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豆瓣
Odd Girl Out: The Hidden Culture of Aggression in Girls
7.2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蕾切尔·西蒙斯 译者: 徐阳 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2021
★第一本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专著,走进“战火纷飞”的女生世界。
★倾听遭遇隐性霸凌女孩的真实心声,勾心斗角并非女孩的天性,畸形的社交文化才是问题所在。
★一本数字时代的女孩反霸凌实用手册:谣言攻击、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字化的新型霸凌同样不容小觑。
★汇总十余年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家长、老师提供反霸凌的全面策略。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名人推荐
心理学家玛丽·皮弗在1994年畅销书《拯救奥费利娅》(Reviving Ophelia)中了分析神经性厌食和自杀受害者,时隔多年,本书再次点燃人们对年轻女性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
终于,西蒙斯让我们看到,人们正逐渐意识到女孩的隐性攻击行为有自己的名字:霸凌。在西蒙斯等人的启发下,一场扭转局势的社会大讨论展开了。有人说,这场关于女孩和霸凌行为的讨论是史无前例的……这种瞬间点燃的大讨论,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女性刚开始公开讨论家庭暴力的时候。 ——《洛杉矶时报》
一部大家都期待已久的好书,它将唤醒我们所有关心女孩成长的人。一些女孩每天都在友情问题中苦苦挣扎,西蒙斯让我们听到了她们的声音。她揭露了一个成人看不见的隐性攻击世界。 ——苏珊·韦尔曼,“奥费利娅计划”主席
女孩和妈妈们的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大胆之作,粉碎谬论。 ——《西雅图周刊》
撕开成年女性社会笑脸相迎的表面,暴露女孩的黑暗秘密:恶意心理战每天都在我们的初高中校园里游荡。 ——《旧金山纪事报》
将女孩的刻薄文化描绘得惟妙惟肖。 ——《旧金山湾卫报》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为女孩、父母、教师乃至学校管理层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说这本书姗姗来迟,相信每位女性都会表示赞同。 ——《得梅因商报》
本书鼓励女孩在愤怒或嫉妒时主动沟通,而非诉诸谣言。 ——《芝加哥论坛报》
打破沉默,大胆探讨女孩之间微妙的小摩擦和攻击。 ——《波特兰俄勒冈人报》
发人深省……对任何一位渴望获得友谊的青少年或父母来说都具有疏导作用。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复杂的攻击行为贯穿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和友谊,本书为理解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描述语言。 ——全美高中体育教练协会
这本书对任何一位努力帮助少女渡过难关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宝贵。 ——《书单》
为成年人预防女孩隐性攻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图书馆日志》
脸庞,锋芒 豆瓣
作者: [墨] 乌戈·韦尔塔·马林 译者: 于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5
横扫艺术、时尚、电影、艺术界,
对话25位传奇先锋女性,
我们时代的女神、女巫和女魔头
的自我言说之书。
历时7年,阿布拉莫维奇工作室艺术总监心血之作,
无法复制的女性偶像追光之旅。
——————————
【内容简介】
阿布拉莫维奇工作室的艺术总监马 林向25位先锋女性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能否为您创作肖像?
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她们,他开展了一系列访谈,以理解她们毕生的创作。
她们谈论艺术、美、欲望、痛苦、成功、名声、羞耻、死亡、性、反叛、灵性、种族、遗产、宗教……
她们是导演、设计师、演员、歌手、画家、摄影师、雕塑家……她们是行动者。她们是艺术家。
打破边界的艺术家。改变规则的艺术家。为其他艺术家开辟道路的艺术家。将与未来几代人产生共鸣的艺术家。
她们在塑造我们今日所见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
【编辑推荐】
🎨 历时7年,遇见25位传奇女性:难以超越的“她力量”群像,无法复制的女性偶像追光之旅
遇见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小野洋子、特蕾西·艾敏:看透当代艺术家们狂野表象下的真实意图;
聆听安妮·蓝尼克丝、FKA Twigs、黛比·哈利:了解流行音乐人的成长之路与创作方式;
观赏缪西亚·普拉达、川久保玲、安·迪穆拉米斯特:揭示时尚界“女魔头”们的华丽表达法;
对话凯特·布兰切特、伊莎贝尔·于佩尔、朱莉安·摩尔、夏洛特·甘斯布:学习一个影后的自我修养;
收录“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生前未公开对谈。
横跨电影界、时尚界、艺术界、音乐界,以对话,为我们时代的传奇艺术家刻画肖像。
🎨 锋芒四射的脸庞,无法抑止的创作:所有女性创作者,都是那些烧不死的女巫后代!
她们是行动者。她们是艺术家。
这25位女性的脸庞,代表着当代艺术的前卫锋芒。
她们用挑衅、破坏与反叛的话语,冲破阻止女性表达的石墙——
“女性会在最愤怒的时候感觉自己最强大。”(安杰莉卡·休斯顿,演员)
“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使用自己的身体是现代艺术萌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奇奇·史密斯,雕塑家)
“女性是生活的艺术家。”(黛安·冯·弗斯滕伯格,时尚设计师)
🎨 “女性搞事业”终极指南,给女孩们的人生解法参考书
“你的恐惧是什么?”“你的痛苦是什么?”“你怎么挑战现状,怎么定义美?”
她们是导演、设计师、演员、歌手、画家、摄影师、雕塑家……
她们谈论了艺术、美、欲望、身体、暴露、名声、羞耻、死亡,
性、厌恶、吸引、反叛、灵性、种族、性别。
她们创造了她们自己,也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之世界,
理解她们的事业、冒险与创作,是重新观看和理解女性力量的过程。
🎨 难以复制的艺术“小蓝书”!
阿布拉莫维奇工作室艺术总监心血之作,知名译者于是精译精注,新锐设计师汐和操刀整体装帧
上百条详细注解,当代艺术的跨界全书!
一蓝到底!三边书口喷蓝,内文专色蓝+黑印刷;
半透明电化烫印工艺,泛出象征灵感、女性、创造的彩虹光晕;
多幅拍立得相片,亲密捕捉艺术家们的自然瞬间;
玉龙雅光纯质纸,丝滑质地,全彩呈现。
——————————
【名人推荐】
本书是对世界各地重要女艺术家的一组引人入胜的访谈,以一种亲切而瞩目的方式探讨了每位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以及她们对权力、名人、性别和艺术的看法……从激进的女权运动者到概念主义者,从雕塑家到装置和行为艺术家,这些先锋女性的作品和思想代表了当代艺术的全貌。《脸庞,锋芒》证明了女性实践在当今视觉文化中的绝对中心地位。
——阿梅利亚·琼斯(Amelia Jones),美国艺术史学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性别打结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伦·约翰逊 译者: 杨晓琼 中信出版社
父权制遗产如何延续至今?
人们又为何视而不见?
撼动父权铁屋,解开性别之结
谁都不是孤身一人
——————————
【内容简介】
“父权制像一团地底深处的火,几千年来不断蔓延,烧向大地。
……尽管放火的人不是我们,但现在救火全靠我们。”
.
《性别打结》是一部出版于1997年的性别社会学著作,其影响却延续至今。
这本书论述的出发点是阐明了“父权制是什么”,它何以成为了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思维、习惯以及几乎全部的生活。不管男人、女人,所有人无往不在父权制的枷锁之中,却又都对此视而不见:“父权制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让世界上一半的人与另一半的人互斗。”
同时,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的异性恋男性身份。作为一位“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作者从男性视角解构父权制,剖析了“男性既享有特权,又对父权制感到无能为力”的矛盾现象,阐述了两性在建构父权制当中的共同参与,却并不为了非责怪这些受害者,而将矛头直指结构性的根源:解开性别之结,突破男女对立,从零开始打响父权制反击战!
作者详细论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削弱父权制,而倡导最直接受益于社会建制的男性更应勇于发声。他鼓励每个人在生活中消除性别对立的戾气,增进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性别和解,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种下改变世界的种子:
“我们必须找到办法,让男人和女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
——————————
【编辑推荐】
🎗一本献给男人和女人的理论手册和战斗指南:
打破父权制枷锁,迎向所有性别的自由与解放:
——正如鱼难以觉察水,我们也难以觉察周遭的社会,难以觉察女性的苦难。然而,我们终究能够决定将自己那“微薄的分量”放在哪里。
.
🎗从这里开始,读懂不被定义的女性主义,读懂“为所有人”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只为女性争取权益的理论吗?反对厌女,就等于支持厌男?本书告诉你,女性主义,是我们看世界的一扇窗,也是关于人类生活转变的一块意识形态基石:读懂女性主义,就像进入了一扇单向度的门,以前的世界你就再也回不去,再也不想回去了。
.
🎗突破男女对立,寻求另一种可能;呼吁两性联手,共同解开缠成乱麻的性别问题:
本书所揭示和批判的,是男性拥有特权、女性遭受剥削的现实,更是父权制这个把世上一半人变成加害者,另一半人变成受害者的有毒结构,它让所有人都成了问题制造者和后果承受者。所以,同样的,要想拆解性别死结、拆除父权制铁屋,也只能靠我们所有人。
.
🎗内容详实,简明易读,畅销多年的性别自救实用教学:
——当女性愤怒,该如何发声和反抗?当男性觉醒,又该怎么做出改变?作者以“开胃书”的轻松笔法破除理论壁垒,条分缕析,使广博的社会现实触手可及;又以“实践指南”的原则,汇总数十年性别平权运动的实践经验,供后来者相互携手继续前行:
制造声响,让人听见;从小事做起,拒绝性别玩笑;支持女人和男人做自己,支持每一个人爱其所爱;不囿于自身,寻找同路人,公开支持发声者,让勇敢者不觉孤独……
——————————
【媒体推荐】
女性主义理论的精髓在于联系实践,而约翰逊的著作遵循了这一传统,将父权制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相结合,并鼓励读者采取必要的手段拆除这一结构……这本书文笔优美,富有思想性,对于当代父权制及其背后强大的、抑制变革的意识形态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除了极高的学术成就,约翰逊在《性别打结》中还表明:他的工作不仅仅是学术写作,更是改变人生的冒险指南。
——《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y)
.
这本书是对男人所书写的那一小部分严肃作品的有益补充。他们理解女性受到的压迫,能够清晰地、不带抵触情绪地定义父权制,叙述男性和女性对父权制的参与,却不责怪这些受害者。这本书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就,没有佶屈聱牙的学术语言和政治性的花言巧语。无论是对于女性还是男性来说,这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导论性著作。
——《女性主义书店新闻》(Feminist Bookstore News)
女性主义城市 豆瓣
Feminist City: A Field Guide
作者: [加拿大] 莱斯莉·克恩 著 译者: 尹晓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7
女性生活在男人的城市里
公共场所不是为她们而设计的
女性的恐惧绝非无缘无故
这个城市需要听到她们的声音
女性与城市的关系,远比你意识到的复杂。
建筑师视而不见的女性:多伦多市的“风效应指南”假设了一个“标准的人”,这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表面积都与一个成年男性一一对应。你永远不会想到,性别偏见会影响摩天大楼的高度和位置。
困在心理地图里的女性:“你为什么一个人在晚上走?”“你为什么要抄那条近道?”关于强奸的迷思塑造了女性的心理地图,限制了她们的行走。
从历史中消失的女性:“如果我们穿越隧道回到过去,我们总会在大街上发现一个女性漫游者正从波德莱尔身边走过。”
通过城市历史、流行文化和私人经历,女性主义地理学家莱斯利·克恩揭露了隐藏在人们眼前的东西:我们的城市、家庭和社区中先天内置的不平等。
克恩提供了“女权主义城市”的一种愿景。她讲述了恐惧、母性、友谊、激进主义以及独处的快乐和危险,全新绘制了女性主义城市的地图,以建设未来更公正、更可持续、更有利于女性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女性不会被抹去。
为女权辩护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 译者: 常莹、典典、刘荻 中信出版社 2016 - 5
* 第一部伟大的女权主义著作 * 2005年,《女权的辩护》与《圣经》、《物种起源》等一同入选英国著名作家梅尔文·布拉格评选出的12部影响世界的作品 《女权的辩护》出版于1792年,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或许也有助于视“女权主义”为洪水猛兽的人破除这样的偏见,因为作者写作的年代,根本还没有“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个词语,她所使用的说法是“女性的权利(Rights of Women)”。书中谈到了教育、婚姻以及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对两性的区别对待,及其造成的对男女双方的不良后果。而“女权主义”追认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先驱,也因为这种种基本“权利”的不平等,正是女权主义的出发点。 “她国”系列精选了西方关于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如果你对性别议题感兴趣,不妨一读。
女性的奥秘 豆瓣
The Feminine Mystique
作者: [美] 贝蒂·弗里丹 译者: 程锡麟 / 朱徽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 5
《女性的奥秘》讲述了她,引发了第二次女权主意运动的浪潮,《女性的奥秘(第一推动力改变美的20本书)》关于社会关系的见解唤醒了男人和女人。这《女性的奥秘(第一推动力改变美的20本书)》改变了一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意识。
性别麻烦 豆瓣
Gender Trouble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宋素凤 岳麓书社 2024 - 2
“过去50年最受关注的学术著作之一”
女性主义理论必读书,性别研究的开创性著作
全新译文修订版
--------------------------
自1990年出版以来,《性别麻烦》已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任何对性别、酷儿理论感兴趣的人的必备之作。它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性别麻烦》融合了哲学、人类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等多学科话语,对波伏娃、福柯、拉康、弗洛伊德、克里斯特娃、露西·伊利格瑞等人的理论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和分析,推翻了女性和男性的区别根植于身体本质的基本前提,为性别研究打开了新的方向。巴特勒在1999年发行的十周年纪念版序言中写道,《性别麻烦》的 “重点不在于提出一种新的性别化的生活方式”,而是“想为性别打开可能性的领域”。
性政治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特·米利特 译者: 宋文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 1
本书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相对而言尚未被探索过甚至充满臆断的领域。首先概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接着论述随后出现的反动年代的情况,这种反动使男权制的生活方式在作出某些改变后得以延续下去,并在约30年的时间内,阻挠了这一领域内任何革命性的社会变革。
黑皮肤,白面具 豆瓣
作者: [法] 弗朗茨·法农 译者: 张香筠 2022 - 9
* 后殖民批评、性别研究、民族研究必读书目
* 法语原文直译,清晰易懂,可读性高
* 集精神分析、社会学、哲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经典
* 本书在今天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后殖民领域,扩展至整个后现代状态研究
--
掌握白人的语言,吸收白人的文化,接受白人的认知标准……几百年来,黑人竭尽全力模仿白人,希望由此变成堂堂正正的人。黑人与白人为何无法建立正常平等的关系?在本书作者弗朗茨·法农看来,这种扭曲心理源自殖民过程中产生的集体精神伤害。法农出身加勒比海地区的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岛,是法国黑人作家、精神科医生。通过多年临床医学研究,法农深刻意识到殖民主义对人精神上的异化,并将这种异化形象地称为戴上“白面具”。与此同时,法农还敏锐地指出不仅是受到歧视的黑人,作为歧视者的白人本身也受到种族主义观念的禁锢,成为殖民意识形态的受害者。由此法农提出 :“黑人被封闭在他的黑色之中,白人被封闭在他的白色之中。真正的问题是必须把人解放出来。”只有真正消除了黑人性与白人性的对立,一种属于人的解放才有可能到来。
今天,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人们对殖民主义的思考变得更为冷静、客观,而《黑皮肤,白面具》经过时间的洗礼业已成为 20 世纪后殖民理论的经典作品。是反种族主义、去种族化,还是强调区别论?法农对殖民问题的思考也可扩展至性别研究、民族研究等领域,带给我们无限的启发。
觉醒 豆瓣
The Awakening
作者: [美] 凯特·肖邦 译者: 齐彦婧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 - 10
她一遍遍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因“大逆不道”成为禁书,美国第一代女性主义作家代表作。
本书收录名作《觉醒》及其他十篇口碑极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埃德娜理应是幸福的。作为上流社会的阔太太,她只需要相夫教子,款待宾客,就可以维持一种镶着金边的生活。对丈夫,她偶尔也觉得爱他,而他也待她不错。可总有什么令她闷闷不乐。直到那个夏天,他们一家去格蓝岛度假,她邂逅了那 个改变她一生的人……
那个夏天,她看待世界的眼光变了,一个崭新的声音在她体内苏醒。
_____________
◆细腻描绘女性在婚姻中的真实感受,她们的情欲,她们的自我空间和孤独感。几代读者称,这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启蒙书”。
◆作者凯特·肖邦中年丧夫后开始创作,因《觉醒》一鸣惊人,但因内容“离经叛道“,《觉醒》甫一出版即成禁书,被媒体贴上“毒药”标签,肖邦亲友也与她疏远。五十四岁,肖邦因中风在孤独中去世。
◆肖邦去世半世纪后,作品重新被发掘,引发阅读、研究热潮,被选入美国大学教材,至今已出版100多个版本,长销不衰,入选企鹅经典(Penguin Classics)、柯林斯经典(Collins Classics) 等经典书系。
◆资深媒体人郭玉洁老师作4500字深入导读。
◆ 本版选译自经典版本企鹅纹章经典版(Signet Classics),新锐译者齐彦婧翻译。
◆知名设计师设计,古典美装帧,封面印金,松石绿。
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 豆瓣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
作者: [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译者: 陈星 译林出版社 2024 - 3
【内容介绍】
“文化并不创造人,而人创造文化。”
“我已做出了选择,将不再为我的女性气质而感到歉疚。”
2012年,阿迪契应TED演讲之邀,作了一次关于女性主义的演讲,迅速风靡世界。《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即是该演讲内容的修订版。
女性主义者是不快乐的人?憎恨男人的人?不喜欢涂唇彩和穿高跟鞋的人?阿迪契从自身经验出发,纠正了“女性主义者”这个词所承载的某些成见;她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讲述女性所遭遇的普遍困境;她借用在尼日利亚和美国亲历、见证的一系列小故事,点出了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启发人们一起为建设性别更平等的未来而努力。
【编辑推荐】
⭐ “我已做出了选择,将不再为我的女性气质而感到歉疚。”
⭐ 非洲天才女作家阿迪契风靡世界的演讲,同名TED演讲超5000000人观看
⭐ 畅销全球,被译成30余种语言
⭐ 以切身经验谈论深刻议题,深入浅出拆解女性主义
⭐ 瑞典政府统一采购,全国16岁青少年人手一本
⭐ 碧昂斯引用演讲原声,用单曲《完美无瑕》(Flawless)向其致敬
⭐ 精装全彩插图×称手小开本×舒适阅读体验
⭐ 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南京大学副教授、知名学者陈星精心迻译,展现演讲魅力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喜欢文章的雄辩,极具说服力,并不强求你的认同,因为无需如此,她的故事本身就说明了一切。真正重要的是,她如何通过这些强调女性主义关乎的是性别平等——这是女性主义的核心,但在今天的社会中往往被忽视。
——《卫报》
这是我希望我16岁时所有男同学都能读到的书。
──克拉拉·贝里隆德(瑞典妇女游说协会主席)
我要把这本书放到更多男孩和女孩手上,激发他们想象“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更加快乐、更加忠于自我的世界”。
——《独立报》年度选书
阿迪契的文章可能是探索女性主义樶容易的方式,你可以在网上的任何地方阅读它。这篇文章并不是在欺骗你或是让你感到可怕。在标题中她就指出了“要点”……在其余部分也是如此。对于那些尚未接触过或不信任女性主义者的人来说,《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这本书恰好再适合不过。在叙述上,比起愤怒,阿迪契更多地展现了同理心。有了技巧与无限的关怀,阿迪契将女性主义提升为全人类都应关注的议题。
——《喧嚣》杂志
奇玛曼达·恩格兹·阿迪契的《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或许会是你今年读过的樶重要的书……根据这位尼日利亚作家2012的TEDx演讲改编而成的《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是推动性别平等的强大助力,它是耳语而非叫喊,是倾诉而非责骂。
——《每日电讯报》
这位屡获殊荣的尼日利亚小说家本次的诉求非常动人,她将对性别不平等的愤怒引导为积极的转变。在面对性别的特殊问题时,阿迪契引用了个人经验……不动声色但十分巧妙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这篇动人的文章应当抵达所有学生与老师,以激发新的对话及认识。
——《柯克斯书评》
《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是奇玛曼达·恩格兹·阿迪契所著的袖珍书,它以一种非学术的方式为女性主义作辩护……阿迪契将对于理论经验丰富的女性主义者所耳熟能详的观点,有效地分解为更广大的读者群体所能接受的语言。
——劳伦·福尼耶(《加拿大女性研究季刊》)
在YouTube上获得一百五十万次浏览后,这则小而完美的演讲如今变成了一本同样小而完美的书……真的没有理由不买上几本。
——《哈泼时尚》
像女孩那样丢球 豆瓣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作者: [美]艾丽斯·玛丽恩·杨 译者: 何定照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 - 1
薄如晨曦 豆瓣
Moi, Tituba, sorcière…
5.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丽斯·孔戴 译者: 张洁 九州出版社 2023 - 9
布克奖入围、新学院奖得主,法语文学重要女作家玛丽斯·孔戴代表作首次引进!
“猎巫”为背景,以严肃写实+瑰丽想象,
书写底层女性的成长与觉醒,
赞颂每一个桀骜、自由、勇敢的女性。

编辑推荐 :
2023年国际布克奖入围作者,新学院奖、法国女性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奖获得者,当代法语文学重要作家玛丽斯·孔戴代表作,以17世纪“塞勒姆猎巫事件”为背景,书写了少数族裔女性蒂图巴奇异、神秘、现实和梦想交织的生活。
出色的文本:严肃的写实+瑰丽的想象,糅合现实与虚幻,将主人公经历的苦痛现实,对制度、权利、社会、人性的辛辣讽刺融于奇异、神秘、怪诞的想象世界,有着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风格独特,引人入胜。
女性成长与觉醒:主人公蒂图巴将历经焦虑、困境与暴力的一生娓娓道来,她在苦痛的深渊中野蛮绽放,盛开出一朵自由与欲望的艳丽花朵。她的勇敢、聪慧、善良、热情和坚定使她充满魅力,大放异彩。读者会在她毫不妥协的叙述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未消逝的“猎巫”议题:17世纪,这场旨在驯服女性、控制女性生育和身体的运动,让无数“蒂图巴”被冠以“女巫”之名,成为牺牲品;21世纪,暴力与讨伐仍未停止,究竟怎样才能挣脱身体的桎梏与性别规训?
装帧亮点:110mm*172mm小开本,环绕式竖腰封,开启独特阅读体验;排版清爽悦目,书体轻巧便携;明艳大胆的粉与蓝,极具生命力和张力。
🎙️
媒体推荐:
这是一位被历史遗忘的女性,一名黑人女性,我想还她重述人生的权利。——本书作者玛丽斯·孔戴
玛丽斯·孔戴是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也是加勒比海地区最伟大的声音。她一次次证明了她是一个多么有天赋的故事讲述者。——2023年国际布克奖评语
孔戴是一位属于全世界的伟大作家,她以精确而令人无法抗拒的语言书写了一个被殖民主义摧残的世界,那里有魔幻、梦想、可怖的现实,也有团结与爱。——2018年新学院奖评语
孔戴是一位高产作家,也是当代文学中极为有力的女性声音。——《选择》杂志
令人惊叹……玛丽斯·孔戴充满想象力的、颠覆历史的写作是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强烈批判。——《波士顿周日环球报》
🏆
获奖记录:
作者玛丽斯·孔戴入围2023年国际布克奖,曾获得新学院奖、法国女性文学奖和法兰西学院奖。
📖
内容简介:
17世纪的猎巫运动中,数不尽的男人、(尤其是)女人被冠以荒唐的罪名,施以酷刑,剥夺生命,成为资本与权力运作的牺牲品。
本书以此为故事背景,讲述了黑人少女蒂图巴历经大半生的流离与苦难,坚韧地追求爱与自由,逐渐认清自我价值、走向觉醒的过程。
蒂图巴的母亲在贩奴船上遭白人强暴,她便是这次“仇恨和轻蔑行径的果”,自幼不得母亲的温柔与爱抚。未满7岁时,母亲因反抗种植园里白人男性的侵犯而被吊死,养父在被卖往新买主的路上咬舌自尽,蒂图巴被赶出种植园,靠奴隶同胞时时救济,后由好心的老妇收留,开始学习治病通灵的法术。她以自己的双手愈人无数,却又被无端冠以“女巫”的恶名,抓进监狱……
女性与社会权力系统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欧阳洁 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0
女性曾经有过一个崇高的“执政时代”,
女性是怎样被社会权力系统变成“边缘人”的?
今天的女性想要哪些权力?
本书对此有全新的解释。
浮出历史地表 豆瓣
9.5 (35 个评分) 作者: 孟悦 /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浮出历史地表》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消解性别 豆瓣
Undoing Gender
作者: [美]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郭劼 岳麓书社
对女性主义、性别研究领域影响巨大
全球知名的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 经典作品
顾燕翎、刘绍华、戴雪红、肖巍、张念、王玉珏、都岚岚推荐!
*****************************************
全新译文修订版
豆瓣“热门两性关系图书TOP9”
*****************************************
《消解性别》是巴特勒直面社会议题的一部著作。在本书中,巴特勒第一次把目光放到了普通人及他们的生活上,全书围绕“让生命活得下去”的主旨展开论述,批判了男女二元的性别框架,反驳了各种形式的性别本质论。
本书以众多现实案例说明了性别规范的两面性。一方面,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相互承认。但另一方面,让日子过不下去的正是这些规矩。因此,唯一可行的做法是让性别这个概念保持开放性和不可知性。正如巴特勒所说,“批评的意义在于对束缚生活的规矩提出质疑,好让生活方式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泰勒·斯威夫特 豆瓣
Taylor Swift :RISE OF AN ICON
作者: [英]杰奎琳·斯诺登(Jacqueline Snowden)主编 译者: 刘勇军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
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图文传记图书。
从发行第一张乡村音乐风格的专辑到如今称霸排行榜,泰勒已经成为屡破纪录的超级巨星,全世界都为她疯狂。泰勒·斯威夫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歌手。近20年来,她在音乐行业开辟了自己的道路,磨练了专业技能,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 唱作歌手之一,表演才能也堪称一绝。“时代之旅”世界巡回演唱 会既是一场庆典,回顾了她的音乐发展历程,也是在提醒人们,从那个怀揣音乐梦想、抱着吉他在卧室里写歌的女孩到今天,她走过了一条多么漫长的道路。
本书将带你重温泰勒从小到大的励志经历,深入了解她的每一张专辑、每一首歌,看看她是如何成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文化偶像和正能量代表的。
1.正版授权,知名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图文传记作品,配有205张插图梳理出一代巨星崛起的全景图。随书附赠一张随机(三种)泰勒大画幅海报和一张TTPD(《苦难诗社》)书签。
2.本书回溯了泰勒从10岁在公众场合演唱到如今世界巡演开数万人演唱会的成长历程,出道至今发布的专辑及其背后的故事,她的朋友圈都有谁,以及她的时尚风格等,给粉丝们呈现一个让世界为之狂热的“美国小姐”。
3.泰勒·斯威夫特的“时代之旅(Eras Tour)”世界巡回演唱会,以横跨5大洲、共计151场的计划,成为史上规模最大和票房最高的个人巡回演唱会,迄今带动的城市消费总额近50亿美元,俨然“行走的GDP”。金融分析师为此创造了Taylornomics、Swiftnomics、TSwift Lift、Swiftmania等一系列词来描述霉霉的巡演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影响,被称为“霉霉经济学”。本书将为你揭秘背后的爆火秘辛。
4.哈佛大学文学教授斯蒂芬妮·伯特新开了一门课程:《泰勒·斯威夫特和她的世界》。将近300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除此之外,还有多所知名大学以其为研究对象开设课程。讨论霉霉成了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日常。
5.出道18年,截至2024年9月底,泰勒共计拥有7张首周销量超过百万的音乐专辑、14张公告牌200强专辑榜冠军专辑、14首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单曲,获得14座格莱美奖,亦是获得全美音乐奖最多的歌手(40座)。如此多的传奇标签,谁会不好奇呢?
6.一代年轻人的励志偶像,一个真正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奇女子,值得每一个人去了解去喜爱的超级巨星。
湘鲁女兵在新疆 豆瓣
作者: 姚勇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 9
历史上,女性出征西域的故事少之又少,仅有的汉家公主细君、解忧还有解忧的侍女冯燎,和亲乌孙,稳定边陲,已成了千古绝唱。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两位湘籍将军——王震和陶峙岳,开始为他们的十几万大龄部属当起了现代“红娘”。
《湘鲁女兵在新疆》以大量的历史档案为依据,探究湘鲁女兵进疆决策的背景,讲述女兵或悲或喜的爱情、婚姻故事,讴歌女兵用一生的坚韧为共和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女兵们用“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豪迈,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历史,也改写历代屯垦戍边一代而终的历史,使女性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湘鲁女兵在新疆》由姚勇编写。
女王冠 豆瓣
YOUNG QUEENS:Three Renaissance Women and the Price of Power
作者: [美] 利娅·雷德蒙·郑 译者: 兰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11
《纽约客》2023年最佳图书之一,BookRiot 2023年最佳传记之一
《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传记)入围作品,2024年女性非虚构类长名单入围作品
凯瑟琳·德·美第奇:从修道院到王座,世人口中的“蛇蝎王后”,瓦卢瓦王朝末期法兰西的实际掌权者。
伊丽莎白·德·瓦卢瓦: 凯瑟琳的女儿,在短暂的生命中始终维持着法、西两国间的稳定,成为西班牙人爱戴的王后。
玛丽·斯图亚特:凯瑟琳的儿媳,著名的断头女王,一生充满悲剧色彩,茨威格也为其立传。
利娅·雷德蒙·郑巧妙地将这三位女性的一生编织在一起,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最有权势的女性如何在命运的摆布下抗争。当女性被迫独自承担新的角色时,她们会学到统治就是对那个时代根深蒂固的厌女症发动战争。
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 豆瓣
生理用品の社会史
作者: [日] 田中光 译者: 曹逸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5 - 2
“女性有月经是天经地义的啊”
羞于谈论卫生巾,如何讲述女性的历史!
· 卫生巾问世前,女性如何处置经血?
· 月经为何被视作禁忌,变成身体不洁的表现?
· 世界各地的“月经禁忌”如何阻碍女性进入社会?
· 女性卫生用品是如何发展的?
· 每一位女性的一生要用掉多少片卫生巾?
……
月经是女性生理成熟的美好象征。但长久以来在父权制的价值观下,月经被视作一种宗教文化禁忌,是身体不洁的表现,甚至让女性产生了羞耻感。女性卫生用品的出现,不仅守护了女性的健康与快乐,更是改变了女性的意识,让女性对月经有了积极的认知。
每一位女性从初潮到绝经要用掉1万多片卫生巾。然而如此切身重要的物品,我们了解的并不多。这本书以女性卫生用品的发展和演变为主线,介绍了卫生巾问世之前女性的经血处理方式,剖析了世界各地阻碍女性卫生用品发展的月经禁忌,聚焦日本一次性卫生巾鼻祖“安妮卫生巾”的诞生、没落和其成就的社会意义,浅析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卫生巾的性能及其问题等。
卫生巾的出现让万千日本女性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大跨步地迈入社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不仅是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也揭示了日本社会的变迁,更展现了女性身体自主意识的觉醒过程。
*日本历史社会学家田中光女士的代表作,长销10年,重印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