拥有了一个较为稳定完备的创作群体,他本人也始终保持着塌实冷静的生活状态及艺术敏感,透过他的作品,过去二十年内中国人所经历的期盼与梦想、焦虑与迷茫统统呈现得格外清晰。由于一些不便名讲的原由,贾樟柯的电影至今无法在大陆公开放映,这不得不算做一种遗憾乃至悲哀。
狗的状况 (2001) 豆瓣
6.7 (42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其它标题: La Condition Canine / The Condition of Dogs
一个出口被扎紧的麻袋里装着一群小狗,它们在麻袋里疲命挣扎,无果,发出悲鸣,似在抗议或被运走或被卖掉的命运的不公。
一条小狗从一个小小的破洞中奋力地挣扎出毛茸茸的头,它的模样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人们停下来聚集在它周围,开始饶有趣味地盯着它看。小狗终于将头钻出来的瞬间,没来得及看清麻袋外的景象,却先听到了一阵哄笑声。或许是感觉到了自己正在被人们当成展品参观,费力将头伸出的它停止了悲鸣和挣扎,只用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睛木然地注视前方。
世界 (2004)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世界
7.5 (147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赵涛 / 成泰燊
其它标题: The World / Shijie
身为北京世界公园民俗村的一名舞蹈演员,赵小桃(赵涛)对身边微缩的世界早已厌倦,渴望有天同也在民俗村做保安队长的男友成太生(成泰燊)一起坐飞机去看看外面真实的世界。前任男友的到访,令赵小桃想起她同成太生刻骨铭心的初遇以及目前两人过的平庸日子,明白昔日的理想早被粉碎,而刚结识的一见如故的俄罗斯姑娘安娜的突然离去,加深了她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怀疑,认识到她和成太生对彼此的忠贞,是生活里所剩的唯有美好。
然而人心是最能琢磨的,成太生悄无声息地把心给了另一个即将去巴黎的女人,但他显然没有领会民俗村以外的现实世界里流行的情感游戏规则,只能黯然回归自己的卑微身份。
公共场所 (2001) 豆瓣
6.6 (50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其它标题: In Public
在时长约31分钟的该片中,所记录下的公共场所包括:一个郊区小火车站深夜的候车室、一个矿区附近黄昏时分的汽车站、一辆不知开往何方向的公共汽车、一个由废弃公共汽车改造成的小餐馆和一个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兼具台球厅、舞厅等多种功能)。
此外,影片还记录下了在这些公共空间里来来往往的人们某些时间段的行为:一个穿军大衣的中年男子一直在等待,终于等来一个年纪相仿的女人提着一袋沉甸甸的面粉从走下火车;一个老人在铁栏后极其耐心地拉好上衣的拉链,汽车把老人带走,却落下一个气喘吁吁的年轻女子,在她百无聊赖地等待下一辆汽车到来时,矿区的天空下响起钟声;如此,等等。
任逍遥 (2002) 豆瓣 维基数据 TMDB IMDb
任逍遥
7.6 (193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赵维威 / 吴琼
其它标题: Unknown Pleasures / Plaisirs inconnus
斌斌(赵维威 饰)是一个在大同车站工作的年轻人,刚刚辞职。他的朋友小济(吴琼 饰)是一个19岁的社会青年。小济喜欢业余舞蹈演员巧巧(赵涛 饰),但巧巧的情人是有钱有势的乔三(李竺斌 饰)。斌斌的女朋友高考之后要去上大学,斌斌向小武(王宏伟 饰)借了1500块钱,买了一部手机送给她作为感情的结束。小济要去“泡”巧巧,被乔三的手下殴打。小济的父亲是一个修车的工人,偶然得到1美元的钞票,因为不知道汇率,误认为这是一大笔钱。巧巧四处参加“蒙古王酒”等商品的推广演出,为的是自己在医院长期住院的父亲。斌斌的母亲是纺织厂的下岗女工,法轮功修炼者。巧巧不愿受乔三的控制和小济偷情。小济说服斌斌一起去用假炸弹抢银行,斌斌被当场捕获,小济仓皇逃亡。
站台 (2000)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站台
8.3 (386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王宏伟 / 赵涛
其它标题: Platform / Zhantai
崔明亮(王宏伟)、尹瑞娟(赵涛)、张军(梁景东)、钟萍(杨天乙)是山西汾阳县文工团的演员,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过的虽是普普通通的日子,却拥有相对丰盈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令他们见识到了各种新鲜事物,也使他们对自身有了更多的认识,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当时间来到 1980年末时,他们发现虽然各自早已面目全非,却仍然一无所有。
相比如广州那样的沿海城市,如汾阳这样的中国内陆小县城改革开放的步伐总是迟缓凝重的,可是崔明亮他们并没认识到这点。而他们为挣钱不断将自己的底线降低,则造成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彻底断层。
小武 (1998) TMDB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小武
8.7 (711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王宏伟 / 郝鸿建
其它标题: The Pickpocket / 一瞬の夢
小武(王宏伟)是山西汾阳一个屡教不改的“惯偷”,即使公安部门在搞严打活动,他仍要想方设法下手。但是抛开所谓的“小偷”身份,他是个十分恋旧十分传统的人,亲情、友情在他心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但昔日亲朋好友早将他看作瘟神,惟恐躲避不及。无形之中,小武只能去做边缘人,换回某些满足和安慰。
某天在歌厅唱歌时,小武结识了陪唱小姐胡梅梅(左百韬),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建立了某种暧昧的情感。然而胡梅梅明白,小武并非她的彼岸,她需要找到一个更有力的“臂膀”改变自己的命运。对此小武虽也明白,却在事情发生时仍无法抑制失落。面对自己的未来,处境更加尴尬窘迫的小武愈发茫然无措。
(2006)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TMDB
6.2 (56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刘小东
其它标题: Dong /
2005年,贾樟柯陪朋友画家刘小东来到了这片孕育着华夏文明的三峡库区——重庆奉节,感受着这里的风土人情。为了反映三峡移民10年巨变,刘小东特意选择了12名拆迁工人作为写生的模特,创作油画《温床》。他以赤裸的躯体反映着内心的坦诚与真实感,在与模特的交流中感受着库区人民的观 念与情感。
2006年,刘小东来到了泰国曼谷采风。在这个炎热的都市,刘小东深入到草台班子的女人中间,了解她们的生活状态。通过与12名模特的嬉戏、划船,刘小东捕捉到不同文化氛围中人的感情与生活的体验。
本片是导演贾樟柯在拍摄《三峡好人》时的同期作品。
三峡好人 (200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三峡好人
8.5 (633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赵涛 / 韩三明
其它标题: 长江哀歌 / Still Life
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
男人韩三明(韩三明 饰)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女人沈红(赵 涛 饰)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沈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本片荣获2006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