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风声 (2009)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风声
7.8 (1173 个评分) 导演: 陈国富 / 高群书 演员: 周迅 / 李冰冰
其它标题: The Message / 風聲
1942年10月10日,汪伪政权举行了盛大的国民政府庆典。然而,一系列的军政要员遇刺事件,让身为特务处长王田香(王志文 饰)如坐针毡。在对女刺客(刘威葳 饰)的酷刑审问中,他获得了一条关键的情报——代号为老鬼的地下党已经混入了剿匪司令部。立功心切的王田香立刻向日本皇军特务机关长武田(黄晓明 饰)做了汇报。二人随即在裘庄布下了一个圈套,意图通过放出假消息逼老鬼现身。
在被怀疑的对象中,有司令的侍从官白小年(苏有朋 饰)、军机处长金生火(英达 饰)、剿匪大队长吴志国(张涵予 饰)、译电组组长李宁玉(李冰冰 饰)以及行政收发专员顾晓梦(周迅 饰)。在怀疑与排查中,武田与王田香不择手段软硬兼施,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
圆月弯刀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圆月弯刀
6.8 (35 个评分) 作者: 古龙 珠海出版社 2005 - 8
江湖少年丁鹏漂流到“忘忧岛”,获岛主传授弯刀刀法,决定问鼎武林,但是他后来却发现弯刀乃魔教武功,自己竟是“魔教之子”,他该正邪相冲的煎熬,他该何去何从呢?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作者: 麦奎尔 译者: 崔保国 / 李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根据最近的理论研究以及媒介本身快速变革,这个修订与扩编版本更新了前一版的内容。自上一个版本问世,尤其是在我们迈入新世纪之时,我就心存着这样的迷惑:某些大众传播的概念以及关于大众传播的思考,可能正渐渐地过时。自从媒介被创造出来以后,时代和媒介本身都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我们撰写第四版期间,大众媒介又再度被政府所援用,来支持基于不确定的判断,正义性和民众支持之上的军事行动。这些富有成效的宣传战,和许多20世纪的宣传战在性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新媒介”开始展现其经济潜力,以媒介集团形式为基础的“旧”媒介,正越来越积极地并购“新媒介”,并努力将之纳入现有的全球媒介体系之中。“大众传播”这个表述方式可能已经逐渐褪色,并具有“现代主义”的意涵,但事实上,这种现象所代表的意义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更为广泛和复杂。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8.4 (9 个评分) 作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07 - 1
作者通过《蒲宁的“故园”》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苦难记忆》、《柏林墙的碎片》、《“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 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十篇文章,传达了一种“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的思考。
这本书是刘小枫1996年版随笔集《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的增订版,加入了《“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篇新文章。
目的地,上海 (2003) 豆瓣
Welcome to Destination Shanghai
导演: 程裕苏 演员: 杨志英 / 崔子恩
其它标题: Welcome to Destination Shanghai
《目的地,上海》将外滩的上海与苏州河畔的上海,将政治风云多变的上海与经济风云多变的上海,将中国特色的上海与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将平民的上海与崇尚富贵的上海,将写实的上海与寓言化的上海,有点有线有饱满有余白地呈现出来,构织了一组组“上海后现代百态百媚图”。
我们害怕 (2001) 豆瓣
6.8 (5 个评分) 导演: 程裕苏 演员: 棉棉 / 李智楠
其它标题: ShangHai Panic
故事以2001年的上海为背景,几个来自破碎家庭的20出头的孩子和一个离婚妈妈为对象。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的他们流离颠沛,受过创伤的脆弱心灵令他们过早的对生活失去希望。整部片子都像是一个絮絮叨叨的上海女人用拉家常的方法左一句,右一嘴的表述着一种生活状态。混淆了人物间的年龄,性别,从而使得人物们超越外界视角,相亲相爱,彼此依赖。当然导演不可能不诚实的揭示“混”在现代都市里的所有附带品——糜烂的夜生活,酒精,性,尼古丁,药物依赖,嗑摇头丸……心理问题和不变的都市主题——爱情。
项塔兰 豆瓣
Shantaram 所属 作品: 项塔兰
8.6 (18 个评分) 作者: [中国澳门] 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 译者: 黄中宪 华文出版社 2009 - 4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从一个女人、一个城市、一点运气开始。《项塔兰》是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的自传式小说,他从一个大学里最年轻的哲学与文学讲师,沦落为黑狱重刑犯,在穿越两座机枪塔后,从澳洲看守最严密的监狱逃脱,偷渡至孟买──尽管潮湿、闷热、熙攘拥挤,但能让他在人间蒸发的城市。
带着假名字、假护照和不可告人的过去,他在印度导游的带领下进入孟买底层社会,和乞丐、妓女、苦修圣者、演员、士兵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逃亡者一起,在这个城市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他将成为第一个住进贫民窟的白人,凭着一只急救箱,当起受人尊敬、没有执照但免费的医生;
他将爱上孟买,这个空气中弥漫着酸腐和甜腻、自由和狂野的城市,随处可见收贿的警察、主持公道的黑帮、有组织的游民、大剌揽客的妓女、从香烟槟榔到毒品都卖的摊贩,以及人人脸上毫不吝惜的笑容;
他将学习用印度语、孟拉语和当地人沟通,并因言谈间使用了bear hug(熊抱)这个英文比喻,而荣获一只母熊的拥抱;
他将从偏僻村落的老嬷嬷口中,得到“项塔兰”这个名字,印度语意为“和平之人”,那时还没人知道,其实他是个恶名昭著的通缉犯;
他将邂逅美丽的卡拉,一个拥有聪明、秘密和湖水绿眼眸的女人,让人在她身上寻找天使翅膀的同时,也看见魔鬼的犄角。他会为她奉献一切,包括性命在内;
他将视哈德汗为第二个父亲。哈德汗是孟买家喻户晓的黑帮老大、圣人暨哲学家,与许多艺术家、企业家、政治人物有很好的交情,并在清真寺开讲神学和伦理学,吸引各宗教的学者和学生慕名而来。透过哈德汗,他被黑帮吸收,认真上课学习各种“专业”,包括如何洗钱、伪造护照、走私黄金、贩卖军火等,甚至加入了宝莱坞电影圈、穆斯林游击队,同时,也一步步陷入谜团与阴谋的纠缠中……
建国大业 (2009)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建国大业
5.6 (345 个评分) 导演: 韩三平 / 黄建新 演员: 唐国强 / 张国立
其它标题: The Founding of a Republic / 建國大業
在抗战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唐国强 饰)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张国立 饰)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
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垂死挣扎的国民党仍妄图借助阴谋暗杀等卑劣手段阻挠会议召开,一场为建立新中国的决战由此展开……
本片汇集了史无前例的172位国内明星,开创了新时期主旋律题材的先河。
2009年11月3日 看过
见过大爷大妈们了。冯小刚最有派。拍到最后越来越恶,的确是国民党的演员比共产党的演员帅。
2009 中国 历史 群戏
中国大历史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China
7.9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命运交叉的城堡 豆瓣
Il Castello Dei Destini Incrociati 所属 作品: 命运交叉的城堡
7.7 (3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8 - 3
《命运交叉的城堡》是一部由图画和文字组合的小说。卡尔维诺选择塔罗纸牌,来构建小说的叙事结构。塔罗纸牌是十五世纪起风行意大利和欧洲的一种纸牌,可供四个人游戏,也可用于占卜。
在中世纪某个不确定的年代,在森林中的一座孤独的城堡里,许多过往旅人前来投宿。这些旅人聚在一起,他们素不相识,都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塔罗纸牌成为他们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他们按照每张纸牌上的图画,讲述各自的冒险经历。这些贵族、贵妇人、骑士、农民、工匠、马夫,等等,讲述了形形色色的故事,其中既有关于爱情、死亡、冒险、恐怖的故事,又有被出卖的国王、受伤害的少女等趣闻轶事。他们的命运遭际在这里交叉、联结,城堡便具有了一重象征的意义:“命运交叉的城堡”。
《命运交叉的城堡》最先于一九六九年以豪华版刊印,仅在少数人中间传阅,一九七三年改由埃依纳乌迪出版社推出大众版,得以广泛流行,风靡一时。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8.3 (35 个评分) 作者: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4
本书收入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所包括的内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点则在表彰中国历史有它的特色,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前后连贯。各篇虽大致以人物传记之体裁为主,所叙事之影响,已远逾当时人之人身经验。本书和黄仁宇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较好地体现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领悟。
玛丽和马克思 (2009) Bangumi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Mary and Max
8.9 (1204 个评分) 导演: 亚当·艾略特 演员: 托妮·科莱特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其它标题: Mary and Max / Mary e Max, Uma Amizade Diferente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贝丝妮·惠特摩尔 Bethany Whitmore 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配音)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配音)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本片获2009年法国昂锡国际动画影展最佳动画长片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最高奖。
爱有来生 (2009) 豆瓣
6.9 (133 个评分) 导演: 俞飞鸿 演员: 俞飞鸿 / 段奕宏
其它标题: 银杏,银杏 / Eternal Beloved
小玉(俞飞鸿饰)与丈夫秦言(涂松岩饰)在儿时旧友雅萍(李佳饰)的帮助下搬入山顶一处僻静宅院。秦言外出代课,小玉独自打理庭院,尤其对院中的银杏树倾心。某晚小玉沏茶独自等待雅萍来访,却突遇一和尚打扮的男鬼阿明(段奕宏饰)树下现身。阿明说自己已在银杏树下等人五十载。经小玉同意,阿明开始缓缓讲述五十年前的一段经历。阿明的哥哥(姚橹饰)作为山寨头领,在一次仇杀中放走仇家六岁半的儿子。十几年后,弟弟阿明爱上了一个突如其来的神秘女子阿九(俞飞鸿饰)。阿明百般呵护却依然无法赢得阿九的芳心。绝望中阿明出家为僧,阿九却又不离不弃,直到有一天帮派火拼,一切因果真相大白却又无可挽回……
飞屋环游记 (2009) IMDb 豆瓣 TMDB Min reol Bangumi 维基数据
Up
8.7 (1945 个评分) 导演: 彼特·道格特 / 鲍勃·彼德森 演员: 爱德华·阿斯纳 /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其它标题: Up / 沖天救兵
小男孩卡尔(Carl Fredricksen)怀揣着对于冒险的热爱偶遇假小子艾丽(Ellie),而艾丽把整个屋子当成一艘大飞船游戏居然使他对这个女孩子有些着迷,相同的爱好最终使两个人成为了一生的爱侣。
他们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要去南美洲的“仙境瀑布”探险,但直到艾丽去世,这个梦想也未能实现。终于有一天,曾经专卖气球的老人卡尔居然用五颜六色的气球拽着他的房子飞上了天空,他决定要去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梦想。令卡尔始料不及的是,门廊居然搭上了一个自称是“荒野开拓者”的小男孩小罗(Russell),小罗的喋喋不休让卡尔对这个小胖墩格外讨厌。
一老一少在飞行中经过了千难万险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仙境瀑布”,在相处过程中卡尔发现小罗其实是个惹人怜爱的孩子。在步行穿越一座森林时,他们遇到了不会飞的大鸟凯文(Kevin)和一只会说话的狗狗逗逗(Dug),让老人惊讶的是他们还遇到了他少年的崇拜偶像——探险家查尔斯·蒙兹(Charles Muntz),而且他发现蒙兹居然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坏人。这时,老人离自己的梦想之地只有一步之遥……
本片荣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最佳配乐2项大奖。
一网情深 豆瓣
作者: 李开复 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本书是李开复在“开复学生网”(现我学网)上和中国青年学生三年对话内容的梳理和总结,它不仅凝结了李开复和三十万位注册访问者“零距离”接触的思想火花,也有多位热心网友、专家、志愿者的回帖、建议和文章,供大家参考。李开复对内容重复的问题进行了合并整理,对过于零碎的文字进行了过滤浓缩,最后按照话题内容做了简单的分类。无论问题还是回答,都使它们保持了原有的对话感和现场感,把当时那种无拘无束、自由开放的交流气氛传递给读者。
激荡三十年(下) 豆瓣
所属 作品: 激荡三十年(下)
9.0 (56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 1
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书中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所属 作品: 看不见的城市
9.1 (26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2009) TMDB 豆瓣 I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7.5 (1475 个评分) 导演: 大卫·叶茨 演员: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 艾玛·沃森
其它标题: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 哈利波特6:混血王子的背叛(港/台)
这一集中,食死徒开始肆无忌惮横行于麻瓜和魔法两个世界中,霍格沃茨内忧外患,危机重重。邓不利多(迈克尔·甘本 Michael Gambon 饰)带着哈利(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Daniel Radcliffe 饰)辗转找到隐居多年的霍拉斯·斯拉格霍恩,请他出山接替斯内普(艾伦 ·里克曼 Alan Rickman 饰)担任魔药学的老师。霍拉斯曾经教授过无数优秀的学生,而汤姆·里德尔——伏地魔——正是他最出色的一名弟子。邓不利多深信霍拉斯保有伏地魔不死身的秘密,他希望哈利能够说服霍拉斯。
另一方面,德拉科·马尔福(汤姆·费尔顿 Tom Felton 饰)宣誓效忠伏地魔,他想方设法将食死徒引入霍格沃茨。而此时,罗恩(鲁伯特·格林特 Rupert Grint 饰)、赫敏(艾玛·沃特森 Emma Watson 饰)他们却还沉浸在青春的躁动中,全然不知黑暗正渐渐逼近……
激荡三十年(上)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激荡三十年(上)
8.9 (79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1
上卷记载1978-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
《激荡三十年》的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作品,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