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浪迹中国 豆瓣
作者: [英国] 马建 新世界出版社 2002 - 10
上世纪80年代马建在中国3年的流浪经历。一路上他靠干苦活儿———给人理发、绑沙发、算命,卖纱巾、尼龙绳、假洁牙灵或给人画像———挣路费走完了中国。80年代的中国刚刚开放,人们匆忙地钻进了发财致富的浪潮里寻找身份,成了物质的牺牲品。这个叫马建的人辞掉公职去流浪,他知道无法到达什么目的地,他在空旷的大自然里梳理自己的头脑,从反叛社会到反省自我。他觉得流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更能突显个人的处境,也更容易与历史对话。小说揭示了一个人与社会的存在关系。获2002年托马斯·科克国际旅行图书奖。
中国农民调查 豆瓣 Goodreads
中国农民调查
8.5 (50 个评分) 作者: 陈桂棣 / 春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2006年5月15日 已读
2006年6月25日 评论 万世根本 - 上个月写的,搬过来。。。 ===================== 发烧的周末就这样关在家里休息掉了。倒是因此有了大把的看书时间。看了去年从国内拖回来却一直没看的《中国农民调查》。这本书看得人心里颇灰暗。 中国的农民。 前半本描写的种种残忍,人命关天的一个个案例,一直到上告无门的百姓在天安门广场跪旗的凄凉。后半本历数的几个基层人物有些良心才华希望为中国农村现状做改革的种种企图,中国农业税收花费的平衡,官场里从中央到地方的种种关节牵连微妙。对照起来看,一些书中不能不愿点透的根源和无奈。都让人心里寒洌洌的。 初读来,很容易把罪责归到地方的那些现代的“土豪劣绅”,搜刮民脂民膏,不遵循中央的政策。而中央是好心的是认真为人民着想的,都是中间办事的下面可以捞油水的在欺骗中央。做坏事。而书的后半部明里暗里提到了很多更深入的问题。倒是很让我惊讶的。因为说的很好。虽然没有敢真的点出来,但是有所涉猎已是太不容易了。 看过的西方诸多媒体关于民主关于发展中国家贪污受贿问题的文章见解和讨论。有一句话印象很深,虽然已经不记得出处了,“贪污受贿这种恶习,只有在政府肯为它下面的基层官员发取可以正常生活的薪水时才会被去除。” 因为一个官员如果在正常收入下可以过上差不多的生活,用不着大富大贵,再叫他去贪污就会是一件比较冒险的事情了。反之,如果收入可怜,不贪污受贿就根本没法生活,而且周围的人都以受贿为正常,那当然就变成自然而然的方式。 同样的,如果乡镇阶层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实施国家要求的建设,比如教育比如修路这样的基本建设,他不跟农民去要跟谁去要呢?象那个借了高利贷后来自杀的退休县长么?一边发一号文件表示应该做A,但是并没有详细步骤讲述不做A的后果,也没有人来监督;另一边高压发布要做B, 而且说不做B你就会丢官甚至丢命,大家以为收到这样AB两份文件的人会照着哪个来作? ZM反问我,那你说为什么政府不把义务教育揽下来呢?收税收到的钱都哪里去了? 我一时语塞,是啊,为什么要冒这样大的险去逼农民呢? 是为了把钱留在城市做足了面子工程?给西方,国际看中国已经不再是第三世界国家了?打肿脸充胖子?就像安徽那个粮站花两天两夜的时间来制造歌舞生平欺骗朱容基? 是为了肥了某些高层人士的腰包? 是为了先牺牲农业搞别的业? 我不知道。 以造反起家的政府应该知道。至少知道农民的底线是哪里,并且可以悬崖勒马,以免灾难。不过也许正因为是造反起家所以最怕的就是造反这种苗头。所以一方面虽然不喜欢看到所谓的地痞流氓满世界横行,另一方面又不敢没有这些打手来镇压任何苗头。所以杀一儆百的事也很难说没有人在后面支持赞许的。 很惊讶书中一个地方官员的话: “你真相信电视,广播,报纸上说的,要在中国实行什么法制?别这么幼稚。美国总统,地方法官就能治他的罪,那是外国;中国还是人治!还是我--治--你--” 这比任何当今中国政法精英的博客都要精辟和现实。 ============= 补充: 感谢乱看的连接,这个很有意思:     2006-5-7 11:14:25 我因为被迫改行教历史(原因见后面附录《如此教育岂非培养自己的掘墓人》一文),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产生这样的困惑——编写这个教材的专家怎么了?你想把学生怎样? 第一,除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外,其余的历次重要的农民起义全部被删除了!想当年,我们的历史书中“勿向辽东浪死歌”、“此物一出天下反”、“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等大快人心的东西全没有了!
中国 中文 农民 安徽 报告文学
(关系的艺术 豆瓣
作者: Robert Buderi / Gregory T. Huang Simon & Schuster 2006 - 5
<p align="left">
Half a world away from the calm beauty of Puget Sound, there's a lab where Bill Gates's software dreams come true. . . . So begins Guanxi, the compelling on-the-scenes tale of the allure of China today -- and of a uniqu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world's most famous capitalist and the world's largest communist nation that showcases what it takes to compete in the age of global innovation.
</p>
<p align="left">
Guanxi (gwan-shee), the Chinese term for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s essential to success in the Middle Kingdom, tells the story of the juggernaut research lab that underpins Microsoft's relationship building in China. Unfurled through a gripping narrative that moves between Beijing and Microsoft headquarters in Redmond, Washington, it follows the lab's emergence as a mecca for Chinese computer-science talent -- a place where 10,000 résumés arrive in a month, written exams are farmed out to eleven cities to screen applicants, and interns sleep on cots next to their cubicles. So far, the company has invested well over $100 million and hired more than 400 of China's best and brightest to turn the outpost into an important window on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and a training ground to uplift the state of Chinese computer science -- creating dramatic payoffs for both Microsoft and its host country that are helping the company overcome many of the challenges of China.
</p>
<p align="left">
Guanxi traces the arc of the lab's stunning success from a memo by erstwhile Microsoft visionary Nathan Myhrvold to its early days under maverick speech recognition guru Kai-Fu Lee (since plucked away by Google for some $10 million), and to its more recent tutelage under former child prodigies Ya-Qin Zhang and Harry Shum. The two China-born stars, who both attended college in their native country by the age of thirteen, have orchestrated the Beijing lab's recent emergence as an epicenter of Microsoft's intensifying battles against Google in the search wars, Nokia in the wireless arena, and Sony in graphics and entertainment.
</p>
<p align="left">
As pundits rail about the "China threat" to U.S. competitiveness and offer often-hackneyed arguments against outsourcing, Guanxi explores the true ramifications of China's high-tech buildup -- and the means by which it can be turned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part by "insourcing" the untapped talent in the country's top universities. Sprinkled with telling observations, compelling characters, and lively anecdotes about the brilliant successes and sometimes painful stumbles of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software company, Guanxi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business leaders, entrepreneurs, and technologists around the globe.
</p>
2006年5月18日 已读
可以看看李开复在微软中国的经历。。。
中国 微软
Oracle Bones 豆瓣 Goodreads
9.4 (24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HarperCollins 2006 - 5
From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River Town comes a rare portrait, both intimate and epic, of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 as it opens its doors to the outside world. A century ago, outsiders saw Chinaas a place where nothing ever changes. Today the coun-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regions on earth. That sense of time—the contrast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and the rhythms that emerge in a vast, ever-evolving country—is brilliantly illuminated by Peter Hessler in Oracle Bones , a book that explores the human side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Hessler tells the story of modern-day China and its growing links to the Western world as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a handful of ordinary people. In addition to the author, an American writer living in Beijing, the narrative follows Polat, a member of a forgotten ethnic minority, who moves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searchof freedom; William Jefferson Foster, who grew up in an illiterate family and becomes a teacher; Emily,a migrant factory worker in a city without a past; and Chen Mengjia, a scholar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the earliest known writing in East Asia, and a man whosetragic story has been lost sinc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ll are migrants, emigrants, or wanderers who find themselves far from home, their lives dramatically changed by historical forces they are struggling to understand. Peter Hessler excavates the past and puts a remarkable human face on the history he uncovers. In a narrative that gracefully moves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the present, the East and the West, Hessler captures the soul of a country that is undergoing a momentous change before our eyes.
大江东去(共三部) 豆瓣
8.9 (20 个评分) 作者: 阿耐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1
《大江东去》是著名财经作家阿耐继《不得往生》畅销后创作的一部全景表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变迁历史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经济改革为主线,全面、细致、深入地表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领域的改革、社会生活的变化、政治领域的变革以及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等方方面面;生动而真实地刻画了活跃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代表人物,如国营企业的领导,农民企业家,个体户,政府官员,海归派,知识分子等等。人物典型,故事精彩!从表现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在表现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这一题材里,这部作品具有很大的分量和特殊意义,是一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书”。应该书在部分网络选载后获得高度关注和追捧。
万历十五年 豆瓣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9.1 (8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中华书局 2006 - 8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中华书局的增订版,重新核校全部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精选彩色历史图片10余幅。
2010年1月3日 已读
行文有些干涩,但是内容和观点很有意思.虽然没有解答很多问题但是提出的更多问题很独特.心惊肉跳之余,让我看待中国社会和政府结构有了新的视角,耐人寻味.
中国 历史
River Town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9.3 (30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Harper Perennial 2006 - 4
In the heart of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amid the terraced hill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lies the remote town of Fuling. Like many other small cities in this ever-evolving country, Fuling is heading down a new path of change and growth, which came into remarkably sharp focus when Peter Hessler arrived as a Peace Corps volunteer, marking the first time i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at the city had an American resident. Hessler taught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t the local college, but it was his students who taught him about the complex processes of understanding that take place when one is immersed in a radically different society.
五胡录 豆瓣
作者: 火焰塔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12 - 10
《五胡录》内容简介:两汉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中国北部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在漫长的中原文明发展史中,曾有长达约150年的时间,被汉人称为“夷狄”、“五胡”的勇武剽悍的马背民族,征服了黄河以北的中原腹地,第一次将优越感极强的汉民族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驱赶着汉民族狼狈南逃,喘息度日,史称“五胡乱华”。对这段“五胡乱华”的历史,中原文明一直讳莫如深,鲜有史录……
2014年1月1日 已读
很好看,很血腥。相比之下,冰火系列完全是小意思。
中国 历史
五胡录 豆瓣
作者: 火焰塔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6 - 1
《五胡录》中文网络世界风行五载的激扬文字,火焰塔打造的五胡十六国历史传奇!《五胡录》以史诗般的气魄、谐趣生动的语言全景式地记录了从西晋灭吴到刘宋与北魏南北对峙这段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奇特的段落——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辽阔的华夏大地头一次被勇武剽悍的少数民族所统治,他们驱动本部族的铁骑,把自命正统的汉族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2013年7月23日 已读
刚看了个开头,有意思的年代和历史,信息量超级大。。。
中国 历史
一亿六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张贤亮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 2
讲述了一个“借种生子”的故事:商界巨子王草根急需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岂料他的精子荡然无存;优生专家刘主任意外发现某俊男对性懵懂无知,竟然拥有绝佳精子;各方人马为这个号称一亿六的优异“人种”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2014年9月28日 已读
很好看!太短了,意犹未尽,作者说因为是在收获上发表的,编辑要他限制字数,所以没法放开了写。否则会有两倍的篇幅。真是太可惜了!真想看加长版啊!!!
中国 小说 张贤亮 当代文学
三体Ⅱ 豆瓣 Goodreads
黑暗森林
9.1 (1071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08 - 5
三体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庞大的宇宙舰队杀气腾腾地直扑太阳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局,经历过无数磨难的地球人组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神秘莫测的“面壁计划”,精选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
三体人自身虽然无法识破人类的诡谲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展开智慧博弈……
“面壁计划”究竟能否成功?地球人究竟能否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文明生存竞争中战而胜之?神秘的
“黑暗森林”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5年9月2日 已读
三部曲中最好的一本。非常可惜文笔差了点。否则该是多么经典的一套书!不过原料实在太精妙新鲜有活力,所以可以忽略文字的不足。光看它的设定和构架就够惊艳了。
中国 科幻
The Three-Body Problem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Goodreads Min reol Eggplant.place
三体
8.9 (18 个评分) 作者: Cixin Liu 译者: Ken Liu Tor Books 2014 - 11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a secret military project sends signals into space to establish contact with aliens. An alien civilization on the brink of destruction captures the signal and plans to invade Earth. Meanwhile, on Earth, different camps start forming, planning to either welcome the superior beings and help them take over a world seen as corrupt, or to fight against the invasion.
2018年10月1日 已读
刚开始看,英文翻译非常好!弥补了原文文字差的不足。期待二和三的翻译。
中国 科幻 英文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豆瓣
8.3 (35 个评分) 作者: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4
本书收入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所包括的内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点则在表彰中国历史有它的特色,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前后连贯。各篇虽大致以人物传记之体裁为主,所叙事之影响,已远逾当时人之人身经验。本书和黄仁宇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较好地体现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领悟。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 豆瓣
作者: 赵声良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 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敦煌北凉北魏)》讲述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古代传播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现代学者统计,南朝有佛寺一千二百至三干听,北朝有三万所,隋朝有四千所。唐朝肓四万所,在敦煌莫高窟现存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北轲以前的有三十九个,而北瑰时期就有二十个,占二分之一强:人们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北辑特别是北魏佛软和佛教美术发展盛况的一斑。
古代历史事实表明。在社会动荡,多数人的现实人生目标无法实现。生活昔递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及其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往往是宗教的迅速发展时期。如果再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参与,那么宗教的社会影响就会急划增强。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阶段就是这样的时期。敦煌莫高窟中的北凉、北魏壁戤就是这样的时期的宗教美术作品。
如果说在通常情况下,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裹。宗教壁画的基本题材主题、绘画技法风格、景观、佛像及其服师造型,一般下会出现重大明显的发展变化。那么,在敦煌莫高窟北凉、北魏壁画中却实现了这种变化。比如,基本髓材主题由「侧重宣扬忍辱、苦修、无原则地施舍和自我牺牲。转向注重表现说法、极乐净土;绘画技法风格从质朴、粗扩转向精细、华丽,景观、佛像及其服饰造型由印度类型转向中圃类型::总之。这些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发展变化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发展变化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宗较美术,乃至整个美术发展历史的规障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因而增加了这部壁画集独特的艺术历史价值。
本集精选敦煌莫高窟北凉、北魏壁画代表作品及其精彩局部一百七十五幅。并发表了长期从事敦煌美术研究的学者檀声皇先生的专题论文。论文史料翔实,论点扎实。对于广大读者欣赏、研究这些壁画作品,相信会大有脾益。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 西夏 金 元 豆瓣
疾駆する草原の征服者: 遼 西夏 金 元
7.7 (18 个评分) 作者: (日)杉山正明 译者: 乌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辽 西夏 金 元”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杉山正明撰写,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推荐,直接涉及的是9世纪后半期至14世纪末大约五百年间的历史。作者没有像中国人通常惯于接受的那样,依照“唐—五代—两宋—元”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做是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的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不再仅仅是出现在音乐正剧里的几段不和谐的变奏或插曲,而都在本书中担当起积极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进程,作者认为本书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间历史的整个进程,正是开启欧亚大陆世界史和中国史邂逅、交锋的六百年。
纸上王国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邓安庆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1 - 5
“邂逅久违的朴素情怀”
日常生活,人间烟火。
这是一本朴实无华的书,这也是一本温暖的书。
作者以他素淡的笔调描摹人生百态,直抵普通人的柔软内心,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带入了这片“纸上王国”。
纵横十六国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陈羡 重庆出版社 2006 - 5
《纵横十六国》是一段汉人与胡人对峙的历史,一个血与火交织的时代,一部号角伴钟声共鸣的诗篇,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收场的呢?迁入塞内的南匈奴各部,如何乘中原皇族大乱,开创胡人皇朝?一名从小受尽压迫的奴隶,如何靠自身奋斗,一步步走上九鼎之尊?辽东鲜卑的慕容家族,如何从一小小部落,崛起为席卷关东的[白虏]铁骑?一位以平定海内为己任的皇帝,如何将天下五分之四收入治下,又在一夜之间全部输掉?……
鹊华秋色 豆瓣
作者: 李铸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7
赵孟頫被视为元代初年最伟大的书画家,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画风,成为勾连中国艺术史的关键人物。然而,由于他身为宋代王孙,却出仕元朝,这使他在遭受时人讥讽外,也备受后人非议,艺术成就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著名旅美学者李铸晋教授,以如椽之笔,重新梳理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以微观的考察剖析赵孟頫的身世、心境和画作的内涵,也以宏观的视野立论时代背景的困境与无奈,更搜寻上下千年时空,远接唐宋,下启元明清,为赵孟頫的画艺作继往开来的定位,使赵孟頫在艺术史上重新闪光。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孙机 中华书局 2014 - 7
孙机先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 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 豆瓣
作者: 韩松落 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6
全书由50余篇散文组成,按时间脉络分为五个部分,描述了一个小城青年的成长历程。从昆仑山下的绿洲,到祁连山下的小城;从青翠的少年,到沧桑的中年;从最初的狂喜,到经历病痛、死亡、离别、内心的磨砺,直到最后在平静的生活中找到欣悦……这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生命之轻,他每每轻轻带过,却在人们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和无尽想象。
正如韩松落所说,写得越多,隐藏得也越多。其实是,隐藏得越多,袒露得也越多。本书是一部心灵突围史,在书中,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和作者同悲同喜,那些困顿、悲伤、欣喜、茫然、突围、拯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必经之途。