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
九三年 豆瓣
所属 作品: 九三年
8.6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维克多·雨果 译者: 郑永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九三年(插图本)》是享誉世界文坛的法国浪漫主义巨匠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和他的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生死搏斗场面。小说最后:死里逃生的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尽。《九三年》可以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和人道精神的最终显示。
马尔多罗之歌 豆瓣
Les Chants de Maldoror 所属 作品: Les Chants de Maldoror
8.8 (34 个评分) 作者: [法] 洛特雷阿蒙 译者: 车槿山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10
天才、有罪的少年,
美与邪恶的混合体,
几代大师膜拜的偶像,
留给世人的唯一一部
奇书中的奇书
◎ 编辑推荐
☆《马尔多罗之歌》是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天才之作,问世近五十年不为人知,经安德烈·布勒东为首的超现实主义者推重后,对现代艺术与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 本书影响了不可胜数的艺术家、作家、导演:画家奥迪隆·雷东、达利、勒内·玛格丽特先后为本书配图。除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超现实主义者之外,纪德、加缪、帕斯、亨利·米勒、约翰·阿什伯利等大作家、大诗人都盛赞此书。还启发了戈达尔、寺山修司等电影导演的创作,影响仍在继续。
☆ 洛特雷阿蒙常在深夜写作,通过大声朗读、弹奏钢琴和弦,锻造语句。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此次再版收录了他的全部创作,除杰作《马尔多罗之歌》外,还包括《诗一》《诗二》及存世的七封信。
◎ 内容简介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长篇散文诗,由六支歌组成,每支歌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围绕主人公马尔多罗,六支歌飞速展开,各种事件接踵而来,创造出一个畸形、奇异而梦幻的世界,一切都处在兴奋中,处在变形中,处在施暴、攻击、摧毁的激流中,行动的快乐浸透了全书。此外还收录了《诗一》《诗二》两个散文片段以及七封信。
◎ 名人推荐
我一定要明确指出,依我看,对某些人的崇拜是值得怀疑的,尽管这些人表面上显得那么伟大。惟一的例外是洛特雷阿蒙,那些在经过时留下了某种模糊痕迹的人,在我看来就不是这样。
—— 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创始人
我认为,布勒东、阿拉贡和苏波等人构成的小组最美的荣誉在于发现并宣布了令人赞叹的洛特雷阿蒙的文学与超文学的重要性……他在19世纪全然没有影响,但他和兰波一起,也许还超过兰波,却成为明日文学的大师。
—— 安德烈·纪德,1947年诺贝尔奖得主
为了揭示人的梦境,关键在于不去贬斥知觉。要求于诗人的不是放弃而是极度的自律。我们需要一种关于诚挚的高明形式:真实性。在过去的世纪中有一类诗人,他们代表了浪漫主义——诺瓦利斯、奈瓦尔、波德莱尔、洛特雷阿蒙——的隐秘分支,给我们指明了道路。……这位诗人(洛特雷阿蒙)发现了表现心理剧变的形式。
—— 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贝尔奖得主
对洛特雷阿蒙,我们只有猜测,绝无肯定,绝无逻辑(我们的逻辑)。所以《马尔多罗之歌》才是最有效的诗歌,因为他持续地让我们感到不安,尽管我们有确切的理论。他仍然是危险的……他在无意间以夸张、玩笑的方式在文学的谎言中重新发现了真理。他比任何诗人都更好地重新发明了语言和艺术的意义,这是生活的咒语。他否定了统一的文体,但这是为了显露真正的文体,真正的逻辑,即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习俗。他从人类思想史的一极跳到了另一极。
—— 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的前辈是乔纳森·斯威夫特,他的首席执行者是萨德侯爵……洛特雷阿蒙是一位黑信使,预示死亡幻觉和虚弱的噩梦即将来临。
—— 亨利·米勒,美国小说家
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是黑色圣经……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基本的梦想文本。
——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太阳帝国》作者)
至少从洛特雷阿蒙开始,文学赢得了发疯的权利。
—— 罗兰·巴特
《马尔多罗之歌》是关于可怖力量的一个谜团。
—— 雅克·德里达
洛特雷阿蒙的作品对我们而言就像是一种真正的好斗现象学。它是纯粹的好斗,甚至在人们曾经谈论的纯诗这种文体本身中也是如此。
—— 加斯东·巴什拉
洛特雷阿蒙是——但愿大家能宽恕我——我所知道的惟一的法国悲剧诗人。
—— 皮埃尔·勒韦尔迪
给你们的私人书房装上一个能随意沉浮的装置吧……打开洛特雷阿蒙,整个文学便像一把雨伞般翻转过来,合上他,一切又立即恢复正常。为了在家中享受一种完美的智力舒适,给你们的书房装上《马尔多罗之歌》这一装置吧。
—— 弗朗西斯·蓬热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文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论文,试图追求那种一般而言是为诗歌保留的形式,如果这些作品像诗歌一样成功地强加给我们这样的观念:文学是一种实验,阅读与写作不仅属于一种揭示意义的行为,而且还构成一种发现的运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一切归功于洛特雷阿蒙的探索和疯狂。
—— 莫里斯·布朗肖
它(《马尔多罗之歌》)像一本破旧、翻皱了的关于打破文学规则的规则手册。……每当我滑向那些俗滥的文学陈套,就会感觉到后脖颈上马尔多罗沉重的呼吸。……洛特雷阿蒙是颠覆高手。年轻孩童和母鲨们,当心。
—— 理查德·米尔沃德,英国小说家
埃梅短篇小说精选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马塞尔·埃梅 译者: 李玉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1
马塞尔·埃梅的短篇小说以奇巧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将现实主义内容与怪诞形式相结合,形成其鲜明的艺术特点。本书共收入其短篇小说28篇,几乎囊括了作者的所有名篇佳作。比如《穿墙记》《图发尔案件》《死亡时间》《铜像》《生存卡》《假警察》《侏儒》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谷歌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9.0 (179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小说依托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
爱与做爱,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昆德拉所说:“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鼠疫 Goodreads 豆瓣
La Peste 所属 作品: 鼠疫
9.1 (434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局外人 Goodreads 豆瓣
L'Etranger 所属 作品: 异乡人
9.1 (8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柳鸣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然而,局外人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由这个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尔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
包法利夫人 豆瓣
Madame Bovary 所属 作品: 包法利夫人
9.1 (73 个评分) 作者: [法]福楼拜 译者: 周克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本书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这部在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通过外省农村少女爱玛在修道院受到与自己出身完全不相称的贵族教育后,又受到消极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在嫁给平庸无能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做续弦后由失望逐步陷入堕落的泥潭,最后在高利贷逼迫下服毒自尽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法国19世纪中叶恶浊的社会现实,被公认为巴尔扎克之后法国第一部杰作。
不朽 豆瓣
所属 作品: 不朽
9.3 (1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王振孙 /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不朽》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奈何状态当中。故事通过一个在游泳池畔向游泳教练做手势打招呼的一个场景开始,精炼地体现了昆德拉的高妙小说艺术创造力。这本书利用小说的方式来谈不朽,而不是像谈哲学那样。他对不朽下的定义也很简单:对不朽来说,人是不平等的。必须区別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
情人 豆瓣 Goodreads
L'Amant 所属 作品: The Lover
8.0 (596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纸老虎 豆瓣
Tigre en papier 所属 作品: 纸老虎
作者: (法)奥利维埃·罗兰 译者: 孟湄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9
整部小说自始至终以“你”这样一种第二人称方式讲述发生在1968年前后的故事,作者奔腾不息记忆中的鲜明印象浮现在读者眼前:激情的人生既充满了对真理的向往,也往往与荒唐互相交织。小说通过作者强烈的视觉和动态感受的描写,反映出一个特殊时代看似轻狂却包含着年轻人强烈精神追求的特殊体验——这里有对革命的狂热梦想,也有无法禁锢的身体欲求。小说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将时间、事件与时代特定的人物环境及语言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种连续不断、欲罢不能的阅读效果。
我曾经是毛主义者……我们那时候反对“崇拜书本”。我们相信文化革命意味着持久地反抗所有的权力,质疑所有的等级,我们认为对抗共产主义制度里的官僚主义,这是绝对最受大众欢迎的武器。我们那时很天真,年轻是会这样的,经常。
现在,这段历史在我自己眼里几乎是难以置信的。我们已经到了做祖父母的年龄,我们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孩子们,他们怎么能理解它呢?但是我相信一个作家是可以起作用的,特别是:把正在消失的事用生动的回忆保存下来,告诉现在的人们过去曾经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是在怎样的废墟上建立的。
奥利维埃•罗兰《写给中国的读者们》
2019年12月9日 已读
“十三嘟囔着,从兜里掏出一副墨镜……嘴里说着毛主席是红太阳,他为人民谋幸福……就这么样,玛丽,你跟十三的女儿说,他就这么下去了。”戴上墨镜冲向红太阳,如同带着雨伞祈雨,他在死前达到了最干渴焦灼的虔诚,昭示这段无家可归的大历史的终结。
1968 奥利维埃·罗兰 法国文学 长篇小说
二十年后 豆瓣
所属 作品: 二十年后
作者: [法国] 大仲马 译者: 罗国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
《二十年后(彩色插图本)》主要内容:1624年,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出任首相,实行铁腕统治,与以王后安娜·奥地利为代表的大贵族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结束了亨利四世遇刺后的贵族骚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王权。1625年,对抗王权的新贵族势力胡格诺教派,勾结英国在拉罗舍尔举兵造反。黎塞留率兵围攻,于1627年平定反叛。《三剑客》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历史背景下。
加斯科尼贵族子弟达达尼昂来到巴黎,投靠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队队长特雷维尔,与阿托斯、阿拉米斯和波托斯三个火枪手结成生死之交。王后安娜·奥地利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有私,把国王赠送给她的一个钻石坠子转赠给他,以示留念。与王后有隙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派女间谍米拉迪潜入英国,盗出钻石坠子上的两颗钻石,然后建议国王举行舞会,请他要求王后届时佩戴他所赠的钻石坠子出席,以图制造丑闻,使王后名誉扫地,同时打击路易十三。舞会日期临近,王后惶然无计,幸得心腹侍女波那瑟太太献策,请达达尼昂相助。达达尼昂钟情于波那瑟太太,爽快答应。于是,他约定阿托斯、阿拉米斯和波托斯三位朋友同赴英国。途中,他们遭到黎塞留手下人的追杀围堵,阿托斯等三人受重伤。只有达达尼昂成功抵达英国,取回白金汉公爵不惜重金修复完好的钻石坠子,在舞会开始前不到一小时交到安娜·奥地利手里,化解了她的危机。
三个火枪手 豆瓣
Les Trois Mousquetaires 所属 作品: The Three Musketeers
作者: 大仲马 译者: 金孩 2011 - 6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三个火枪手(全译插图本)》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重要作品。大仲马1802年生于巴黎附近的维莱科特雷县。他的父亲是拿破仑的一名将领,因对拿破仑远征埃及不满,遭到冷遇。大仲马青少年时代就拥护革命,痛恨王权。1830年他积极参加了旨在推翻复辟王朝的“七月革命”。后又反对拿破仑第三,因而被迫流亡,长期住在布鲁塞尔。晚年他曾去意大利,参与加里波第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
大仲马只上过几年小学,学识靠自学而得。他很早就表现了文学才能。最早他从事戏剧创作,后转入小说的写作。
30年代中期,他开始创作历史小说。他的小说大多是先在报刊连载,然后编印出版。《三个火枪手》发表于1844年。同年发表的还有《基督山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