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社会学(第八版) 豆瓣
作者: [英]安东尼·吉登斯 / [英]菲利普·萨顿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社会学》如今出至第八版,对于理解我们塑造的世界、我们所过的生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导引。
本书行文流畅,布局清晰,努力做到既智识严谨,又深入浅出,尤其强调互动,力求让读者倾心投入,保持兴奋,帮助他们领略社会学之思的持久价值。
第八版特色:
·紧扣社会学基本要义,即社会学的宗旨、研究方法与理论,构筑坚实基础;
·围绕社会生活核心话题,从性别、性相和个人生活,到贫困、全球化、传媒与政治,勾勒最新概观;
·针对社会学有关全球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当代世界关键议题的论述,遍举鲜活例证;
·牢牢把握全球社会学趋势,明确聚焦数字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传播、劳动与人际互动;
·保持教学特性,诸如“经典研究”“全球社会”图文框和“批判性思考”停靠点,以及各章末尾活动环节,邀请读者关注流行文化与原创研究论文,广采社会学洞见。
不正常的人 豆瓣 谷歌图书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其它标题: 不正常的人
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福柯找出西方社会中三类不正常的人:自古罗马时代即有的畸形人,17-18世纪的需要改造的人以及18世纪末的手淫的儿童。到了19世纪,这三类人一同被建构为“不正常的人”,成为社会的危险,也成为法律、教育、医学、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权力的对象。
福柯向我们展示了规范化权力如何出现、它的形成以及它得以安置的方式。它从不只依靠一种制度,通而是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制度中建立起来,最终在西方社会中扩展了它的统治权。
忧郁的热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2 (72 个评分) 作者: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译者: 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宗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列维-斯特劳斯以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根据敏锐的洞察力,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
《忧郁的热带》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的人类学、文学及人类思想的杰作。
思想家 豆瓣
Talking Philosophy: Dialogues with Fifteen Leading Philosophers
作者: [英] 布莱恩·麦基 编 译者: 吴芸菲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7
BBC开创性哲学对谈录I
豆瓣热门访谈图书全新修订再版
15次对话串起20世纪哲学流派
切中要点的提问与平实敞亮的说理
于不断重述的问题中为心智投下光亮
--------------------------------------
◎内容简介
为什么要去关注那些讨论基本问题的思想家?一扇门的打开如何引起其他门的打开或关闭?
将哲学置于时代的背景下,作者与当代领衔哲学家展开对话,对谈在20 世纪占据主流并延续至今的哲学流派,审视哲学的常规分支,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并结合相关历史去理解各流派的最新发展,进而发现思想家如何重述问题,如何看待自由、未来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一条新的思考道路的尝试必然是摸索性的,这些一直在路上的思想家用切身行动告诉我们,不要听信权威,而要看看事实,然后自己判断;只有投身于不同于技术性思考的反思中,才能为自己定位。
--------------------------------------
◎作品看点
★ BBC开创性哲学对谈节目《思想家》精彩再现。本书基于1978年BBC首档哲学对谈节目《思想家》(Men of Ideas)。作者麦基不仅是资深节目主持人,曾被英国皇家电视协会授予银质奖章,另著有多部哲学专著,具有过人的哲学素养,开创了以大众媒体讲哲学的先例。在本书中,麦基以化繁为简的功力将深奥的哲学问题“转译”给大众听。
★ 融现实与理论,当代领衔哲学家化身各领域指路人。在沙发一侧,以赛亚·伯林、查尔斯·泰勒、马尔库塞、艾耶尔、伯纳德·威廉斯、蒯因、乔姆斯基、罗纳德·德沃金、艾丽丝·默多克等依次登场,畅谈他们各自所属或研究多年的哲学流派,以此呈现哲学于历史中的发展。
★ 15次对话串起20世纪哲学流派,一部有深度的哲学普及书。从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道德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到哲学与文学、哲学与政治、哲学与社会,审视哲学的分支,探究20世纪的哲学问题与时代问题,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过去的一个世纪与今天的世纪。
★ 跟随当代哲人的思考,发现看待日常生活的多样视角。以赛亚·伯林说,伟大哲学家的核心视域本质上都很简单;海德格尔喜欢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在路上的思想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改变读者整个智性生活的工具;威廉斯说,要到平常物事之中并经由平常物事去寻求理解……看看事实,然后自己判断,去看到生活的丰富与多样。
★ 豆瓣热门访谈图书全新修订再版。本书前一版长期位列豆瓣热门访谈图书TOP20,被读者评价为“不仅是最好的哲学入门书,也是思想访谈极优秀的模板” “人类智慧顶级的交锋”“当代哲学界的‘十三邀’”……全新译本于20年后重版出来,以其简练、清晰带来了解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手素材。
--------------------------------------
◎媒体推荐
实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壮举,即在不损害知识完整性以及失去收视率的情况下向大众呈现深奥的哲学问题。
——《每日电讯报》
在严肃性和视野方面,以往任何全民电视广播网上都没有像它这样的节目。
——《泰晤士报》
高阶的智识训练和娱乐。
——《观察家报》
自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再没有比此书更清晰、更富启发性的当代哲学著作了。
——《书与书人》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豆瓣 Goodreads
ゼロ年代の想像力
7.4 (15 个评分) 作者: 宇野常宽 译者: 余梦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0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人们普遍对社会性自我实现失去了信心,追求自我形象认可的“自闭家里蹲/心理主义”想象力风潮应运而生,《新世纪福音战士》便是其中最成功的标志性作品。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决断主义/幸存系”模式,即人们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选择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博弈,互相厮杀。 当代日本最为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宇野常宽从流行文化入手,以《死亡笔记》《大逃杀》《野猪大改造》等“〇〇年代”经典影视、动画和漫画作品作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十年日本社会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深层变迁,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想象力和亚文化的演变轨迹。宇野常宽指出,虽然一些作品已意识到“决断主义”的局限性,但要彻底超越还需要新的想象力路径。
与社会学同游 豆瓣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9.3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L.伯格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编辑推荐
《与社会学同游》作者提醒我们,学习社会学一定不要丢掉人文关怀。本书生动地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带领读者在社会学的世界里畅游。
商品描述
社会学是一场游戏:既有轻松的一面,可供消遣;又是思想挑战,要求游戏者有一定的素养。在《与社会学同游》书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笔和酣畅的文字带领我们神游社会学的庄严殿堂。在这趟旅途中,我们将紧随作者去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去体会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关照社会学的多重性质。几个突出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社会在人”和“社会如戏”。这部权威学者的经典著作宛若浓缩而精美的靓汤,带给我们丰富的人文主义营养。
名人推荐
在现代社会学的180年历史中,大多数人将社会学视为一门欲与自然科学比肩而产生的实证科学。但从齐美尔和韦伯起,有关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同样源远流长。作为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的学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过对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主观意义的揭示,告诉我们与实证社会学所依赖的经验、数据、事实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性质。这种人文主义性质既体现在我们如何看(see)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这一学科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之中。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人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人类知识演化史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Rethinking Science for the Anthropocene
作者: [德] 于尔根·雷恩 译者: 朱丹琼 九州出版社 2024 - 1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第一研究室的集体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作序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叙述全球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全新框架
“人类世”的知识出路
编辑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模型深入人心。
但是,在小范围的科学共同体之外,象牙塔里的知识与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是否还有更多关联?科学知识是否应承担道德责任?自然科学只起源于西方吗?
◎雷恩教授用他扎实构建起来的崭新框架,为我们呈现了一份知识事关人类生存的全球图景。在“人类世”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与技术力量和谐共存;我们急需为科学做的,就是在名目繁多的政策、制度、组织中,寻找那类真正能为科学发展助力、与环境契合、与人类及其文明长久延续的目标相适应的制度,并让它们获得切实的发展。
而只有将我们自身暴露于各种风险和挑战中,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创造性,尊重每一个体的能动性,让世界网络更可交互,我们也许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93幅生动插图,与正文论述相互映照
*18个解释框,细节知识拓展内容丰富
*书后附带术语汇编
媒体推荐
◎“沉潜与高明”——来自兰克史学(Leopold von Ranke’s Historiography)之国度的雷恩教授,沉潜游刃于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以迄文艺复兴后期耶稣会科学乃至中国、印度和伊斯兰诸文明的科学史古今文献典籍三十余年的扛鼎之作,《人类知识演化史》,终于展现在中华文化圈的读者群眼前;雷恩教授复在书中高明地指陈人类知识未来演化及至“人类世”的各种可能图景,气魄宏阔、胜义纷呈,诚为世界科学文明史中“主知主义”(Intellectualism)的新典范。
——冯锦荣,香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竺可桢科学史讲席教授
◎这部书所反映的研究成果将为知识史、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框架,为认识人类活动所开创的新地质年代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提供全新的视角,也为做出明智的战略思考提供历史启发。
——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雷恩长期关注科学知识的增长问题。早在2006年,在《站在巨人与矮子肩上: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一书中,他就用进化生物学理论来考察科学思想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增长理论。本书雄心勃勃,材料丰富,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方在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恩的最新力作《人类知识演化史》为所有关心科学命运的人而写……在1930年代,一个与今天相似的生存危机时刻,埃德蒙德•胡塞尔同样试图围绕人类的共同经验和共同需要来重新定位科学。然而,胡塞尔,一个以晦涩难懂著称的哲学家,几乎没有希望将他的观点传达给科学界。有了这本清晰易懂的书,雷恩取得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
——德博拉•R. 科恩(Deborah R. Coen),《科学》
◎这本内容广泛的书讲述了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和技术如何塑造它们所处的社会,又如何被它们所处的社会塑造——这一过程带来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人类世时代。这部作品中的深刻见解值得广大读者阅读。
——马丁•J. 里斯(Martin J. Rees),英国皇家天文学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
◎雷恩书名中的“演化”不是一个比喻,因为这本了不起的书为科技知识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真正的演化模型。雷恩进行了广泛的概念综合,提供了丰富的例子,这些都为思考和辩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加里•汤姆林森(Gary Tomlinson),耶鲁大学教授,《文化与人类进化历程》作者
◎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它有力地促进了我们对知识如何在社会中运作的理解,同时直接涉及紧迫的当代问题。
——杰弗里•康托尔(Geoffrey Cantor),《泰晤士高等教育》
◎全球知识史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和雄心勃勃的项目。雷恩用他的专业技术和决心,直面了做出这样一个陈述的困难。其结果是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
——约瑟夫•D. 马丁(Joseph D. Martin),《今日物理学》
◎在《人类知识演化史》一书中,关注地球现状的学者和非学者都会发现很多值得思考和详细说明的东西。这本博学、丰富、重要的书确实打开了对话,而不是结束了它
——拉夫•德邦(Raf De Bont),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科学与环境史教授
◎这本书应该是所有认为自己是知识史学生的人的必读书。
——阿尔弗雷德•弗里伯恩(Alfred Freeborn),《人文科学史》
◎对雷恩长期职业生涯成果的一个鼓舞人心的全面评述。
——杰里米•特里维廉•伯曼(Jeremy Trevelyan Burman),《行为科学史杂志》
◎知识本身似乎是一个庞大而难以把握的主题。但是,这本非常清晰的书向我们展示了知识的结构是如何发展的:起初很缓慢,后来速度越来越快,最终成为今天的庞大现象。为了给我们共同的未来找到方向,我们必须了解知识不断变化的本质。这本了不起的书是完成这项任务非常有用的指南。
——扬•扎拉谢维奇(Jan Zalasiewicz),《金发姑娘星球:地球气候四十亿年的故事》合著者
◎长期以来,科学史学家一直回避宏大的总体性叙事,专注于专门的微观历史。本书大胆反抗了这一倾向,为知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以期能够应对当今的人类世挑战。
——阿娜•西蒙斯(Ana Simões),《既非物理也非化学:量子化学的历史》合著者
◎在这本杰出的书中,雷恩对人类知识从简单的日常实践到最抽象的科学理论的演变提供了普遍而深入的观点,为理解科学史的方式提供了一个突破。
——里夫卡•费尔德海(Rivka Feldhay),《伽利略与教会》作者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世”及其前所未有的挑战?雷恩通过追溯古代的知识系统来解决这一迫切问题。他的答案在于摒弃抽象和无限的视野,转而追求考虑到地方性和人类个体能动性的知识。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他的这部巨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朱莉亚•阿德妮•托马斯(Julia Adeney Thomas),圣母大学
内容简介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最终得以长久存续。
埃及、希腊与罗马 豆瓣
Egypt, Greece,& Rome Civilizations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9.1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查尔斯·弗里曼 译者: 李大维 / 刘亮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9
牛津大学出版社20年修订3版,英语世界古代地中海文明通史标准读本
融最新考古发现、文献解读与游记笔调于一体
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多角度立体呈现
88幅精美插图、20幅详细地图、13幅建筑平面图,生动展现5000年西方古代世界壮美画卷!
◎ 编辑推荐
☆本书自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后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普通读者的好评,至2014年第三版出版经历了两次全面修订,补充了近20年间古代史领域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始终是古代文明一本全的最佳选择
☆作者曾广泛游历地中海沿岸各古代遗址,以旅行家的笔调将古代历史娓娓道来
☆书中共有88幅精美插图、20幅详细地图、13幅建筑平面图,帮助读者在视觉层面对古代世界有直接的了解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古代地中海诸文明兴衰、探讨西方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地中海古代通史。作者查尔斯·弗里曼以埃及、希腊与罗马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地中海古代文明作为切入点,带领读者全面回顾了自公元前5000年古代近东文明勃兴,至公元600年古典时代结束为止,整个地中海世界跌宕起伏的历史。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框架,力图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建筑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维度,全方位地介绍与解释历史。作者还用大量篇幅回顾了近代以来欧洲人重新发现与接受希腊-罗马文明的历程,提醒读者警惕对于历史的滥用。书中另附有多幅精美的插图与地图。
本书虽然是一部古代历史的入门级读物,但书中仍不乏严谨的学术讨论和严肃的思考,并用浅显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了西方学术界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与重大考古发现。
◎ 名人推荐
查尔斯·弗里曼是我最为推崇的一位历史学者,他一直将历史置于广阔的地理与时代背景下加以审视《埃及、希腊与罗马》是一本永远值得一读的佳作,为那些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和认知古代地中海诸文明的机会。 ——保罗·卡特利奇,剑桥大学教授
这本介绍古代地中海文明的著作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尤其适合一般读者以及那些有志于历史研究者作为入门读物。无论就哪个角度而言,弗里曼的这本书都是一部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阿兰·劳埃德,埃及探索协会主席
本书对地中海三大古代文明——埃及、希腊与罗马文明的介绍与分析切中肯綮、一针见血。查尔斯·弗里曼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理查德·迈尔斯,悉尼大学教授
文明的冲突 豆瓣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8.1 (9 个评分) 作者: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周琪 新华出版社 2013 - 1
《文明的冲突》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万物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8.3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严维明 / 陈邕 接力出版社 2005 - 2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这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造人”硬核指南 豆瓣
The Secret Science of Baby: The Surprising Physics of Creating a Human, from Conception to Birth--and Beyond
作者: 迈克尔·班克斯(Michael Banks) 译者: 李存璞 中信出版社 2024
你是否曾经觉得人类婴儿身上满是奇迹?
小小的身体又软又嫩,像块豆腐一样让新手爸妈不敢伸手去抱,内里却蕴藏着巨大能量,比如“暴风哭泣”的婴儿可以发出让人毛发竖立的尖锐声响,再比如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简直不可思议。
把时间轴再往前推,从一个受精卵的形成,到胚胎在母亲子宫中的成 长,再到惊心动魄的分娩过程和需要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配合的育儿过程,在每个小人儿的创造过程中,都有无限奇迹。而这些奇迹背后,隐藏着迷人的科学。
这是一本讲述新生命诞生和孕育、养育过程背后科学知识的趣味读物。从卵子和精子结合过程的流体力学,到婴儿纸尿裤背后的工程学技术,新生儿如何毫不费力地吃到母乳(涉及负压),为什么孕妇挺着大肚子却没那么容易摔倒……既有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显微镜、超声波、磁共振成像等物理学成果在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还有流体力学、混沌理论等物理学原理对生理学研究的启发和推动。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更好地呵护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小人儿,也是为了感受生命奇迹的美妙。
----------------------------------------------👶----------------------------------------------
谁是最精密的机器?人类。目前全球有80亿个,每年还会增加9 000万个。但一个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时至今日,我们仍未完全得知。天知道女性的子宫是如何仅用280天,将一个受精卵拓展到万亿个细胞组成的婴儿,在浑然一体的同时还能各司其职!这本书关于如何“造人”给出了非常多的冷知识和热观点,一定会让您大开眼界!
——尹烨,华大集团CEO ,生物学博士
来到地球的外星人会如何观察人类?也许它会从还原论的角度、用物理学的方法,来分析人类这种怪异生物的方方面面。这本关于人类制造过程的“硬核”科普书,切入角度就带着这样一种“外星视角”,从子宫收缩的生物电学,到胎盘血液交换的动力学,从羊水的非牛顿流体效应,再到婴儿暴风哭泣的混沌物理学……应用于制造工艺的真空压力,也被应用于婴儿吮吸母乳。解释量子系统里粒子行为的统计物理,也可以用来分析婴儿的睡眠模式。宇宙以同样的法则,来塑造星系和构建一个婴儿弱小柔软的身体。每个幼小的人类身上,悄然无声地展开了物理学的无数奇妙细节。
——游识猷,果壳网主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这本书既有趣又迷人,但它不仅如此:它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在自我繁殖过程中所投入的独创性的敬畏和钦佩。
——菲利普·鲍尔,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科学作家,BBC“科学的故事”栏目出品人
这是一本有趣的、信息丰富的、完全不切实际的婴儿指南。我很喜欢。
——克里斯·费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宝宝的量子物理学》系列作者
这本书带领读者了解了一个新人类的产生所涉及的广泛又迷人的科学,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最典型的奇迹般的生命事件似乎更加令人惊叹。
——查德·奥泽尔,美国斯克内克塔迪联合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教授,《与爱因斯坦共进早餐》作者
菌络万象 豆瓣 Goodreads
ENTANGLED LIFE
作者: [英]默林・谢尔德雷克(Merlin Sheldrake) 译者: 罗丁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11
🏆 2021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 看真菌如何影响世界,接入心识,变幻未来
◎ 编辑推荐
阅读《菌络万象》,我感到自己被一张满布惊奇的网络所笼罩。只要你有途径感知自然,就会发现自然界比任何奇幻想象都更加美妙。本书提供了这样一条途径。
——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 Jaron Lanier)
如果我们认为“智能”的产生必须有心、有脑或者至少要有生理结构层面的发生机制,那要如何去理解无心、无脑、既不同于动物且更不同于植物的真菌在活着的时候所做出的一个个生存“决策”?
如果对生命体的认知需要建立在边界清晰的“个体”抑或是“群体”之上,那要如何去理解缠进万物之中、络入万象之间、一旦与之分离则她或他或它都不再是他们自身的真菌之存在?
“我该用这白天和黑夜、这趟生命与死亡做什么?每一个脚步、每一次呼吸都如鸡蛋般向这个问题的边缘滚去”,诗人罗伯特・布林赫斯特(Robert Bringhurst)曾这样写过。真菌也如这“鸡蛋”,带我们止不住地滚向众多问题的边界——演化、生态系统、个体性、智能、生命……无数人对这些概念的认知已被真菌重塑。希望这次,真菌也能撼动你的确信。
◎ 内容简介
十多亿年来,真菌分解岩石,制造土壤,降解污染物,在太空中生存,除了供养也会置有机体于死地;它们生产食物,量产药物,操纵动物的行为,致人产生幻觉,影响天气,造出雨、雪、冰雹——须臾之间,数以亿计的生命被它们改变。微小的酵母是真菌,重达数百吨、蔓延10平方千米的蜜环菌也是真菌;没有真菌的协助,植物在5亿年前也许不可能离开水体登上陆地;到了今天,地球上超过90%的植物都依赖菌根真菌的存在——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古老联盟孕育了陆地上几乎所有已知的生命。越了解真菌,越会认识到万物的存续离不开真菌。而截至现在,人类已知的真菌可能还不足其总体的十分之一。
在这趟探入潮湿黑暗地下迷宫的寻菌之旅中,本书的作者默林·谢尔德雷克前往意大利追随神秘的松露猎人和机敏小犬,在英国的实验室“采访”能在两点之间找出最短路径的多头绒泡菌;他深入巴拿马的热带雨林,一路上遇到了仿佛同样由菌丝联结在一起的生态学家、人类学家、DIY真菌爱好者和尝试用真菌解决人类现实问题的新异创客。他把与真菌的种种奇遇收入书中,邀请读者环顾日常,一起去把它们抓个现行——采蘑菇,买蘑菇,吃蘑菇;发面,酿酒,种植,创造——蓦然回首,才发现,只要活着,真菌早就把我们抓了个现行。
◎ 媒体推荐
奇妙……对这些多样且非凡的生命形式的精彩游历……令人开眼界……人类应该把真菌视为地球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时代》杂志(Time),“2020年百本必读书籍”
这本书的几乎每一页都充满了如此有趣的观察或美妙的措辞,把我打动得不得不放慢脚步停下来反复阅读……《菌络万象》让我意识到真菌如宇宙,俯之弥深。
——《科学》(Science)
不止适合真菌脑袋……展现了科学极其鼓舞人心的一面。
——《泰晤士报》(The Times)
◎ 名人推荐
妙哉!为地球生命的未来倍感绝望吗?不用担心,真菌总会与我们同在。无论以何种方式。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重新校准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恢宏且令人晕眩。
——埃德・扬(Ed Yong),《我包罗万象》作者
是那种真正能改变你看待周围世界目光的书,《菌络万象》的内容变幻莫测、充满启示、激发热情、紧要、惊心、必读。视野大胆,分析敏锐,洋溢着令人愉悦的热情。
——海伦·麦克唐纳(Helen Macdonald),《以鹰之名》作者
极少有书像《菌络万象》那样令我震撼。无论是其中的研究、激情、写作还是洞见……不确定我从单本书中学到过这么多东西。向另一位赞美想象力的科学工作者致敬。这是一本必读的佳作。去感受一个全新的世界吧。
——安德烈娅・武尔夫(Andrea Wulf),《创造自然》作者
《菌络万象》是一本令人目不暇接、生机勃勃和改变视野的书籍。书里一句接一句地令人驻足。看完之后,我惊叹于真菌世界以及谢尔德雷克带有深远意义和打破层级意味的论点。这是一位卓越作家所创作的卓越作品,成功地为生命注入了惊异之美。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深时之旅》作者
真菌无处不在,而默林·谢尔德雷克是探索真菌奥秘的理想向导。他充满热情,学识渊博,文笔绝妙。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大灭绝时代》作者
我爱上了这本书。默林是一位拥有诗人般想象力的科学工作者,同时是一名出色的写作者……这是一本凭借文字的力量改变你对人类认识的书……它将激励一代人投身真菌学。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杂食者的两难》作者
◎ 获奖记录
2021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2021韦恩莱特奖(全球自然保护和气候变化奖)
《时代》《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等媒体2020年度书籍
女王冠 豆瓣
YOUNG QUEENS:Three Renaissance Women and the Price of Power
作者: [美] 利娅·雷德蒙·郑 译者: 兰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11
《纽约客》2023年最佳图书之一,BookRiot 2023年最佳传记之一
《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传记)入围作品,2024年女性非虚构类长名单入围作品
凯瑟琳·德·美第奇:从修道院到王座,世人口中的“蛇蝎王后”,瓦卢瓦王朝末期法兰西的实际掌权者。
伊丽莎白·德·瓦卢瓦: 凯瑟琳的女儿,在短暂的生命中始终维持着法、西两国间的稳定,成为西班牙人爱戴的王后。
玛丽·斯图亚特:凯瑟琳的儿媳,著名的断头女王,一生充满悲剧色彩,茨威格也为其立传。
利娅·雷德蒙·郑巧妙地将这三位女性的一生编织在一起,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最有权势的女性如何在命运的摆布下抗争。当女性被迫独自承担新的角色时,她们会学到统治就是对那个时代根深蒂固的厌女症发动战争。
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波斯等古文明探研 豆瓣
作者: 李海峰 科学出版社 2012 - 6
古代近东文明是指西亚、北非地区的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波斯文明、赫梯文明和犹太文明五大文明板块。这些古代文明大多是“死而复生”的文明,人们对其了解甚少。《古代近东文明》详细地介绍了亚述学、埃及学及赫梯学等学科的诞生历程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图文并茂地描述了近东几大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辉煌文化成果,展示了这些古代文明的风采。
改写地球历史的25种石头 豆瓣
The Story of the Earth in 25 Rocks
作者: [美]唐纳德·R.普罗瑟罗 译者: 周敏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 10
◎ 编辑推荐
☆ 全新视角下的地球故事
本书从人们脚下随处可见的石头入手,以问答式的写作风格,类似警方破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跟随科学家的脚步逐一揭秘封印在石头里的地球密语,破解地质学上的重大谜团,串起46亿年地球演化史。
☆ 引人入胜的科学家探险故事
为考察火山而献身的老普林尼,为证明“大陆偏移”而葬身北极的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为保卫人类和地球利益而与政商奋勇反抗的克莱尔·帕特森……地球的故事也是科学家的探索故事,地质学的发展史也是一代代科学家的奋斗史。
☆ 人人都能读懂的地学史话
本书由美国知名地质学家、科普作家娓娓道来,语言平实,插图生动,科普性、知识性、故事性完美结合,带给读者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是献给地学爱好者和青少年的地球科学通识佳作。
◎ 内容简介
每一颗石头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本书精心挑选了25种动摇地质学根基、改写地球演化史的岩石、露头或地质现象,从经典露头到月岩再到彻底改变我们对地球运作方式认知的板块漂移,讲述了科学家如何化身“侦探”,透过这些石头,寻找关于地球历史的蛛丝马迹,拨开重重迷雾,侦破“地质谜案”。25个地质发现如同25块拼图,拼凑出地质史的全貌,串起地球的演化历程。
每个地质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作者无疑是讲故事的好手,他还为我们述说了老普林尼为了考察火山而不幸身亡,威廉·史密斯坐过牢,魏格纳为了证明“大陆偏移”葬身北极……他们倾其一生,执着如一,被质疑、遭诽谤,历经各种困难,才终于真相大白。
全书以先提出谜题后进行分析的问答形式,带领读者追随科学家的脚步,破解地质学上的重大谜团。
◎ 媒体推荐
《改写地球历史的25种石头》犹如25扇焕发着科学之光的大门,带领读者窥探地质史上的深奥谜题。千奇百怪的石头吸引着读者进入,得以了解科学探索极富人性的一面,以及人类与岩石复杂而悠久的关系。
——马西娅·比约内鲁德(Marcia Bjornerud)丨《地球用岩石写日记:追踪46亿年的地球故事》作者
通过25个简短有趣的故事,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探讨了早在地质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之前就存在的地质核心问题,讲述了每个问题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背后地质学奠基者们的故事,比如詹姆斯·赫顿、查尔斯·赖尔、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透过岩石,带领读者开启一场地球探秘之旅。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25种石头巧妙地串起地球的演化历程,非常适合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精选》(Choice)美国图书馆协会权威期刊
阅读《改写地球历史的25种石头》一书,收获颇丰,并对地球科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推荐给所有对科学探索故事感兴趣的读者。
——《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
一本非常实用的地质学入门读物。
——《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康熙的红票 豆瓣
8.7 (25 个评分) 作者: 孙立天 商务印书馆 2024 - 3
宣传语: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编辑推荐/图书亮点:
★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媒体评价: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孙氏精读中西文献,分析入微,对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大问题都有原创性的见解,确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阐述的康熙帝以带有私性系统的内务府几次接待教皇使团、俄国使团,以及利用传教士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等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某种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此外,书稿对史事叙述详实,分析细微深入,文字功夫较好,读来引人入胜。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耶稣会士与康熙和雍正朝中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中外关系史实例。自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的进入,留下了很多的一手史料。孙立天在书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史料,从而将这段中国历史置于一个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本书很少有干瘪的历史说教,而是以史书中的事件,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康雍时代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样鲜活的叙事而得以体现。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这是一部分析出色、材料丰富的专著,书写引人入胜、清晰明了。(它)一方面对耶稣会传教士历史(中国部分)去除欧洲中心主义做出了本质上同时又是有针对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把这段历史从以前被过度赋予的宏大意义中解放了出来。
——Markus Friedrich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开启了天主教传华史的范式转移……论证回味无穷,孙立天的著作发人深省,研究和布局谋篇都充满智慧。该书推出及时,我建议所有研究清初历史和耶稣会传教史的学者都立即阅读。
——Lars PeterLaaman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
通过把前现代文化冲突范式剥离出传统的中西二分法,同时置之于满族文化的背景中,作者为人们熟知的史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Ashleigh Ikemoto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她的荆棘 豆瓣
作者: 徐冰 中信出版集团 2024 - 5
据统计,每10名女性中就有2人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全球超过2亿女性长期遭受其折磨……而了解病因才是解决疼痛的第一步。
本书作者徐冰是首批在国内开设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病门诊的妇科专家之一。基于作者超过30年的妇科临床研究、门诊与大量的手术经验,这本书深入讨论了从女性进化、月经的形成到痛经问题、子宫疾病等话题,带领女性重新关注身体,了解疼痛发生机制。
这部作品不仅有专业的理论解读,还有生动的案例分析,让读者通过案例故事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的治疗问题以及治疗后的新生……同时,这本书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管理指导原则。对于广大女性读者来说,这是引导其关注健康、重视疼痛、关爱自我的实用指南。最终目的是让读者正视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问题,消除相关的认知误区,及时捕捉身体释放的警报信号,提前了解因病就诊时需要做哪些功课,同时学习生活管理知识,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做聪明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