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伯格
哈姆雷特谋杀案 豆瓣
The Hamlet Case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阿瑟·伯格 译者: 李永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20世纪是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空前繁荣: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理论、接受美学、文学史批评……各派都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视角或方法。作者巧妙地把这些批评理论编织到了他的谋杀小说中,让每个流派都面对《哈姆雷特》发言,让他们互相辩难,互相揭短,最后又走向毁灭。读者可以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概貌,并对文学理论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本书也不乏独立的文学价值,作品中充满了喜剧性的揶揄和戏拟,常常令人捧腹。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各种批评流派的局限,也顺带讽刺了当今学术界的一些荒诞现象,勾勒出一幅文学教授的众生相。
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 豆瓣
Postmortem for a Postmodrenist
6.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A. 伯格 译者: 洪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5
这是一部奇怪的作品——半是混乱的小说,半是哲学的小语。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位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的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艾托尔·格罗奇在自己家里的餐厅里被人同时用四种方式谋杀了。当时在场的有他的妻子、同行专家和作家、女研究生、女访问学者等人,他们正在帮助教授筹备召开后现代主义学术会议。侦探亨特进行调查时陷入了这帮后现代主义者的话语迷魂阵。到最后,侦探的结论也是“后现代”式的——谁都没有杀他。
实际上比情节的叙述更突出的是贯穿在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论著引文和作品中人物的哲学见解,这些哲学话语交织在情节中,构成了整个作品的意义内核,使一件谋杀案变成了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种独特阐释。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 豆瓣
所属 作品: 学术会议上的惨案
作者: [美] 阿瑟·伯格 译者: 蒋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五位大众传播理论教授,以特邀演讲者的身份,出席一个关于大众传播的专题研讨会。就在让-乔治•西缪尔教授结束其精彩的演讲之时,悲剧发生了,他被人从后背用刀捅死了。悲剧从此开始,五位教授在阐释了各自的传播理论之后,一个接一个神秘地走向死亡。所罗门•亨特探长和搭档托尔考特•威姆斯中士对这一桩奇案展开了艰苦的侦察和审讯……大众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概貌不知不觉展现在读者眼前。
学术界的种种腐败和荒谬,也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而暴露无遗:学术会议的哗众取宠、学术出版物的苟且草率、学者的同行嫉妒和争名夺利……笼罩在学术权威身上的神圣光环被无情地剥去。
涂尔干死了! 豆瓣
Durkheim is Dead! 所属 作品: 涂尔干死了!
6.3 (7 个评分) 作者: [美]阿瑟·阿萨·伯格 译者: 曹雷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9
《涂尔干死了!》是阿瑟·阿萨·伯格最近一部学术推理小说,这是一部集社会学理论和推理小说于一体的作品。来自19世纪和20世纪最重要的几位社会学家和社会思想家W.E.B·杜波依斯、埃米尔·涂尔干、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拉基米尔·列宁、格奥尔格·齐美尔、比阿特丽斯·韦布和马克斯·韦伯在出席在伦敦举行的一个学术讨论会。在会前的一个晚会上,发生了学者斗殴、珠宝失窃、涂尔干失踪等一系列可怕的案件,杰出的私家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他忠实的搭档约翰·华生博士介入了这群社会学家,展开调查。社会学家们纷纷向福尔摩斯讲述他们的社会学理论,并展开了一些争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种族理论、精神分析等社会在这里激烈交锋,充满了智慧、思想和幽默。终于,这场扑朔迷离的案子真相大白,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涂尔干的一个试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