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算是赶上了 - 标记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0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2022年3月13日 已读
心碎
赶掐抅掐 豆瓣
Ghachar Ghochar: A Novel
8.1 (11 个评分) 作者: (印) 维韦克·尚巴格 (Vivek Shanbhag) 译者: 张馨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0
“印度契诃夫”维韦克•尚巴格 经典作品
见证转型时期社会的文学杰作 被誉为近十年来最好的印度小说
《纽约时报》《卫报》年度图书,入围都柏林国际文学奖
我在家里的公司挂着闲职,经常在班加罗尔的街角咖啡屋待着。那天,一切如常,我举起一杯水,杯子却莫名其妙在手中破裂。妻子阿妮塔还没从娘家回来,确切来说,恐怕再也不回来了。她还在生气吗?发生了什么意外?盯着从指尖流出的血,我回想起阿妮塔衣橱里的秘密、小爹阴沉的脸、餐桌旁关于谋杀的玩笑……我僵住了,试图理清思绪,但脑中一片空白,只有四个字不断闪现:赶掐抅掐。
赶掐抅掐,这曾是阿妮塔童年的秘密,是她对我的爱与信任;赶掐抅掐,也是理不清的家务事,乱了套的婚姻,是深陷其中无法逃脱的暗网。
在自创的文字漩涡里,印度作家尚巴格带领读者走进经济转型时期小人物的内心,穿梭于面对种种困境时的阴暗、迷惘与犹疑。作品以一家之事见社会之大观,主人公的家庭悲剧实则是当代印度社会新旧矛盾激化、道德信任危机重重的缩影。
2022年3月12日 已读
八月炮火 豆瓣
The Guns of August
8.6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巴巴拉·塔奇曼 译者: 张岱云等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8
精彩无比的一战经典之作,普利策奖委员会也为之“绕道”颁奖。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被誉为“历史学者中的艺术家”,她的写作,令人沉浸、着迷。
是什么让世界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肯尼迪总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化解美苏危机。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经典作品,以精彩笔法展现帝国时代的终结战“一战”是如何开启并迅速陷入僵局,叩问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影响冷战高潮时期美、英等国决策者,对当今世界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以充满悬疑感的叙事手法和极富文学性的笔触还原历史场景,真正让人身临其境;深入挖掘信件、电报、日记甚至情书等资料,带读者走入时人内心,用极为人性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决策者。
★ 威廉·夏伊勒、费正清、肯尼迪总统,《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卫报》等盛赞推荐,普利策奖得主、著名历史学者罗伯特·马西专文导读。
★ 精选42幅一战关键人物和战时场景的珍贵照片;全新绘制10幅关键战役的作战地图。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9)——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名家推荐】
当代最佳书籍之一……全书从头到尾都吸引着我。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
《八月炮火》推出后立即洛阳纸贵,空前成功,书评争相推介,口碑迅速传开,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一睹为快。肯尼迪总统特别订了一本送给当时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他的阅读心得是:当代政治家必须尽可能避免陷入1914年8月大战的陷阱。普利策奖捐款人已立下规章禁止颁发历史类奖项给主题与美国无关的著作,但是委员会还是找到名目,颁给作者塔奇曼“非虚构类奖”。《八月炮火》让作者一举成名,她的作品深入人心且文笔流畅优雅,但是大部分的读者只需要知道这本新书的作者是“巴巴拉·塔奇曼”这块金字招牌。
——罗伯特·马西,历史学者,凭《彼得大帝》获普利策奖
大约在十多年前,我看到了巴巴拉·塔奇曼的著作《八月炮火》,初翻几页,就深深被作者气势恢宏却又细致入微的写作方法吸引住了。……她讲究遣词用句,既要文字言之成理,又要读者读之有味;她极注重营造气氛,让读者身临其境。她的书,潇洒精彩,干净利落,没有赘语,如同卡拉瓦乔式的洞察细腻和落笔精准,也有卡拉瓦乔的不拘一格。……
当下中国出版界,各类粗制滥造的历史读物比比皆是,生动严谨的良心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塔奇曼的著作,为那些热衷“编写”历史的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姜鸣,历史学者
在大战(一战)爆发前夕,欧洲国家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金融家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他们对于政治领袖与军事谋略家加诸于自己的战争浩劫风险浑然不觉。
《八月炮火》一书点出了许多让人深思的历史吊诡与荒谬。一批深谙治国之术与权力均衡游戏的统治精英,他们机关算尽,最后却无法避免让自己成为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他们精心布置的军事盟约与政治承诺,最后却成为冲突升高过程中的重力加速器。
—— 朱云汉,“中研院”院士,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美国政治学会理事
巴巴拉·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任何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美国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
只要具有足够的艺术性,专业历史题材作品也可以达到文学的高度。这部著作极佳地阐释了这一点。
——《纽约时报》
一部精彩的军事史,她笔下的一战首月,其精彩程度正如丘吉尔所说,“戏剧也无法企及”。
——《新闻周刊》
比小说更具戏剧性……高超的叙述,精妙的结构,优雅的文笔,从始至终都保持极佳的节奏。
——《芝加哥论坛报》
【内容简介】
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本书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巴巴拉·塔奇曼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带读者走入时人时事,忘记已知结局,使故事悬念感十足。她对人物的刻画尤其传神,且能冷静地跳过道德判断,避免苛责,用极为人性的笔法描述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人如何将世界引向希腊悲剧般的结局。
2022年3月6日 已读
东霓 豆瓣
作者: 笛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7
这一本以东霓为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呈现出一个东霓眼中完全不同的郑家,完全不同的世界。东霓的爸妈常年争吵,因此家庭关系紧张,高中毕业之后就去国外谋生的她,认识了一位博士方靖晖,并与他结婚,在大家都以为东霓终于找到属于自己幸福的时候,东霓怀孕生下了畸形儿,又因感情不和与方靖晖离婚。西决一直反对东霓利用自己的孩子与方靖晖争夺财产,在又一次争吵中,东霓冲动之下说出了郑氏家族鲜为人知从祖辈开始便精心维护的秘密,给真正最关心她的人留下永远难以磨灭的伤害……故事结尾处,东霓放弃了很多,失去了很多,唯一剩下的,还是她的勇气和热情。她带着自己的秘密重新出发了……
对于笛安来说,“龙城三部曲”这部作品是特别的,它是笛安创作的第一部系列小说;它为笛安赢得了众多奖项与畅销口碑;它将传统文学的审美、纵深与青春文学的偏于通俗、贴近市场完美地融合;它证明了笛安的野心和与之相匹配的实力;它记录了笛安对自己审美标准的质疑、煎熬、再确立的过程。如果说《西决》是湖泊,舒缓隐忍;《东霓》像瀑布,恣意坚韧;那么《南音》就是深海,波涛暗涌却又包容万象。
2022年3月5日 已读
慕尼黑 豆瓣
Munich
作者: [英] 罗伯特·哈里斯 译者: 王林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9
★ “在读它的时候,就算房子着火了,我可能也注意不到……”
★ 世界顶级历史小说家、百万级畅销书作家罗伯特·哈里斯
★ 用小说笔法生动呈现慕尼黑会议前后的历史细节
★ 入围《泰晤士报》、《每日快报》、《旁观者》周刊、《旗帜晚报》年度图书
【内容简介】
1938年9月,希特勒一心一意要发动战争,而英国首相张伯伦不顾一切地试图维护和平。当张伯伦的专机颠簸着飞过英吉利海峡,希特勒的专列无情地从柏林南下时,两个年轻人也带着各自的秘密踏上旅途。
休·莱格特是张伯伦的私人秘书之一,德国外交官保罗·哈特曼则是反希特勒团体中的一员。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们在牛津大学结为挚友;但自六年前在慕尼黑不欢而散后,他们就彻底断了联系。欧洲的未来危如累卵,他们注定要在慕尼黑重聚。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你会背叛谁?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国家,还是你的良心?
【本书荣誉】
从头到尾都紧抓人心……《慕尼黑》精准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情绪:怀疑与恐惧、政治阴谋、纳粹机器的狂妄自大,以及人们因战争得以避免的错觉而产生的欢欣鼓舞之情。十分精彩。
——西蒙·汉弗莱斯,《星期日邮报》
哈里斯的智慧、判断力和对细节的洞察力无人能及……他的研究是如此无懈可击,以至于就算删除所有的间谍小说要素,《慕尼黑》也可作为一本历史读物出版。哈里斯对英国最受非议的首相的处理是如此有力,如此具有说服力,是我在虚构作品中读过的对政治人物最触动人心的刻画。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部充满智慧的惊悚小说……在历史细节上一丝不苟。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推荐语
让人爱不释手到了危险的地步:在读它的时候,就算房子着火了,我可能也注意不到……
——杰克·凯里吉,《星期日快报》
哈里斯在每一个转折点都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真实感人地展现了张伯伦如何基于正确的理由做了错误的事……
——《每日快报》年度图书推荐语
一个关于个人关系和政治戏剧的精彩故事……非常非常值得一读。
——文斯·凯布尔,《旁观者》周刊年度图书推荐语
2022年2月27日 已读
碎玉投珠 豆瓣
作者: 北南 2020
古玩行没一个缺心眼儿的。 退一步兄友弟恭,进一步情义深重。 丁汉白:“这行最喜欢的就是玉,料分三六九等,人也分龙凤蝼蚁,我既名汉白,自是配得起良玉。” 纪慎语:“师哥一向都是拔尖儿的。”
2022年2月11日 已读
勉勉强强
昨夜 豆瓣
Last Night
7.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詹姆斯·索特 译者: 张惠雯 海南出版社 2022 - 1
🌃
十篇彗星般的故事,
照见男女之间最隐秘的关系,以及关系变化的时刻。
索特以其强悍精准的写作,照亮了人们竭力隐藏的角落,并将他们困在当场,无法脱身;捕捉事情意外失控的瞬间,并挖掘出那一瞬间的全部美丽、恐怖、心酸、爱、欲望、悲伤与困惑。
🌃
你会如何选择,在生活与虚假的生活之间?
生活仿佛一座火葬用的柴堆,他的生命就被他摆在这柴堆上。
这就是为何他看起来那么纯洁——他已给予一切。每个人说起自己的生活都撒谎,但他不对自己的生活撒谎。他把它变成一首高贵的哀歌,其间贯穿着你曾拥有的,你似乎能一直拥有但永远无法真正拥有的。
🌃
短篇小说大师的“情色专辑”
《昨夜》应当被划为X级,并非因其情色(尽管确实存在),而是为了提醒毫无准备的读者,文中有着关于爱情毁灭与欺骗的残酷真相。
2022年2月4日 已读
暮色 豆瓣
Dusk and Other Stories
7.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詹姆斯·索特 译者: 雷韵 海南出版社 2022 - 1
🌇
日子如锡皮般纷纷砸下,所向披靡的晨光漂白了他的眼珠。
狭小阴暗的电梯间,她一层接一层下降,仿佛没入一个又一个十年。
他开始描述颜色和光线,一只蜂鸟身上那美丽的、微微闪光的绿。
他们静静躺着,双脚指向太阳。它的威力已经消退。风一路止歇下来,日光覆在他们身上,淡薄而又泛滥:温暖的片刻行将消逝。
——暮色将至,他们必须独自面对命运。
🌇
在某些时刻,生活被不可逆转地切分为过去和未来。只用一个句子,索特就能揭示出一个人的全部历史,渴望与恐惧、希望与需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人何以陷入如今的境地。
当然,人并不是马上就能意识到这些事情。它是像一出戏那样慢慢展开的,一幕接着一幕,另一个人的现实处境就发生了改变:生活正把他带往一个地方,在那里他拥有的一切都无法保护他,会让他赤着脚,孤身一人。
🌇
11个光影交替的时刻 1989福克纳奖获奖作品
“詹姆斯•索特仅用一个句子就能令人心碎”
2022年1月28日 已读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豆瓣 谷歌图书
Constellations: Reflections from Life
8.5 (55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希内德·格利森 译者: 卢一欣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 头发、血液、子宫、脸庞,爱与病痛构筑的女性生命星空;母职、艺术、创造、死亡,以书写逃离监禁的一次身体越狱
格利森以自己从小患病的经历出发,结合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发展中的女性身体呈现,以手术刀般的笔触书写身体在女性生命经验中的意义。
★ 介于文学随笔与社会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格利森展现出她身兼作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当下爱尔兰最受欢迎的女性作家之一,希内德·格利森的作品融合了散文、诗歌、文艺批评与个人回忆录等多种体裁,文字兼具理性思考和丰沛的情感。
★ 从身体病痛到恋爱结婚,从亲友离世到生命诞生,从社会变迁到文艺新潮,从回望历史到展望未来
通过这些文章,我们既可观望到一位女性充满苦难与幸福的丰富人生,也可透过社会观察家的智慧之眼,剖析女性身体在文化与社会中遭受的误解与伤害。
★ 2019年欧美年度好书,令女性落泪、男性自省的重磅力作
2019年爱尔兰图书奖非虚构大奖;2019爱尔兰年度畅销书NO.1
《卫报》《观察家报》《新政治家》《爱尔兰时报》年度好书
★ 新锐设计师汐和担纲装帧设计
封面优雅而温柔,细腻呈现遭受误解与伤害的女性肉身。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我们打造出自己多重的身体,如俄罗斯套娃一般,
但我们应该保留哪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版本?”
希内德·格利森在少女时代便罹患单关节炎,成年后又患上白血病,在病痛中度过了大部分青春岁月。为了寻求康复的希望,她曾到圣地卢尔德的圣泉中沐浴,却遭遇了信仰的幻灭。
她开始转向内心,探索自己的痛苦,接踵而至的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喜悦——坠入爱河,成为母亲。于是她又将目光转向身体之外,开始钻研历史、艺术、文学以及音乐,开始书写女性身体的亲密体验,从疾病中重生 在局限中寻找希望。
在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汇中,格利森如解剖身体般一一审视骨骼、头发、血液、子宫之于女性的意义,探讨深受爱尔兰宗教传统和父权思想影响下的当代女性,要如何在身体病痛、养育子女、身体自主、艺术创作之间寻求平衡。
2022年1月23日 已读
西决 豆瓣
作者: 笛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7
故事讲述了一个生活在龙城的郑家人的故事,首先登场的是长孙西决,西决的父母在他年幼时期就离开了人世,于是西决从小寄养在三叔三婶家。对于西决来说,他的理想生活就是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当一辈子老师,照顾叔叔婶婶们,做姐姐东霓与妹妹南音的坚强后盾,他也一直为此而努力着。西决与女朋友陈嫣感情稳定,却因为谈婚论嫁而分手,无意之中西决撞破了陈嫣的秘密,才知道分手另有缘由,那是一个关于郑氏家族的惊人秘密……随着西决的叙述,郑氏家族中不同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兄妹所经历的家庭矛盾、情感坎坷、人生曲折等一系列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一步步涌现……
2022年1月19日 已读
隔了十几年再读,我也发现了它的幼稚,生硬,矫情和浮夸。但它还是好。我突然理解了这十几年来笛安对我的影响。它是矫情的但也是浪漫的。是狗血的也是复杂而立体的。我现在总把“情感模式太低幼了”挂在嘴边,但现在的小说就是这样,无法面对狼藉和复杂,总是单一的,教条的,讨好的……也就是虚假的。而夸张并不代表不真实。
Know My Name 豆瓣
作者: Chanel Miller Viking 2020 - 9
'To girls everywhere, I am with you. On nights when you feel alone, I am with you. When people doubt you or dismiss you, I am with you. I fought every day for you. So never stop fighting, I believe you.'
Chanel Miller's story changed our world forever. In 2016 Brock Turner was sentenced to just six months in jail after he was caught sexually assaulting her on Stanford's campus. His light sentencing, and Chanel's victim impact statement, which was read by eleven million people in four days, sparked international outrage and action.
Know My Name is an intimate, profoundly moving memoir that exposes a patriarchal culture biased to protect perpetrators, a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designed to fail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ultimately shines with the courage required to move through suffering and live a full and beautiful life. Entwining pain, resilience, and humour, this breath-taking memoir will stand as a modern classic.
2022年1月13日 已读
知晓我姓名 豆瓣
Know My Name
9.5 (109 个评分) 作者: [美]香奈儿·米勒 译者: 陈毓飞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屡获大奖的现象级畅销书!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自传类大奖,《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时代》年度十大好书,《芝加哥论坛报》、《魅力》、Elle年度书籍,《科克斯书评》年度推荐回忆录;
☆ 震撼全美的勇气之书!希拉里、崔娃激赏推荐,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 要的历史文档之一;
☆ “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受害者实名讲述直抵人心,获取正义的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精神施暴;
☆ 与所有受伤的心灵同在!呈现受害者漫长的疗愈过程,将感动与力量带给每一颗有过创伤的心灵;
☆ 非虚构写作典范,优美的文学书写,清晰逻辑推理,透视美国Me Too运动的风起云涌。
————————————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性侵案震惊全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
面对法庭的不公审判,受害者化名为埃米莉发表法庭陈述,这份陈述被认为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性侵立法。
她不是埃米莉,她是香奈儿·米勒,一个华裔女孩,中文名字是张小夏。
她不是符号般的受害者,而将在书写中为自己、为所有曾遭受伤痛的女孩重新获得疗愈、尊严和力量。
————————————
这个美丽、饱含力量、重要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新寻回自我的行动,它值得被广泛阅读,尤其是下一代的青年男性。米勒的文字是我们的目标和地图。她是我们珍视的宝藏。——《纽约时报》
在《知晓我姓名》中,我们每分钟都与米勒同在,感同身受,在记录庭审的章节里甚至不忍卒读……米勒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平实、精准却感人至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米勒展现了一桩强暴案件的受害者获取正义有多么困难,这个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施暴。虽然米勒的笔触不时充满愤怒,但她始终致力于宽慰,向其他有同样受害经历的人提供获救的途径。《知晓我姓名》不仅激发我们的勇气,更在结局充满救赎的希望。——《华盛顿时报》
米勒与庞大的性侵受害者群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她将自己的痛苦放置于这个群体的普遍背景之中。在一个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世界里,《知晓我姓名》以毫不畏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坚毅、惊人的强大存在。——《卫报》
《知晓我姓名》既是公开的怆痛,也是自我的疗愈,既是沉默的饮泣,也是大声的呼喊……它不仅仅是一份成功的控告书,也是一只向你伸出、邀请你与她共同战斗的手。——Elle
2022年1月7日 已读
译本太“直”了,没有展现出张小夏的文笔,扣一颗星
黄金时代 豆瓣 谷歌图书
9.2 (8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6
★【王小波成名作、代表作、不朽之作!】从构思到定稿,重写数十次,雕琢二十年!
★收获无数赞誉,不容错过的文学经典!【获《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第十三届《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
★国民级文学大师,永远有人正在爱上王小波:罗翔、肖战、朱一龙、李诞、冯唐、麦家、 高晓松、撒贝宁、达达乐队彭坦、张译、姚晨、双雪涛、韩松落、马伯庸、蔡骏……——都已实锤表白!
★李银河郑重授权,亲自审定:依据王小波生前定稿逐一勘校,修订多年讹误。
★收入王小波2篇长文,讲透《黄金时代》的爱与美。
★匠心设计,满版印金,随书附赠精美藏书票。
=======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成名作,亦是重写数十次、雕琢二十年的代表作,含《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3个篇章,展开主人公“王二”3个不同人生阶段:青年时豪情万丈,以不屑、逃离对抗荒诞的年代;三十而立,努力融入时代的洪流,尽力扮演一个好丈夫、好教师、好公民的角色;年届不惑,往事历历在目,暴毙的贺先生、时运不济的李先生、嫁作他人妇的女友……他方意识到,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这似水流年。
在作者看来,“王二”只是一个符号,由其串联起的故事拥有共同的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正是如此地活着、存在着,所以没有什么比这更宝贵、更值得书写的故事。
“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在我的小说里,这些障碍本身又不是主题。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王小波
2021年12月31日 已读
布鲁克林 豆瓣
Brooklyn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9
★ 《卫报》“21世纪百佳图书之一”
★ 2009年英国科斯塔年度小说奖获奖作品
★ 2009年入围布克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
★ 改编同名影片获2016年奥斯卡奖三项提名
……
一九五零年代初,爱尔兰东南部小镇恩尼斯科西。小镇姑娘艾丽丝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所以突然有一天去美国工作的机会降临时,人人心里都知道,她必须去。艾丽丝告别亲人和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布鲁克林,住进拥挤的集体公寓。这里有房东太太挑剔的目光,有其他租房的姑娘微妙的妒忌和猜疑,令她愈发感到孤独。
全新的生活节奏令艾丽丝渐渐淡忘背井离乡的痛楚——白天在百货商店当营业员,晚上到大学夜校进修,周五的傍晚还去教堂聚会、跳舞——她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新的快乐。正当她陷入热恋之中时,家乡来的消息令她必须赶回家;她将面临的,不是回归过去的生活,而是必须在家乡新的生活与布鲁克林奋斗、扎根的未来之间,做出抉择。
《布鲁克林》是一个关于漂泊与回归、挚爱与痛失、个人的自由与责任的故事,沉静、细腻而温柔。托宾创造了令人难忘的女主人公艾丽丝•莱西,也创作出一部感情饱满的杰作。
……
托宾讲述了一个非常饱满的故事,用节制、简洁而有力度的文笔,令最细小的心理颤动都能感动人心。透过女主人公艾丽丝小心翼翼的眼睛,即便布鲁克林最老套的日常活动都带上一种微妙的陌生感。在这部以漂泊他乡为主题的小说中,托宾摒弃夸耀与感伤的情绪,让我们重新领悟到:漂泊他乡,就会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
——《纽约客》
读托宾的书就好像观看一位画家一笔一笔地画,突然间,完成的画面就呈现出令人震撼的效果。《布鲁克林》可与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相提并论。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美国人对爱尔兰移民经历的反应往往流于夸张……而科尔姆•托宾的《布鲁克林》是一本节制、低调的小说,没有外露的热情和造作,充满着真实的细节,并以情感的涟漪和足以改变任何人生的疑虑推动情节发展:这部小说给读者带来严肃的阅读愉悦感。
——《每日电讯报》
优美呈现了一幅五十年代布鲁克林和爱尔兰乡镇生活的画面……我认为,托宾对于女性的真实刻画在当世男性作家中无人能及。
——《丑闻笔记》作者卓依•海勒
2021年12月27日 已读
不对称 豆瓣
Asymmetry
6.8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莉萨·哈利迪 译者: 陈晓菲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1988年,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男孩站在祖母家的屋顶上抽着烟,望着远处的底格里斯河,对身旁第一次回老家的十二岁弟弟讲起了自己的十二岁,讲起七十年代里那些酷热的夏夜,父母把床垫搬上屋顶,一家三口在河面吹来的凉风中好眠。
他就躺在月光下,说等着瞧吧弟弟,要不了多久,我们的国家就会再次强盛起来。道路平坦宽阔,吊桥闪闪发光,遍地都是五星级酒店;情侣们一窝蜂地飞到巴士拉去度蜜月,小学生在乌尔的神庙前面摆拍,背包客把阿斯卡里的明信片寄回家,夕阳红旅客会把一罐罐的尤苏菲耶蜂蜜塞进行李箱;巴格达将会成为奥运会主办城市,美索不达米亚雄狮队将会赢得世界杯;战争会彻底结束,巴比伦哈特拉尼尼微的遗迹都将免费开放,连安保都不需要。人们将从四面八方涌来,亲眼见证伊拉克的古老与美丽。
十几年后,哥哥失去了音讯,急着去找他的弟弟困在机场,被入境检查员反复盘问:你哥哥是什么人?你要去伊拉克做什么?
他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哥哥时的样子,他像个巨人一样靠坐在塑料花园椅上,把肱二头肌上看不见的尘屑掸掉,然后抬起脸,目光扫过向西飞驰的云彩,像是在看一出穿越库尔德天空的出埃及记。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向世界施加力量的生灵,而不是相反。原来,这样的一个人也会消失。
在所有的大地上,人们正在四面八方地涌来和死去。
✈️
其他人也会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多吃蔬菜、跑步和阅读,而从不担心下个月会破产、宵禁或断电吗?
其他人也会在电视上无声地看棒球赛吗,看到运动员长时间悬停在空中时也会想到尼金斯基吗?
其他人也会向别人隐瞒爱人吗,因为这要比向自己隐瞒自己容易得多?
其他人也会想上帝有没有在下周为自 己安排一场巴士车祸吗,在面对无可名状的命运时?
其他人也曾见过一个名叫热纳维耶芙的女孩吗,一条白金色的马尾沿着她的脊背垂到腰际?
其他人也会暗自写作吗,在被世界抹除之前把自己的存在用白纸黑字记下来?
其他人也以为自己是真实的人吗,经受着真实的生活,以及音乐会中真实的一声枪响?
一个正陷于和著名作家的忘年恋并逐渐成长为有抱负小说家的年轻白人女性助理编辑有可能理解一位想转机去库尔德寻找失联哥哥却被英国移民官扣留在机场的中年伊拉克裔男性经济学家吗?
✈️
《不对称》由三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探讨了激发并持续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不对称:性别、年龄、权力、才华、财富、声明、地域、种族、宗教……与正义。
第一部分名为“愚蠢”,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位二十出头的美国助理编辑爱丽丝与比她年长四十五岁的著名作家埃兹拉·布雷泽的“爱情”故事。
第二部分名为“疯狂”,以第一人称回忆了伊拉克裔美国经济学家阿马尔的生平。他此行飞往伦敦,是为了转机去库尔德斯坦,寻找失联的哥哥,却意外地被移民官员扣留,在希思罗机场的一间拘留室里度过了2008年的最后一个周末。
第三部分是布莱泽的访谈,我们将从中领会整本书最核心的秘密,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将袒露出前所未有的含义——“一场坠入兔子洞的未知之旅。翻过全书的最后一页,读者会忍不住回到开头,反复体会哈利迪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颠覆整个故事的。”(《华盛顿邮报》)
“哈利迪几乎同时写下了一部匿名的纪实小说,一部思想小说和一部关于政治参与的元小说。”(《纽约时报书评》)同时,《不对称》也是一个人蒙着面纱的肖像——一个决心超越她的出身、她的特权、她的天真的人。
“在她的笔下,‘不对称’不只存在于野心与成就之间、年轻女性与年长男性之间,更存在于西方与其他地区,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由此提出了关于想象力和共情能力的局限性的问题:我们能否跨越性别、种族、国籍和权力的界限来理解彼此;一个人愿意为理解素不相识的人付出多少努力,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做到和做不到这一点。”(《纽约客》)
2018年,《不对称》英文版的出版被媒体形容为一场“文学事件”,风靡一时,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它的知名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metoo运动的热潮,以及知名老作家和女文青之间的八卦。然而,从阅读中我们很容易便能意识到:书中人与人的关系远非简单的权力关系可以概括,而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自传性也并非噱头,而是以整个现实世界与这部小说互文,从而拓宽了叙事的景深;而且,莉萨·哈利迪也志不在此——
“你在写这个吗,我们的事?”
“没有。”
“那你在写什么?”
“其他的人。”
……
无论如何,《不对称》都迫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一个更积极的观察者。
2021年12月7日 已读
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豆瓣
6.9 (29 个评分) 作者: Sally Rooney Faber & Faber 2021 - 9
Alice, a novelist, meets Felix, who works in a distribution warehouse, and asks him if he'd like to travel to Rome with her. In Dublin, her best friend Eileen is getting over a break-up, and slips back into flirting with Simon, a man she has known since childhood.
Alice, Felix, Eileen and Simon are still young-but life is catching up with them. They desire each other, they delude each other, they get together, they break apart. They have sex, they worry about sex, they worry about their friendships and the world they live in. Are they standing in the last lighted room before the darkness, bearing witness to something? Will they find a way to believe in a beautiful world?
2021年11月27日 已读
沙丘 豆瓣 Eggplant.place
Dune
7.6 (14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兰克·赫伯特 译者: 潘振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2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哈勃用望远镜揭开了河外星系的神秘面纱,我们才知道宇宙中还有千亿个银河系。
“自由号”发现了黑洞的存在,我们才知道也许宇宙之外还有宇宙,我 们只是永恒中一颗微小的沙粒。
-
一切会思考的机器都被摧毁后,宇宙的焦点重回人类之间的争夺。行星厄拉科斯——人类梦寐以求、竞相抢夺的“香料”的唯一产地,在这里上演着权术与背叛、恐惧与仇恨、希望与梦想的太空歌剧。人们常常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这颗干旱的星球——沙丘。
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少年保罗在这里抗争着他的宿命。在命运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却又如此的强大……
——————————
◆《沙丘》是伟大的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的传奇代表作。
-
◆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
-
◆美国亚马逊“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
◆BBC“英国最受欢迎的100本书”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科幻•奇幻小说TOP100”
-
◆摘得《轨迹》杂志“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桂冠
-
◆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经典。
-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
◆《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
◆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全球销量已突破1200万册。
-
◆《沙丘》被改编成红遍全球的即时战略游戏的鼻祖《沙丘魔堡》,由此衍生出的《红色警戒》《星际争霸》几乎成为每台电脑上的必装品。
-
◆催生了《星球大战》《阿凡达》等经典科幻电影。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图书馆杂志》
-
科幻小说史上的里程碑。 ——《芝加哥论坛报》
-
这部作品所描绘的外星星球比其他科幻作家所描绘的更完整、更细腻,完美地平衡了技术描写和心理描写。 ——《华盛顿邮报》
-
随着气候变化、中东局势、能源危机层出不穷,《沙丘》比50年前更具现实意义。如果你还没看过,的确该找来读读。 ——《纽约时报》
-
赫伯特对于这个星球的创造,包含了复杂的情节发展,以及对生态、宗教、政治和哲学,是科幻史上一个伟大而又影响深远的成就——《路易斯维尔时报》
-
极强的感染力,情节令人信服,绝对天才的创意。——《星船伞兵》作者罗伯特•A•海因莱因
-
《沙丘》在故事的生动复杂方面,《沙丘》同金庸的小说有的一比。《沙丘》又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这里面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生态学,未来学等等,更把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目的放在一个宇宙的尺度上进行终极思考,这个规模恐怕又是金庸所不及的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
-
独一无二。只有《指环王》可以与之媲美。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
-
如果你只读过这部杰作的外延或改编作品,你都不算真的了解《沙丘》是怎么回事。这是一次“必须通过阅读才能完全领略的全沉浸式的体验”。——《合成人》作者帕特•卡蒂根
-
现代科幻史上的标杆之一,想象力创造上的丰碑。 ——美国科幻作家P•斯凯勒•米勒
-
在16岁那年,我第一次被《沙丘》打动,它成了我心目中的神作。八年来,很少有书能撼动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包括《权力的游戏》、《基地》、《安德的游戏》和《指环王》。于是,我又重读了一遍《沙丘》,发现16岁那年的感动历久弥新。真的有那么棒吗?当然了! ——读者评论
-
我经常默念书中的“恐惧是思维杀手”这句话。恐惧——通常是对失败的恐惧——是我们思维清晰、专注的最大障碍。默念这句话并不能消除恐惧,而是让我意识到恐惧并直视它。 ——读者评论
2021年11月23日 已读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Audiobook) 豆瓣
作者: J. K. Rowling / Jim Dale (Narrator) Pottermore Publishing 2012 - 3
Duration: 27:02:38
"'You are sharing the Dark Lord's thoughts and emotions. The Headmaster thinks it inadvisable for this to continue. He wishes me to teach you how to close your mind to the Dark Lord.'"
Dark times have come to Hogwarts. After the Dementors' attack on his cousin Dudley, Harry Potter knows that Voldemort will stop at nothing to find him. There are many who deny the Dark Lord's return, but Harry is not alone: a secret order gathers at Grimmauld Place to fight against the Dark forces. Harry must allow Professor Snape to teach him how to protect himself from Voldemort's savage assaults on his mind. But they are growing stronger by the day and Harry is running out of time...
2021年10月29日 已读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 豆瓣 Goodreads
7.9 (120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 张燕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 NETFLIX 即将推出依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 费兰特以解剖刀般的笔触 还原青春的羞耻、绝望、愤怒和欲望
● 只有直面丑陋和不堪的真实 年轻人才能获得面对自己的力量
● 作家作品迄今被翻译成45国语言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2019)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继“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的最新一部作品,聚焦于出身那不勒斯中产家庭的女孩乔瓦娜的青春和成长。
在她父亲离家两年前,十二岁的乔瓦娜偶然听到父亲对母亲说自己很丑,越来越像他一直嫌恶的妹妹维多利亚,这句话驱使乔瓦娜第一次走向那不勒斯下城,面对父亲抛在身后的卑贱过往。
乔瓦娜见证了姑姑维多利亚和恩佐昔日荒诞而悲剧的爱情,也和恩佐的遗孤托尼诺、库拉多和朱莉安娜缔结了古怪的友谊。那片粗鄙和鲁莽的低等社区,逐渐成了乔瓦娜反叛上城的中产阶级伪善生活的工具。她以一种自虐般的激情观察并模仿成人世界的谎言:父母虚伪的婚姻、维多利亚烂俗的情感故事、父亲和姑姑争夺的那只手镯的真相…
某一次跟随姑姑去教堂时,乔瓦娜邂逅了虔敬而博学的罗伯特,并暗暗介入到朱莉安娜与罗伯特的恋情中间。在对罗伯特的暧昧想象破灭后,乔瓦娜以一种利落而残酷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处子之身。在去威尼斯的火车上,十六岁的乔瓦娜和好友互相许诺,要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进入成年。
2021年10月22日 已读
判·闻时 豆瓣
判官
7.6 (5 个评分) 作者: 木苏里 2021 - 8
闻时他们这一脉曾经有过一位祖师爷,声名显赫现在却无人敢提,偶尔被一些不守规矩的提起也是在指责这位祖师爷罪孽深重。
只有闻时不仅对这位祖师爷满心崇拜,还每日拜着祖师爷狰狞凶恶、花红柳绿的画像,结果却意外拜来了一位病歪歪的房客。
房客站在祖师爷的画像前问:这谁画的?
闻时:我。
……
别问,问就是感动。
2021年10月12日 已读
有点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